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文學批評家別林斯基說過,我們必須學會這樣的本領:選擇最有價值、最適合自己的讀物。
讀書要有選擇,不僅因為書籍很多,我們的時間和精力有限,更重要的是書籍中莠美不齊。不加以選擇地讀書,很可能讀了一堆垃圾書,不但白白浪費了精力,還使自己思維混亂、趣味變得低下。
因此,我們在讀書時一定要摒棄自己盲目讀書的壞毛病,做到有選擇,有目的地讀書。這樣,我們不但在讀書學習中學到我們想要的知識,也不至於浪費時間、浪費生命。
死讀書,說凡是書上所講的都是正確的,不與現實的具體情況相聯係,其結果就是把書讀死了,成了一個地道的書呆子。
一些大學,培養了許多與現實生活脫離的空想派知識分子,他們所擁有的僅是一些統計數字和一些過時的資料。
有些知識分子,手上拿著的則是用了二三十年或更久的講義,隨便進行一番修飾以後,就在新的學期開始派上用場。
由於這些大學的不切實際,所以教授們的地位也日見下降。
例如有一位留學美國的學子,在讀了十多年書後,終於獲得了一個博士學位,這位學子麵對茫茫的前途之時,也惟有硬著頭皮出外工作。而出外工作要做什麼呢?都已30多歲的人了,除了識字打字以外,他所學的那點專長竟毫無用武,之地,也真叫人無奈。
讀書是為了獲取而不是圖飽眼福。就像消化不良一樣,吃了許多食物,卻沒有消化吸收,隻會對身體有害。
徐特立說“我讀書的方法總是以‘定量’、‘有恒’為主,不切實際地貪多,既不能理解又不能記憶。要理解,必須記住基本的東西,必須‘經常’、‘量力’才成。”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也說過,書籍不僅對那些不會讀書的人是啞口無言的,就是對那些機械地讀完了書而不會從死字母中吸取思想的人,也是啞口無言的。
學習切忌消化不良,要做到適度,不要太貪。貪心不但不會幫你得到有用的知識,反而會使你勞而無功,是吃了很多,可竟沒有掌握,更別說運用了。
學習最注重掌握,千萬別走形式,走馬觀花,徒勞無功。成功的人在節奏如此快的年代,學會讀書方法很重要。
防止不當返讀。不要回頭重讀一個字或一句話。這是許多人閱讀速度緩慢的原因,其潛在心理是懷疑自己的理解能力。不當返讀之所以減慢閱讀速度,是因為經常要回頭思索,而不是專注向前迎接新的內容,結果,新的內容又得不到充分理解,隻好又回頭重讀,這就形成一種惡性循環——返讀越多,越需要返讀。如有不當返讀的習慣,嚐試一口氣閱讀一篇文章。這樣,就算不返讀,也能領略全文的意思。當然,若要仔細咀嚼某些字句,返讀也是必要的。
總之,學習要注重方法,獲取更多知識,為自己成大事鋪就堅定的路基。
8.知識決定身價
知識經濟時代,社會越來越注重知識的作用和身價,有知識的人越來越受歡迎,成功的人都擁有知識,知識決定身價。
據中國上海人才市場的調查結果顯示,高級人才應聘的年薪心理價位和招聘單位的崗位薪資走勢終於明朗,而且相互之間的價值很接近,高級人才對應聘崗位的年平均期望薪資依次為:副總經理11.6萬元、計算機工程師11.5萬元、地區銷售經理10.1萬元、投資經理8.7萬元、財務經理8.2萬元、生產經理7.1萬元、物流主管6.6萬元、項目經理6.2萬元、行政管理6.1萬元。招聘單位的崗位平均年薪走勢為:副總經理11.5萬元、軟件工程師11萬元、銷售經理7.5萬元、財務經理7萬元、項目經理6.6萬元。市場經理6.6萬元、客戶經理6萬元、質控經理5.4萬元、人事經理4.8萬元、企劃專員3.8萬元。
一邊是大量的工人下崗找不到工作,一邊卻是高級人才的薪資越來越高。顯然,知識與才能已開始把握我們的命運,決定我們的財富。現代社會的人際競爭,很大程度上已歸結為知識的競爭。有知識者有財富,將成為普遍的規律。據《北京青年報》報道,聯想集團實行股份製改革以來,隨著其認股權證的分配實施,使一些員工一躍成為百萬富翁。此外,在以往聯想內部的效益水平及激勵機製基礎上,已經產生了一批百萬富翁。兩者相加,聯想這架高科技財富機器製造出來的百萬富翁數量已有數百人之多。這些百萬富翁普遍比較年輕,平均年齡不超過30歲。有關專家分析說,如今企業已經漸漸成為中國社會財富的創造和承載主體,隨著各種形式股份製的推行,有知識才能的年輕人將會成為富翁的主流。
清華同方也不甘落後,其總裁陸致成放出豪言:最短3年,最長5年,這家清華大學的高科技企業要造就100名千萬富翁、1000名百萬富翁。這使得那些心存鴻鵲之誌、懷揣科研成果的中國科學家有了以前做夢都不敢想像的暴富機會。
孫家廣就是一位受益者。這位中國工程院的院士、清華大學的教授,曾因發明計算機輔助設計係統——中國迄今惟一具有全部自主知識產權的軟件工程技術而聞名,如今他走出象牙塔,出任新成立的清華同方軟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按照國家政策,該企業允許個人科技成果以無形資產形式折價人股、參與分配,包括孫家廣在內的骨幹人員因此占有該公司5000萬股份中的8%,即400萬股。雖然孫家廣隻說這400萬股是由四個代表人認購,上市後再分配給企業員工,對他個人占多少股份不願意置評,但作為該軟件公司協心技術的發明人,哪怕隻擁有1%的股份,上市後孫家廣也會輕而易舉,一躍而成千萬富翁。
其實,像孫家廣這樣以技術人股,通過上市身價過億的中國科學家已有先例,如水稻雜交專家袁隆平,他持有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50萬股,占總股本的2.38%,排在第四大股東的位置上。按目前的價位計算,股票市值超過8000萬元。
也許有人說那些年齡偏大又沒有一技之長的人就隻有給人家打工的份。其實不然。我們在這裏所指的知識,並不都是要在大學裏專門學習的公式、定律、規則之類,而是包含著非常廣泛的內容,按托夫勒的定義包括信息、數據、圖像、想像、態度、價值觀,以及其他社會象征性產物。實際上,對於致富起至關重要作用的專門知識,相當一部分是要在社會大學裏才能學到的。沒有讀過大學的人,並不等同於沒有知識。況且,在中國這樣一個大國,市場巨大,對於那些在意識和經驗上有準備的人,機會也一樣存在。知識經濟時代,隻要認真地學習掌握知識,關鍵是有效利用知識,就能走上成功之路。
9.成大事在於不停的學習
欲成大事的人,必須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並督促自己不斷前進,從而實現心中的目標。隻有利用知識的力量,立誌方能遠大,誌向才可實現。
漢代的王充,敏而好學,通過刻苦努力而成功。王充,東漢時會稽上虞人,他出身於“細門孤族”,沒有什麼儲備,一家過著清貧的日子,在《論衡·自紀篇》中,王充這樣敘述自己的青少年時代:童年時與其他兒童遊戲,不隨便打鬧,“儕倫(指小夥伴)好掩雀、捕蟬、戲錢”,“充獨不表”。他6歲開始識字,8歲進書館學習。老師講授《論語》、《尚書》,他一天能背1000多字。約15歲時王充到京師洛陽進太學深造,開闊了眼界。但太學裏的學習並不能使王充感到滿足。《後漢書·王充傳》說他“好博覽而不守章句”。即學習時不拘於經典詞句,而是廣讀群書。由於家境貧寒,買不起書,他經常到洛陽的書肆中去看書。在熱鬧的街市裏,他也能全神貫注,甚至暗暗背誦特別好的詞句。王充學成之後,回到家鄉,一麵授徒講學,一麵開始自己的著述。曾希望自己能當官出仕的王充有過相當大的政治抱負,希望自己能有所作為。但是當時門閥豪族控製仕途,英俊皆為下僚,王充出身寒庶,其思想見解又不為當時的統治者賞識。所以他隻做過幾次幕僚一類的小官,還常常因政見不合而被迫辭職。
與大多數文人一樣,當王充感到自己在仕途上不會順利時就專心治學,著書立說。王充所處的時代,雖然表麵上顯得比較平靜,但仍舊潛伏著社會危機,階級矛盾也有所激化。西漢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口號,從鞏固封建統治的政治需要出發,把先秦儒家,陰陽五行思想糅合,改造為“天人感應”的神秘主義儒學,成了官方的正統思想。在這一基礎上帶有迷信色彩的讖緯之學在東漢時亦冒頭。讖,就是偽造上天所謂的文書,其中有預言、啟示之類,緯,就是用天人感應的神學理論去注解古籍。顯然,這種讖緯學說是充滿了各種迷信的荒誕之說,其影響所及,使“眾書皆失實,虛妄之言勝真美”。王充對此“疾之無已”,因而奮筆著書。針對當時思想界的問題,他寫下了《大儒》、《譏俗》、《節燦》、《政務》、《論衡》、《養性》等書。現在保存下來的隻有《論禦》一書。《論禦》分30卷,85篇(現存84篇),約30萬字,這是王充從34歲開始,前後用30多年時間,寫出的一部充滿戰鬥精神的唯物主義哲學巨著。《後漢書·王充傳》說他在寫這部書時,閉門謝客,拒絕一切婚喪慶吊的應酬。在自己臥室的書架上,到處放著筆硯、刀和竹木簡,一有什麼想法就隨時記下來。直到臨死時才完成此書。王充解釋《論衡》這一書名時這樣說:“論衡者,所以銓輕重之言,立真偽之平。”,就是衡量言論得失和真偽之作。在這部巨著中,在對已成為官方思想的漢代唯心主義哲學和神學迷信進行了係統批判,展現了王充的大無畏精神。同時對先秦以來的主要思想流派進行了評論,從思想的承繼關係中,對漢代思想作了總結。
晚年生活困苦的王充在71歲時去世,直到他去世也沒有多少人知道他的著作。直到東漢末年,經過蔡邕、王朗等人的整理,一些著作才逐漸流傳開來,這位偉大而傑出的古代唯物主義思想家的著作才得以流傳後世,成為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這筆文化遺產,如果沒有王充當時的勤奮學習,珍惜分秒的精神,也可能隻是“產”而不能“遺”了。
欲成就一番事業,需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優秀的學習作風,方可走向成功。
明末談遷,即是一個這樣的人物。為了彌補大明無一部傳世編年史的缺憾,他花了26年時間六易其稿,終編成一部900卷、500萬字的《國榷》。不幸書稿卻被竊賊盜走。受如此巨大打擊的談遷此時已經55歲,然矢誌不渝,從頭做起,憑其記憶,終於在其60多歲時再次完成了這部巨著。宋代著名詞人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早年立下了“盡天下古文奇字之誌”的宏願,為編纂《金石錄》,節衣縮食,雖處憂患困窮,而誌不屈,“夜盡一燭為率”,勤奮工作,“樂在聲色犬馬之上”,終於完成了我國有關金石學方麵的巨著。清初的王夫之,隱居湘西深山洞穴,勤奮著述40載,著書324卷,在哲學上總結和發展了我國傳統的唯物主義思想,不僅如此,在天文、曆史、數學方麵他亦成為一代學術大師。明人羅欽順“潛心格物致知之學”,“裏居二十餘年,足不入城市”。清人洪亮吉十年“寒暑不輟”,成《春秋左傳詁》20卷。
知識就是力量,十分鍾的時間你也可以利用來讀一些書籍。在自修上下一分功夫,可以助你在事業上得到上進。許多成功的人,在早些時候,年薪很低,工作很苦,但他們利用閑暇的時間,不斷學習以求上進。在他們看來,追求知識要求進步才是真正的大事,而非薪水。
求知,使你富有知識,知識使人多一分生命。一個人愈能儲蓄便愈易致富,因此,零星的努力,細小的進步,日積月累,可以使你更為充實,可以使你更能笑對人生。
一個人的“優越”的記號與“勝利”的征兆便是孜孜以求的進步精神。
有的人或許以為利用閑暇的時間來讀書得不到多大的成效,其成績總不能與學校教育相比,因而不想在閑暇的時間讀書。這無異於一個人因為自己進項不多,以為即使盡量儲蓄,也不能致富,所以一有錢,盡數揮霍,不屑儲蓄。
大多數人的缺點,都是希望在頃刻之間成就一番事業。然而事情是慢慢成就的,因此你應不斷地努力讀書自修,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寶庫,從而漸漸擴大知識範圍。隻有這樣,知識才會越積越多,力量也才會越來越大。
知識的力量是無窮的。你應該相信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從現在開始,立下誌向,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努力,增加自己的知識,增加自己身上的能量。
一個沒有知識的家庭,等於一所沒有窗戶的房屋。而知識源於書籍,小孩子會在接觸書本的過程中自動培養讀書的興趣,並不自覺地攝取知識。時至今日,幾乎每個家庭都不可能沒有書籍。在古代家庭,藏書是一種奢侈,在現代已是一種生活需要。多讀書、讀好書,應該是一種傾向。
學生在學校最應該培養的一種能力,就是熟悉各門學科的相關書籍。你要學會在汗牛充棟的圖書館的龐大藏書中,挑出最適合自己的幾部。這種能力,對於人的一生,是大有裨益的。這仿佛是一個人在選擇適當的工具來開拓知識,以利於今後為社會服務。
耶魯大學的校長海特萊曾經說:“各界的人,如商業界或產業界中人,都曾告訴我:‘那些有選擇書本能力且善用書本的大學生是他們最需要、最歡迎的大學生。’而這種選擇書本善用書本的能力的最初養成,最好是在家庭中具備著各種書籍的家庭中。”
穿襤樓的衣服破舊的鞋子,這都不打緊,但千方不要在購買書籍上過分節約。如果你不能為你的子女提供高等教育,那麼就供給他們必要的書本,使他們盡可能掌握更多的知識,以改善生活的處境。
有一戶人家,其父母子女相約每晚留出一部分時間作讀書或自修之用。晚餐方罷,他們便一直休息和遊戲,在一個小時之內,或談笑戲謔,或作各種玩意兒,極盡歡娛。但當一小時後,各自進行閱讀、寫作或自修,靜得連細針墜地都可以聽見。這是一種追求、一種誌向,也是一種良好的習慣。
即使每個人異常忙碌,也還是會虛度或浪費許多光陰。而這些虛度的光陰假使被利用,則一定能受益無窮。
原哈佛大學校長艾略特曾說:“養成每天讀10分鍾書的習慣。這樣每天10分鍾,20年以後,你的知識水平一定前後判若兩人,前提是你得讀好的東西,汲取的是有力量的知識。”
著名心理學博士施瓦特曾說過:“隻要你每天晚上在臨睡前讀書15分鍾,我保證你一年之後便會成為我們中的一員。”
所以,你沒有借口可找。隻有不停地向著你的目標奮鬥,培養好你的誌向,並通過學習來完成它,不停地學習,無論在學校裏還是學校以外,你的生命將不虛此行。
你沒有必要為自己已人到中年卻沒有受到相當的教育而灰心。現在學習,一點兒都不晚,而且你的身邊就有無數的機會。
假使你真有向上的誌願,真的是想補救你早年失學的遺憾,那麼請記住,你每天所遇見的每個人都能增加你的知識。假使遇見的是一個印刷匠,他能幫助你獲得印刷技術,一個泥瓦匠,他也能告訴你許多聞所未聞的東西:即便是一個普通的農夫,在某些方麵,也可能會比你的見解高明得多……重要的是你自己的態度。
從每個可能的地方努力攝取知識,這是使人知識廣博的惟一方法。廣博的知識可以使你遠離狹隘、鄙陋,使你的胸襟開闊。這樣的人才能夠從多方麵去“接觸人生,領會人生”,而他的人品也將是寬厚的、仁和的。
過於看重大學教育的人往往是不曾受過大學教育的人,因家境困難或身體不健康而無緣進入大學學習的人往往認為他們遭受的損失是不可補救的。他們以為不管日後再怎樣學習,也還是無濟於事。但就事實而言,世間最有學問、最有知識、最有效率的人物中,有不少是從未受過大學教育的,有的甚至早年連中學的校門都沒有跨進過。但這並未阻礙他們向著自己的目標邁進。他們不但實現自己的誌向,而且用自己的知識改變了許多落後的東西。
有一個靠自學成才的人,他沒有進過正規的大學,遇見他的人都盛讚他的學問。他博覽群書,他的英文水平也相當高,並且這也是靠自學得來的。雖然對於文法上的規律,他一點不懂,但他浸潤在許多名家的文字中,熟知其作文構句之道,所以他的寫作具有一種獨特的風格。對於那些有誌上進的人來說,在這個專為家庭自修而出版的書籍汗牛充棟的社會裏,機會不是更多嗎?
然而不幸的是,有許多成年人總以為自己已經過了那悟性最強的青年時期,已成強弩之末,再受教育已是太遲了。
隻有那些已到中年仍然孜孜不倦,以求補救少年的失學之悲,利用全部的空餘時間傾注其全部精力去攝取知識,使自己成為更充實的人才是世上最可敬的人。他們的生命才是有力量、有生氣的。
即使你發現,在有些普通的學校課程上,你的學習能力和記憶力遠遜於以前,你也不必因此而灰心。教育這個詞的意義很廣泛;對於有些東西,壯年人的學習能力要比青年人的學習能力強得多,因為壯年人有更多的經驗、更成熟的見解、更正確的判斷力。有許多人在學校時成績平平,但日後在學識及事業上往往有驚人的表現,原因也就在此。
“活到老,學到老”,人的一生都是受教育的時期。社會就是我們的大學校。我們所遇見的人,所接觸的事物,所得到的經驗,都是這所學校的教師。隻要我們開放我們的耳目,那麼生活或工作的每分鍾,都可以攝取許多東西。如果你願意,知識的無窮力量也會給予你無盡的快樂。
你要認識到,成功並非終點,它隻不過是你一段時間的小結而已。成功是下一個開始的起步,應該準備好,走好下一步,為了下一次的成功應該再接再厲。從古到今,凡是成功者都不會滿足於現狀,而是不斷為下一次的成功做準備。
“今日的努力是美好明天的基礎’,因此你片刻都不可放棄學習。若有浪費,即使是片刻也可能帶來終身遺憾。對於你來說,利用多餘時間學一些對工作有利及提高工作效率的知識,利用目前可供自己自由思考的時間來保證你將來成功,這既是投資,也是保險,更是將來的利潤。
亨利·布萊頓是比較忙碌的人,這個大忙人雖然年僅30歲,但他既是美國Sem公司的總經理,又是當今美國少數導彈專家之一。布萊頓依然學習不輟,一天辛勤工作之後,晚上他還上夜校繼續進修。這次他選擇的科目是素描。
他為什麼要去學素描呢?針對這點,亨利的回答使人非常感動:“因為素描可以有效地將我的創意傳遞給我的下屬及技術人員。”功成名就的他,並沒有把這些認為是人生努力的終點。社會一直在發展,時代不斷在進步。若想跟上時代,就應該不斷努力學習。因此,在晚上的空閑期間,他學習打字、雷達技術、西班牙語、管理學、演講學等。凡是對他業務有幫助的他都學。事實上,他也真的能學以致用,並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個真正成功的人,即使每天工作再多再累,他也絕不埋怨,並且還能騰出時間來進修。這也正是他們成功的秘訣之一,因為他們相信知識的力量是無窮的。
無論你學了多少知識,它都會累積在你的大腦中,成為你自己的東西,永遠不會消失。將知識轉化為前進的動力,你的目標就近在咫尺,你離成功就隻有一步之遙。
知識就是力量,知識的力量是無窮的。隻有用知識武裝自己,才能夠取得事業上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