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9章 遊(1 / 1)

【姓氏來曆】

遊姓溯源主要是以祖輩名字為姓氏。春秋時期,鄭國國君鄭穆公有個兒子叫偃,字子遊,他的孫子以祖父字命氏,人稱遊皈。後來,遊皈的弟弟遊吉繼鄭國名相子產執掌國政,為鄭國著名家族,奉子遊為遊姓始祖。

另據《左傳》所記載,晉國桓莊二族有遊姓。五代十國之一的閩國滅亡後,原閩國王室為避免新統治者的迫害,也有改為遊姓的。

【姓氏分布】

遊姓主要在其發源地河南境內發展繁衍。從唐朝末期五代開始,遊姓在今我國南方的福建地區,就已興盛起來。福建的遊姓,大多是由河南而江西、再浙江,然後逐步播遷到南方的。當今遊姓分布分散,尤以貴州、四川、湖北多此姓。

【姓氏名人】

遊恭:五代時期的吳國人,學問廣博,文章很好。遊恭的兒子叫遊簡言,後來在南唐朝中當丞相。

遊酢:字定夫,建州(福建省)建陽人,北宋學者、哲學家。他拜理學家程頤為師,刻苦讀書,學問淵博,是“程門四大弟子”之一。他的主要成就,還在於學術方麵,被後世學者尊稱為“若山先生”。其代表作有《易說》、《中庸義》、《論語孟子雜解》等。

遊日章:明代著名大臣、嘉靖進士,在臨川任了五年知縣。他為官清正廉潔,愛民如子,後任廉州知府。著有《駢語雕龍》。

遊壽:別號壽昌。他參加過鎮南關起義、欽廉起義,素為孫中山所賞識。宣統三年廣州起義時,年僅17歲的遊壽,隨黃興攻兩廣督署犧牲,葬於廣州黃花崗,為七十二烈士之一。

【國學小百科】

立雪堂

“立雪堂”原於典故“程門立雪”。作為家教祖訓,教育後代,同時也為了弘揚“程門立雪”精神,遊氏後裔創建了“立雪堂”。“立雪堂”又名“萃群學校”,並作為各地宗親前來尋根謁祖之處。

“立雪堂”位於福建省上杭縣,於元末在塘背山建成,當時占地300多平方米。1996年,在海內外遊氏裔孫的響應下,原址開始重建,於1997年舉行了“立雪堂”竣工慶典。新建的遊氏“立雪堂”,總占地390多平方米,仍按初建時式樣分上、下廳。

新建的“立雪堂”比原貌更加宏偉壯麗。大門上方矗立著“程門立雪”四個大字,大門門額上寫有“遊氏家廟”四個大字。上廳前簷和外牆掛有台灣裔孫遊月清撰寫的“慎終追遠”牌匾。下廳內設有書櫥,擺放著《宋?遊酢文集》、《遊酢評傳》等研究遊酢的書刊,以供後人前來欣賞。

【相關鏈接】

遊宗謙求字

明朝時期,有一個名叫遊宗謙的人去探望當時的著名書法家王穉登。當時王穉登正在寫字,沒來得及與遊宗謙寒暄。遊宗謙感覺受到了冷落,心生怒氣,便指著王穉登的字大罵道:“你以為你的字寫得很好嗎?要知道,在我們莆中一帶都把它看得如糞土一樣。”王穉登不氣反而一笑。

遊宗謙轉身離開王家了,走到半路上,他一想自己是找人來求字的,如今這樣空手回去了,不是沒有達成目的嗎?他還想求王穉登寫一幅字,但是自己罵了人家,怎麼好意思再回去呢?於是他讓侍兒範鹿去求。範鹿來到王家後,說明了來意。王穉登也沒有說話,隻是提筆便寫。寫完,對範鹿說:“把字拿好了,見了你家相公,對他說:又擔了幾石糞便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