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國絲綢工業發展史上最重要的人物肯定是織機工匠出身的裏昂人賈卡,他是紋板提花織機的積極改革創新者,於1777年製成了配置整套紋板傳動機的腳踏式提花織機,隻需一個人操作便能夠織出六百針以上的大型花紋織物,許多式樣較為簡單的花紋由此達到了自動成形的程度。後來,這種織機發展成了全自動織機,在紡織業上被稱為賈卡機。賈卡1752年出生於裏昂,長大後便在絲綢工廠打工,並且很快成為一個有創意的、技藝嫻熟的工匠。他的改革計劃在法國大革命期間多次中斷,但1805年一大批改革後的半自動織機終於在這裏運轉了起來。新織機不但縮短了產品的成形時間,更重要的是減輕了勞動量的減少了工作人數,這必然引起了大批工人的恐慌和隨之而來的抵製及破壞,因為使用賈卡織機後,原來需要六名工人完成的工作現在隻需一名,這就意味著大批工人的失業。賈卡多次受到人身攻擊,甚至有人對他以死相逼,更嚴重的是,作坊裏的新型織機不斷被損壞和焚燒。盡管如此,革新的成果還是遍及全國,1812年,整個法國已裝置了11 000多台賈卡自動織機。雖然這位風雲人物因每台織機的提成而成為巨富,但在革新過程中所冒的風險卻在他的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變得沉默和孤僻。在裏昂城紅十字廣場上的賈卡雕像有一種苦澀甚至陰沉的表情,這無疑是這位天才革新家當時的心境寫照。

絲綢為裏昂帶來了財富和聲譽,為了使人們更好地了解本地的絲織業發展史,裏昂把昔日的市政府建築辟為絲綢博物館。一進入館內,一種屬於絲的輝煌光澤立刻映入眼簾。這裏有路易十六的王後用過的布簾,它是用116種色彩的絲線細織成的,還有拿破侖皇後所用的壁布,這些絲到處散發著皇族的氣息。不過館內的另一邊,同時也收藏了法國大革命前一般人的服飾,從鞋子、帽子到衣服,都說明了人類對於絲織品的愛好,是不分貴族和平民的。館內還有一些曆史人物,生動地反映了1831—1834年裏昂紡織工人兩次反抗壓迫的武裝起義。

一直到今天,裏昂依然是世界高級絲綢的重要產地。人造絲和化纖也得到了廣泛的應有,帶動了整個紡織業的發展。法國紡織研究院在這裏設有分院,從事絲綢等方麵的研究。傳統絲織業同現代科技相結合,放出了新的異彩,一些紡織廠提高了絲綢的生產質量,為高級時裝提供原料,另一些紡織廠則研究發展生產航天用的特製纖維材料。

紡織業需要印染技術,需要各種合成纖維,因而促進了化學工業的發展。裏昂已成為法國化工中心之一,人造絲產量居全國首位。南郊建有加工能力上千萬噸的費讚煉油廠。法國最大的化工企業羅納普朗克擁有8萬多職工,其總部現設在巴黎,但它是1801年在裏昂起家的,最初為一家染色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