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快樂康泰的心情(一)
懷抱美好的未來
多年前,我在接受電台采訪時回答過這麼一個問題:“在你一生中所得到的受益最深的教訓是什麼?”
這不難回答,至今我所得到的受益最深的教訓就是:人的思想的重要性。假如我了解你的思想,我就能了解你本人。我們的思想鑄就我們自己,我們的觀念決定我們的命運。正如愛默生所說:“人乃是他自己思想的產物。人除此以外也不能轉化為別的什麼東西。”
現在,我完全相信,我們應該麵對的最重要的問題是:選擇正確的思維方式。若能如此,便走了一條解決問題的捷徑。羅馬帝國的皇帝及傑出的哲學家馬科斯·奧芮列,曾說過一句至理名言:思想決定一切。
假如我們思想快樂,那我們會快樂起來;假如我們思想悲傷,那我們便會悲傷;假如我們想著恐怖的事情,那便會沉浸在恐怖之中;若懷疑自己有什麼病,就果真能引病身;若總想到失敗,那我們注定要失敗;有自憐想法的人,別人會避而遠之。諾曼·皮爾一語道破:“你所想的,並不是真正的你;而關鍵在於你怎麼想,你便是什麼樣的人。”
你以為我宣講的是天真的樂觀主義嗎?不是的,人生還不是你想像的那麼純真。我實在是很推崇以積極的態度取代消極的人生觀。換言之,我們應多多關注自己的問題,而不是整天憂慮。那麼這兩者又有何種不同呢?每當我走在擁擠的紐約的街道上時,都保持警覺,不與人相撞,但並不為之憂慮。關注之意是認清問題的實質,並冷靜地加以處理;憂慮隻是亂忙一陣,枉費精力而又於事無補。
一個人可以很關注二個重大問題,但仍坦然麵對有條不紊。而羅威爾·托馬斯便是這樣的人。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裏,我與他相識並推薦過他的六場戰鬥紀錄片。其中最出色的是他拍勞倫斯與阿拉伯軍隊的生活紀錄片,以及巴勒斯坦的艾倫比征服聖地的影片。以“艾倫比與勞倫斯”為題的講演,在世界各地產生了強烈反響。倫敦的歌劇院為了他還特意延期六周時間,為的是讓他繼續在皇家劇院裏將他那驚險的奇遇娓娓道來,並且,還播放他的影片。他在倫敦造成轟動效應之後,隨即像一陣狂風刮向世界各地。然後,他用了兩年時間拍攝印度和阿富汗的風土人情方麵的紀錄片。天有不測風雲,不幸的事發生在他的身上,倫敦市民這次不買賬了,他不得不在倫敦宣告破產。
當時,我正和他在一起,我們僅能吃一頓便宜的晚餐。要不是羅威爾·托馬斯去找一位同行朋友借一點錢,我們恐怕連這便宜的晚餐也用不起。這個事例主要說明一點:托馬斯即使是遭受了如此重大的失敗打擊,也隻是關注自己的問題,而不是滿懷憂慮。他很明白假如他被擊倒了,那麼他對任何人來說都將一文不值。於是,他每天早上出門前務必買一朵花別在胸前,充滿自信地走在牛津街道上,拒絕被失敗的挫折擊倒。對他而言,挫折隻是人生的一部分,你若要達到成功的頂點,這是一種特殊的磨練。
心理作用對我們的言行舉止有一種不可思議的控製力。英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在他的書中曾寫到:“我請來三個人測試心理對生理的影響,我們用測力計來檢測。”他要他們用全力緊握測力計,並給他們三種不同的狀態:
在常態下,他們平均握力為50千克。
在被催眠並被告知他們極度衰弱時,就隻有12.5千克的握力,僅有正常握力的1/3。(三個人中,其中一人為拳擊冠軍,當被催眠並被告知他很衰弱後,感覺自己的手臂很瘦小無力,就像嬰兒似的)在第三種狀態,當他們被催眠,並被告知全都極為強壯時,他們平均的握力競達到73千克。也就是說,當他們內心充滿強而有力的思想時,平均每人都增加了將近50%的力量。
這正是心理作用不容忽視的力量。
在此,為了更能說明心理的力量,讓我給你講述一個神奇的事例:
在美國南北戰爭剛結束不久的一個十月的寒夜,一個無家可歸的女人在街上四處遊蕩,她在恍惚中來到了退休船長韋斯特的家門前,並敲響了他家的門。
這時,韋斯特太太把門打開,便看到一個落魄瘦小的女人:體重不到50千克,骨瘦如柴,這個陌生女人向她解釋說。她想找個地方歇歇,來專心地解開日夜困擾她的問題。
韋斯特太太則說:“那就在我這住一宿吧!這麼大的房子裏隻有我一個人。”
然而,不巧的是韋斯特太太的女婿從紐約來此度假,他發現有個陌生女人住在家裏,當即便吼道:“我絕不讓一個無賴住在家裏!”於是。他將這可憐的女人趕出了家門,她在雨中神情呆滯地站了好幾分鍾後,隻好到街上去尋找能夠暫時為她遮風擋雨的地方。
她後來成為世界上極有思想影響力的一位女性。正是她創立了基督科學教派,並擁有數百萬信徒,她就是瑪麗·貝克·艾迪。
不過,當時她賴以生存的環境對她而言無疑是悲慘世界。不間斷的不幸、哀傷、困苦和病魔向她襲來。她的第一個丈夫在婚後不久便去世;第二任丈夫因另有所愛而棄她而去,最終死於貧民窟;她僅有一個兒子,但由於貧病交加,不得已在他四歲時,忍痛送給別人扶養,從此,她就再也沒有看到過她心愛的兒子。
由於她疾病纏身,幾年來,她一直對自己稱為“心理治療科學”特感興趣。然而,她人生的不幸的轉折點發生在馬薩諸塞州的那個寒夜裏,她在街上獨自徘徊。卻不小心滑倒在結了冰的人行道上,頓時昏厥過去,她的脊椎受到重創,引發全身痙攣。連醫生也給她下了死亡通牒,除非奇跡發生,她才可能活下來,即使是這樣,她也將終生癱瘓。
躺在床上幾乎等死的瑪麗·貝克·艾迪,她認為是在冥冥之中受到神靈的指引,她翻開《聖經》,便看到馬太福音的一段話:“於是,他們將一位躺在床上不能行走的人抬到耶穌的麵前……耶穌對他說道:‘孩子,安康吧!我已饒恕你的罪過……快站起來,拿著你的床回家去吧!’於是,那人立刻起身回家去了。”
耶穌的話在她的心田裏播下了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的種子,這是一種求生的欲望,是一種治愈頑疾的力量,使她“可以即刻下床行走。”
她宣稱:“那次的經曆,指導我並使我發現怎樣治療自己和別人的科學方法……我堅信這都是人內在的巨大潛力,是一種特殊的心理現象。”
就這樣,瑪麗·貝克·艾迪基於她不平凡的經曆並從基督教的科學意義上演繹出來,使她創立了一種新宗教——基督科學教。這位女性創立了一個偉大的宗教信仰,並在全世界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