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就是說,有了知識,並不等於有了與之相應的能力,運用與知識之間還有一個轉化過程,即學以致用的過程。
如果你有很多的知識但卻不知如何應用,那麼你擁有的知識就隻是死的知識。死的知識不但對人無益,不能解決實際問題,還可能出現害處。就像前麵提到的趙括一樣,不但害人害己,也害了國家。
因此,你在學習知識時,不但要讓自己成為知識的倉庫,還要讓自己成為知識的熔爐,把所學知識在熔爐中消化、吸收。
你應結合所學的知識,參與學以致用活動,提高自己運用知識和活化知識的能力,使你的學習過程轉變為提高能力、增長見識、創造價值的過程。
你還應加強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培養,並把兩者的關係調整到黃金位置。使知識與能力能夠相得益彰,相互促進,發揮出前所未有的潛力和作用。
所以,每個人不僅應該苦讀與愛好、興趣、職業有關的“有字之書”,同時還應該領悟生活中的“無字之書”。
通過閱讀“有字之書”,你可以學習前人積累的知識、前人的學以致用經驗,並從中取得借鑒,避免走又道、走彎路;通過讀“無字之書”,你可以了解現實,認識世界,並從“創造曆史”的人那裏學到書本上沒有的知識。
如果你想能盡快,盡好地讀通讀透“有字之書”,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把“死書”讀成活書,就要善於讀“無字之書”。
“用自己的眼睛去讀世間這一部活書”,“倘隻看書,便變成書櫥,即使自己覺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實是已在逐漸硬化,逐漸死去了”。
重視“讀世間這一部活書”——讀“無字之書”,是大文豪魯迅的主張。
魯迅少年時代有很長一段時間在農村度過,而且也樂於與農村少年為友,喜歡到農村看社戲,所以他從農村少年、農村社戲中了解了很多農村生活,他也因此增長了不少見識,他後來創作的《故鄉》、《社戲》等短篇小說的生活素材都是在那時積累的。
魯迅一生針對當時的社會弊病,寫了許多雜文。如果魯迅不注意讀社會現實這部“無字之書”,隻知閉門做學問,他又怎麼會從中看出“世人的真麵目”,怎麼會成為“一個偉大的畫家”,“用他手中那支強而有力,潑辣而又幽默的筆,畫出黑暗勢力的醜陋麵目呢?”
徐渭、朱耷。石濤、吳昌碩等前輩,對於“有字之書”的精研,都是齊白石平生所推崇的,但是,他更重視“無字之書”,其畫之所以會不斷開拓,創造出獨特不群的書畫風貌,是他努力在現實生活中開拓藝術生涯的必然結果。
縱觀白石老人一生創作的作品,所展現出的是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魚蟲,欣欣向榮的草木,刻意求工處恰如雕鏤,粗獷豪放處猶如潑墨,真可謂是“形神兼備”。尤其是他的水墨畫蝦,更是神態各異,活靈活現,令人情不自禁地要讚聲好。但又有誰會知紙上的畫有多少畫外音!
就水墨畫蝦來說,由於齊白石對各種蝦很早就感興趣,所以不知觀察了多少遍。
白石老人畫的蝦可謂是名揚天下,出神人化。他看蝦、畫蝦已有幾十年,可直到70歲時才覺得自己已趕上了古人畫蝦的水平。
他嚴謹的創作態度更表現在不看“無字之書”不肯下筆作畫之上。
作家老舍在某年春節時,選了蘇曼殊的四句詩請白石老人作畫。
詩中有一句“芭蕉葉卷搶秋花”,齊白石因對“芭蕉葉卷”的實際狀況不熟悉,當時又正好是北國的嚴冬,無實物可進行考證,他為了弄清楚芭蕉的卷葉到底是從左到右的,還是從右到左的,逢人便問,但是,很多人都沒有進行過細心觀察,說不出準確的答案。
就是因為這個別人看來似乎微不足道的原因,白石老人最後沒有作“芭蕉葉卷”畫。人們雖覺得遺憾,但他卻認為這樣做是正確的,之所以“不能大膽敢為也”,是因為“未曾見過”。
而另一著名畫家徐悲鴻也是這樣。他在一生之中畫了上千匹馬,出自於他筆下的奔馬令人讚歎不絕。
他的奔馬豐闊而不臃腫,剛勁而不瘠,穩而不墜,奔而不飄。特別是那幅四蹄騰空,馬尾舒展,長鬃飄飄,充分表現出了挺拔奔放、自由不羈精神的《奔馬圖》。
他為了把馬畫好,在留學法國時,就整天在巴黎博物館裏進行素描練習,並常以兩塊麵包充饑,這一切都是為了準確把握馬的造型。
並且不管何時何地,隻要碰見了好馬,他都會不由自主地駐足細心觀察。
這也難怪當有人在向他投師學畫之時他會深有感觸地說道:“不必學我,真馬較我所畫之馬,更可師法也,畫馬必須以馬為師。”
讀“無字之書”,最好在繽紛的“社會大學”中讀,唯有如此,才能讀得通透。
凡是讀過高爾基的《我的大學》的人都會知道,這位大文豪隻讀過幾個月的書,’他把投身於“社會”認為是在上“大學”。
這個苦難的學徒工在“社會大學”裏做過廚工,賣過苦力,飽嚐了沙俄黑暗統治的辛酸。不過,他在流浪飄泊之中讀了很多“無字”的“活書”,學習到了很多知識。
高爾基在社會的底層對自己的人生有了深刻的認識,對自己的祖國有了深刻的認識,這也增強了他對俄羅斯社會的濃厚感情。他從伏爾加河碼頭的搬運工們那兒學得了勞動的習慣。從流放的政治犯那兒得到了精神上的鼓舞;從麵包師那兒學到的則是可貴的人生哲學。
高爾基曾這樣說道:“這個警察比我的那些教師們更透徹、更明白地為我講了當時的國家機構。”
從“社會大學”中讀“無字書”所獲得的一切,為他日後創作的“有字之書”提供了無限的源泉。
在高爾基的自傳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之中均有體現。
像高爾基這樣在“社會大學”的“無字之書”中獲益匪淺的成功者還有許多:
托爾斯泰在基輔公路上散步時,每當他遇到熟識或者不熟識的農民,就主動與他們進行攀談,並時時在小本子上記下些什麼,因此,托爾斯泰就把這條公路稱作他的“大學”。
達爾文對在劍橋大學所學的專業“神學”毫無興趣。於是,他除了聽生物課以外,就參加科學考察的活動,向社會上的教師、農夫、工人學習。
達爾文說:“我認為,我所學到的任何有價值的知識都是在自學中得來的。”
雖然,達爾文同時上了兩所大學,但是,“社會大學”給他的知識要比劍橋大學給他的知識多。
你要想讀好“無字之書”,就必須腳踏實地,有深人調查及求實的精神。
這種精神,不但可以幫你糾正“有字之書”之中的錯誤,掌握真正的知識,而且能感動“學以致用”賜予你新的知識。
譬如蘇軾曾寫過一篇遊記《石鍾山記》,文章通過他親臨絕壁深潭實地考察而糾正了唐代李勃因石鍾山有兩塊石頭“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桴止響騰,餘韻徐歇”而得名的說法;對於北魏酈道元的“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鍾”而得名的說法進行了肯定。
又如:書上所寫的亞裏斯多德關於物體降落的速度是依物體本身的輕重決定的理論,學者們都沒有加以證明就全盤地接受了。
因為在當時學者的心目中,除了上帝,隻有亞裏斯多德永遠是對的。
但是,年僅25歲的伽利略卻因善於讀“無字之書”——通過進行試驗把亞裏斯多德的錯誤理論給推翻了。
可是,“真理就是具備這樣的力量,你越是想要攻擊它,你的攻擊就愈加充實了和證明了它。”
要想讀好“無字之書”,必須步步留心,時時在意。在《紅樓夢》的第三回描寫了黛玉初到賈府的情形,“唯恐被人恥笑了他去”,於是便“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也因此觀察到了賈府很多“與別家不同”的地方。
所以說,能讀懂“無字之書”者不簡單,正因為“無字”,所以不為人注意,甚至是明擺著,人們也因為司空見慣了,不能從中獲得任何“知識”。
所以,讀“無字之書”,必須別具慧眼,“步步留心,時時在意”。
在人類漫長的發展史上,有很多科學上的發明,藝術上的創造,科學真理的發現,往往是由於“有心人”受到實際生活中某些事例的啟示,引發了某些聯想,進而對其進行深入的鑽研,最後才得以揭開奧秘。
譬如著名京劇藝術家蓋叫天就曾經從石獅子的雄偉體態中受到了啟發,繼而琢磨後,提煉出了舞台上既矯健而又英武的身段;他從香煙的嫋嫋飄動中,產生藝術的聯想,並演化出了嫵媚的舞姿。
因此說,往往隻有“有心人”才能讀懂無字書,才能從中獲得無限的“珍寶”。
隻有那些有心人,才能以敏銳的觀察力,在平凡之中見其奇特之處,並對其加以捕捉,觸類旁通,窺知奧秘。
那些不願意付出心血,對生活漫不經心的人,是絕不可能從“無字之書”中獲取知識的。
讀“有字之書”必須上正規大學,而讀“無字之書”則要進“社會大學”。
如果正規大學是一片湖泊,那麼“社會大學”就是大海,永遠沒有畢業之時。
善讀書,而不惟書,把“有字之書”與“無字之書”進行結合,這是獲取更多精神財富成就大事的一條準則。
4.學習要取長補短,為我所用
如果能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就會在自己身上形成一股“合力”的作用,而這種合力更能推動你由弱而強、由小而大,這是成大事者的共同特征。
每個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青年人精力旺盛,認為沒有自己做不完的事。其實,精力再充沛,個人的能力還是有一個限度的。超過這個限度,就是人所不能及的,也就是你的短處了。所以合作就更顯重要。同時也因為你的能力傾向與其他人不同。每個人有自己的長處,同時也有自己的不足,這就要與人合作,用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缺。養成合作習慣的青年人,才會更好地完善自己,發展自己。
人的性格和能力是有差別的,這些差別是長期養成的。不能說哪一種類型就一定好,哪一種就一定壞。正是這些不同,所能從事的工作性質就不一樣。要想有所作為,首先得明白自己的性格和能力,然後選定一個適合於你自己類型的工作目標。在與人合作時,也應注意分析別人的性格特點,盡可能使每個人都能找到適合於自己的工作。也就是他能彌補你的短處,你能補救他的不足。
最好能從事與自己個性相契合的工作,這樣就一定會全心全意做好這項工作。世界上最大的悲劇也是最大的浪費就是大多數人從事不最為適合其個性的工作。過去的社會體製限製著個人,使得他們沒有選擇的權利。現在的社會,選擇餘地越來越大。好多人卻仍然隻是選擇或從事從金錢觀點看來最為有利可圖的事業或工作,根本沒有去考慮自己的個性和能力。現在,社會為我們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和寬鬆的發展環境,青年人可以自由擇業,這樣的機會青年人一定要把握好,才不會在年老的時候回首往事時而感遺憾。
隻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並能利用他人的優勢來彌補自己不足的人,才會在今天的社會中取得成就。
5.向你的對手學習
學習別人的長處和經驗,特別是向你的對手學習,會收益頗多,成大事者應該有這個能力去學習包括對手的經驗知道。
了解競爭對手為什麼成功,以及他曾經犯了哪些錯誤,因為當我們在研究成功的時候,我們發現:要成功,必須要做成功者所做的事情,同時你也必須了解失敗者做了哪些事情,讓自己不要犯那些錯誤。
假設你做了成功者做的事情,同時失敗者做的事情你也做了某部分,那麼效果是有限的。
我們都聽過成功的故事,可是很少看到失敗的例證,然而失敗者可以讓我們有更多的警惕。
你一定要了解競爭對手做錯了哪些事,因為你要避免犯那樣的錯誤,這樣才能確保你在市場上頂天立地,擁有百分之百的絕對優勢。
競爭中的對手常常可以作為生活中的良師。要超過別人,要巧妙生存,必須要研究你的競爭對手。
不論各自有何不同,你我都各有長處和缺點。若是我們能坦然地不斷活用這些長處與缺點,即可提高我們的生活和思想境界。不必去批評責難,也不必去排斥,更別說懷疑別人是不是有什麼毛病了。
人類的生命是無限的,未來也是無限的。我們總是要尋求你我互相進步之道。
一個人如果自以為真誠,把別人都想像成為表麵功夫的偽君子,他一定認為別人都對不起他。
要是一個人保持著嚴肅認真、不辜負他人的想法,而別人也抱著如此一本正經、全力以赴的態度,那麼人人都能以自己的風格,默默地恪守自己的崗位,辛勤地工作。放眼所見,人人都從善如流、力求改進,人人都為恢複善良天性而謹慎自守。如此一來,人與人之間就無所謂成敗勝負。
然而,要是一個人自以為很真誠,卻誤以為他人都是做表麵功夫的偽君子,那麼他必定被“別人皆負我”的念頭所錮,而變得更加無視於他人,時時詆毀他人,於是真正變成心狹氣窄的小人了。因此,即使人人從善如流,可彼此互相不信任,那就會削減彼此的和善,而更減少了大家努力的工作成果。
打仗的時候,有句話說:“知己知彼,乃兵家首要之事。”而許多武將也說過:“雖為敵人,其人表現卻頗傑出,令人敬佩。”這句話可以說是昭示我們,對自己和敵人都要給予正確真實的評價。
我們要是能體悟到“拜敵人為老師”這句話的精髓,了解對方也了解自己,那或許就能夠對你我存在的價值有正確的認識和評判。做到這一點,實乃人間之偉丈夫矣。
6.不斷學習,站在巨人肩膀上
知識,惟有不斷學習知識才能使人跟上時代的步伐,才能夠掌握成功的根基。成大事的人,應不斷學習,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車子,房子,一切事物隨著歲月的流逝都會不斷折舊,但是,人們賴以生存的知識、技能也一樣會折舊。在風雲變幻的職場中,腳步遲緩的人瞬間就會被甩到後麵。
如果你是工作數年自認資深的員工,也不要倚老賣老,妄自尊大,否則很容易被淘汰出局。那時候即使你是老板眼前的紅人,他也會為了公司的利益,舍你而去。
書不光要讀,還要抓緊讀,還要認真讀。如學生時代的教科書,走上工作崗位以後有關的專業書。圍繞著教科,圍繞著專業,還有不斷爆發出來的尖端,書讀得越多,知識才會越廣博,頭腦才會越聰明。
麵對知識爆炸的今天,人不讀書,其猶夜行;二毛之叟,不如白麵書生。自負容易停滯,自卑容易讓人失去信心和勇氣。
最好是不氣餒,不停地幹;不自滿,不停地用功。讓我們記住魯迅的倘能生存,我仍要學習這句箴言吧。
記住,成功人士之所以會成功,他們大多數都是在前人奮鬥的基礎上獲取的。
牛頓曾經用巨人的肩膀來比喻書,並且說他自己有很多成功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獲得的。
“我沒有現成的根據,沒有可照抄的模型。我是一位開拓者,所以我是渺小的,我希望讀者諸君承認我已成就的,原諒我未成就的。”
從亞裏士多德的話裏,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人類永不休止的奮鬥。
台灣的資深音樂人黃舒駿在這方麵就感受很深。處在流行工業最前線的唱片圈10年來,每年都有前赴後繼的新人,以激百張新專輯的速度搶攻唱片市場,稍不留意就被遠遠地拋在後麵。黃舒駿覺得,老不是最可怕的,未老已舊才是最悲哀的事。所以,麵對推陳出新的市場,不斷學習和創新才能不被拋出軌道,我是個容易憂慮的人,每天都覺得,自己不行了,這樣的憂慮是進步的動力。
這絕非危言聳聽,美國職業專家指出,現在職業半衰期越來越短,所有高薪者若不學習,無需5年就會變成低薪。就業競爭加劇是知識折舊的重要原因,據統計,25周歲以下的從業人員,職業更新周期是人均一年零四個月。當10個人隻有1個人擁有電腦初級證書時,他的優勢是明顯的,而當10個人中已有9個人擁有同一種證書時,那麼原有的優勢便不複存在。未來社會隻有兩種人:一種是忙得要死的人,另外一種是找不到工作的人。
所以,不懈怠的學習才是百戰百勝的利器。
在職場上奮鬥的人的學習有別於學校學生的學習,缺少充裕的時間和心無雜念的專注,以及專職的傳授人員。所以積極主動地學習尤為重要。
工作是任何職業人員的第一課堂,要想在當今競爭激烈的商業環境中勝出,就必須學習從工作中吸取經驗、探尋智慧的啟發以及有助於提升效率的資訊。年輕的彼得·詹寧斯是美國ABC晚間新聞當紅主播,他雖然連大學都沒有畢業,但是卻把事業作為他的教育課堂。最初他當了3年主播後,毅然決定辭去人人豔羨的主播職位,決定到新聞第一線去磨練,幹起記者的工作。他在美國國內報道了許多不同路線的新聞,並且成為美國電視網第一個常駐中東的特派員,後來他搬到倫敦,成為歐洲地區的特派員。經過這些曆練後,他重又回到ABC主播台的位置。此時,他已由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小夥子成長為一名成熟穩健又廣受歡迎的記者。
通過在工作中不斷學習,你可以避免因無知滋生出自滿,損及你的職業生涯。專業能力需要不斷提升技能組合以及刺激學習的能力相配合。所以,不論是在職業生涯的哪個階段,學習的腳步都不能稍有停歇,要把工作視為學習的殿堂。你的知識對於所服務的公司而言可能是很有價值的寶庫、,所以你要好好自我監督,別讓自己的技能落在時代後頭。
多數企業都有自己的員工培訓計劃,培訓的投資一般由企業作為人力資源開發的成本開支。而且企業培訓的內容與工作緊密相關,所以爭取成為企業的培訓對象是十分必要的,為此員工要了解企業的培訓計劃,如周期、人員數量、時間的長短,還要了解企業的培訓對象有什麼條件,是注重資曆還是潛力,是關注現在還是關注將來。如果員工覺得自己完全符合條件,就應該主動向老板提出申請,表達渴望學習、積極進取的願望。老板對於這樣的員工是非常歡迎的,同時技能的增長也是員工升遷的能力保障。
在公司不能滿足自己的培訓要求時,也不要閑下來,可以自掏腰包接受再教育。當然首選應是與工作密切相關的科目,其他還可以考慮一些熱門的項目或自己感興趣的科目,這類培訓更多意義上被當作一種補品,在以後的職場中會增加員工的分量。
隨著知識、技能的折舊越來越快,不通過學習、培訓進行更新,適應性自然越來越差,而老板又時刻把目光盯向那些掌握新技能、能為公司提高競爭力的人。
未來的職場競爭將不再是知識與專業技能的競爭,而是學習能力的競爭,員工如果善於學習,他的前途會一片光明。
成大事應該學習起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用耐心和堅定不移的信心去打開成功之門。
7.注意學習方法,事事功倍
成大事,必須學習,但要注重學習方法,從而更好的獲取知識並且事半功倍。學海無涯,知也無涯,找到好的學習方法就等於找到了達到達彼岸的航船。
學習麵過於狹窄是學習中的壞毛病,我們必須重視,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時,多學些有用的知識,自己要有專長,但專長以外的東西也需了解、掌握一些。隻有這樣,才能使自己知識豐富,成為一個永不被淘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