6.淮陰釣魚台:在江蘇淮陰縣內,傳為西漢淮陰侯韓信釣魚之處,台邊立有韓信釣台碑。
7.莊子釣魚台:在山東省鄄城境內,傳說莊子釣魚於此地,在台的一側有“莊子祠”等古跡。
8.桐廬釣魚台:在浙江省桐廬縣富春江畔,是東漢嚴子陵垂釣處。台邊建有嚴先生祠。
9.武昌釣魚台:在湖北省武昌西北江濱。據說三國時吳王孫權曾飲酒觀魚垂釣於此。
10.玉鏡潭釣魚台:在安徽省貴池縣西北的玉鏡潭,為南朝梁昭民釣魚處。
11.宜興釣魚台:在江蘇宜興縣,為南北朝任釣魚處。
12.大冶釣魚台:在湖北省大冶縣境內,是唐代張誌和垂釣處。
天下第一奇石:風動石在福建省東山島東山城關東門海濱的石崖上,有一處被譽為“天下第一奇石”的天然勝景——風動石,以其“風吹岩石動千斤”而令人歎為觀止。
石高473米,寬457米,長469米,約重200噸,上小下大,宛如一顆碩大的石桃,臥置於另一巨石上麵。據考證,石桃的形成是由於第四紀海浸時期,海浪沿著花崗岩的紋理裂隙劇烈衝刷,擴大上下兩塊岩石的空間距離,最後僅殘存不足1米的接觸麵,其餘懸空。恰好上岩石的重心落在下岩石的接觸麵上,因接觸麵不平,隻由幾個接觸點支撐著,石危勢險,搖搖欲墜,狂風吹來會左右搖晃。遊人到此,若站著推石,即使數十人齊心協力,但見石頭安如泰山;如果有人仰臥在下岩石的右側,蹺起雙腳用力蹬推,隻需一人就能使石頭晃動。
相傳明朝萬曆年間,詩人李楷專程來東山觀賞此石,縣官在石下擺席宴請幾位詩人。酒過三巡,詩興大發。李楷即景賦一首七絕,詩人程朝京隨口應和,吟罷,第三人還沒有接上,隻見風動石搖晃不停,大有砸碎酒席之勢,四座皆驚,紛紛離席。從此,這裏便流傳了“石下難設宴,吟唱不出三”的趣話。
天下第一大盆景
紹興東湖武漢有個東湖名聞全國,無獨有偶,浙江古城紹興也有一個東湖,是這個水鄉曆史文化名城的一顆明珠。它同杭州西湖、嘉興南湖,並列為浙江三名湖。
東湖位於紹興城東5公裏處。相傳在久遠的過去,這裏隻是一座長滿了箬竹和簣草的青石山。秦始皇完成統一大業後,在他逝世的前一年東巡會稽(紹興),曾在箬簣山上飲馬歇憩,盡情觀賞江南錦繡的山川田野。至漢代,箬簣山下蘊藏的大青石開始被人們發現,這裏很快成了采石場。隋時,人們搭起腳手架,進行了大規模的開采。到了清代,人們又倚山造景,築堤匡水,鑄成東湖,成了一個山連水、水連洞的人間勝境。這裏的一山一水,一岩一石,無不浸透了采石工人的汗水,是曆代勞動人民雙手雕鑿出來的奇景。
東湖裏有紹興水鄉特有的腳劃烏篷船。船身狹長,船頭尖削。艄公坐在船尾,兩手搖著一側的槳,兩腳推動另一側的槳,一屈一伸,手足並用,靈活自如。船兒在一片咿咿呀呀的槳聲中劃進湖中,過霞川橋、經飲綠亭,迎麵聳起兩塊石壁,猶如一扇石門,壁立千仞。這便是東湖有名的湖中石洞之一——仙桃洞。船進洞內仿佛來到一間石屋。這石屋中間隔著一堵石牆,牆上有一孔洞,形如桃子,仙桃洞由此而得名。同仙桃洞齊名的是陶公洞,據說是以民主革命先驅者陶成章命名的。船貼石壁,搖進這個崖高47米、水深18米的岩洞時,仰首望天,但見四麵石壁擁立,頭上僅見一方天光,好像置身於一口深井之中,體會“坐井觀天”的樂趣。洞內幽深清寂,即使炎夏酷暑,也會感到涼意襲人。郭沫若1962年遊湖時曾賦詩一首,雲:“箬簣東湖,鑿自人工。壁立千尺,路隘難通。大舟入洞,坐井觀空。勿謂湖小,天在其中。”這首詩道出了東湖洞景之妙,現今鐫在一麵石壁上。
同武漢東湖相比,紹興東湖太小了。可是這裏險峻的懸崖峭壁和沉幽的深潭,奇異的岩洞,構成一座色彩絢麗的盆景,卻獨具風采,難怪被人譽為“天下第一大盆景”。
九大水簾洞
1.福建武夷山九曲溪水簾洞。2.湖南衡山水簾洞。3.陝西彬縣水簾洞。
4.江蘇連雲港雲台山水簾洞。5.河南桐柏縣水簾洞。6.湖北神農架水簾洞。
7.甘肅魯班鄉水簾洞。8.山西娘子關水簾洞。9.貴州穿洞河水簾洞。
勾漏洞天
從廣西僑鄉北流縣城驅車東進10裏,遠遠就看見,在迤邐而來的勾漏山脈主峰下,清秀的圭江旁,有一個幽深莫測的古洞。洞前,唐刻的巨幅楷書“勾漏洞天”和當代女書法家於立群的吊腕隸書巨匾“勾漏勝景”四字,高懸於洞口上方。
勾漏洞由寶圭、王闕、白沙、桃源4洞組成,現已連通,全長1公裏餘。洞內的石灰岩經過千百萬年的勾、曲、穿、漏,演變而成的天然奇景,千姿百態。在寶圭洞,你可看到妙趣橫生的石幔圖,有的如獅吼虎嘯,氣勢威然;有的似雞群覓食,“咯咯”相鳴;有的像青蔥瓜菜,爬滿田埂;還有各類飛禽走獸,水族生態,花卉草木,無奇不有,令人眼花繚亂,在玉闕洞,則是另一番佳景,“蓮花倒掛”、“銀河星座”、“巧匠天橋”、“神農母豬”、“龍王夜宴”。堪稱巧奪天工,令人目迷五色。
在白沙洞,萬象森羅,格外清幽,南有“南天門”,北有“花果山”、“水簾洞”、“老叟管冰”、“靈芝仙藥”、“神虎爬壁”,一個個栩栩如生,如精雕細琢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