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基說:“一個智力平常的人,隻要能夠踏踏實實,堅持不懈地勤奮努力,也要比不曾付出的天才更值得尊敬與讚揚。”約瑟夫·庫克也說過這樣的話:“機智靈活又踏實肯幹的平凡人,比天才更易出成績,會取得更大的成績。”
有些人的確天賦很高,但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勤能補拙。天賦如果不和判斷力、邏輯推理能力、專業知識以及工作聯係起來,對於個人和社會就毫無意義。那些天資聰慧卻疏於勞作的人,隻能期待奇跡會出現,而不是付出勞動去爭取,最終隻能是兩手空空,毫無收獲。
在現代社會裏,若想做出一番事業,同樣也是要靠勤奮,光靠“天賦”是無法達到成功的。對於現代的年輕人來說,要避免耍小聰明,因為,想靠小聰明就贏得成功是根本不可能的。
有一種不幸,那就是你總是能自我感覺良好,覺得自己是個天才,覺得“一切都能輕而易舉地得到”,如果是這樣的話,你應該盡快放棄這種錯覺,一定要意識到:在有助於成功的種種因素中,勤奮工作總是最有效的,隻有勤奮的工作才會使你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
如果你已經是個從事工作的人了,如果想成大事,你就應該學會用勤奮的態度來對待生活。勤奮來激勵自己去認真的對待一切事物。即便有過人的才幹,如果不采取任何有價值的實際行動,最終也會一事無成。
3.勤懇踏實的幹工作
“腳踏實地,才能避免漂浮。”是成就大事者不斷勉勵自己的成功箴言。
飄而無根,就要任風兒吹;腳踏實地,才可鎮而不亂。要想成就大事就要不斷的對自己說這些話,不厭其煩地提醒自己,因為它對你是終身有益的。
腳踏實地能夠讓一個人實現自己的願望,從芸芸眾生中脫穎而出。隻要你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即使是一個能力一般的人,也可以取得比較不錯的成績。
如果你是公司的一位員工就要腳踏實地、勤勤懇懇、全神貫注、充滿熱情地工作,那麼你很快就會得到老板的賞識。同時,你也表明了你的忠心,使他更貼近你,並且你的積極心態常常感染著上司,激勵著上司積極進取。
讓上司放心的就是你這份積極的心態,影響上司的也是這份心態。領導者排斥那種冷漠、粗心大意、懶惰的員工。
人們對待工作的不同態度,產生著不同的結果。因為,我們都知道一心一意和二心二意的結果有著天壤之別。
“來到這個世界上,做任何事都要全力以赴。”這句引自羅斯金的話,說得很有道理。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沒有貴賤之分,沒有高尚和卑微的職業差別,上帝要每個人都從事著對社會有意思的事情,要每個人都在屬於自己的行業裏找到自己的快樂與滿足。
不管是做飯、洗碗具,還是鋪床、洗衣,都要有專注的精神。以積極的心態做著各種事,並從中感受到樂趣。以輕鬆愉悅的心情做事,發自內心的滿足是一種享受。
一份卑微的工作並不能代表什麼,即使是補鞋這麼低微的工作。有一些鞋匠把它當作藝術來做,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不管是打一個補丁還是換一個鞋底,他們都會一針一線地精心縫補。另外一些鞋匠卻截然相反,隨便打一個補丁,根本不管它的外觀,好像自己隻是在謀生,根本沒有熱情來關心工作的質量。前一種人熱愛這項工作,不是總想著從修鞋中賺多少錢,而是希望自己的手藝更精,成為當地最好的補鞋匠。
英國哲學家約翰·密爾說:“生活中有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不管是最偉大的道德家,還是最普通的老百姓,都要遵循這一準則,無論世事如何變化,也要堅持這一信念。它就是在充分考慮到自己的能力和外部條件的前提下,進行各種嚐試,找到最適合自己做的工作,然後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地做下去。”
約翰·密爾這段話的意思是:勤奮工作是快樂的源泉。有人要他用一句簡單的話概括生活的準則時,他說:“這條準則可以用一個詞表達:工作。工作是生活的第一要義;不工作,生命就會變得空虛,就會變得毫無意義,也不會有樂趣。沒有人遊手好閑卻能感受到真正的快樂。對於剛剛跨入社會門檻的年輕人來說,我的建議隻是三個詞:工作,工作,工作!”
如果你仔細觀察每個人的話,就會知道哪個是主動喜歡自己工作的人,因為他們更多的表現出自發性、創造性、謹慎和專注。這些都是和那些在工作中應付差事、乏味無聊的人截然不同的。喜歡自己工作的人總是充滿熱情,幹勁十足。總是主動去找事情做,並期望事業越做越大,越做越紅火。而那些做每件事都覺得乏味的人,其實這一生都在被生活所累。
我們生活中有很多人心裏都存在著“人人都在命運之神的掌握中,我們隻要等待好運降臨到身上就行了,”的想法。但現實中有這種想法的人結果都是非常可憐的。
詩人朗費羅則說:“日常生活看似枯燥乏味卻非常重要!就像時鍾的發條一樣,可以讓鍾擺勻速地擺動,讓指針指示正確的時間。當發條失去動力時,鍾擺就會停止,指針也不再前進,時鍾靜靜地躺在那裏,不再有任何價值。隻要我們能鼓起勇氣,拿出力量和行動來,堅信我們一定能夠完成任務,那我們就沒有不成功的道理了。”
一個靠自己的勤勞,經過無數艱辛謀到職位的人,才算得上真正的光榮,才能獲得別人的信任和尊重。如果你現在的職位並非通過自己的苦幹,而是通過其他方式謀到的,那你做起事來感覺一定不太好,一定會覺得工作非常生疏難做,因為這個職位不是你腳踏實地謀得的。
“工作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權利,至今仍保存完好,它是最有效的心靈滋補劑,是醫治精神疾病的良藥。這從自然界就可以得到體現。一潭死水會逐漸變臭,奔流的小溪會更加清澈。如果沒有狂風暴雨,沒有颶風海嘯,地球上會全部是陸地,空氣也會靜止不動,這樣的世界就毫無生趣。在氣候宜人、四季溫暖如春的地方,人們十分愜意地享受著生活,自然容易無精打采,甚至對生活產生厭倦。但是,如果每天要為自己的生計奔波、與大自然作激烈的搏鬥,經受各種鍛煉,一個人就會精神抖擻,發出最強的力量。”這是迪恩·法拉闡述給我們對腳踏實地工作的理解。
金斯利說:“每天早晨起床後,不管你喜不喜歡,你都得想著自己有事做,強迫自己工作並盡最大努力做好,這樣可以培養你的自控能力、勤奮、意誌力等各種美德。在懶惰的人那裏,是沒有這些優點可言的。”
要立即采取行動,發展自己的個性、提升自己的人格,去做我們想做的事情。如果你缺乏勇氣、魄力、忍耐力和決斷力,那就磨練自己具備這些能力。你應該深信,上帝賦予人們一種神奇的力量,使人們能夠改變自己。
正因為成大事者每天腳踏實地地工作才使其走向了成功。我們每天早起一點,就能用有限的時間去做一些事情;我們每天對待工作認真一點,就會在工作上少一些阻礙,多一些舒暢。
4.勤敬立業成事不遠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這是流傳已久的成功學最簡單化的道理。多少成大事者本著這一道理取得了成功,他們用“勤”體現著他們的生命價值,用辛勤的汗水揮灑出不朽的功績。
成功的路也許很多,“條條大路通羅馬”,但無論這條路怎麼走,都需要付出辛勤的汗水。
從小就養成勤勉的習慣,往往是一個人成大事的重要條件之一。
左拉說:“世界上最偉大的法則就是工作,工作使有機的事物緩慢而有條不紊地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
任何事物都要運動,一旦它離開了運動,那它就會停滯,這就是自然的法則。我們隻有不停的奮進,才能有所成就。
德國人有一種習慣,把名言、真理都刻在鑰匙上來警示人們。一句“不用,就生鏽。”就很好的道出了鐵的本質和對人的寓意。
正是這種“不用,就生鏽”的精神,給這個世界留下了無數的輝煌業績和傑出成就,而他們無不是得益於勤奮的工作。無論是何種行業,是藝術作品還是文學作品,是藝術家還是文學巨匠。
喬治·拉斯羅說:“在我的一生中,我最幸運的事情是,我能夠認識許多用勤奮灌溉的藝術家。他們都強迫自己每天寫作十二至十六個小時,盡量減少休息時間和睡眠時間,真正達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而他在談到自己是如何工作時說:“至於我,常常不分白天黑夜,連睡覺和吃飯的時間都沒有。這在一些人的眼裏,是非常難以忍受的生活。但是,凡是想取得成就的人,就不得不這樣做。我熱愛自己的工作,對創作充滿了熱情。但是,當我寫作了八個小時或十個小時之後,大腦和神經過度緊張,已達極限時,我承認,這樣的工作實在是單調乏味至極。天地作證,我不能說假話。然而,在這些繁重枯燥的工作中,也有著鼓舞人心、能起補償作用的東西,那是精神得到了滿足,自己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地發揮。正是因為心無旁騖,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我才可以有更多的時間來做更有價值的事,我的精神世界才會更加充實。”
朗費羅讚美那些勤奮工作的人說:“如果把偉大的詩歌作品比喻成露出水麵的橋梁,那麼,作者靜靜地研究和學習,就是水麵下的橋基。雖然我們看不見橋基,但它是不可缺少的。”
現在的年輕人應該養成研究一些偉大作品的熱情,如:《獨立宣言》到朗費羅的《生命之歌》,沒有哪部作品在最終完稿前不是經過不斷潤色和修改的。拜倫寫《成吉思汗》的時候,因為一直都感到不滿意,就不斷的修改,以至於改了一百多遍。
《駁腓力》在問世之前,其作者——古代雅典的雄辯家狄摩西尼是通過長時間大量而辛苦的工作才完成它的;柏拉圖在他的作品《論共和國》中僅僅開頭第一句話就變換了九種不同的寫法,直到滿意;夏洛蒂·勃朗特會用一個小時來尋找一個合適的詞語;蒲柏用一個月的時間來寫他的兩行詩;格雷則用一個月的時間來完成他的一個短篇;吉本在完成巨著《羅馬帝國衰亡史》的時候已經是25年後了,第一章他就寫了三遍。
格萊斯頓先生在他高齡的時候向人們講述著他的成功秘密,他說:“我在工作中得到了最大的樂趣,並養成了勤奮工作的習慣。年輕人總覺得休息就是終止所有努力,但我卻有新的發現,最好的休息是可以改變工作的一種方式。如果長時間看書、思考,把腦子弄得昏沉沉的,那就到空氣新鮮的室外呼吸一下新鮮空氣,鍛煉一下身體,讓思維盡快的得到恢複。要知道,自然的努力是無止境的,在我們睡覺的時候,心髒也不會停止跳動。隻要大自然偉大的活動有一刻停止,我們人類就會死去。我盡量在工作的時候也模仿大自然的方式,順應自然規律生活。我所獲得的回報就是健康的消化功能、良好的睡眠、身體的各個器官保持在最好狀態。這就是我要留給你們的成功的秘密,勤奮工作帶來的回報。”
在俄國的統治者中關於彼得大帝的傳說是非常多的,他是通過艱苦努力才得到王位的。他經常脫下宮廷服裝、穿上工作服,去訪問民間疾苦。他看到俄國人們還不能了解西歐的文明,感到痛心疾首,決心進行自我教育,來提高國民素質。20歲的時候,他開始周遊列國,他並不是遊山玩水,而是向這些國家的優秀人才學習。他在荷蘭的時候,自願當一位造船師的學徒;在英國的時候,就去造紙廠、磨房、製表廠和其他工廠工作。他不僅細心地揣摩學習,而且像普通工人一樣幹活、拿工資。
他在伊斯提亞鑄鐵廠的時候,專門花一個月的時間來學習冶煉金屬,最後一天他鑄造了十八普特的鐵,並把自己的名字鑄在上麵。他問工頭穆勒,普通鐵匠鑄一普特鐵可以得到多少報酬。“3個戈比。”穆勒說。但是工頭多付給彼得大帝18個戈比。彼得卻說:“你的戈比自己留著吧,我並沒有比普通工人做更多的事,你給別人多少,就給我多少吧!我隻想買一雙鞋,我的鞋實在不能穿了,我要用自己的汗水來換得等價的物質。”
現在在穆勒的伊斯提亞鑄鐵廠還陳列著一根彼得大帝鑄造的鐵棒,上麵還刻有他的名字。另外一根保存在匹茲堡的國家珍奇博物館,作為對親自參加工作的這位偉大國王的紀念。每個俄國人都懂得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國家要永久地繁榮富強,無論是農民還是沙皇,都要像彼得大帝那樣辛勤工作。
在很多傳統的故事中都包含著一個永恒的道理。從早到晚,每個人每天都必須到達指定的地方,開始他一天的工作。而隻有在完成一天工作之後,休息才顯得格外甜美愜意。無論給哪位病人看病,做為醫生都要同樣的認真;無論教哪個孩子,教師都要同樣的負責;無論賣給哪位顧客東西,店家都要同樣的公平。無論何時,對孩子、顧客和鄰居的態度都要和藹可親。總之,無論做什麼事情,我們都要付出辛勤的勞動,承受單調乏味、日複一日的工作,從而培養起優秀的品質,用來奠定成功的基礎。
養成勤奮工作的習慣,你就學會了點金術。那些出類拔萃的成功者,都是將勤奮奉為金科玉律的人,在他們成功的同時,也把他們的經驗留給了別人,那就是勤奮。
想做一個成大事者,在今天就應該不斷的學習那些成大事者的成功經驗,成功的事例,用勤奮來充盈自身。
5.一份耕耘才有一份收獲
成大事者明白“有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獲”的道理,因為春種秋收,這是自然界的規律,也是成就事業的一個規律。凡事要成功,必須經過艱苦的奮鬥,隻想享受,不知勤奮,想成就一番事業是不可能的。隻有養成勤勞的習慣,才能換來不菲的收獲。
一位清華學生總結自己成功的經驗時說:“我在初中時也很普通,隻不過在一次華羅庚金杯賽上我取得了很好的成績,那時老師和父母的朋友都誇獎我,我覺得我不該再混日子,我可以成為一名好學生,不能讓別人笑話我。就這樣我逐漸成為了一名好學生。仔細回想這段經曆,我並沒有什麼比別人強的地方,不過是競賽上的考試題在畫報上看過一些。因此比一般同學考得高,除此之外並沒有什麼。而它卻成了我的轉折點。
中考的成績並不足以使我進入省重點學校,但金杯賽的成績使我進入了省重點高中。由於擔心跟不上會被開除,高一上學期我瘋狂地學習,即使其他人玩的時候我也在學習。除了一些課外活動,我幾乎都在學習。那段時間的付出得到了回報,我的成績迅速升到年級前幾名。從此以後,我學習起來便輕鬆了一些。
我個人認為,高一第一學期是十分重要的。這是因為在高中和初中,學習的內容和方法差異很大,而且大多數人中考後玩了一個暑假,即使到了高一也無法進入學習狀態,而少數人的努力使成績一躍而上,而且成績好了以後,無論是自己的要求,還是周圍的目光也都不允許你有明顯的退步,正像大家看到的,過了高一第一學期,成績已經相對穩定了。我勸剛入高中的同學不要放鬆,讓自己一入校便停留在很好的位置上。如果沒有以前的基礎,也許就不會有這樣的轉折。高二後,我投入到物理競賽的準備中去。因為保持高一那種學習的刻苦精神,在競賽前付出了更多的汗水。一份耕耘,一份收獲。我在全國物理競賽中取得了第六名的成績,並進入國家集訓隊,進而保送進入清華大學計算機係。
做什麼事,都是要以許多付出為代價的。我有一個同學,她的成績讓人望塵莫及,我也不明白她何以有如此好的成績。直到有一天我看到她書桌上放著3本做完的物理精編時,我才感受到什麼是付出。”
其實,古訓說得好“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當我們實力還不夠,獨自苦學時也正是人“窮”之時,有朝一日學業有成便能用自己的學識和實力去證實自己,去實現理想了。辛勤地付出則是你達到目標的方法。
愛因斯坦小的時候,有一次上製作課,老師要求每個人做一件小工藝品。課堂上,老師讓學生們把他們的製作拿出來,一件件地檢查。當老師走到愛因斯坦麵前時,他停住了,他拿起愛因斯坦製作的小板凳(那可不是一件成功的作品)問愛因斯坦:“世上難道還有比這更壞的小板凳嗎?”
愛因斯坦以響亮的回答告訴老師說:“有!”
然後,他又從自己的小桌裏拿出了一隻板凳,對老師說:“這是我做的第一隻。”
一個並不手巧的人最後仍然可以成為一個偉大的科學家。不巧的手因勤奮而顯得舉足輕重。
有一個故事也同樣說明了勤奮才能成功的道理。
清朝的時候,有位叫王生的青年,是個大戶人家的子弟,他從小就愛慕道術,聽人說嶗山上有很多得道的仙人,就背上書籍前去學道。
王生來到一座道士廟,在清幽寂靜的廟宇中,一位老道正在蒲團上打坐。隻見這位老道滿頭白發垂掛到衣領處,精神清爽豪邁,氣度不凡。王生連忙上前磕頭行禮,並且和他交談起來,交談中,王生覺得老道講的道理深奧奇妙,便一定要拜他為師。道士說:“隻怕你嬌生慣養,性情懶惰,不能吃苦。”王生連忙說:“我能吃苦。”老道的弟子很多,傍晚時他們都回到廟裏,王生一個一個都見過後,便留在了廟中。第二天,王生拿著老道交給自己的斧頭在師父的吩咐下隨眾人上山砍柴。
過了一個多月,王生的手和腳都磨出了很厚的繭子,他忍受不了這種艱苦的生活,暗暗產生了回家的念頭。
終於,又過了一個月後,王生吃不消了,可是老道卻不向他傳授任何道術。他等不下去了,便去向老道告辭說:“弟子從好幾百裏外的地方前來投拜你,我這一片苦心不指望學到什麼長生不老的仙術,但您不能傳些一般的技藝給我嗎?現在已經過去兩三個月了,每天不過是早出晚歸在山裏砍柴,我在家裏,從來沒吃過這樣的苦。”老道聽了大笑說:“我開始就說你不能吃苦,現在果然如此,明天早上就送你走。”
王生聽老道這樣說,隻好懇求說:“弟子在這裏辛苦勞作了這麼多天,隻求師父教我一些小技術也不枉我此行了。”老道問:“你想學什麼技術呢?”王生說:“平時常見師父不論走到哪兒,牆壁都不能阻隔,如果學到這個法術就滿足了。”
老道笑著答應了他,並領他來到一麵牆前,向他傳授了秘訣,然後讓他自己念完秘訣後,喊聲“進去”,就可以出去了。王生對著牆壁,不敢走過去。老道說:“試試看。”王生隻好慢慢走過去,到牆壁時被擋住了。老道指點說:“要低頭猛衝過去,不要猶豫。”當他照老道的話再向前衝到牆壁處,真的未受阻礙,睜眼已在牆外了。王生高興極了,又穿牆而回,向老道致謝。老道告誡他:“回去以後,要好好修身養性,否則法術就不靈驗了。”說完,送他一些路費,就讓他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