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來曆】
曾姓來源比較純正,源自大禹的後裔,以國名為氏。據《世本》所載,相傳大禹的第五世孫少康中興了夏室後,曾把自己最小的兒子曲烈封於鄫國(今山東省蒼山縣)。少康子孫所建的鄫國曆經夏、商、周三代,後被莒國滅掉。曾太子巫逃到魯國,後任魯國大夫。其後代用原國名“鄫”為氏,後去邑旁,表示離開故城,稱曾氏。
【姓氏分布】
曾姓最初發源於今山東省蒼山縣西北一帶。先秦時期,曾姓族人遍布於山東、河北等地;魏晉南北朝時期,連年戰亂頻仍,社會始終處於動蕩之中,曾大舉南遷;宋末,由於戰亂,外族入侵,曾姓又幾度遷移;元明清時期,曾姓已播遷於各地,且有遠播台灣與海外各地者。當今曾姓在我國人口眾多,尤以江西、四川、湖南、廣東等省多此姓。
【姓氏名人】
曾參:字子輿,春秋末期魯南武城(今山東費縣)人,孔子的弟子,以孝著稱。相傳《大學》為他所著。
曾鞏:字子固,南豐(今屬江西省)人,北宋文學家,世稱南豐先生,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的文章多為議論文和記敘文。散文以議論見長,立論精策。著有《墨池記》、《曾鞏傳》、《元豐類稿》等。
曾瑞:字瑞卿,自號褐夫,大興(今屬北京)人,元代散曲家。能隱語小曲,善工山水畫。編有散曲集《詩酒餘音》,雜劇《全元散曲》。
曾國藩:初名子城,字伯函,號滌生,諡文正,湖南長沙府湘鄉(今湖南省雙峰縣)人。清朝時期的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道光進士,曾任內閣學士、兩江總督等職,後病死於南京。
【國學小百科】
三令五申
常聽人說“三令五申”,“三令”與“五申”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呢?
宋代曾公亮所撰的《武經總要》,對“三令”、“五申”解釋說:古人所謂“三令”,即一令觀敵人之謀,視道路之便,知生死之地;二令聽金鼓,視旌旗,以齊耳目;三令舉斧鉞,以宣其刑賞。所謂“五申”,即一申賞罰,以一其心;二申視分合,以一其途;三申畫戰陣旗;四申夜戰聽大鼓;五申聽令不恭;視之以斧鉞。
顯然,這“三令”與“五申”都是用來教育將士應該在戰陣中和軍事行動中明確的作戰守則。後來,人們就用“三令五申”來表示“再三告誡或命令”。
【相關鏈接】
真讓人不忍欺的曾國藩
清代大臣曾國藩曾在28歲時便考中了進士,自那時起,他便一步一階的踏上仕途之路。在任兩江總督期間,曾國藩在軍中禮賢下士,因此他很受人們的推崇。
關於曾國藩還有這樣一個小故事:有一天,有一個客人來拜見曾國藩。隻見這個人衣冠古樸,談吐不凡,很有見地。曾國藩很欣賞他。談到當時人物,客人說:“胡林翼辦事精明,欺騙不了他;左宗棠執法如山,不敢欺騙他;而您虛懷若穀,愛才如命,以誠待人,以德感人,不是他們二人可比的,真讓人不忍心欺騙。”
曾國藩聽了他的話很是受用,於是他就挽留客人在軍營中住了下來,並待他如上賓。不久,曾國藩又給他一筆巨款,委托他代購軍火。沒想到,這個人收了錢之後一去不複返。曾國藩不禁後悔得頓足連聲說:“真讓人不忍欺,真讓人不忍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