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電影在世界電影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1895年,意大利攝製了最早的新聞紀錄片。1904年,在都靈建立了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導演安勃羅西奧、攝影師奧梅尼亞等人開始拍攝影片。

早期電影

1905年,奧爾伯裏尼和桑多尼在羅馬創辦了電影製片廠,從1906年始定名為西納斯公司。其後的兩三年間,很多小電影公司在都靈、米蘭、羅馬、那不勒斯和威尼斯等地紛紛建立起來。1905年,西納斯公司攝製了第一部有群眾大場麵的故事片《攻陷羅馬》(導演奧爾伯裏尼),緊接著又攝製了一批曆史題材的影片。當時意大利的電影攝製者隻注重拍攝場麵宏大、布景豪華,對曆史事實則不重視。1909-1910年拍攝了影片《麥克佩斯》《安尼塔·卡裏巴爾迪》《奧賽羅》《貝亞特麗齊·琴奇》等。1913年是意大利無聲影片最興盛時期,年產量達497部。這個時期的主要導演有卡塞利尼、德·裏加羅、格左尼、麥幾、尼格洛尼,帕斯特隆納。當時,意大利電影在國外也有很大市場,在國外最獲成功的三大影片是《你往何處去?》(1912年,導演格左尼)、《龐培城的末日》(1913年,導演卡塞利尼)和《卡比利亞》(1914年,導演帕斯特隆納)。

影片《卡比利亞》取材於古羅馬與迦太基的戰爭,是當時電影藝術最重要的作品。意大利頹廢派作家鄧南遮參予了此片劇本的編寫工作。作曲家皮澤蒂也特地為影片寫了放映時樂隊演奏的樂曲。另一部重要影片《我的愛情不會死》(1913年,導演卡塞利尼)是沙龍式情節影片的代表作。這部現代題材作品也獲得很大成功。這個時期,大規模的宣傳使一批意大利電影演員蜚聲國內外影壇。女明星成為保證影片成功的重要因素。當時拍攝了很多喜劇影片,最受歡迎的喜劇演員主要是法國人,特別是由法國演員第特主演的喜劇風靡一時。當時大量影片內容脫離現實,但也有的導演致力於反映人民大眾的生活。這類影片大多是根據真實主義流派長篇小說拍攝而成的。較重要的影片有《消失在黑暗中》(1914年,根據布拉喬的原作改編,導演馬爾托裏奧),影片運用了對比蒙太奇描述了那不勒斯地方的顯貴和貧民生活的天壤之別。這類影片還有《黛萊絲·拉甘》(1915年,根據佐拉的小說改編,導演馬爾托裏奧)、《阿鬆塔·斯比納》(1915年,導演塞倫納)等。

一戰期間,意大利電影失去一部分國外市場,開始進入不景氣時期。這時,隻有演員兼導演吉奧內的作品還保持著聲譽。他拍攝了浪漫主義的驚險樣式影片,其中最著名的是係列片《灰鼠》(1918)等。為了挽救日益衰退的局麵,意大利電影企業家們把當時20幾家影片公司組成了一個托拉斯,即意大利電影聯合公司。但這未能恢複昔日的繁榮。1921年以後,意大利的影院上映的主要是美國電影。

法西斯統治時期

墨索裏尼政府曾極力利用電影作為一種宣傳手段。1935年,意大利設電影業管理局,使電影生產和影片發行都置於國家控製之下。1937年在羅馬建成了一座歐洲最大的綜合電影製片廠:電影城(有十個攝影棚)。1935年在羅馬建立了電影實驗中心,負責培養電影專業人員。影片產量也逐年增加,1942年的影片產量高達119部。但是,在法西斯統治時期,完完全全為它服務的導演為數不多,露骨地鼓吹法西斯、軍國主義思想的影片也不多,大部分導演主要拍攝古裝片、音樂片、情節片和喜劇片。這個時期有些人追求“紀錄片的客觀性”,拍攝了一些“紀錄派”影片。如《海底的人們》(1940年,導演德·羅勃蒂斯)、《白色的船》(1941年,導演羅西裏尼)。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有一些電影導演對法西斯官方電影采取消極態度,在創作中隻注重對作品的形式方麵的探索,人們把這類影片稱之為“書法派”電影。為了拒拍庸俗的商業性影片和回避拍攝鼓吹法西斯思想的宣傳片,“書法派”主要致力於改編古典文學作品。他們最主要的影片有《以往的小世界》(1941年,導演索爾達蒂)、《射擊》(1941年,根據普希金的短篇小說改編,導演卡斯戴拉尼)、《空想家賈柯莫》(1942年,導演拉都達)、《是,太太》(1942年,導演波喬裏)和《嫉妒》(1943年,導演波喬裏)。

這個時期,一些青年電影工作者積極而自覺地反對法西斯的官方電影,他們當中很多人曾在羅馬的“電影實驗中心”執教或學習。由於沒有通過實際拍片來實現自己想法的機會,他們在電影雜誌《白與黑》和《電影》上經常發表有關電影理論和美學方麵的文章,闡述自己的主張。1939-1942年發表的這些文章為後來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美學原則奠定了基礎。這些青年當中很多人後來成為著名導演,如維斯康蒂、德·桑蒂斯、普希尼、彼特朗吉裏、利薩尼、安東尼奧尼;有些成為著名電影藝術理論研究家,如阿裏斯泰戈、威亞齊等。

Tip:移动端、PC端使用同一网址,自动适应,极致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