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生不可不知的2000個文化常識4(2 / 3)

51“雷同”的由來

在文藝評論中,“雷同”一詞多用來批評那些缺乏新意、千人一麵的作品。實際上,它是從古書中得來的。

古時,我國有這樣一種說法,打雷時萬物都同時響應。《禮記·曲禮》上說:“毋剿說,毋雷同。”漢代鄭玄注:“雷之發聲,物無不同時應者。人之言當各由己,不當然也。”意思是說,打雷時萬物都有回聲,但人應該用自己的心去判斷其是非,有自己的主見,不應像萬物聞雷聲懼怕而回應那樣。因而,“雷同”還有“隨聲附和”之義。後來,雷同被人引入到文學中來,便有了今天的意思。

52“出風頭”的由來

相傳,清朝光緒年間上海縣城內最繁華的是四馬路。一幫遊手好閑的紈絝子弟整日子在那裏胡混。

每天下午三四點鍾後,這裏總是一片笙管弦樂,笑語嘈雜,車水馬龍,最惹人注目的是打扮得花枝招展、忸怩作態的妓女。人們把她們這種招搖、賣弄的行為稱為“出風頭”。愛趕時髦的闊人及其小姐、少爺也雇輛馬車出出“風頭”。

這樣,上海灘便出現了一股形式奇特的“兜風”潮,一幫馬車載著人,從四馬路經過黃浦灘到大馬路,“出風頭”每次收費1塊錢。

此後,“出風頭”被指做一些華而不實、招搖過市、沽名釣譽之類的行為,並一直沿用至今。

53“入伍”的由來

參軍叫入伍,與我國古代軍階編製有關。據《周禮》載:我國古代軍隊裏“五人為伍,五伍為兩,五兩為卒,五卒為旅,五旅為師,五師為軍”。

從西周時代起,軍隊就是按伍、兩、卒、旅、師、軍編製的。那時,社會基層單位叫“比”,五戶為一比。當兵時,五戶各送一名男丁,一比共送五人,組成一個伍,不管幹什麼,五人總是在一起。曆代軍隊編製雖然不斷變化,但“伍”的叫法卻一直流傳至今。

近代的班、排、連代替了古老的伍、兩、卒,人們仍然習慣把參軍叫做“入伍”,把退出軍隊稱為“退伍”。

54“走後門”的由來

相傳,宋哲宗死後,徽宗繼位,以蔡京為相。蔡京拚命貶謫和排斥舊吏,並規定其子女不得出仕和入京,甚至連其詩文也不準流傳,因此引起了人們強烈的不滿。

有一年元宵節,在京的藝人們自動組織起來在街頭自編自演了一出名叫“走後門”的戲。內容大概是:有一天,某縣縣官正在升堂辦案,忽有一個年過五旬的老和尚,要求離縣到外地去遊。知縣一看他的度牒是先帝年間發給的,就無名火起,不但不準其要求,還下令收繳度牒,不讓他再當和尚。

在趕走這個老和尚後,接著一個道士又進來了,他要求縣太爺捐資修建道觀。知縣一查,這個道士又是先帝時期出家的。縣太爺不但不捐資,反而下令要道士還俗。

正在這時,知縣的親信師爺走上前,在知縣耳邊悄悄說:“太老爺!黃員外為了報答太老爺上次替他辦事的恩德,現特奉送銀子1 000兩,可這些銀子全是先帝年間鑄造的,那怎麼辦好呢·”

知縣想了想白花花的銀子送上門來,哪能讓它跑了,於是他稍作沉思後細聲對師爺說:“先用箱子裝好,不要從正門進來,以免被人看見,要從後門悄悄地抬進來。”

55“舌耕”的由來

西漢著名學者賈逵自幼博聞強記,聰穎過人。5歲時,姐姐因婚後不育,被休棄回家,成為他最貼近的人。

賈逵的鄰居十分富有,專請塾師教其子弟,不時傳出琅琅書聲。每聽到讀書聲,賈逵姐姐就抱起他隔著籬笆傾聽,從不間斷。日積月累,賈逵知道天下有《三墳》、《五典》,而且還能流利地背誦。

賈逵有了良好的基礎,加上他勤奮刻苦,長大後,知識大增,書法日精,於是把能背誦的《三墳》、《五典》寫在剝下的桑皮上,樹皮不夠,又寫到木板和一些家具上。見者讚歎不絕,賈逵聲名由此大振。許多好學之士,慕名前來求教。賈家門庭若市,一改昔日之冷落。

賈家原很貧寒,由於眾多求學者的饋贈,糧食滿倉,日漸富裕起來。人們說賈逵不是靠力氣耕田起家,而是靠舌耕換來的。自此,人們便把以教書育人稱為“舌耕”。

56“偏袒”的由來

周勃,漢高祖劉邦手下的一員勇將,此人在軍中威望甚高。劉邦臨死時,深知有人想篡位奪取劉氏天下,因而對周勃寄予極大的希望,曾對人說道:“安劉氏者,必勃也!”

劉邦死後,呂氏專權,大力培植呂姓的勢力。想到高祖劉邦的重托,周勃決心奪過呂氏的兵權,恢複劉氏的帝業。

一天,周勃把軍士們召集在一起,宣布了自己誅呂扶漢的主張。他對士兵們說:“凡是擁護呂氏的,就脫掉袖子,露出右臂;凡是擁護劉氏的,就露出左臂!”周勃的話音剛落,兵士們都“刷”地露出了左臂,表示擁護劉氏,聽他的指揮。很快,呂氏就垮台了。

偏是偏向一方的意思,袒是裸露的意思。偏袒一詞的意思就是這樣來的。現在使用這個詞,它的意義當然不是“露出左臂”的含義了,而是在它原義的基礎上,引申出“偏向”的意義。所謂偏袒,就指偏向、袒護。

57“穿小鞋”的由來

封建社會,我國漢族婦女一直沿襲著纏足陋習,腳纏得越小就認為越美,並美其名曰“三寸金蓮”。過去婚姻大事全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雙方根本互不相見,隻能依照腳的大小,去衡量女人的美醜。

因此,在媒婆說媒時,必先請男方看女方的鞋樣兒,以示女方腳的大小。一旦男方同意了親事,就留下此鞋樣兒,按此樣尺寸做一雙繡鞋連同訂婚禮物一起送到女方家,成親那天,新娘必須穿著這雙繡鞋,以防腳大而受騙。女方如果當初故意把尺寸弄小,那麼,腳大鞋小自然就穿著不舒服,甚至穿不上,從而出醜。

後來,人們把這一風俗引申到社會生活中,用來專指那些在背後使壞點子整人,或利用某種職權尋機置人於困境的人為“給人穿小鞋”。

58“兩麵派”的由來

元朝末年,元軍和朱元璋領導的義軍在黃河以北展開了拉鋸戰。老百姓都感到苦不堪言,因為哪方的軍隊來了都要歡迎,在門板上貼上歡迎標語,來得勤換得也快。

豫北懷慶府人素來生活節儉,想出了一個簡便易行的辦法:用一塊薄薄的木板,一麵寫著歡迎元軍的“保境安民”的標語,另一麵寫著歡迎義軍的“驅除韃虜,恢複中華”的標語。哪方軍隊來了,就翻出歡迎哪方的標語,既省錢又方便。可是,他們想不到,這個方法後來竟招來了大禍。

有一次,朱元璋的部將常遇春率軍進駐懷慶府,見到家家門口五顏六色的木牌上滿是歡迎標語,心裏十分高興。可是突然一陣狂風刮來,木牌被風吹得翻過來,反麵全是歡迎元軍的標語。常遇春非常氣憤,將掛兩麵牌的人滿門抄斬。

後來,“兩麵牌”逐漸演變成為“兩麵派”一詞。

59“高抬貴手”的由來

舊時鄉下演戲,往往先由鄉紳出錢,包下戲班子在祠堂廟宇中演出;而後他們再向群眾賣票賺錢,群眾憑票進場看戲。

戲場當然隻開一扇邊門,由一個五大三粗的壯漢把門收票。在無人進場時,壯漢雙腿跨在門檻上,雙手挺在門框上,以防無票者溜進戲場。農村孩子很想看戲,但又無錢買戲票。

有的孩子便瞅空邊向守門壯漢哀求,邊察言觀色,掌握“火候”,伺機輕輕托起壯漢胳膊說:“叔叔,請您把胳膊抬高一點吧!”於是孩子便趁勢從壯漢胳肢窩下鑽進去看戲了,後來,文人便把“請抬高胳膊”雅化為“高抬貴手”,意思就是請人“開恩”,推而廣之,應用於各種場合的求情。

60“目的”的由來

“目”是眼睛,“的”是箭靶的中心,按字麵理解就是眼睛看到的地方,引申為要達到的地點或目標。

“目的”一詞的來曆還有一段典故。話說唐朝竇皇後是隋定州總管與襄陽長公主所生,出身豪門,自少便才貌過人。這樣的小姐,必定要選一名相稱的佳婿才堪匹配。竇家想出一個辦法:在大門口設一隻畫有孔雀的屏風,應婚的男子都要施展一下射藝,如果射中孔雀的眼睛,便可獲得這位小姐。

唐高祖李淵前來兩箭皆中的,於是小姐便嫁給了他,日後成為皇後。“目的”一詞也由此而來。

61“斧正”的由來

斧正是請人修改文章時的常用語,表示謙虛。它來源於《莊子·徐無鬼》裏的一則故事。

春秋時代,楚國郢都(即今湖北省江陵縣北麵的紀南城)有一個人的鼻尖上,忽然粘上一塊宛若蒼蠅翅膀厚薄的白土,怎麼摳也摳不掉,覺得很別扭,於是請一個匠人來替他削掉。匠人端詳了一下,便叫他站好,要他無論如何不要動彈,然後舉起手中的斧頭,飛快地從鼻尖上掠過。那人隻聽耳邊一陣風聲,再摸鼻尖時,果然白土一點兒也沒有了,而鼻子卻毫無損傷,自己也一點兒沒害怕。

後人將這一故事,引申成“斧正”一詞,意思是自己的文章詩詞有毛病,請別人幫助刪削。因為那個匠人是郢人,而古代“正”與“政”二字可通用,所以斧正也叫做“斧政”、“郢政”。

62“荒誕”的由來

據我國西漢東方朔所著的《神異經》記載,“誕”是一種小獸的名字。這種小獸也稱“訛獸”,生活在西南的邊遠地區。它的身形就像兔子,卻長著一張人的麵孔,而且居然能像人一樣說話。但它所說的話都是些不實之詞,它說往東就是往西;它說是好的,卻可能是壞的。

“荒誕”一詞就是從這個神話故事中演化而來的。由於“誕”這種動物喜歡撒謊,後來人們就用“荒誕”表示“弄虛作假”、“不合常理”。久而久之,“荒誕”就化為形容詞,即今天的用法。

63“萬萬歲”的由來

相傳,武則天稱帝後,特別喜歡臣民對她的吹捧,可不好直接說出自己的想法。她朝思暮念,終於悟出一個“出題對答”的計策。

有一天,武則天在金鑾殿召集翰林院諸學士,出題令其對答,她的上題是:

玉女河邊敲嘰棒,嘰棒嘰棒嘰嘰棒;

學士們雖搜索枯腸,一時也未能找出合適的對題。

一陣沉默過去,有個慣於獻媚的學士,似乎猜透了武則天的心思,忽地吟道:

金鑾殿前呼萬歲,萬歲萬歲萬萬歲。

武則天一聽,龍顏大悅,大加讚揚。從此,“萬萬歲”一詞便傳播開來。

64“尚方寶劍”的由來

明太祖朱元璋開始真正把“尚方寶劍”作為皇權象征物以賜臣下。朱元璋出身貧民,對官吏的貪贓枉法深惡痛絕,開國之初,就將禦史台與軍政首腦部門並列,下詔說:“國家立三大府,中書總政事,都督掌軍旅,禦史掌糾察。朝廷紀綱盡係於此,而台察之任尤清要。”(《明史·職官誌》)後又將禦史台改為都察院,使監察禦史兼有監督各地官僚的職責。禦史出巡,帶有專印,印文為“繩衍糾繆”,以示其代表朝廷的權力。但這種印文似乎難以象征皇帝的權威。

後來,監察禦史出巡,常賜以“尚方寶劍”,表示“如朕親臨”。其他大臣臨事,亦有賜“尚方寶劍”的。

65“幽默”的由來

“幽默”是個舶來品,在日常生活中廣泛流行於群眾言談之中。

“幽默”一詞未流行之前,還有過激烈的爭論。文字音韻學家錢玄同,曾把它譯成“酉末”,還有人主張譯為“幽妙”或“語妙”等等。而林語堂則認為,“幽默”既是音譯,又包含“作語隱謔,令人靜中尋味”之意。因而,林氏譯法得到認可,並被廣泛采用。

體 育

1田徑

田徑運動包括男女競走、跑躍、投擲40多個單項,以及由跑跳、跳躍、投擲部分項目組成的全能運動。以時間計算成績的競走和跑的項目,叫“徑賽”。以高度和遠度計算成績的跳躍、投擲項目叫“田賽”,田徑運動是徑賽、田賽和全能比賽的總稱。

上古時代的人們為了生存,在與禽獸的鬥爭中,不得不走或跑相當的距離,跳過各種障礙,投擲石塊和使用各種捕獵工具。在勞動中不斷的重複這些動作,便形成了走、跑、跳躍和投擲的各種技能。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有意識地把走、跑、跳躍、投擲作為練習和比賽形式。

公元前776年,在古希臘奧林匹克村舉行了第1屆古代奧運會,從那時起,田徑運動成為正式比賽項目之一。1894年,在法國巴黎成立了現代奧運會組織。1896年在希臘舉行了第1屆現代奧運會,在這屆奧運會上田徑的走、跑、跳躍、投擲等項目,被列為大會的主要項目。至今已舉行的各屆奧運會上,田徑運動都是主要比賽項目之一。1 900年在巴黎的第2屆奧運會上,女子才第一次參加,參加的女運動員隻有6名。

2競走

競走起源於英國。19世紀初,英國出現步行比賽的活動。19世紀末,部分歐洲國家盛行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的競走旅行。

在奧運會和重大田徑比賽中男子有20千米、50千米公路競走、20千米田徑場地競走,女子有5千米田徑場地競走、10千米公路競走。競走與跑的根本區別在於走步時兩腳必須與地麵輪換接觸,不能有騰空階段。運動員行進時,兩腳必須與地麵保持不間斷接觸,不準同時騰空,著地的支撐腿膝關節應有一瞬間的伸直,不得彎曲。比賽時,運動員出現騰空或膝關節彎曲,均給予嚴重警告,受3次嚴重警告即取消比賽資格 。腿部動作是競走技術的主要環節。人體重心在向前運動過程中不應有明顯起伏,運動員應做到步幅大、頻率高,善於協調肌肉的用力和放鬆,走步要樸實、自然,省力而無多餘動作,過大的上下起伏和左右搖擺不利於提高走速,也會消耗較多能量。 舉行20千米以上競走比賽時,每隔5千米設一飲料供給站。

3接力

接力是田徑比賽中唯一的集體項目,是由4個人分跑相同的距離,通過接力棒的傳遞,將4個人連在一起。

接力起源於非洲土人搬運貨物的遊戲,傳入歐洲後,人們把幾十千克重的貨物簡化成一根小木棍,這便是今天比賽中使用的接力棒。接力成績的好壞,不僅僅取決於每個隊員的奔跑速度,更取決於隊員之間密切的配合和傳接棒的技術。

接力的項目很多,正式比賽中有4×100米,4×400米,還有群眾體育活動中的團體接力、異程接力、迎麵接力等。

1977年10月,世界上人數最多、距離最長的接力賽,在挪威的特隆赫姆舉行,有1 607人參加,全程近1萬千米。

4跳遠

跳遠是最古老的競技項目之一,第一次正式的跳遠比賽是在公元前708年。當時是把地麵刨鬆,在前麵放上一塊木板充當跳板。為避免產生傷害事故,以後又發明了沙坑。

愛爾蘭選手蘭恩是第一個跳過7米的人,成績是705米。1931年,日本選手南部中平將成績提高到798米。1935年,美國黑人運動員歐文斯跳出了813米的優異成績,他的這一紀錄保持了25年,直到1960年5月才被美國黑人運動員波士頓所打破。1968年10月,美國的比蒙在第19屆奧運會上跳出了890米的成績,這一紀錄保持了23年。1991年8月,美國運動員鮑維爾在東京世界田徑錦標賽上創造了該項目新的世界紀錄:895米。

女子跳遠是20世紀初才出現的。1928年,日本選手人見絹枝以598米創造了這個項目的第一個正式世界紀錄。第一個跳過7米的女運動員是前蘇聯的巴爾道斯克涅,她於1978年8月先後跳出707米和709米,兩破世界紀錄。

5跨欄跑

跨越障礙物是人類在長期生產以及與自然作鬥爭中所形成的一種基本技能。作為田徑運動的跨欄跑,是由跨越障礙物的基本技能發展演變而來的。

跨欄跑是途中設有固定數量、固定距離、固定高度欄架的短跑項目,也是田徑運動中技術複雜、節奏性強、鍛煉價值高的項目。從事跨欄跑運動,可以培養勇敢、頑強、果斷和克服困難的意誌品質,並能有效地發展速度、彈跳力、柔韌和靈敏等身體素質。

跨欄跑的成績,取決於運動員的平跑速度、跨越欄架的完善技術,以及跑、跨越欄架的完善技術,跑、跨兩者協調配合的能力。

跨欄跑要想取得好成績,不僅要跑得快,而且跨越欄架的一係列動作也要快。因此,任何距離跨欄跑的特點都是短時間大強度的工作。動作自然,並能以必要的幅度和較快的頻率完成,這是現代跨欄跑技術的基本特征。跨欄跑的距離有長有短,欄架有高有低,欄間跑的步數有多有少,但是跨越欄架的技術是基本相同的。

6馬拉鬆

馬拉鬆運動起源於古希臘,與一個真實的曆史事件密切相關。馬拉鬆原是希臘城邦雅典近郊一座小城的名稱。公元前490年,雅典受到波斯帝國的侵略。奮勇抗敵,終於在馬拉鬆大敗侵略者。軍隊指揮官派菲力比斯回雅典報喜。他一路狂奔,當抵達雅典時,他已精疲力竭,麵對盼望已久的人群,他高呼:“歡樂吧,我們勝利了!”隨後倒地而死。為了紀念這位愛國戰士,在雅典舉行的第1屆現代奧運會上,特地安排了一個長跑比賽,並定名為馬拉鬆,以菲力比斯跑過的路程為比賽距離,約42千米。1920年,重新測量了這段距離,確定為42千米195米。從此,世界各地的馬拉鬆比賽都采用這個長度。

馬拉鬆賽開始時僅限於男子參加,1896年第1屆現代奧運會後,一名35歲的希臘婦女做了一次嚐試,用了5小時30分跑完全程,開創了女子參加馬拉鬆賽的先河。1984年的第23屆奧運會,女子馬拉鬆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目前這個項目最好成績為2小時21分06秒,是挪威名將克裏斯蒂安森1985年創造的。

7跳高

跳高是人類向地心引力的挑戰。相傳在中世紀的歐洲,跳高便被騎士們列為必修的技能。1864年跳高被正式列入田徑比賽。

1864年英國人柯奇用“跨越式”跳過170米的高度。後來,法國人蒙納德又發明了“剪式”,1908年美國人勃特第一個用剪式越過2米大關。20世紀初,美國人霍林創造了“滾式”跳高,並用這種姿勢跳過了201米。滾式之後又出現了“俯臥式”跳高,1936年,英國人奧裏布裏頓用這種方法跳過了207米。1970年8月11日,我國運動員倪誌欽用“俯臥式”跳高以229米的高度打破了7年來的男子跳高世界紀錄。1968年的第19屆奧運會上,美國運動員福斯貝裏用首創的“背越式”奪走了男子跳高金牌。

女子跳高首次列為奧運會的比賽項目是在1928年,當時加拿大運動員卡瑟伍德以159米獲得冠軍。60年後,橫杆整整上升了50厘米。目前209米的世界紀錄是保加利亞運動員科斯塔迪諾娃1987年8月在羅馬世界田徑錦標賽上創造的。

8撐杆跳高

撐杆跳高早在2 000多年前的古希臘就有了,那時人們遇到水溝、斷牆、裂壑等障礙,往往借助一根長杆,撐越而過。

1866年,在英格蘭舉行了第1屆撐杆跳高比賽,英格蘭選手威廉用木杆創造了305米的紀錄。當時未用助跑起跳的方法,將帶有鐵叉頭的杆插入土中,運動員沿杆爬上,然後越過橫杆高度,後因危險被禁止了。

撐杆跳高成績的好壞,與運動員所使用的撐杆有很大關係,撐杆的發展革新,促進了這項運動成績的不斷提高。最早使用的是木杆,一直使用到1906年,這一期間的最好成績是美國人薩姆薩創造的378米。1905年,歐洲人從中國和日本進口了竹杆,竹杆比木杆輕,彈性又好。1912年,美國人賴特用竹杆跳過了402米,成為國際田聯正式承認的第一個世界紀錄。之後,先後有10人16次用竹杆創世界紀錄,其中最後一次是在1942年,成績為477米。

1930以後,出現了鋼杆和鋁合金杆,但時間並不長,僅刷新過兩次世界紀錄:一次為478米,一次為480米。20世紀60年代後出現了一種新型的玻璃纖維杆,這就是目前使用最廣的“尼龍杆”。這種杆重量僅約2千克,彈性特別好,所以又稱“彈性杆”。1963年,美國的斯登貝格跳過了508米,第一個突破5米大關。80年代以來,世界撐杆跳高進入明星時代。先是法國運動員維涅隆,在3年的時間裏將世界紀錄從572米提高到583米。爾後前蘇聯名將布勃卡將世界紀錄從583米提高到613米。

9足球

足球是以踢、傳、接、運、截及頂球等動作為主的一種球類競賽。兩隊每次上場11人,包括守門員、後衛、前衛和前鋒等。

足球場是長方形,分為沙地和草地,正式比賽多選用草地。場內畫有線、區、圓弧點和插有角旗的4個交叉點。球門分別設在兩端的球門線中間。門柱用木材或金屬製成,後麵裝有球網。

傳、停、帶、射是足球的基本技術。南美和歐洲代表世界足球發展的最高峰。高水平的聯賽、有4年1屆的歐洲杯和世界杯。

10籃球

籃球運動始於1891年,由美國教師奈史密斯所創。這年冬天,奈史密斯為使學生在寒冷天氣時仍可在室內開展有益的運動,將兩隻籃子分別釘在健身房的牆上,然後讓學生用球向籃子裏投,以投進多少決定勝負。不料這一遊戲竟大受歡迎,幾經演變,便成了今天風靡世界的籃球運動。

籃球運動初創時,沒有設立什麼規則。參賽人數和比賽時間都沒有規定,隻要誰先達到預定的分數即為勝利。1892年,為限製粗暴搶球的犯規動作,才製訂了13條簡單的規則。在以後的一個世紀中,至少經過了15次以上的重大修改,才形成了今天的籃球規則。

1896年首屆現代奧運會上就將籃球列為表演項目。1932年成立了國際業餘籃球聯合會。目前國際籃聯已擁有150多個會員國。據統計,在154個國家和地區有約14億多籃球運動員。

當今世界上籃球運動美國最強,歐洲和美洲的一些國家具有優勢。

11排球

排球是一種將球擊入對方場地落地得分的一種球類競賽。兩隊各有6名隊員參賽,上場隊員各有自己的位置。

排球場地呈長方形,中線上空掛有球網,球網把場地分為相等的兩部分。

在排球比賽中,必須在空中擊球,每方最多可擊球3次並將球擊過網,其中每一隊員不能連續擊球2次。比賽采用每球得分製,采用3局2勝製或5局3勝製。排球比賽是體力和耐力的較量,更是心理素質的考驗。

12羽毛球

羽毛球比賽是雙方運用各種技戰術,將球在網上往返對擊,以把球擊落在對方場地內或逼使對方擊球失誤為勝。比賽項目分為男子單打、女子雙打、女子單打、女子雙打、男女混合雙打5個單項以及男子團體、女子團體2個集體項目。雙打和男子單打都以15分為一局,女子單打以11分為一局,均采用3局2勝製。比賽采用輪換發球製。羽毛球賽場為長方形,正中設球網。

中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丹麥都是羽毛球高手彙集之地。

13網球和網壇四大賽事

網球是由一方發球開始,互相擊球越過球網至對方場地的一種球類競賽。比賽共分為7個項目:男子團體、女子團體、男子單打、男子雙打、女子單打、女子雙打和男女混合雙打。

網球場地是長方形,地麵有草地、硬地、泥地數種。中線處掛有球網,將場地分成兩個相等的半場。

網球比賽通常采取3盤2勝或5盤3勝製。

現在世界網壇的四大賽事分別是溫布爾登錦標賽、法國網球公開賽、美國網球公開賽和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

而其中最悠久、最負盛名的是溫布爾登錦標賽,它因在英國倫敦附近的溫布爾登創辦而得名,其正式名稱為“全英草地網球錦標賽”。這項草地賽事創辦於1877年,每年1屆,一般在6~7月舉行。有男子單打、男子雙打、女子單打、女子雙打、男女混雙5個項目。

14鉛球和鏈球

鉛球和鏈球,不但大小、形狀非常相似,而且重量都是726千克,隻不過鏈球比鉛球多一條鏈子。它們之所以發展成2個不同的項目,是因為起源不同。

14世紀時,我國的火藥傳入了歐洲,歐洲有了炮兵。當時的炮彈是生鐵鑄成的,呈圓球形,重16磅(7257千克)。炮兵們為在作戰時裝填炮彈迅速,平時就用炮彈或石球推來推去比遠。之後人們在空心的鐵殼裏灌鉛,就成了一直沿用到現在的鉛球。1975年,為鑄造方便,將7257千克改為726千克,作為男子鉛球的標準重量。女子鉛球的重量為4千克。

最初,推鉛球按體重分級別進行。後來發現有的運動員雖然體重較輕,但由於技術高超,成績反而超過重量級選手,所以便取消了這個製度。1896年第一屆奧運會上,男子鉛球的最好成績為1122米,目前世界鉛球紀錄為男子2312米,女子2263米,創立者分別是美國的蘭迪·巴恩斯和前蘇聯的利索夫斯卡婭。

鏈球的外文原意是錘,它的起源與錘有關。早在中世紀,蘇格蘭礦工們工餘經常在一起比扔大鐵錘,看誰投得遠。1873年,英國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又首先把“擲鐵錘”列為比賽項目。1900年,鏈球的第一個世界紀錄誕生,成績為51米。當時有人預言,要把褳球扔到60米以外是不可能的。但52年後,匈牙利選手克塞爾馬克以6034米的成績,打破了人們的預言。現在的世界紀錄為8674米,是前蘇聯運動員謝迪赫1986年創造的。

15鐵餅與標槍

鐵餅、標槍、鉛球並稱田徑運動中的“三鐵”。鐵餅和標槍從的形狀、投法都不相同,但都是古人襲擊野獸和敵人的一種武器。

鐵餅的原型是石餅,後來又有銅餅和鋁餅。現在按國際統一標準,男子鐵餅為2千克,女子鐵餅為1千克。投擲的方式也幾經改革,由過去的正麵站立、側向站立和換步旋轉投擲,發展到現在的寬站立、低姿勢、背向大幅度旋轉投擲的新技術。成績也因此而提高很快。第1屆奧運會的男子鐵餅冠軍成績為2915米,現在已達7408米,女子世界紀錄也已達7680米,分別由原民主德國的舒爾特(男)和賴因施(女)保持。

標槍的前身是竹製的長矛,把石塊磨尖裝在竹竿或木杆的一端作為槍頭,後又發展為金屬槍頭。前3屆奧運會都沒有這個項目,1906年標槍才第一次列入奧運會。現在男子標槍的世界紀錄是9554米,是捷克的澤萊茲尼1993年創造的;女子標槍的世界紀錄為80米,是原民主德國的費爾克1988年9月創造的。

16棒球和壘球

棒球和壘球可以說是一對兄妹。它們的比賽規則以及場地、器材都基本相同。所不同的隻是壘球的球體比棒球要稍大一些,也軟一些,球棒較細較短,場地也較小一些。壘球一般適合在女子和少年男子中開展,而棒球則多半是青年和成年男子的項目。

棒球起源於美國,世界上最早的一場棒球比賽是1936年在美國紐約的古柏思鎮舉行的,此後,美國人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棒球俱樂部,製定了第一部競賽規則。1910年美國總統批準棒球為美國“國球”。

另一個視棒球為“國球”的是日本。日本不過1億人口,“棒球人口”竟占了6 000萬。創造868次“本壘打”(本壘打就是將球擊到7624米本壘打線外落地而安全得分),世界紀錄的“世界棒球大王”王貞治,被日本人崇敬為英雄。

棒球和壘球的球場均成直角扇形,設4個壘位:一、二、三壘和本壘。比賽時每隊9人,攻隊隊員在本壘依次用棒擊守隊“投手”投來的球,並乘機跑壘。能依次踏過一、二、三壘安全返回本壘者得1分。守隊隊員散布在場內,戴手套接球,並將球傳到壘上,迫使或觸殺跑壘者出局。有3人出局,即攻守易位。兩隊輪攻1次為1局。棒球為9局製,壘球為7局製,以得分多者為勝。

17曲棍球

曲棍球集足球與冰球的特點於一身,全稱叫“草地曲棍球”,有點像在足球場上打冰球。比賽時每隊也是11人上場,隊員用一根長不超過1米的帶彎頭的球棍擊球。在規定70分鍾時間內攻入對方球門多者為勝,競爭性很強。男、女曲棍球都是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

曲棍球是個古老的運動項目。2 000多年前,古埃及就有了曲棍球比賽。現代曲棍球於19世紀下半葉在英國興起,很快傳入印度等英聯邦各國,現在已在世界各地開展。巴基斯坦視曲棍球為“國球”,曾2次獲奧運會冠軍。印度、新西蘭、澳大利亞等也是曲棍球強國。

18水球

水球運動是19世紀起源於英國的一種遊戲。當時,孩子們把足球踢到水裏,便在水中將球拋來拋去,後來這種遊戲成為一種競賽。

到1870年,蘇格蘭、英格蘭等地有球門的水中擲球競賽已很流行,有的叫“水上足球”,有的稱“水上手球”或“水上棒球”。但不論叫什麼名稱,比賽方法卻大體相同,而且明顯帶有足球的痕跡。現在的水球規則中,也有角球、球門球、越位、直接任意球和間接任意球等規定。但對嚴重犯規的隊員,則不像足球賽那樣出示黃牌警告或紅牌取消其比賽資格,而是判罰離場45秒鍾,這一條有點與手球和冰球相似。

水球正式成為奧運會比賽項目是在1900年。1973年開始舉行世界水球錦標賽,每4年1屆,1979年起又增加世界杯水球賽,每2年舉行1次。

19台球

台球是一項在國際上廣泛流行的高雅室內體育運動。台球分落袋台球、彩色台球和四球台球4種,其中落袋台球是各種台球的基礎。

台球以一方先達到約定成局的分數為勝方。比賽的方式,主要有單人對抗賽、雙人對抗賽、團體對抗賽等。

台球運動員不僅需要有良好的體力,而且要頭腦機智靈活。因為一場球有時要打很長時間。為了戰勝對方,既要使自己能多得分,又要想方設法給對方設置障礙,讓對方失誤丟分。台球運動技術戰術的運用與力學原理密切相關。一個優秀的台球運動員在比賽時,總是需要對球杆擊球的部位、發力球的行進和反彈線路等,根據力學原理做仔細、精確的計算,這樣才可以得心應手,打出魔術般的好球來。

目前國際上台球運動以歐美國家水平最高。

20乒乓球

乒乓球又叫“桌球”。參加乒乓球比賽的運動員,分別站在球台的一端,以擋、抽、削、拉等技術,隔網擊球。球必須在台上反彈一次後過網,並以落在對方台麵上方為有效。比賽有男子單打、男子雙打、女子單打、女子雙打、男女混合雙打5個單項和男子團體、女子團體2個集體項目。比賽采用5局3勝製。

乒乓球是中國的國球,中國選手在該項目上優勢明顯。但近鄰韓國、日本和歐洲選手的實力也不容小覷。

21手球

手球是球類運動中的“小弟弟”,雖然它的雛形在1917年就出現,但形成正式比賽項目不過50多年曆史。1972年和1976年,男女7人製手球賽先後被列為奧運會競賽項目。

手球是融足球和籃球的某些特點於一爐。比賽場地呈長方形。比賽最早是11人製,20世紀60年代末改為7人製。比賽時,雙方隊員各通過一定技術戰術配合,在對方球門區外將球擲入對方球門,即為得分。在規定時間內(男子為60分鍾、女子為50分鍾)以射進球多的一隊為勝。

世界手球水平最高的地區是歐洲,曆屆世界手球錦標賽的冠軍都被歐洲國家奪得。

22橄欖球

英國中部拉格比城的一所學校裏立著一塊碑,作為對一項新的運動項目產生的紀念。這項運動就是拉格比足球。因為這種球成橢圓形,像隻橄欖,所以又叫橄欖球。

橄欖球的誕生源於1823年拉格比一所學校的足球賽,一位球員因踢球失誤搶起球來就跑。這種犯規動作使有心人從中得到啟示,出現了橄欖球運動,首先在英國的一些大學裏開展,有的還成立了俱樂部,以後流傳到英聯邦國家。1871年英國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橄欖球協會,19年後出現了橄欖球的國際性組織,並在1906年舉行首次國際橄欖球比賽。

橄欖球比賽規則在19世紀80年代傳入美國後產生重大改變,於是橄欖球就分為美式和英式兩種。英式每隊15人,無候補隊員,即使隊員受傷也無替補。比賽分上下半時,各40分鍾。運動員戴頭盔,帶球越過對方球門線並置球於地麵時得4分,再踢任意球越過對方球門橫木增2分。其他情況下踢球越過對方球門橫木均得2分,以得分多者為勝。美式每隊11人,有候補隊員,比賽分4節,每節15分鍾。比賽時運動員除戴頭盔外,還戴其他護具。帶球至對方球門前的得分區觸地得6分,再踢定位球越過對方球門橫木增1分;其他情況射門均得3分。持球隊員被守方擠出端線,守方得2分。

23冰球

冰球也稱“冰上曲棍球”,是冬季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

冰球的球,是一種用硬橡膠製成的圓片,而不是圓球。1855年加拿大金斯頓流行一種冰上遊戲,參加者腳上綁著冰刀,手持曲棍,在封冰的湖麵上追逐打擊圓木片,用兩根豎立的木杆作為球門,把球擊進門次數多者為勝。這就是現代冰球的前身。現代冰球在場地大小、器材質量、上場人數、比賽規則等做了一係列明確的科學的規定。冰球運動需要有快速多變的滑冰技藝,而且還要掌握敏捷嫻熟的曲棍技巧,並具有較強的對抗性。

世界冰球大賽除冬季奧運會外,最重要的要算世界冰球錦標賽。從1924年起,除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外,每年舉行1次。比賽按技術高低分為A,B,C3個組進行。前蘇聯、加拿大、前捷克斯洛伐克、瑞典、芬蘭等長期處於世界冰球強國地位。

24高爾夫球

“高爾夫” 起源於蘇格蘭民間,是荷蘭文的音譯,形成於十四五世紀,流行於美國、日本及英聯邦諸國。

高爾夫球場的大小並無統一規定。占地麵積約05平方千米。場內掘有9個或18個洞穴,各個洞穴之間首尾銜接著球道,長度在200~500米不等。每個洞穴的起點到終點之間有開球區、通路、障礙物和平坦的草坪。計分方法有2種,一種是賽所有洞穴的總擊球杆數,少者為勝;另一種是賽每個洞穴的擊球球數,包括相等數,以擊球少、洞穴多者為勝。

高爾夫球運動由於占地麵積大,建設成本高,器材也很貴,世界上普及這項運動的國家並不多。

25花樣遊泳

花樣遊泳又稱“水上芭蕾”。起源於20世紀20年代的加拿大。

1920年現代水上芭蕾是從跳水和體操動作中得到靈感的。水上芭蕾,即在水中做各種花樣圖案供人欣賞。1930年後,水上芭蕾傳入美國,最初作為娛樂節目在兩場遊泳比賽場間表演。後來逐漸融入舞蹈和音樂,成為一項優美的水上競技項目。1934年美國運動員在芝加哥世界博覽會上做了優美的花樣遊泳表演。1937年考特斯組建第一所水上芭蕾俱樂部,並在大學中舉辦比賽。1940年全英女子自由泳100米冠軍Williams在電影《出水芙蓉》中扮演主角,表演了各種優美泳姿的組合動作。20世紀40年代後,花樣遊泳在世界各國得到廣泛普及。1942年美國業餘體育聯合會確認花樣遊泳為競賽項目。1948~1968年它一直被列為奧運會的表演項目。1956年國際泳聯將花樣遊泳列為四大水上比賽之一(遊戲、跳水、水球、水上芭蕾)。1973年舉行了第一屆世界花樣遊泳錦標賽。1984年第23屆洛杉磯奧運會上,花樣遊泳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設女子雙人和團體2枚金牌。選手不但必須要有體力、耐力、延展性、優雅與藝術性上的表現,還得控製自己的呼吸。選手必須套上鼻夾,才不會進水,並且她們必須戴上水中耳機,才能在水麵下仍能聽到音樂,保持動作同步。

26遊泳

遊泳是老少鹹宜的大眾體育運動項目之一。從泳姿分可分為自由泳、仰泳、蛙泳、蝶泳。比賽項目按泳式、性別、比賽距離、形式(個人或接力)等,分為29個單項,其中男子15項,女子14項。

正規比賽場地為長方形遊泳池,池內用浮標分成8個泳道。比賽一般分預賽、決賽2階段進行。除競技遊泳外,花樣遊泳更享有“水上芭蕾”的美譽。

美國、澳大利亞、法國、荷蘭、西班牙是世界泳壇的強手,亞洲的日本進步較快。

27帆船和帆板

帆船運動是利用風帆力量推動船隻在規定距離內比賽航速的運動。它的起源可追溯到石器時代,原始人用木棍在船上撐起一塊獸皮,就成了最初的帆船。

現代帆船運動始於荷蘭,1896年第1屆現代奧運會上被列為正式競賽項目,因天氣原因未賽成。第2屆奧運會才正式開始。歐洲和北美是目前世界上擁有船隻最多的國家,歐洲沿海國家是實力最強的。

帆船運動主要分穩向板帆艇和龍骨帆艇兩類。比賽項目主要有:暴風雨型、芬蘭人型、飛行荷蘭人型、470型、托納多型和索林型等。除暴風雨型屬龍骨帆艇外,其他5種都屬穩向板帆艇。

帆板是介於帆船和衝浪板之間的新興運動項目。它正式誕生於1967年,由於構造簡單,造價低廉,要求場地簡便,所以很快風靡歐美,1974即舉行了第一屆世界錦標賽。以後每年1次,規模越來越大。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將男子帆板列為比賽項目,到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時,女子帆板也已列入。

帆板比賽分單人、雙人和多人,有三角繞標賽、長距離賽、障礙滑行賽和自由滑行賽等項目。

28跳水

跳水運動起源於中國,素有“空中芭蕾”之稱。唐朝時,就有人爬上船的桅杆往水中跳,顯示勇敢和水中技藝。19世紀,跳水運動在歐洲出現,隻是在峽穀或橋梁上進行。1871年,在英國跳水比賽上,美國選手喬森從46米高的橋梁頂端跳入泰晤士河,得了冠軍。1904年第3屆奧運會把跳水列為比賽項目。

跳水比賽設男、女跳板跳水和男、女跳台跳水4個項目。跳板一端固定,另一端有彈性,高度有1米和3米2種,一般正式比賽的高度為3米。跳台的高度有5米、75米和10米3種,正式比賽用10米台。

跳水比賽的動作常用幾個號碼表示,如107C,305B,5136D等。第一個號碼代表動作的組別:1為向前跳水,2為向後跳水,3為反身跳水,4為向內跳水,5為轉體跳水,6為臂立跳水(隻在跳台跳水中才有);第二個號碼代表方向:1為向前,2為向後,3為反身,4為向內,如與組別號碼重複,第二個號碼則一般以“0”替代,如107、205、305等;第三個號碼代表翻騰周數,半周為1,一周為2;如是第5組轉體跳水,那就會產生四位數,第四個號碼代表轉體周數,也是半周為1,一周為2;最後一個英文字母,是代表翻騰時姿勢,A為直體,B為屈體,C為抱膝,D為特指轉體跳水時,抱膝或屈體均可。。

29滑水

滑水運動是從滑雪運動中分化出來的,也稱“水橇運動”。20世紀初,歐洲滑雪運動員在訓練中偶然滑過了冰雪溶化的小河,滑水運動由此開始。1921年法國人使用雪橇由機動船牽引在湖上成功地做了滑水表演,同年法國出現第一個滑水運動小組,活動逐步遍及歐美。1949年第一屆世界滑水錦標賽舉行,1981年正式列入奧運會項目。

滑水分障礙滑水、花樣滑水和跳躍滑水3項。

障礙滑水以牽引運動員的艇速、繩長和運動員繞標的多少綜合計分。正式比賽的艇速共分6級,最小時速為43千米,最大時速男子為58千米,女子為55千米。運動員使用的拖繩長度也分6級,最大長度為1825米,最小長度為1125米。時速越大,拖繩越短,運動員成績也就越好。

花樣滑水是在為時20秒的一個滑程中完成一套預先編排好的花樣動作,以其難度和質量計分。運動員可以自定船速,以正反方向兩次通過競賽場地,將兩次比賽的成績相加算分。

跳躍滑水是指運動員在快艇牽引下滑向高台,淩空躍出。男子台高160~180米,牽引時速為57千米;女子台高為150米,牽引時速為51千米。運動員躍出落水後,能繼續滑行100米才算成功。名次的先後以跳躍距離的遠近為序。

世界滑水賽分2種賽事,隔年舉行。逢奇數年是集中在一起的世界錦標賽,逢偶數年是按洲際的分組賽,南、北美洲為第一組,歐洲為第二組,亞洲和大洋洲為第三組。目前世界上水平最高的是美國,其次是澳大利亞。

30衝浪

衝浪運動是一項極富挑戰性和刺激性的運動。運動員先俯在衝浪板上劃向海水,然後站起,順著浪尖尖返回岸邊。在比賽中將根據選手的運動速度、藝術表現力和時機掌握程度定高下。

31劃船

劃船運動曆史悠久。2 000多年前,我國汨羅江就有“龍舟競渡”的活動。現代劃船運動起源於英國泰晤士河流域。四五百年前,英國船工們經常舉行劃船比賽。1900年第2屆奧運會上,賽艇正式列入比賽項目;1936年第11屆奧運會,皮劃艇也正式入列。

劃船運動按船的結構與劃行方法的不同,分為賽艇、皮艇和劃艇3個主要項目。

賽艇的艇身狹長,艙內裝有活動座位。比賽分單人、雙人、四人、八人和有舵手、無舵手等項。比賽距離一般為2 000米。

皮艇,原是北美洲愛斯基摩人使用的獸皮船,槳為雙葉槳。比賽分單人、雙人和四人3種,比賽距離為500米和1 000米。

劃艇,形狀如獨木舟,艇身短,無槳架,用單葉槳劃水。劃艇是劃船運動中最艱苦的一項,僅限於男子項目。劃槳時一腿跪立,另一腿屈膝,比賽分單人艇和雙人艇2種,距離為500米和1 000米。

劃船運動最為流行,水平也最高的是歐洲尤其是原民主德國和前蘇聯。

32體操

1896年,競技體操被第1屆奧運會列為正式比賽,當時隻有男子參加。女子競技體操的參賽是在1928年的第9屆奧運會。1952年前的曆屆奧運會上,競技體操的比賽內容經常變化,一度曾將短跑、撐杆跳高、跳遠、舉重等項目列入在內。到1948年和1952年的第14,15屆奧運會上,競技體操的內容才正式確定。

現代競技體操包括男子6項,即:自由體操、單杠、雙杠、鞍馬、吊環和跳馬;女子4項,即:自由體操、平衡木、高低杠和跳馬。比賽有團體賽、個人全能賽和個人單項賽3種。裁判員根據國際體操評分規則進行評分,每套動作滿分為10分。

世界上最大的體操比賽是世界體操錦標賽和世界杯體操賽,由國際體操聯合會主辦。世界體操錦標賽1903年在比利時安特衛普舉行第1屆比賽,1934年第10屆時,增設女子項目。到1989年已先後舉行了25屆。世界杯體操賽在1975年英國倫敦舉行第1次比賽,規定每年1次。世界杯體操賽不進行團體賽,隻進行全能和單項2種比賽,而且隻有在上屆比賽中獲得全能前18名、單項前6名的運動員才有資格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