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情感:破譯男性情感密碼6(1 / 3)

第七部分

寂寞的心靈

愛情,你是不是瘋子和呆子間的可笑遊戲?

一個鄉鎮土大款征婚,竟有數十名女大學生應征。愛姓錢一有錢才有愛情?

有些厭倦婚姻的男人,為了尋找愛,兩次在婚姻中掙紮,最後省悟,決定找個保持距離的情人。因為距離才會產生美感。

還有一些男人,因為太優秀,被妻子當成了籠中的鳥。婚姻是不是令人寂寞的原因?

愛情究竟是什麼?

這個問題誰都能回答,但恐怕誰也說不好。

天文學家說,愛情是一對雙星之間得以相互圍繞旋轉的引力場。

地理學家說,男人是山,女人是水,愛情是山水之間最完美結合所形成的地貌。

氣象學家說,愛情是高壓脊與低壓槽相遇後所形成的和風細雨或狂風暴雨。

數學家說,愛情之解不可思議:1+1=∞

物理學家說,愛情是正負兩極相撞進發出的強烈而耀眼的電火花。

化學家說,愛情是兩種元素之間劇烈或不劇烈,持久或短暫的化合和分解反應。

生物學家說,愛情是男人和女人之間最自然的性交關係之最漂亮的包裝。

心理學家說,愛情是一種永久性的記憶,遺忘曲線的數值在這裏永遠等於零。

社會學家說,愛情是男人和女人之間一種最偉大、最高尚、最無私、最純潔的社會關係。

文學家說,愛情是一部永遠也寫不清、寫不好、寫不全也寫不完的悲劇故事。

經濟學家說,愛情是一對男女之間公平、公正、公開的等價交換。

哲學家說,愛情是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複後,有關情愛問題之相對真理的集中概括。

法學家說,愛情是製定男女婚姻和性關係強製性規範準則的立法基礎。

倫理學家說,愛情是隻講奉獻,不講索取的最無私的一種精神情感境界。

教育學家說,愛情是沒有教學大綱、沒有課本教材、沒有專職教師的人生必修課。

曆史學家說,愛情是對過去所做蠢事、錯事、傻事、荒唐事的痛苦回憶。

考古學家說,愛情是一具價值連城卻永遠不會複生的木乃伊。

未來學家說,愛情是地平線上的太陽,永遠象征著未來的某一天。

詩人說,愛情是銅枝鐵幹,像刀,像劍,也像戟,愛情像紅豔的花朵,像沉重的歎息,又像熊熊的火炬。

畫家說,愛情是會變黃的紙,會褪色的墨,會風幹和剝落的油彩。

智者說,愛情是瘋子兼呆子之間的可笑的遊戲。

傻子說,愛情就是披紅戴花進洞房,上床睡覺生兒子。

寓言家說,愛情是千古流傳,卻常講常新的美麗、神奇的童話。

策劃家說,愛情是一個每時每刻都在謀劃卻又永遠也達不到預期目的的大陰謀。

神學家說,愛情是上帝懲罰人類的惟一理由。

道學家說,愛情是天地之間最不可饒恕的罪過。

男人們常說,愛情是我事業成功的保證。

女人們則說,愛情是我生命中的惟一。

這麼多的答案,可謂千花齊放,萬家爭鳴,見仁見智,各有其說。可是,愛情究竟是什麼呢?到底,還是沒有說清楚!

世界上有許多怪事情,實在讓人想不通。連愛情是什麼都沒有搞清楚,可是對愛情的褒貶議論卻一天也沒有停止過。

1.愛的原動力

古今中外,謳歌讚美愛情的人數不勝數。

薄伽丘說:真正的愛情能夠鼓舞人,喚醒他內心沉睡著的力量和潛藏著的才能。裴斯泰洛齊說:愛的啟示就是世界的救贖!愛是纏繞大地的一根韌帶。萊克爾說:愛是以無窮的光照亮他人。席勒說:愛使偉大的靈魂更加偉大。歌德說:真誠的愛情比金石堅,似朝霞升現在山之巔!巴爾紮克說:真正的愛情像美麗的花朵,它開放的地麵越是貧脊,看起來越格外悅眼。雨果說:人生是花,而愛便是花的密。高爾基說:沒有比愛火更烈的火。赫爾岑說:特別甜蜜的愛,是不能用筆墨言語來表現的。郭沫若說:春天沒有花,人生沒有愛,那還成個什麼世界?丁玲說:純潔的愛情,是一個浪漫的夢,是一首美麗的詩,是一段百讀不厭的文章。

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對愛情抱樂觀的態度,絕大多數的人對愛情的評價是錯綜複雜的。

愛情是神秘的,它可以為你架起一座通向天堂的橋梁,也可以為你鋪就一條進入地獄的道路;可以是一本插滿各種精美郵票的集郵冊,每每翻開,都會使你賞心悅目,驚喜不已;也可以是一串聚集了無數悲歡離合、生離死別的多米諾骨牌,輕輕掀翻一張,馬上就會引發可能會發生千變萬化的連鎖效應。

愛情又是非常簡單的,如同去品種齊全、琳琅滿目的超級市場中挑選一雙鞋子、一條領帶;或是幫哪位小學生做一道四則混合運算題、複習掌握ABCD等26個英文字母;更像周末去湖麵蕩舟,去林中郊遊,去康樂中心打上幾局保齡球,或是在傍晚沿著綠陰小路悠閑地漫步。

有人說它太俗,是因為它像是一個勢利小人,隻認金錢和權勢。有錢有勢時,它對你笑臉相迎,喜形於色,溫柔體貼,不離左右半步;貧困潦倒時,它則待你麵若冰霜,橫眉冷對,拂拂袖而去,千呼萬喚也絕不回頭。

有人說它太虛,是因為它更像一座永遠也走不到近前的山峰,遠看千姿百態,秀麗挺拔;近看奇石怪洞,草深林密;再近一些看時卻成了一片混沌不清、瞬間消逝的海市蜃樓。

愛情說大一些,是璀璨的太陽,是美麗的月亮,是天邊飄逸的流雲,是山中悅耳的回聲;說小一些,則是一盒流行歌曲帶,一劑傷風止痛膏,一雙迷你連褲襪,一塊奶油巧克力。

愛情說好聽一點,是一種催人向上,增強人鬥誌,堅定人信心的催化劑;是一種讓人聰明,把人變得更加成熟、更加完善的營養液。說難聽一點,是一柄摧毀人意誌、斬斷人翅膀、刺傷人心肝的利劍;是一碗讓人不能不喝、不喝不行、喝了之後頻頻犯傻,屢屢失誤,找不著東南西北,分不清上下左右的迷魂湯。

古往今來,譏諷、詛咒愛情的也大有人在。

愛情是一場感情的賭博。在下賭注之前,誰也不知道會是怎樣的結局。男女雙方下的籌碼就是自己的一顆心。賭贏了,就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遇到準都對人家笑逐顏開,手舞足蹈,口若懸河地調侃個沒完,別人會以為你瘋了,哪根神經出了毛病。賭輸了,又會以為自己是世上最倒黴的人,為了根本不值得計較的人去自己苦自己,或捶胸頓足,痛哭流涕;或垂頭喪氣,鬱鬱寡歡;或者跑到街頭巷尾的一個小店裏去喝二鍋頭,直喝得伸出雙手數出十一根指頭,才搖搖晃晃地一路扭將出來,朋友勸一句,你會罵上幾十遍:她丫算什麼東西?天生的賤貨,給老子提鞋我都不要!眾人會說:這小子醉了,弄回去完事。

愛情之賭,真讓人傷心!

愛情是一桌筵席。風風火火地四處下帖子,請客人。然後是接朋友、迎嘉賓,高朋滿座,倒也氣派。桌上菜肴也算豐盛,南北大菜,中西風味,生猛海鮮,烹炸炒涮。宴中也還熱鬧,賓主推杯換盞,猜拳行令。吃得油光滿麵,喝得東倒西歪。最後的結局當然是桌倒椅斜、人仰馬翻,一片狼藉。原本就知道,天底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可到頭來,依舊是重排新宴,再邀新友,依舊是賓客盈門,觥籌交錯,熱鬧非凡。最後也依舊是酒盡曲終,吹燈拔蠟,人去樓空。剩下的隻有淡淡的回憶和陣陣的孤獨。

愛情之宴,真讓人寒心。

愛情是假惺惺的虛偽許諾,慘兮兮的淚水滂沱。愛情是苦澀的酒,發黴的醋,長滿綠毛的黑麵包。愛情是掉了底的破皮鞋,禿了毛的舊牙刷,斷了絲的電燈泡。

讚美也好,咒罵也罷,還是不知道愛情是什麼。

其實,愛情是男女間相互假設的場景,活像一出精彩絕倫的《三岔口》。愛情是一個各自感覺自我的過程,是自我心靈中的虛擬空間。在這其中,自我馳騁想象的野馬,自我陶醉虛幻的幸福,在充滿錯覺的思維世界中,自言自信,卻又以為這是來自對方的關切和愛戀。付出與得到,都在乎一心。

自我的愛情,愛情的自我,愛,即是虛無。

2.鳳凰共舞

中國的古典式愛情絕大多數是冒牌貨。

等級森嚴的封建專製社會中,孔孟之道,程朱理學:惟小人與女子難養;女子無才便是德;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一根根絞索套在女性的脖子上,勒得她們喘不過氣。女性在社會上的地位如同雞犬,連人身自由都不能得到保障,連生存都受到威脅,侈談愛情難道不覺得太荒唐了嗎?

封建君王、貴族士大夫,他們與女性之間不會有真正的愛情。無論他們怎樣對自己的妻妾奴婢、丫環侍女信誓旦旦,說愛她們愛得發瘋發狂,如癡如醉。到最後,被迫害、被欺辱、被愚弄、被遺棄的還是女性。說到底,女性是男性的一件器物。

宮廷之中,一旦觸犯龍顏,下至嬪娥彩女,上至妃子皇後,一樣打入冷宮,廢為庶民。昨日天子恩愛的娘娘,頃刻間就成了失寵的罪人。

上行下效,民間也是如此,無論是怎樣的夫妻恩愛,如膠似漆,也不管是什麼青梅竹馬,天作之合,隻要女性犯了所謂“七出”,一紙休書便可宣告“愛”的終結。如此這般,不得不讓人感歎:婚姻確實有,愛情實際無。

至於在幾千年的傳統文化中,其對愛情的注解就更是虛幻之說了。傳統文化中總是讚美男女之間如何幸福美滿,幸福美滿的內容則是夫妻一唱一和,互敬為賓。似乎夫妻之間隻要有問必答、有求必應,整天“請進”、“看茶”、“謝謝”、“請用飯”、“別客氣”、“走好”、“免送”一類的禮貌用語充實家中,愛情之神也就登堂入室了,若真如此,你去客棧小住,從熱情殷勤的店小二和女招待那裏豈不也可以享受到“愛情”的溫馨與甜蜜嗎?他們絕對奉你為“上賓”,會讓你感到真真切切的“賓至如歸”。

這種賓客式的愛情純屬胡編亂造,這才是真正對男女之間真摯愛情的曲解和褻瀆。

人們還時常將夫妻間和諧當做愛情的見證。而和諧的見證就是男女之間的顛鸞倒鳳,雲雨合歡。即是說性的和諧就是愛情的成功。

其實,中國古代對性的注重是畸形的。在男女性關係上,男人在婚內可以娶妻納妾,呼媵喚婢;婚外還要遍采花草,嫖娼狎妓。而女人則必須恪守婦道,潔身如玉。丈夫在世時必須侍奉他為上天,隻能與他有性交合,絕不允許有任何的紅杏出牆之舉。丈夫死後又要為死鬼守節,終身不再出嫁,所謂好女不嫁二夫,節婦從一而終。

將男女間性的和諧看做愛情的成敗,對男人說毫無意義,因為社會允許他們可以去與別的女人有性行為,這本身已與愛情無關。對女人說則是不公平的,她隻許與自己的男人性交,否則就是大逆不道,可她就命中注定隻能對這個在外尋花問柳的男人產生終身不渝的愛情嗎?

誠然,絕大多數的下層社會的飲食男女,他們為條件所限,也隻能生活在一夫一妻製的“愛情”模式中,在那裏沒有鴻雁傳書,沒有紅葉題詩,沒有海誓山盟樣的情趣,沒有風花雪月般的浪漫。在這種清水煮白菜的婚姻中,找不到半點愛情的氣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織,生兒育女,飼雞養豕,種瓜植豆,幾千年就是這樣過來的。

有人說“你耕田來我織布,我挑水來你澆園”多麼和諧,這難道不是愛情嗎?

列呲愛情實在不敢苟同。耕田織布,挑水澆園,隻是一種勞動上的分工,這與愛情又有什麼必然聯係呢?從男耕女織小農經濟的貧脊土地上,絕不可能生長出“夫妻恩愛苦也甜”的男女情愛之果。

中國開放了,愛情也可以進入市場流通了。20世紀80年代末,上海《新民晚報》刊登出第一則征婚啟事,為說明問題現將全文一並摘引如下:

某男,34歲,寧波地區鄉鎮企業廠長。年薪萬餘元,寧波有樓房400平米,本市有帶廚房和衛生間的私房60平米。因故離異,無負擔。事業心強,欲覓本市宜社交,適做秘書工作,貌秀和善,高中以上文化程度,24~30歲未婚姑娘為伴。

短短的三天之內,就有400名姑娘來信應征。其中女大學生有58名,平均年齡25.7歲。

這58名妙齡女郎是知識女性,都有較高的知識文化素養,應該說,她們應該知道:追求什麼樣的愛情?愛情的標準是什麼?

A姑娘皮膚白皙,氣質高雅,是一名學經濟管理的大學生,在一家工廠當科員。她坦率地說,優越的經濟條件當然是吸引她的一個重要方麵。B姑娘相貌端莊,雙眸有神,一笑一對酒窩。是一名夜大學生,廠裏的團支書。她說,她不喜歡平平淡淡地度過一生,喜歡冒險。她明確表示,她還想嚐嚐當後娘的滋味呢。C姑娘馬上就要拿到大專文憑,她直言不諱地說,文憑熱已經過去,她心灰意懶。她拚得是這樣的苦,幾乎精疲力竭,看來這一切都是徒勞的。所以,她來應征,或許這是條走向新生活的道路。D姑娘更是光彩照人,一身金黃色的穿戴,手拿鮮花來見征婚者。她是一名學機械的大學生,對公共關係很感興趣。她說自己會講英語、日語,會打字、跳舞、打橋牌,善交際,懂公關,精通文秘,所以征婚擬選的佳侶應非她莫屬。

從這四名應征的女大學生中,我們看到了些什麼呢?從她們的言談中,又悟出了些什麼呢?

一個隻有小學文化水平,離異後有兩個孩子的鄉下農民憑什麼能得到這些就是在20世紀末的今天也算女孩中的佼佼者的姑娘們的青睞呢?反過來征婚者又憑什麼能提出“宜社交,適做秘書工作”(能力),“貌秀和善”(相貌、性格),“高中以上文化”(學曆),“24~30歲未婚”(年齡、婚姻狀況)等等種種要求女方近似完人的應征條件呢?

女大學生們追求的愛情,征婚者想要得到的愛情,在這裏都有一個共同的前提:

金錢,住房,即優越的經濟條件。

試想如果沒有這點,他們之間會有交往嗎?

這些女大學生之所以不顧征婚者是一個素不相識的陌生農民,不論他隻有小學文化,不惜“當後娘”也甘心情願地“冒險”應征,最最重要的就是因為他的“經濟基礎”。

愛情在市場經濟似乎讓一切的一切都已經“天翻地覆慨而慷”的今天,仍舊是飄浮在理想天空的幻影,是個難以變成現實的美麗的夢。

女人挑選男人的時髦條件,首先是錢。

這裏的錢,不僅指男人現在有多少錢,還包括他將來能不能掙到大錢。女人們常說要找一個有本事的人,有事業心的人,有成就感的人。翻譯過來:本事就是掙錢的本領;事業心就是發財的欲望;成就感就是當大亨闊佬的想法。把冠冕堂皇的包裝剝下來,剩下來就是一個意思:隻要你有錢,愛你沒商量;沒錢了,別再來找我!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拜金主義的愛情在知識女性中也頗為流行。過去“傍大款”、要“插足”的多半是文化層次較低的女性,現在女大學生,甚至女碩士、博士都加入了這個隊伍。有個女孩給自己改名叫“錢由愛”,字麵上的解釋好像是錢由愛來,其實行為卻是有錢才有愛。

某刊物曾這樣報道:北京大學凡是有舞會的夜晚,奔馳、本田、奧迪、藍鳥就會蜂擁而至。舞會散後,西裝革履、挺著將軍肚、提著大哥大的款爺們就會攜著女生登車而去。北大的男生憤然不平:款爺們在外麵什麼都玩膩了,就剩下找清純可愛的女大學生嚐嚐鮮了。可反過來想,這些實際上可愛但並不清純的女大學生們,難道就會白白讓款爺們嚐鮮嗎?於是終於有人喊出了“北大,你不該這樣墮落!”

可見,金錢永遠是男人召喚女人的魔笛,商品經濟存在一天,這樣的墮落就不會消失。

實際上今天的“男財女貌”與古代的“郎才女貌”沒有區別。男人在古代隻有有了才,才能當上官,才越大,官也就越大,自然也就越有錢。因此,古代也是一樣,男女之愛,財貌交換也。

愛情的精神條件,所謂共同的生活理想、脾氣性格一類的話是站不住腳的。如今的觀念中,空洞虛泛的理想已經成了一段枯木,人人都在講究最實際的東西。時下男女之間交往。除了上述的物質條件外,最重要的是要彼此找到一種感覺。這種感覺隻能意會,不可言傳。說白了,物質決定精神,存在決定意識,男人看上了女人的美貌,女人相中了男人的金錢,兩個人的感覺也就算都找到了,否則就是沒有感覺。

愛走到了這一步,所謂愛情是兩顆心靈碰撞出的火花,已不是精神的,而是物質的了。

故事1:實在厭倦

良是一位30多歲、具有濃鬱藝術氣質的英俊男人,他十年前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最初被分配在一家文化單位擔任美工,後來因不善處理人際關係而辭職作了自由藝術家,但由於個性造成的畫風問題,他曾有過一段時間陷入經濟上極為拮據的困境,他的妻子為此離開了他。後來他加入了一家創意公司擔任三維動畫設計創作員,同時負責廣告的文案創意工作。五年前他第二次結婚,但在去年又莫名其妙地離了婚,重新過起單身生活。

在良第二次離婚後,周圍的朋友都在問良:為什麼要離婚?良說是因為厭倦:並不僅僅是對妻子的厭倦,更是對婚姻形式那種固定生活方式的厭倦。男人在曆史上是一個放浪不羈的角色,他們過慣了喜新厭舊和吊兒浪當的生活方式,是婚姻製度讓他們不得不把目光定格在一個固定的異性身上,但是男人曆史角色的遺傳基因卻始終讓他們在喜新厭舊與遵守道德的兩極之間進行著苦苦的人性掙紮,有些男人一直掙紮到晚年,隻能認命終了一生,有些男人則通過婚外情來實現自己一夫多妻製的夢想,或是通過離婚再婚來實現這一本能願望。

結婚又離婚

良的第一個妻子是低他兩級的大學同學,在她畢業後不久他們就結婚了。她當時被分配到她的故鄉城市,在工作了半年後,便因為忍受不了那種精神荒涼的生活環境而回到了北京。事實上北京這種文化氣氛最適合他們這類人在事業上的發展,但他們這類藝術人的專業個性又很難被一般的人所理解。良就是因為難以和單位的領導處理好人際關係而辭職的。當時妻子曾勸良不要輕易辭職,因為她本身就是一個沒有北京戶口的打工者,每個月隻有一千多塊的收入,還要租房子,況且搞藝術的人的消費比一般居家過日子的夫妻要高得多。他們這種人在骨子裏對金錢都不那麼在乎,總相信自己以後能掙出來,他們就是靠這種信念掙紮在社會的表層上。但良仍然辭職了,因為良的藝術個性受到了壓抑,他是一個絕對追求獻身於藝術的人。

辭職後良到了圓明園附近的“畫家村”作了一個自由藝術家,當時那裏聚集了許多全國各地的自由藝術家,大家在潛意識中想把它創辦成像紐約的格林威治那樣一個藝術村。良的畫風過於超現實主義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他的畫一直賣不出去。良當時的心情很不好,覺得自己懷才不遇。他酗酒,經常醉得不省人事。妻子一開始還能理解良,但時間長了就難以忍受這種情況了。兩個曾發誓永遠不為紅塵俗務而煩惱的人也不得不為生存問題和經濟瑣事發生爭吵。時間一長,他們都對這種生存方式感到厭倦了。後來還是良主動提出分手,因為良的確不想拖累她——女人的好時候一生隻不過才十幾年,沒理由拖著她一塊下地獄。

離婚後良一直過著單身生活,雖然這其間也曾與兩個同道的異性有過兩性關係,但由於生存環境一直不理想,所以也就一直沒認真,大家都是好說好散,彼此還是朋友。這種情況一直延續了五六年,一直到了良進入一家創意公司以後,良的生存處境才徹底獲得了改善。良通過一個偶然的機會認識了後來的妻子羅——她是一家外企公司公關部職員,當時到良的公司來做一個廣告策劃,良是具體承辦人。他們就因為這種工作關係認識了,半年多後兩人結了婚。

再婚會怎樣

羅是一個比較文靜的女孩子,出身於知識分子家庭,本人是中文本科生,相貌雖說不上多麼漂亮,但氣質和風度卻相當的好,屬於那種耐人尋味型的女性。良和她結婚是因為良不想再找一個搞藝術的妻子了,搞藝術的人個性都太強了,彼此容易造成傷害,因為誰也不能改變對方的藝術追求,而且彼此誰也不服誰。從外表上看,羅是個賢惠型的女性,她懂得欣賞藝術,良認為她正是自己心目中要找的女人。

結婚後的頭兩年,他們的關係相當不錯,一是因為雙方都有著穩定的收入和職業,二是因為雙方都能夠被對方所吸引——這種吸引當然也包括性生活方麵的需要。他們經常在周末外出吃飯,經常在一起討論有關藝術方麵的話題,也經常去參加雙方朋友的聚會,包括一塊在晚上去散步,或是到大排檔去喝啤酒。良當時對羅是專心致誌的,羅的外在形象和內在精神都能夠滿足良的要求,至少良在頭兩年中還沒有喪失與妻子對話的願望與不定期做愛的衝動,但在後來的日子裏,這種願望和衝動慢慢淡了下來。

他已經意識到了,這種趨勢由不得他人為地去挽救,他無法阻止自己正在產生的厭倦心態,他對這種厭倦心態進行了分析,認為造成丈夫在結婚幾年後對妻子和婚姻形式的厭倦情緒的原因有以下幾方麵:

一是男人在曆史上的角色遺傳基因作用。這種遺傳對每個已婚男人都是無法抗拒的力量,比如結婚幾年後的丈夫們開始把目光投向外部的世界,去觀察那些陌生的、有品味的異性,這是一個規律性的現象。

二是夫妻生活缺乏足夠的距離。這就使得婚姻生活時間越長,就越無法產生距離美。婚姻生活本身就在製造著“無距離厭倦症”,結婚幾年後的男人對妻子和婚姻生活的厭倦,是一個普遍的周期性現象。

“無距離厭倦症”其實是對“距離產生美”的一個反向求證,即“距離產生美”的反麵必然會產生“無距離厭倦症”,我們可以通過“小別勝新婚”這句老話來獲得夫妻之間在距離問題上所造成的兩種趨向:一定的距離會使人們始終保持著相互的新鮮感,也就是好奇心,而沒有距離則必然會使人們相互因熟悉而走向厭倦。

3.本來的麵目

婚姻其實是一種把男女之間的性愛和感情生活日常化、規則化了的形式。

男女由相互吸引所產生的愛情,本來隻是一種純精神與生理的活動,即男女在一起通過相互交流精神並通過性愛來獲得他們對愛情的滿足,而愛情的最大內涵就是一個距離問題,即愛情必須要有一定的距離。因為就整個生物界的生理與心理特點來看,這個世界上所有的動物都隻對它們沒有見過的東西產生好奇心和新鮮感,對那些朝夕相處的東西卻不屑一顧甚至熟視無睹,這是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法則。愛情的內涵也應該是這樣的,即一對相互被對方的精神氣質或外表所吸引的男女,他們之間應該在時間上保持一定的距離,即他們不能天天廝守在一起,而應該每隔幾天才見一次麵,這種情況在絕大多數剛剛開始戀愛的男女那裏被表現得恰如其分。

戀愛中的男女為什麼彼此都會在心理上感到一種幸福或是愉悅?這是因為他們始終滿懷渴望地相互約會。約會之所以能讓他們感到愉悅甚至激動,正是由“約會”二字所體現的時間不確定性造成的,即一對戀愛中的男女並不可能天天見麵,他們甚至無法在上一次分手時確定好下一次見麵的時間和地點,他們因為各自的工作和事務而不能經常見麵,他們每次見麵都要通過某種方式進行“約會”,這實際上也可以稱其為“約見”。戀愛的當事人們可能恰恰不知道,正是這種不確定的約會方式,才使得他們在每次見麵時都有一種幸福感,雙方都會爭著把他們在過去的幾天中所發生的經曆講給對方聽,或是專心致誌地傾聽著對方的講話,然後他們會在一起度過一個美好的晚上,然後在分手時會出現人們經常在大街上看到的那種戀戀不舍的告別儀式。戀人們在那種背景下都會產生一個愚蠢的錯覺,認為他們應該及早通過婚姻來解決牛郎織女的分居生活,於是他們就會急著創造條件來達到結婚的目的,理由是,與其彼此苦苦想念,何不通過結婚來一勞永逸地解決彼此渴望呆在一起的願望呢?結果,等他們結婚以後,特別是過了幾年婚姻生活以後,當所有的新鮮感都被朝夕相處的熟悉所取代後,他們才會感慨地說,早知今天,何必當初那麼急著結婚呢?

直到今天恐怕也沒有多少戀愛當事人會認清這樣一個事實:幸福體現在審美距離上。但人類所處的兩難處境是:你總得付出一定的代價才能獲得你想要的東西。比如戀愛的特點就是戀人們不能天天在一起,影響戀人們幻想著天天在一起的障礙就來自於時間,但當戀人們摧毀這道障礙時,他們很快就發現,他們對愛情的體驗正在被日常生活的瑣屑事務所幹擾,他們每天都得為吃穿住行、經濟分配、家庭勞動、相互幹擾、性格不合、嗜好衝突、照顧孩子等等無窮盡的麻煩事操心,戀愛時期的愉悅感很快就喪失了,他們開始厭倦,開始懷念戀愛的往事,然後他們要麼就這麼樣平平常常地過下去,要麼因厭倦而走向分手。夫妻厭倦的確是由無距離感造成的,它的周期性因人而異,即對那些在婚前就比較相愛的人們來說,他們的厭倦很可能是在婚後的第三年或更長一些,對那些原本就不因愛情而結婚的男女來說,他們的厭倦大約在婚後一年左右就開始了。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動物在骨子裏都隻對它們沒見過的東西最感興趣,人更是這樣的。當一對陌生男女由相互吸引走到一起的時候,他們總是出於好奇心而渴望去了解對方,探索對方的精神世界,包括對方的愛好、個性、追求、理想等等,他們為了讓自己能夠在對方的心目中保持著一份美好的形象,也會努力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麵展示給對方看,無論多麼乏味的男人都會在戀愛時變得可愛起來,無論多麼冷血的人在戀愛中都會溫情脈脈起來。戀愛為什麼能夠讓雙方都感到愉悅?就在於他們每次探索對方的興趣,總是在尚未窮盡的時候即被應該分手的時間強行中止了,於是他們就將這份好奇心保留到下一次,而在下一次見麵時,雙方又都積累了新的話題。所以戀人們在一起總是有說不完的話,而且連他們的性愛也都成為雙方的一種宗教儀式,其原因就在於他們不能盡興地去做這種事,他們總是會受到場所、環境和氣氛等外部因素的幹擾。缺乏經驗也使雙方都對性行為有一種繼續探索的欲望,何況,幾天不見,對雙方都是一次性備戰的機會。況且戀人的性愛與夫妻性愛還不一樣,他們總會以飽滿的精力和充沛的熱情去做這種事,不像夫妻那樣因為距離太近反而喪失了對這種事情的激情與敏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