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事必具的十種習慣03(1 / 3)

第二章 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學無止境,成功無止境

時代在發展,競爭也趨激烈,特別是知道經濟時代,知識就是力量,擁有前沿的最新的知識是成功的保證。擁有更新的理念和知識需要我們不斷的學習,時時處處的學習,充分的把握知識的積累,聚庥能量為成大事隨時做好準備。學習的習慣是一種自覺的品質,終身學習是成大事必具的習慣之一。

1.把知識作為成功的墊腳石

沒有見過見識短淺的人能成大事的。

一個人沒有知識,腦子就會缺乏知識。相反,如果善於求知求學,就能墊起你成功的雙腳,有做大事、成大事的智慧保證。

積累知識能力的提高對你的成功之路有莫大的影響,見識短淺的人是不可能成大事的。知識經濟時代,我們必須注重自己的學習能力,必須能夠勤於學習,善於學習,並且終身學習,才能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立於不敗之地。

成大事者,往往有淵博的學識,獨特的見解,優雅的談吐……而這些莫不是從學習而來的,成大事,需要從學習開始。許多成大事的人,並沒有驚人的天賦,隻是學習到位罷了。

曾國藩出生在一個耕讀之家,他的父親竹亭老人曾經長期苦學,但卻為科舉考試所困,43歲時才補為縣學生員。曾國藩的祖父星岡公沒有讀過多少書,但壯年悔過,因此對竹亭公督責最嚴,往往在大庭廣眾之下,就大聲地嗬斥兒子。至於竹亭老人,他的才能既然得不到施展,就發憤教育兒子們。曾國藩曾經在信中提到過這樣的事:“先父……平生苦學,他教授學生,有20多年。國藩愚笨,從八歲起跟父親在家中私塾學習,早晚講授,十分精心,不懂就再講一遍,還不行再講一遍。有時帶我在路上,有時把我從床上喚起,反複問我平常不懂之處,一定要我搞通為止。他對待其他的學童也是這樣,後來他教我的弟弟們也是這樣。他曾經說:‘我本來就很愚鈍,教育你們當中愚笨的,也不覺得麻煩、艱難。’”

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曾國藩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曾國藩九歲時已經讀完了五經,十五歲時,受教讀《周禮》、《禮儀》,直到能夠背誦。還讀了《史記》和《文選》,這些恐怕就是曾國藩一生的學問基礎。曾國藩在十四歲時因一首詩而得了一門親事。他之所以少年能早早顯達,推究其根源,實在是靠家學的傳授。

他一生的成就源於他自己的苦讀,正是他一生的學習不倦,才成就了他一生的輝煌。

對曾國藩來說,美服可以沒有,佳肴可以沒有,華宅也可以沒有,但是不能沒有書,不能不讀書,讀書成了他生命中的最重要部分。

曾國藩從小就特別喜愛讀書,1836年的那次會試落第後,他自知功力欠深,便立即收拾行裝,悵然回歸,搭乘運河的糧船南歸。雖然會試落榜,但卻使這個生長在深山的“寒門”士子大開眼界,他決定利用這次回家的機會,作一次江南遊,實現“行萬裏路,讀萬卷書”的宏願。這時曾國藩身邊所剩的盤纏已經無幾。路過睢寧時,遇到了睢寧知縣易作梅。易作梅也是湖南人與曾國藩家是世交,也認得曾國藩。他鄉遇故人,易知縣自然要留這位老鄉在他所任的縣上玩上幾天。在交談中得知這位湘鄉舉人會試未中,但從其家教以及曾國藩的言談舉止中,便知這位老鄉是個非凡之人,前程自然無量。他見曾國藩留京一年多,所帶銀兩肯定所剩無幾,有心幫助曾國藩。於是當曾國藩開口向易作梅知縣借錢作路費時,易作梅立刻借給了他一百兩銀子,在臨別時還給了他幾兩散銀。經過金陵時,他見金陵書肆十分發達,留連忘返,十分喜愛這塊地方。在書肆中曾國藩看見一部精刻的《二十三史》,更是愛不忍釋,自己太需要這麼一部史書了。一問價格,使曾國藩大吃一驚,恰好與他身邊所有的錢相當。他下定決心,一定要把這部史書買下來,而那書商似乎猜透了這位年輕人的心理,一點價都不肯讓,開價一百兩銀子一錢也不能少。曾國藩心中暗自盤算:好在金陵到湘鄉全是水路,船票已交錢定好,沿途就不再遊玩了,省吃少用。雖然銀兩很有限,但自己隨身所帶的冬季衣物在這初夏季節也用不著,還可以拿去當了換點盤纏。

於是曾國藩把一時不穿的衣物,全部送進了當鋪,毅然把那部心愛的《二十三史》買了回來,此時,他如獲至寶,心理上得到了極大的滿足。他平生第一次花這麼多錢購置財物,這就是書籍。此一舉動,足見曾國藩青年時代誌趣的高雅。在曾國藩的一生中,他不愛錢,不聚財,但卻愛書,愛聚書。

家中的老父得知他用上百兩銀子換回一大堆書的消息後,不怒反喜:“爾借錢買書,吾不惜為汝彌縫(還債),但能悉心讀之,斯不負耳。”父親的話對曾國藩起了很大作用,從此他閉門不出,發憤讀書,並立下誓言:“嗣後每日點十頁,間斷就是不孝。”

曾國藩發憤攻讀一年,這部《二十三史》全部閱讀完畢,此後便形成了每天點史書十頁的習慣,一生從未間斷,一部《二十三史》爛熟於胸。

曾國藩不僅書讀得多,而且讀得極深,他是這樣看待“專”字的:“凡事皆貴專。求師不專,則受益不久;求友不專,則博愛而不親;心有所專宗,而博覽他途,以擴其識,亦無不可。無所專宗,則見異思遷,此眩彼寺,則大不可。一句不通,不看下旬;今日不通,明日再讀;今年不精,明年再讀。”

治學貴專,不專則廣覽而不精,博閱而不深,隻能得其皮毛而失其本質,知其形而忽其實,懂其表而不識其內涵。專一是治學的標尺,越專則標度越深。比如數學,僅僅知道公式,而不加以運用。隻要題目稍加變化,便會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束手無策。

他還善作劄記。曾國藩說:“大抵有一種學問;即有一種分類之法;有一人嗜之者,即有一人摘抄之法。”做好劄記的筆、紙要準備好,讀書不動筆,等於白讀;讀書不作記,讀也白讀。

曾國藩讀書還講究一個“恒”字,讀書是他堅持了一輩子的事情,日日讀書,日日寫作,真正是活到老學到老,勤奮不息。

在翰林院,曾國藩已經是一個做了高官的人,許多人到了他這樣的地位,早已覺得功成名就,可以放下書本了。可是他卻把自己的書房命名為“求闕齋”,而且還非常認真地定下了一份詳細的讀書計劃。

1871年,曾國藩的身體每況愈下,一天不如一天。但就是在這一時刻,他仍不忘寫箴言以警示和鞭策自己。這幾句話是:“禽裏還人,靜由敬出;死中求活,淡極樂生。”他認為“暮年疾病。事變,人人不免”,而讀書則貴在堅持,並在讀書中體味出樂趣。因此,在2月17日,他自己感到病甚不支,多睡則略愈,夜間偶探得右腎浮腫,大如雞卵,這確是一個危險的信號,但他卻不為所動,依然如往日一般照讀不誤。疾病纏身,這已是難以擺脫的困擾,“前以目疾,用心則愈蒙;近以疝氣,用心則愈疼,遂全不敢用心,竟成一廢人矣。”但藥療不如讀書,他離開了書就是一個廢人了。

1872年3月2日,曾國藩的老病之軀已如風中殘燭了。這一天,他“病肝風,右足麻木,良久乃愈”。3月5日,前河道總督蘇廷魁過金陵,曾國藩出城迎候,出發之前閱《二程全書》,迎接途中,“輿中背誦《四書》,忽手指戈什哈,欲有所言,口噤不能出聲。”身體已經虛弱至此,但他卻還在每日苦讀《二程全書》。但他接連在日記中發出感歎:“近年或作詩文,亦黨心中恍惚,不能自主。故眩暈、目疾、肝風等症皆心肝血虛之所致也。不能溘先朝露,速歸於盡;又不能振作精神,稍治應盡之職。苟活人間,慚驚何極!”他自知油盡燈枯,將不久於人世,便抓住生命最後時光做自己最喜愛的事——讀書。就是這樣,他至生命最後一刻依然學習不止,在理學的探究與修養的提高上,可以說他為自己畫上的是一個完滿的句號。

你要想擁有求知求學的能力一祀知識看作人生最大的資本的第一條法則是:

把知識變成每天與人較量的資本。

2.成大事須隨時補充“能量”

區別成功和平庸的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前者喜歡讀書。

讀書可以補充能量,獲取成大事的一種智能。

沒有天生的天才,非學無以成才,讀書是知識積累的最好方法,書是人的精神食糧,是成大事者的必備之物。

“天下才子必讀書”這似乎已是一條規律,不知你是否注意過下麵這些情況,它們或許會讓你對這一規律理解得更深刻。

當我們研究成功人士的事業時,常常發現:他們的成功一直可以追溯到他們拿起書籍的那一天。

在我們接觸過的事業成功人士之中,大多數都酷愛讀書——自小學開始,經由中學、大學,以至於成年之後。

區別成功人士和普通人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前者喜歡讀書。

成切人士的閱讀興趣始於小學《不限於學校指定的功課),直到中學、大學,以至今後。

大約有3/4的成功人士在小學和中學時讀過的書,是其他人無論如何也趕不上的。

60%左右的成功人士在大學時的閱讀量遠遠超過他們的同班的人。

時至今日,這些成功人士的年平均閱讀量也在20本書上下。小說與文學傳記各占一半,高出普通人很多。

也許你對教育工作者在過去的12個月平均閱讀25本書不會感到任何驚訝,還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可是,如果是在同一時期,成功人士也閱讀了15本至20本書,你又有何感想呢?

對於那些成功人士,一年要閱讀的書平均起來每人大概要有20本左右,或每三周至少看一本書,他們閱讀的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學等各個方麵。這就說明有半數以上的成功人士都有很大的閱讀量。

事實上,有19%的成功人士說他們一年至少要閱讀26本書,這些書中小說類與傳記文學類各占一半。

雖然有很多成功人士都列出了不同的愛好及家庭的活動作為他們最喜愛的休閑娛樂,但是時至今日,閱讀仍是最流行的一種消遣方式。這並沒有什麼可讓人驚訝的,因為成功與閱讀之間具有互補的作用,成功人士從閱讀中獲得成功的方法,提高他們自身的素質。

絕不能低估書籍的價值。

書雖然是一種沒有聲音的東西,但是它對人類的影響卻是非常深遠的,如果你經常閱讀各行業成功人士的傳記或者是自傳並通過靜心的思索,你就有可能從中找出適合自己的成功之路來。

俄國著名的學者赫爾岑說過:“書是和人類一起成長起來的,一切震撼智慧的學說,一切打動心靈的熱情都在書裏結晶形成;書本中記述了人類生活宏大規模的自由,記述了叫做世界史的宏偉自傳。”

書籍蘊含著千百年來人類的智慧與理性,正因為其中的人性之處,才使得一些書所以偉大,所以燦然有光。

書籍是一種工具,它能在黑暗的日子鼓勵你,使你大膽地走人一個別開生麵的境界,使你適應這種境界的需要。

金聖歎說過“天下才子必讀書”。

讀書,是你事業的必由之路,是你走向成功的鑰匙。

我們可以發現,有很大一部分成功人士並不一定能受到十分良好的教育,因為許多人是窮苦人家的孩子。他們之所以能成功,除了有一個遠大的誌向、堅強的性格和家庭的影響外,往往得益於某種啟迪。這種啟迪除了書之外,還能是什麼呢?

比如說愛迪生。愛迪生僅在學校進行了三個月的學習便退學了,愛迪生沒能受過良好的教育,他的母親是他的真正啟蒙老師。

母親教會他算術、曆史、地理、英文、文學等多門課程,並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不斷地擴大愛迪生的知識麵,開發愛迪生的智力,同時母親還經常鼓勵他,希望他能好好讀書以便日後成就一番事業。

母親還經常為愛迪生購買一些科普讀物,在這些讀物中有一本題名為《派克科學讀本》的書把愛迪生深深地吸引住了,並為愛迪生豐富的想象力插上了一對科學的翅膀。

如果你認為愛迪生的成功除了受到母親的教育啟蒙和堅韌不拔的品質外,還與偶得《派克科學讀本》而獲得了開啟人生成功的這把鑰匙有關,那麼我們可以看看富蘭克林,要知道,他的成功絕不僅僅源於某一本書。

恐怕沒有人會在富蘭克林這個名字的麵前無動於衷,因為即使你不是一個美國人,沒有享受過富蘭克林對於美國民主所作出的一切貢獻,但你總會感受到避雷針的好處吧,富蘭克林就是它的發明人。

讀過《富蘭克林自傳》的人可能都能感受到這一點:書對於富蘭克林來說有多麼重要。

富蘭克林在家裏排行最小,他有著一個結實的身子,圓圓的臉,靈活而又機智的眼睛。他與別的孩子一樣,調皮淘氣。可是他喜愛讀書。

在聖誕節快要來臨之時,父親撫摸著他的頭發,關愛地問:“貝恩,你聖誕節最希望得到什麼樣的禮物?”

富蘭克林回答說:“書包,父親我要書包!我有了書包後,就能像吉美那樣去上學了!”

這個回答大大出乎了父親的意料。

早在富蘭克林七歲時,他就開始自己讀書了,而且經過一段不長的時間後,他幾乎已將父親書架上的書全都讀過了一遍。

他還能寫出一些短小的詩歌,而且曾經把他寫的詩附在父親寫的信裏,寄給了家住倫敦的伯父,並且受到了伯父的稱讚。

由於家境困難,富蘭克林隻好中途輟學到詹姆士的印刷所當了一名學徒,當時他年僅12歲。

在此期間,富蘭克林結識了一名書店的學徒,他利用在書店學徒的關係,將他所喜愛的書在晚上借出,第二天早上歸還。從此以後,他就開始夜夜苦讀。

小富蘭克林愛讀書的習慣遠近聞名。由於晚上讀書時需要大量的蠟燭,他就悄悄地請求夥伴們為他收集一點剩蠟燭好方便他能利用晚上的時間讀書。後來夥伴們的家長知道了這件事,就主動為他積攢一些,有時還送給他一支。

因為富蘭克林刻苦讀書的精神使大人和孩子們都非常地敬佩,所以,大家都想方設法地幫助他。

他回家時,他的朋友與家長們就把平時積攢下來的一些蠟燭頭作為禮物送給他。

所以每次富蘭林從印刷廠回家時總能收到一份特別的禮物——家長們為他準備的蠟燭頭。

俗話說的好,學然後知不足。對於富蘭克林的求知欲來說,就像一塊永遠不會吸飽的海綿。

他讀的書越多,越覺得自己知識上的貧乏,就越想到群書之中博覽一番。

富蘭克林為了滿足讀到更多書的願望,他召集了幾個愛好讀書的朋友共同組織了一個讀書俱樂部,取名為“共同社”。其成員都把自己的書拿出來,建立了一個小型圖書館,使每個成員都能讀到更多的書。

在“共同社”的支持下,三年之後,富蘭克林又創辦了一個規模更大的費城公共圖書館。這個圖書館的創辦還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資助,並且越辦越火,就是這個當年小而且簡陋的圖書館,日後竟發展成為北美公共圖書館之母。

在此以後,富蘭克林開始得到事業上的成功,他又計劃建立了美國第一家圖書館。這時共有100人捐款,羅克登大律師還把捐贈的一些事宜表述為法律的形式,並使之成為北美洲募捐圖書館之母。

康德對富蘭克林的評價實在是太恰當不過了:“富蘭克林是從天上偷竊火種的第二個普羅米修斯。”

同樣,列寧從小也愛讀書,五歲的時候就開始識字,很快列寧就能誦讀出許多詩歌和故事了。但是列寧因為在青年時期從事了革命活動而被學校開除了。

在薩馬拉他苦苦自學了一年半之久,以校外生的身份參加了彼得堡大學法律係的畢業考試,最後他以優異的成績取得了該大學的甲等畢業證。

讀書是列寧堅持了終生的習慣,哪怕是在沙皇的監獄中他也不忘讀書。列寧曾在彼得堡被關押了14個月,在這14個月之中,他利用監獄圖書館讀了14個月的書。他一邊讀書,一邊收集各種資料進行研究。

一天,列寧的姐姐在探望他時說:“聽說你的案子快要結案了,你很可能快要出來了。”

列寧卻風趣地說:“還早咧,我的資料還沒有收齊呢!”

列寧在一生之中都極重視讀書與學習。在其逝世的前幾個月,他還在一篇文章中這樣寫道:“我們一定要給自己提出這樣的任務,第一是學習,第二是學習,第三還是學習,然後要檢查,使學問真正深人到我們的血肉裏麵去。”

同樣,科學界的巨人愛因斯坦對讀書也是一往情深。他在中學時代就喜歡讀那些自然科學的故事,對於隕星、地震、風暴等等方麵的書,都要如饑似渴地閱讀,在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時,他曾為自己製訂了一份學年、學期和每月的讀書計劃,依次閱讀哲學家柏拉圖、拉漠、笛卡兒、培根、亞裏士多德、康德和物理學家牛頓、麥克斯韋。赫茲、拉普拉斯等人的著作。

就是在不斷地讀書與學習中,他才積累了如此淵博的知識,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他那超越時代的狹義相對論。

大文學家魯迅也幾十年如一日地保持著勤奮讀書的好習慣。他平時除了寫作外,就是讀書,當他感到累了或困了就靠在藤椅上翻翻報紙看看雜誌,把讀書當作了一種休息與娛樂。

即使在魯迅逝世的那一天,在他呼吸十分微弱,血壓反常的情況下,他還向許廣平要了一份當天的報紙,對上麵的消息和文章作了詳細的閱讀。

成大事需要讀書學習,讀書是積累知識最直接的方式以書為友,你將獲益良多。

成大事就應該把知識看作人生最大,每一本書都可能是成功的階梯。

3.從無字處讀書

豐富的閱曆是成大事者不可缺少的資本。而閱曆又從社會和生活中的事物得來,所謂的讀“無字書”,便是積累閱曆。

知識已從某種意義上成為了財富、地位與能力的象征。重視“讀世間這一部活書”——讀“無字之書”,是大文豪魯迅的主張。

往往隻有“有心人”才能讀懂無字書,才能從中獲得無限的“珍寶”。

生活是一部大課本。成大事者要善於讀生活這本“無字書”,體悟興衰成敗之理。

古人曰:“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是說人要有較多的知識和豐富的閱曆,也是要人們能理論聯係實際。善於利用知識處理各種事情。豐富的閱曆也是成大事者不可缺少的資本,特別是年輕人,他們的閱曆一般較少,這就要求他們不但要注意書本知識,也要注重生活、社會中的知識積累。

有詩雲:“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讀書學習獲取知識誠然重要,但實踐獲真知也是必不可少的。

知識就是力量的口號鼓舞著千千萬萬的人在知識的海洋中不斷地拚搏。

知識已從某種意義上成為了財富、地位與能力的象征。

中國的古人曾說過:“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

由此可見,讀書與獲取知識在人們心目中是何等重要的。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打破了往日對知識的理解。

人們已認識到:知識與能力並不完全是相等的,知識並不等於能力。21世紀對能力界限的新要求,迫使人們重新審視自己所學的知識。

但不管時代怎樣發展,你都應使頭腦保持清醒,你必須清晰明了地理解知識與能力的關係。

培根在提出“知識就是力量”的口號以後,又明確地指出:“各種學問並不把他們本身的用途教給我們,如何應用這些學問乃是學問以外的、學問以上的一種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