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0章 司馬(1 / 1)

【姓氏來曆】

司馬源於西周,是古代的官名,為最高軍事長官。

據說周宣王時,重黎之後程伯休父,掌管朝中軍隊。在古代戰爭中,用馬駕駛的戰車是最先進的武器。在征伐徐夷的戰鬥中,程伯休父駕著戰車,衝鋒陷陣,所向披靡,大勝而歸。後來周宣王就任命他為司馬,後一直以這作為官名沿用下去。後來程伯休父的子孫,就以他的官名為姓,成為複姓司馬,奉程伯休父為司馬氏的始祖。

【姓氏分布】

司馬姓主要發源於今天的河南地區。司馬氏望族居河內郡(今河南省西部、黃河以北地區武陟縣西南一帶)。如今,司馬姓已遍布全國,尤以北京、天津、河北、湖北、江西、山西、貴州、福建等地為多。

【姓氏名人】

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西南靠近龍門附近)人。他所編撰的《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對後世史學影響深遠。

司馬懿:字仲達,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多次率軍對抗諸葛亮,以其功著,封為宣王。其孫司馬炎即位後,追諡司馬懿為宣帝。

司馬昭:字子上,河內溫(今河南溫縣)人,司馬懿次子,西晉奠基者之一。司馬昭有卓越軍事才能,屢立戰功。他死後,其子司馬炎代魏稱帝,建立晉朝,追尊為文帝,廟號太祖。

司馬相如:字長卿,四川南充蓬安人,西漢文學家辭賦家。著有《子虛賦》、《上林賦》、《大人賦》、《美人賦》、《長門賦》等。

【國學小百科】

《史記》

《史記》為西漢司馬遷所著。司馬遷從10歲就開始學習古代典籍,20歲開始到祖國各地作長途旅遊,觀察社會,了解民情風俗,探究曆史遺跡,這為他後來寫《史記》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司馬遷在38歲時繼承了父親太史公的職位;42歲時準備寫作《史記》。在這一年,司馬遷因為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觸怒了漢武帝,被處以宮刑。這使得司馬遷十分悲憤。他想到過死,但他又想到自己所肩負的使命,因此忍辱負重,發憤著書。到了55歲的時候,司馬遷終於實現了他的宏願,完成了中國曆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和傳記文學巨著《史記》。

《史記》記錄了傳說中的黃帝時期,下限到漢武帝末年時期,前後跨越3000多的年曆史。全書130篇,分別是十二本紀、八書、十表、三十世家、七十列傳五種體例,被譽為“實錄、信史”。《史記》不但規模巨大,體係完備,同時,書中的文字生動性、敘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而且對後世史學和文學有非常深遠的影響。

【相關鏈接】

“馮”“同”一家

司馬遷的故裏位於陝西韓城嵬東鄉龍門寨徐村。當初,司馬遷因受“李陵案”牽連,被漢武帝處以宮刑。後來他的兩個兒子為保全家族,被迫先後改了姓。

長子司馬臨將“馬“字左邊加兩個點,改姓馮;次子司馬觀將“司”字左邊加一豎,改姓同。所以,徐村盡管沒有了司馬姓,但在村子裏居住的馮姓、同姓其實都是司馬遷的後代。

幾千年來,很多馮、同二姓的人一直保持著同祭一祖、互不通婚的習俗,原因正是因為他們本來就是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