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桃色·黨爭(2)(2 / 3)

流寇逼皖,大铖避居南京,頗招納遊俠為談兵說劍,覬以邊才召。[25]

“流寇逼皖”,是崇禎八年(1635年)的事。為此,阮大铖從老家安慶避亂到南京。但實際上,他來此遠非避亂。到了南京,就開始大肆活動,《明史》所說“頗招納遊俠為談兵說劍”,隻其一端;我們從別的史料發現,他在南京廣為交納、到處公關。吳梅村說:

有皖人者,流寓南中,故奄黨也,通賓客,畜聲伎,欲以氣力傾東南。[26]

策劃《留都防亂公揭》時,陳貞慧也說:

士大夫與交通者未盡不肖,特未有逆案二字提醒之;使一點破,如贅癰糞溷,爭思決之為快,未必於人心無補。[27]

可見活動重點,並非使槍弄棍之人,而是社會名流、有政治影響力的人物,且頗為奏效。之所以能得逞,一是“逆案”已曆多年,不少士大夫對此頗感淡然;二是阮氏本人確實風雅博才,與之交不失怡悅,況且他還擁有一個頂級劇團,誰不想飽飽眼福?三是施以恩惠,說白了,就是以財賄通(阮大铖相當有錢),連複社名流也在其列,例如侯方域。當時,侯南闈不中,又趕上河南聞警,便滯留南京,漸漸橐金頗匱,大铖“乃假所善王將軍日載食,與侯生遊”[28]。這是侯方域自己的說法,因為事情有些尷尬,不免閃爍其詞。依《桃花扇》,則侯方域梳櫳李香君的全部費用(黃金三百兩),都是阮大铖托他們共同的朋友楊龍友居中打點。

前麵說到,自崇禎初起,複社勢力已盛,而它正式成立後的三五年內,更發展到無所不在的地步,從文化到政治,呼風喚雨,簡直是左右明末的一種在野的“霸權”。當事人吳梅村為我們言彼時複社名流的表現與心態:

往者天下多故(變亂,動蕩),江左尚晏然,一時高門子弟才地自許者,相遇於南中,刻壇,立名氏……以此深相結,義所不可,抗言排之,品核執政,裁量公卿,雖甚強梗,不能有所屈撓。[29]

強勢若此,舍我其誰。就連對馬、阮深惡痛絕的孔尚任,也覺得複社諸君過於得理不饒人,以“熱鬧局就是冷淡的根芽,爽快事就是牽纏的枝葉”[30],微諷其意氣太盛,而給自己種下禍根。不過,與複社講究寬容、策略,原是不可能的,它就是一個青春性、叛逆性組織,或者說,就是明末一個“憤青”集團。一來,它自視懷抱崇高理想,手握真理正義,隻要“義所不可”,就“抗言排之”,為此絕不“有所屈撓”,這正是它要堅持、斷不放棄的東西;二來,它那樣人多勢眾、影響廣泛、一呼百應,滿世的粉絲和擁躉,滿麵春風、花開堪折直須折,得意猶且不及,又怕著何來?

所以,當一條“落水狗”、一個已經被曆史釘上恥辱柱的人,居然在眼皮底下大肆活動、招搖過市,而非隱姓埋名、夾起尾巴做人,本身就不可容忍。況且,他們解讀出了其行徑的真正居心:籠絡人心、打通關節,以便“翻案”。他們痛心於人心是如此易於忘卻,不過十年出頭的光景,醜類的罪惡就被淡漠,“奄兒媼子”的阮圓海已經高朋滿座,儼然南京社交界的一顆明星!若任由事情這樣下去,“東林”先輩的血豈不白流?

筆者設想,假使1635年阮大铖遷至南京後,低調處世,離群索居,隻當寓公,恐未必發生《留都防亂公揭》事件。然而三年來,阮氏的張揚與跋扈,終令複社精英感到責無旁貸。他們的領袖,本有不少是“東林”舊耆和英烈的後代,旁人或能忘卻、淡漠,他們則刻骨銘心。《南疆逸史》關於顧杲寫道:

杲,字子方,端文公憲成之孫。為人粗豪尚氣,以名節自任。端文講學東林書院,清流多附之。由是東林遂為黨魁,皆引端文自重,而杲為其宗子,故雖未任而名甚高。阮大铖既廢,居金陵,思結納後進以延譽,乃蓄名姬、製新聲,日置酒高會,士雅遊者多歸之。禮部主事周鑣惡之,曰:“此亂萌也。”因草檄,名曰《南都防亂》,引諸名士以排之,而難於為首者。杲曰:“舍我其誰!”[31]

“端文公憲成”,便是東林開創人顧憲成,而《留都防亂公揭》上的第一個署名人,正是顧憲成之孫顧杲(台灣文獻叢刊本《南疆繹史》於茲不同,寫為“從子”,即顧憲成之侄。但據顧杲好友黃宗羲《思舊錄》“涇陽先生之孫”[32],應誤),所以他會說:“舍我其誰!”

不過,《留都防亂公揭》卻並非由周鑣倡議和起草,雖然這說法傳之甚廣,連阮大铖都以為如此。但參與策劃的陳貞慧在《防亂公揭本末》中特別指出:“阮以此事仲馭(周鑣,表字仲馭)主之,然始謀者絕不有仲馭也。”

他並且詳細講述了事情經過:

崇禎戊寅,吳次尾(吳應箕,表字次尾)有《留都防亂》一揭,公討阮大铖。次尾憤其附逆也,一日言於顧子方杲,子方曰:“杲也不惜斧锧,為南都除此大憝。”兩人先後過餘,言所以。……次尾燈下隨削一稿,子方毅然首唱,飛馳數函:毘陵為張二無(張瑋),金沙為周仲馭(周鑣),雲間為陳臥子(陳子龍),吳門為楊維鬥(楊廷樞),浙則二馮司馬(馮晉舒、馮京第)、魏子一(魏學濂),上江左氏兄弟(左國棟、左國材)、方密之(方以智)、爾止(方以智族弟)。[33]

情節甚明:吳應箕率先提議,顧杲明確支持;兩人隨即來找陳貞慧,達成一致,吳應箕當場成稿,而顧杲領銜簽名,同時發出數封信給複社在各地的核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