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片最早出現,始於封建社會。戰國時代中國開始形成中央集權統治的國家,隨著鐵器等先進生產工具的使用,經濟也得到發展,從而帶動文化發展,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與其他流派形成百家爭鳴景象。各國都致力於擴大疆土,扶持並傳播本國文化,戰爭中出現大量新興貴族。特別是秦始皇統一中國,開始了偉大的改革,統一全國文字,分封了諸侯王。鹹陽成了中國的中心,各路諸侯王每隔一定時間就要進京述職,諸侯王為了拉近與朝廷當權者的關係,經常的聯絡感情也在所難免,於是開始出現了名片的早期名稱“謁”。所謂“謁”就是拜訪者把名字和其他介紹文字寫在竹片或木片上(當時紙張還沒發明),作為給被拜訪者的見麵介紹文書,也就是現在的名片。
到了漢代,中央集權製國家進一步發展,隨漢初疆域擴大,“謁”的使用越來越普遍。進入東漢末期,“謁”又被改稱為“刺”,由於東漢蔡倫發明的紙張開始普遍采用,於是“刺”由竹木片改成了更便於攜帶的紙張。
唐宋時期,中國封建社會進入了全盛期,帶動了社會經濟與文化大發展。唐初科舉製度開始實行,讓一些有才能的庶民也能靠自己努力,進入到統治階級中來。為了與世襲貴族爭奪權利,他們在官場上相互提攜,拉幫結派的門閥也開始形成。每次科舉考試後,新科及第考生都要四處拜訪前科及第,位高權重者,並拜為師,以便將來被提攜。要拜訪老師,必須先遞“門狀”,這時“刺”的名稱也就被“門狀”代替了。
到了明代,統治者沿襲了唐宋的科舉製度,並使之平民化,讀書便成了一般人改善生活的唯一出路,識字的人隨之大量增加。人們交往的機會增加了,學生見老師,小官見大官都要先遞上介紹自己的“名帖”,即唐宋時的“門狀”。“名帖”這時才與名字有了瓜葛,明代的“名帖”為長方形,一般長七寸、寬清朝名片三寸,遞帖人的名字要寫滿整個帖麵。如遞帖給長者或上司,“名帖”上所書名字要大,“名帖”上名字大表示謙恭,“名帖”上名字小會被視為狂傲。
清代才正式有“名片”稱呼。清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終結,由於西方的不斷入侵,與外界交往增加了,和國外的通商也加快了名片普及。清代的名片,開始向小型化發展,特別是在官場,官小使用較大的名片以示謙恭,官大使用較小的名片以示地位。
早期名片與近現代名片的主要區別是用手寫而不是印刷。
信用卡最早起源於哪個國家?
信用卡於公元1915年起源於美國。
最早發行信用卡的機構並不是銀行,而是一些百貨商店、飲食業、娛樂業和汽油公司。美國的一些商店、飲食店為招徠顧客,推銷商品,擴大營業額,有選擇地在一定範圍內發給顧客一種類似金屬徽章的信用籌碼,後來演變成為用塑料製成的卡片,作為客戶購貨消費的憑證,開展了憑信用籌碼在本商號或公司或汽油站購貨的賒銷服務業務,顧客可以在這些發行籌碼的商店及其分號賒購商品,約期付款。這就是信用卡的雛形。
據說有一天,美國商人弗蘭克·麥克納馬拉在紐約一家飯店招待客人用餐,就餐後發現他的錢包忘記帶在身邊,因而深感難堪,不得不打電話叫妻子帶現金來飯店結賬。於是麥克納馬拉產生了創建信用卡公司的想法。1950年春,麥克納馬拉與他的好友施奈德合作投資1萬美元,在紐約創立了“大來俱樂部”(DinersClub),即大來信用卡公司的前身。大來俱樂部為會員們提供一種能夠證明身份和支付能力的卡片,會員憑卡片可以記賬消費。這種無須銀行辦理的信用卡的性質仍屬於商業信用卡。
1952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富蘭克林國民銀行作為金融機構首先發行了銀行信用卡。1959年,美國的美洲銀行在加利福尼亞州發行了美洲銀行卡。此後,許多銀行加入了發卡銀行的行列。到了20世紀60年代,銀行信用卡很快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歡迎,並得到迅速發展,信用卡不僅在美國,而且在英國、日本、加拿大以及歐洲各國也盛行起來。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香港、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等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銀行,也開始發展信用卡業務。
你知道“$”的由來嗎?
“$”通常被認為是代表美元,其實它是銀元的符號。
16世紀初,西班牙鑄造了一種大麵額銀幣,名為比索(peso)。“比索”是8枚“裏亞爾”小幣的意思,“比索”的圖案,一麵是皇冠和王徽,另一麵是兩根柱子。這兩根大柱子是西方神話中的大力士赫居裏斯的柱子,它代表直布羅陀兩岸的山岩。傳說歐洲和非洲原來在這裏相連,後來才被赫居裏斯拉開的。
公元1732年,墨西哥城用機器鑄出一種新式雙柱銀元,圖形比原來的略有變動,在兩柱之間增加了東西兩半球的圖案,而且在兩根柱子上各有一條卷軸裹著,成為$$形,$即由此簡化而來,以後逐漸習慣以$作為銀元的記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