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事必具的十種習慣04(1 / 3)

第三章 養成勤奮的好習慣——勤奮是成大事的必備

天才緣於勤奮,成大事也要勤奮。勤奮是鋪就成功之路的利器,靠的就是一點一滴,一磚一石,認認真真的做好每一步,直到達到成功的境界,沒有了勤奮,成功就無從談起,正如隻有材料而以為就能蓋起高樓一樣,任何高樓都是平地而起的,成大事更是這個道理,成大事必須勤奮。

1.成就大事來源於勤奮

能夠成就事業的人,關鍵是看人在工作時對待事物的態度。勤者可成事,惰者可敗事。這是不容置疑的。

一項事業,人是最根本的因素。你用什麼樣的態度來付出,就會有什麼樣的成就回報你。如果有以勤付出的習慣,回報你的,也必將是豐厚的成果。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成事在勤”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養成勤的習慣,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必須的,也是必要的。

有人將人生比作一段旅程,是因為人生的艱難曲折。人在旅途,目的不僅僅是遊山玩水,還應該肩負著人生的使命,向前走,不停地走,一直走到人生的終點,體味人生的意義,無怨無悔地走完人生之途。

旅途上的食糧是勤奮。沒有它,一個人不可能在人生路上走得很遠,即使能走遠,也是碌碌無為的,依然兩手空空。隻有勤奮,才能走好人生的路,獲得事業的輝煌。無論是做到的亦或是沒有做到的事,勤奮都可以讓你獲得應得的回報。要知道,聖賢不是天生的,都是勤奮造就的。

南宋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朱熹,是個從小就立誌當像孔子那樣的人。在他上學讀書的時候,有一天,老師有事外出,沒有上課。學生們高興極了,紛紛跑到院子裏的沙堆上遊戲、打鬧。這時候,老師從外麵回來了。他站在門口,望著這群天真活潑的孩子們“造反”的情景,搖搖頭。猛然,他發現隻有朱熹一個人沒有參加孩子們的打鬧,他正坐在沙堆旁,用手指聚精會神地畫著什麼。先生慢慢地走到朱熹身邊,發現他正畫著《易經》的八卦圖。從此,先生便對他另眼相看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朱熹這樣好學,很快成為博學的人。十歲的時候,他已經能夠讀懂《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儒家典籍了。孟子曾說:“人人都可以成為堯舜那樣的人。”當朱熹讀到這句話時,高興得跳了起來。他自言自語地說:“是呀,聖人有什麼神秘呢?隻要努力,人人都能夠成為聖人啊!”

聖人其實並非可望不可及,治學之路就如同登山,唯有攀登不輟,才能一步步靠近峰頂。“一覽眾山小”的聖人們的成功其實亦是由勤奮得來的。《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晚而喜《易》,序《喙》、《係》、《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孔子讀《易經》竟然能把編聯簡冊的牛皮翻斷三次,可見其勤奮。

世上任何事情,缺了勤就不易實現,如果有了勤,成功也就不會太難了。

偉大的勞動造就偉大的成功,而勤勉耕耘也就結出了豐碩的果實。

《史記》的作者司馬遷,他在其父司馬談死後的第三年被任命為太史令。司馬遷立誌要寫一部史書,通過網羅天下的舊聞軼事,考察事情的起始終末,“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司馬遷如饑似渴地讀國家珍藏的書籍。同時整理各種曆史資料,目的隻有一個,完成這部著作。有一天,上大夫壺遂來拜訪司馬遷。他看到司馬遷埋頭看書,孜孜不倦的樣子,有點不明白,就問:“子長!聽說你想寫部史書,很好啊!可那不是件很容易的事,你沒日沒夜苦讀,不覺得太辛苦了嗎?”司馬遷說:“先父在世的時候說過,周公死後五百年,出了個孔子,寫了《春秋》。孔子死後到現在又有五百年了,應該有人能寫出像<濤棚那樣的書。先父去世了,這件事我應該承擔,我要當仁不讓,也不敢謙讓啊!”壺遂理解了司馬遷的寫作意圖,了解他的心思後,高興地點頭說:“子長,我明白了。你是要把這盛世的美德發揚光大,真是在做件大好事。我祝你早日成功。”不久,司馬遷開始寫作了。他反複研究和比較曆代的史料,認真整理了自己親手調查來的資料。經過多年的努力,一部史料詳實全麵、敘述生動感人的《史記》誕生了。它從遠古時代的黃帝至漢武帝幾千年的曆史全部記錄下來,氣魄宏大,比起《春秋》有過之而無不及,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由於勤奮,司馬遷寫出了《史記》,而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同樣也是因勤而寫成的。司馬光小時候記憶力並不是很好,他和他的兄弟們一起上學的時候,對於學過的功課,兄弟們很快都能背會,紛紛跑出去玩,而司馬光往往還不能背誦。但是,他一點也不著急,對同伴的遊戲打鬧也不羨慕。到了晚上,他一個人鑽到帳子裏,一遍又一遍地背誦,直到完全學會了才休息。就這樣,他背誦文章的習慣一直堅持到晚年。每當他騎馬走路或是夜裏睡不著的時候,他都會重複這一習慣,默默地背誦。

兩部曆史著作,都出自勤勞者之手。曆史是勤勞者的曆史,由勤勞者來執筆。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以至將來,勤奮都會帶來收獲,因此,每個人都要養成“勤”的良好習慣。

千金唾手得,一勤最難求。

勤奮是一筆價值遠遠超過金子的財富,金子雖然珍貴,但金子是不會失而複得的。縱然你有黃金萬兩,但坐吃山空,你總會有窮困的一天。惟有勤勞才是永不枯竭的財源。勤能使人走向成功,聰明的人,勤而努力就能成就大事業;而比較愚笨的人,如果能以勤為本,笨鳥先飛,同樣是獲得成功的贏家。記得《聖經》中有這樣一句話:上帝給你關上了一扇門,同時就要給你打開一扇窗。你應該記住,勤奮實際上隻是彌補自己某一方麵缺陷的良藥。

古希臘有位演講家,他的口才很好,每次演講都能吸引眾多的聽眾。但他年輕的時候卻有口吃的毛病,經常受到大家的嘲笑。為了改正這一缺點,他堅持天天練習說話。有時候他就跑到山頂上,嘴裏含著小石子,訓練自己的口型,摸索發音的規律。正是勤奮不懈的努力使他改掉了口吃的毛病,同時說出了一口流暢的語言,從而實現了做演講家的夢想。

自身的缺點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缺少勤奮的精神。自身之拙,可能會成為我們成功路上的障礙。但偉人、名人就是在克服障礙後得到桂冠的。即使是太行、王屋二山那麼大的障礙也會被我們用愚公移山的精神,用勤奮一點點地挖掉。勤奮麵前,再艱巨的任務都可以完成,再高大的山也都會被“移走”,凡事隻有踏實勤勞,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功。

每個人要勤,就要忌“懶”,忌“惰”。懶惰是人的本性之一,稍不留神就會流露出來。所以青年人要時刻提醒自己:“成事在勤,謀事忌惰”。因為人生短暫,懶惰就如自殺。

勤奮的人瞧不起懶惰的人,心靈的恬靜是勤奮的人始終追求的,而懶惰的人卻是始終沉湎於肢體的舒適之中。怕吃苦怕受累是懶惰者的症狀,一無所得,受人嘲笑是懶惰者的下場。

生性懶惰,卻還想成功,這無疑是行不通的。懶情不改,要想獲得成功,也是會碰壁的。如果說失敗的遭遇是一個懶惰者的遭遇,那麼失敗的教訓就是所有懶惰者的教訓了。

每個人都要養成勤奮的習慣,才能在事業上獲得成功。很多人總想找一條通向成功的捷徑,當眾裏尋它千百度之後,發現“勤”字,是成大事的要訣之一。

天道酬勤。沒有一個人的才華是與生俱來的,每一個成功者的背後,都有著一連串的勤奮之事。在成功的道路上,除了勤奮,是沒有任何捷徑可走的,在每個成功者的身上,都可以看到勤勞的好習慣。魯迅說得很形象:“其實即使天才,在生下來的時候第一聲啼哭,也和平常的兒童一樣,絕不會就是一首好詩。”“哪裏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用在工作上。”

笨鳥先飛,尚可領先,何況並非人人都是“笨鳥”。“勤奮”,使人如虎添翼,能飛又能闖。任何事情,惟有不停前進方可有生命力,工作更是如此,不前進就是後退。社會不是享樂的天堂。在這個競爭激烈的世界裏,人才雲集,競爭對手強大。快節奏的生活,高度的競爭又時刻令人感到一種莫大的壓力,而成績的得來並不像老鷹抓小雞那樣容易,它是勤奮學習得來的,停滯一步便會落後於人。

錢穆是現代著名的史學家、思想家,也是一位教育家。是從鄉村中走出來的國學大師。他1931年到北大任教,之後又隨西南聯大到西南後方,直到1940年離開昆明去成都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任教。這期間也曾在清華兼課,可以說是對北大、清華兩校都有影響的國學大師。

作為一代國學大師,錢穆與同代其他思想家、學者不同,他沒有念過大學,非學院派;他沒有留過洋,非西洋派;他甚至比長期生活在文化政治中心的梁漱溟都不如,他來自中國社會最底層的鄉村。他是從鄉村中完全靠自身的努力走出來的史學巨擘。他在中小學任教之餘,利用一切時間,博覽群書,經、史、子、集無不涉獵,對考據、訓詁亦極嗜好,終身以史學為歸宿。

他的勤奮是很有特點、也很有代表性的。無論是吃飯、課間休息、上廁所都要看書,不分嚴寒酷暑,夏天為防蚊叮,他學父親把雙足放在水中堅持夜讀。又效仿古人剛日讀經、柔日讀史的方法,定於每日清晨必讀經、子等難讀之書,夜晚後開始讀史書,中間上下午讀一些閑雜書,科學安排時間。為了提高讀書效率,有時間思考問題,1918年他學會了靜坐,每天下午四點後必在寢室靜坐,體悟到人生最大學問在於能虛此心,心虛才能靜,才能排除雜念,專心攻讀和思考。

語言學專家王力教授也自有其一番激人奮進的經曆。王力教授常常向青年一代傳授他的治學之道。他的成功來自於他的刻苦勤奮,年輕時夜以繼日地看書,天文地理、經史子集,博覽群書,打下了後來做學問的基礎。他24歲學英語,27歲學法語,50歲學俄語,80高齡開始學日語,這種精神使他後來精通六國語言和幾十種中國方言。文革期間,王力遭到批鬥,晚上堅持著書立說。1976年以後,他加快了研究的進度,每天堅持工作8小時以上。正是勤奮刻苦地學習,才使得王力教授博學多才而且碩果累累。

王力教授一生寫了40多種學術著作,近200篇科學論文,共上千萬字(譯著不計在內)。他的研究涉及語言學的廣闊領域,無論是語法、音韻和詞彙,無論是漢語的現狀和曆史,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這一切,無不是用勤勞的學習而獲得的。

王力非常關注語言文字的運用,在文字改革,漢語規劃和推廣普通話方麵做了大量工作。他還積極領導漢語教研室對語言文字教學的課程進行改革、創新。他主編的《古代漢語》,從1964年出版至今,一直是全國高等院校不可替代的好教材。

如果說天才,王力教授可以算得上是一位天才了。可這“天才”不是天生造就的,而是通過勤奮學來的:如果說成功,王力教授也可算得上是當之無愧的了,而這成功的途徑,是用辛勤刻苦的汗水換來的。惟有勤奮、努力,不停地學習,進步,成功的征途才會少一些彎路,才會少一些曲折。

自古以來,惟有勤奮才是成大事者無往不勝的成功秘訣。頭懸梁、錐刺股、鑿壁借光、聞雞起舞……無不體現著一個“勤”字。每個人要養成勤的習慣,惟有如此,才會在成功之路上少走彎路。

2.成功必須依靠勤奮

有人問一位成大事者:成功是取決與比別人思維敏捷,還是擁有更多的天賦。那位人士說的卻是:“勤勉高於天賦。”

“天賦”往往會給人們一種錯誤的觀點,以為勤奮和苦幹對有天賦的人來說是沒有用的,有許多人都是在擁有這種思想後而止步不前。天才的影響很大,人們認為那些驚天動地的大事隻有天才才能做到,如果自己也是天才的話,自然不費吹灰之力成為一個成大事者。甚至有更幼稚的想法:天才不需要刻苦學習,對規則和體製厭惡痛絕,反對束縛,對仔細分析事情發展、辛勤勞動不屑一顧。他們隻要輕鬆一躍,在不經意中,成功就唾手可得,就能取得顯著成績。

這些癡人說夢者在夢中找到自己的世界,他們隻有在被生活所迫的時候,才偶爾拿起筆來揮舞一番,創造一點生活的條件,但是隻要生活境況稍一改善,就重新回到以前的狀態,開始貪圖享樂起來;或者是另一種情況,他們沒有固定的作息時間,要麼是到處遊蕩,要麼就在床上胡思亂想。

英國著名畫家雷諾茲的思想往往是超前的,他對天才的理解是:“天才除了全身心地專注於自己的目標,進行忘我的工作以外,與常人無異。”

亞曆山大·漢密爾頓說:“有時候人們覺得我的成功是因為天賦,但據我所知,所謂的天賦不過就是努力工作而己。”

“我實際上比任何一位在田野裏耕耘的農夫都更苦更累。”英國畫家密萊斯說。因為他作畫的時候總是達到了忘我的境界。當他提到年輕人的時候,他說:“我對所有年輕人的忠告是:‘去工作吧!’不可能人人都是天才,但是人人都能工作。不工作的人,即使是天賦極高、絕頂聰明,也沒什麼出息。”

“我也不要求別人做一名藝術家,如果一個孩子具有成為真正藝術家的天賦,即使沒人引路,他也一定會成為藝術家的。很多人把孩子帶來,問我是否應該把孩子培養成畫家。我總是回答:‘當然不。’但是不管這個孩子長大後想幹什麼?他都必須腳踏實地,堅持不懈地努力工作,從小到大,他要做許多瑣碎的工作,不管多麼乏味,都要耐心對待。”

著名的《聖經》的譯者、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就把“每天都要完成一些工作。”作為他的座右銘。

特納也有和馬丁·路德同樣的想法,他通過艱苦的工作取得了豐厚的回報後,還一直不忘他的老師約舒亞·雷諾德說過的話“那些想要超過別人的人,每時每刻都必須努力,不管願意不願意,他們會發現自己沒有娛樂,隻有艱苦的工作。”

日本最成功的企業家之——鬆下幸之助就是一個通過自己的勤奮取得成功的人,他說:“我小時候,學徒的七年當中,都是勤奮努力的學習,不知不覺地養成了這種習慣,所有他人不願意做的工作,而我自己卻不覺得辛苦並且自覺的做下去,甚至有人認為‘太辛苦’的工作,我卻反覺得很快樂。事實上,在這個社會裏,對有勤奮努力習慣的人,不太被人稱讚是尊貴或偉大,也不會認為他們很有價值,但是,我認為大家應該無所顧及地提升對具有這種良好習性者的評價,這樣才算真正對勤奮習性的價值有所認識。”

中國有句成語:勤能補拙。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教授有句名言:“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縱觀古今中外的曆史,許多成大事者幾乎都是在走過艱辛漫長的勤奮之路後才攀上成功高峰的。

對成就大事隻有一番期望的人,他們隻要作一次即興發揮的精彩演說,寫一篇表現出很高構思技巧的文章,或者是經商過程中偶爾的出色表現。隻要自我感覺良好,他們就期望在某一個特殊時刻,一夜成名,但從來就無視盡心盡力工作的作用,也沒有對工作堅持不懈的信念,更不理解經年累月的辛勤勞作可以創造出奇跡的道理。

曆史上記載著無數勤奮的事例:大作家艾略特長年累月刻苦閱讀,筆耕不輟,才寫出成名作《亞當·比德》;但丁說自己在寫作《神曲》時,眼睜睜地看著自己一天天消瘦下去;歌德為了能給讀者一個震撼的故事,一本《浮士德》就花去他五十八年的時間;詩人席勒常常用“勤奮一生但壯誌未酬”來勉勵自己……

如果他們沒有經過勤奮的努力,沒有花費大量的精力、時間來完成他們的工作,能給後人留下如此珍貴的遺產嗎?我們能夠肯定地說:不能。勤奮能夠出成果,勤奮能點燃智慧的火把。那些隻知道悲歎自己處境低劣的懶惰者,永遠也不會在事業上有所建樹,永遠不會變得聰明起來。

在任何知識領域,從來沒有哪一本書、哪一種文學作品,或者哪一種藝術流派,沒有經過長期艱苦的創作就獲得流芳百世的名聲。天才需要勤奮,就像勤奮成就天才一樣。在英國小說家特羅洛普的寫作生涯之初,一個作家的建議使他受益頗多,因此,他常常記得這位作家的話“如果隻為錢而寫作,而不用心靈來寫作,即使他有寫作的天賦,強迫自己每天寫字,風雨無阻,也不會成為一個成功的小說家。”後來,他又把這句話送給了好友羅伯特·布坎南。他說:“如果你想成為偉大的作家,在坐下來寫作之前,先放一點鞋匠的黏膠在椅子上,隻有具備這樣的精神才行。”

著名作品《荒村》在問世之前,不知道耗費了哥爾德斯密斯多少精力,他覺得自己一天能寫出四行詩就很不錯了,“一個人如果養成一種持之以恒的寫作習慣,那麼他思想的縝密程度、寫作方式的成熟程度,是那些零星寫作的人永遠不可能達到的,即使那些人本身的天賦比他高出十倍。”

法國道德學家儒貝爾也有這樣的表示,他說:“偉大的作品來自天才的靈感,但是,隻有辛勤的工作才能把它變成現實。”

“沒有艱辛就沒有成就。如果你想取得成功,除了努力工作別無他法。”這是英籍荷蘭著名畫家阿爾瑪·埃德馬闡述的觀點。

偉大的科學家牛頓說:“如果說我為人類做出了貢獻的話,這些成績的取得,歸功於我的勤奮工作和耐心思考。”

當有人問起,你是否崇拜過誰,是一位英雄?一位文學家?還是一位藝術家……那就隨你的願望了,你可以崇拜這些成功者,也可以用敬畏的目光注視著自己心目中的大人物,欽佩他們的豐功偉績。但是我們要記住這一點:並不是用一顆觸景生情的心,加上豐富的想像力就可以使你成為席勒。而是勤奮寫作和堅持不懈地推敲,才成就了一位偉大的詩人,他的天才也隻是體現在自己的作品中,並不能帶給其他人什麼。

“千萬不要依靠自己的天賦。如果你有著很高的才華,勤奮會讓它綻放無限光彩。”雷諾茲說,“如果說你智力與能力一般,勤奮就是對你不足的最好補償。如果做到了目標明確,方法得當,勤奮會讓你成功。如果沒有勤奮工作,你終將一無所獲。”

天才出自勤奮。

並不是說如果沒有一點點天賦,光靠勤奮本身就可以創造出天才。但也並不是強調具備非凡天賦和很高能力的人才能取得成功,即使一個智商平常的人,隻要能付出艱辛的勞動,認真鍛煉自己的能力,掌握必要的技巧,同樣能夠成就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