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書聖”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號澹齋,琅琊臨沂人,出生於仕宦世家。王羲之早年從衛夫人學書,後來博覽秦漢以來名作,博采眾長,精研體勢,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草書師法張芝,正書得力鍾繇,在繼承古法的基礎上,力求創新,一變漢魏受篆隸筆法影響的質樸作風。他的正書縝密奇正,為古今之冠,行書遒媚勁健,變化多端,風格自然,在中國書法發展史上地位很高,被人尊為“書聖”。王羲之的《蘭亭序》被後人評為“天下第一行書”。
25顧愷之
顧愷之(約345~406年),字長康,東晉畫家,江蘇人。曾為桓溫及殷仲堪參軍,義熙初任通直散騎常侍。
顧愷之詩、書、畫皆通,尤精繪畫。他的畫師法衛協而又有所變化,以濃色微加點綴,筆跡周密,緊勁連綿。曆史上曾把他與曹不興、陸探微、張僧繇合稱“六朝四大家”。顧愷之的畫論對傳統繪畫的發展,影響很大。他的畫作極多,有隋朝官本《司馬宣王像》、《謝安像》、《劉牢之像》、《恒玄像》、《列仙圖》等。其中傳世的《女史箴圖》卷,傳為早期摹本,現藏英國倫敦不列顛博物館。世傳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卷,其實是宋人代品,現藏故宮博物院。他的畫論有《論畫》、《魏晉勝流畫讚》、《畫雲台山記》等。
26南北朝石窟寺院壁畫
張騫通西域以後,我國在經濟與文化交流上開始與域外溝通。公元1世紀左右,佛教由大月氏傳入新疆,再經河西走廊傳入內地,到魏晉之際,新疆的於闐、鄯善、龜茲、高昌以及河西重鎮敦煌已是僧眾成群、石窟寺院莊嚴麗飾的佛教聖地。佛教傳入後,統治者大力提倡,極為興盛。南朝時佛教最為繁榮。北朝佛教雖一度遭太武帝拓跋燾的“滅法”打擊,但文成帝即位後,佛教得以再興。至此,南北各地佛教藝術異彩紛呈,新疆若羌拜城、庫車、甘肅敦煌、麥積山,炳靈寺等石窟寺院壁畫,代表了這一時期佛教繪畫的輝煌成就。
27吳道子
吳道子(686~760年)唐代畫家,又名道玄,畫史尊稱吳生。陽翟(今河南禹縣)人。少孤貧,初為民間畫工,年輕時即有畫名。曾任縣尉,不久即辭職。後流落洛陽,從事壁畫創作。
吳道子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鳥獸、草木、樓閣等,尤精於佛道、人物,長於壁畫創作。據載他曾於長安、洛陽兩地寺觀中繪製壁畫多達300餘堵,奇蹤怪狀,無有雷同,其中尤以《地獄變相》聞名於世。
吳道子的繪畫具有獨特風格。他在繼承前代技法和吸取西域畫派技法的基礎上,有所革新創造,他的畫富有立體感。其山水畫有變革之功,所畫人物衣褶飄舉,線條遒勁,具有天衣飛揚,滿壁風動的效果,被譽為吳帶當風。吳道子被人們尊為“畫聖”,被民間畫工尊為祖師。吳道子繪畫無真跡傳世,傳至今日的《送子天王圖》可能為宋代摹本。
28“顏筋柳骨”
唐代顏真卿是繼王羲之之後我國書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書法家之一。他善寫正書、行書。他的書法藝術吸取了前代和同時代著名書法家的長處。顏真卿對筆法很有研究,曾作筆法十二意。他的正書字形具有蠶頭燕尾的特點。柳公權是和顏真卿齊名的書法家,精於楷書。他的楷書骨力遒健,結構緊湊,對後代的影響也很大。人們把柳公權和顏真卿的書法並稱“顏柳”,或者稱“顏筋柳骨”。
29北宋四大書法家
北宋後期出現的蘇、黃、米、蔡四大書法家,打破了晉代“二王”和唐代顏真卿、柳公權書法的嚴整格局,建立了抒發個性、縱恣疏放的書風,統領了南宋書壇並影響到後世的中國書壇。
四大家中年長者係蔡襄。他通詩文,書擅各體,草書尤精,師法晉之二王、唐之虞世南、顏真卿、徐浩,故其書風多變。米芾則是更具個性特征的書家,草書具二王之韻,書有《苕溪詩》、《蜀素帖》、《虹縣詩》等。蘇軾的書法博采眾長,擅長行、楷,多用臥筆、偏鋒,筆形豐腴酣暢,筆勢在翻瀾中不失豪爽勁骨。蘇軾今存有《洞庭春色賦》、《黃州寒食詩帖》等。黃庭堅書法長於行、草,作書以險為勝,奇崛不平,恣肆縱橫,結字內緊外鬆,筆勢伸張。黃庭堅傳世墨跡有《鬆風閣詩》、《華嚴疏》、《諸上座》等。
30元代畫壇領袖趙孟頫
趙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號鬆雪,又號水精宮道人,湖州人。趙孟頫是元代畫壇的領袖人物,是元代文人畫的主要奠基人。趙孟頫認為作畫貴有古意。他提出崇尚唐人的藝術思想,借崇古以創新,強調畫人物要描繪出其性情為佳,他畫山水亦重師法造化。趙孟頫還將書法與繪畫用筆有機地結合起來,揭示了書畫的內在聯係。趙孟頫擅長山水、花鳥、人物、鞍馬和竹石,墨戲、工筆、寫意、設色、水墨無一不精,他為元代士人畫的興盛開辟了道路。
31元四家
元四家指活躍於元代後期畫壇上的4位畫家,他們的繪畫更多體現了元代文人畫的特點,包括黃公望、倪瓚、王蒙、吳鎮4人。
黃公望(1269~1354年),號大癡道人。他能詩,擅畫山水,作品中常表露遁世思想及文人情趣。他承襲了趙孟頫的山水技法,並創造了淺絳山水,用渾厚蒼簡之筆畫江浙山川,名作有《富春山居圖》等。
倪瓚(1301~1374),字元鎮,號幼霞,無錫人。因元末官府腐敗,農民起義等原因而隱居太湖。因長期生活於湖泊間,因此所作山水畫也多取材於此,具有鮮明的個人風格。“天真幽淡”是他的審美標準,代表作品有《水竹居圖》等。
王蒙(1308~1385年),字叔明,湖州人。元末時長期隱居於杭州附近的黃鶴山中。所以多表現隱居的山水畫。筆墨運用及寫景布勢都富有豐富的層次變化,代表作有《春山讀書圖》、《秋山草堂》等。
吳鎮(1280~1354年),字仲圭,號梅花道人。中年時,隱居家鄉魏塘鎮,以清高自詡。擅長畫山水、梅花、竹石。他愛在山水中點綴漁父,寄托了遨遊江湖,不受世俗生活羈絆的理想,代表作是《鬆泉圖》。
32明四家
明四家又被稱為“吳門四家”,因為4位成員的籍貫多為蘇州人,蘇州別名“吳門”。明四家中沈周、文徵明是開派大家,唐寅、仇英是其友軍。
沈周(1427~1509年),字啟南,出身於書畫世家,從小對詩歌、文學、繪畫很感興趣,具有多方麵的藝術才能。《落花詩意圖》是其代表作。
文徵明(1470~1559年),原名璧,字徵明,號衡山。54歲才被薦入翰林為詔,後辭官回鄉從事詩書畫。他的人物、山水、花鳥等無所不精。依據屈原《楚辭·九歌》之《湘君》和《湘夫人》所創作的《湘君湘夫人圖》是人物畫中的代表。圖中人物作唐裝打扮,有飄飄禦風之態,形象纖秀。
唐寅(1470~1523年),字伯虎,一字子畏,號六如居士。繪畫方麵精於山水、人物、仕女,代表作有《孟蜀宮妓圖》和《落霞孤鶩圖》。後一幅是借王勃《滕王閣序》中的意境,抒發愁緒。
仇英(1502~1552年),字實父,號十洲,江蘇太倉人。仇英是漆工出身,是人物、山水畫高手,被稱為“異才”。《桃源仙境圖》是他山水畫的傑作,是以陶淵明《桃花源記》為母本演化出來的理想境地,采用了青綠重設色法,畫中描繪一主體山峰下,白雲縹緲,峰亭起伏,樓閣隱現於其中的情景,全畫色彩清麗雅淡、自然和諧。
33清四王
清四王是指中國明末清初4位姓王的畫家。他們擅長山水畫,在師承、崇尚、畫風方麵十分接近,王時敏、王鑒是第一代,第二代為王鑒的學生王翬和王時敏之孫王原祁。他們的共同特點是仿古,把宋元名家的筆法視為最高標準。
王時敏(1592~1680年),字遜之,號煙客。在山水方麵刻意摹元代黃公望。代表作《夏山飛瀑圖》、《仙山樓閣圖》等。
王鑒(1598~1677年),太倉人,自小摹習名家畫跡,《夢境圖》是他順治十三年六月夢中的情景,此圖用筆繁密中見峻秀,山石高聳,水麵波紋細密,富於裝飾感。與王時敏柔細秀潤的風格相比,運筆更圓渾,墨色沉著,氣象華潤。
王暈(1632~1717年),自幼專學仿古山水技法,但他學古而不拘泥於古人。所做《溪山霽雪圖》表現了大雪下崇山峻嶺的大氣磅礴、巍峨壯觀之勢。
王原祁(1642~1715年),字茂京。從小摹習宋元名家真跡,是當時公認的摹古高手。《煙浮遠岫圖》是其代表作之一。峰巒布局,山石樹木,無不出於黃公望。筆墨純熟,有一種瀟灑之美。
34揚州八怪
揚州八怪是中國清代中期活躍於揚州地區的一批風格相近的書畫家的總稱,他們也稱揚州畫派。“揚州八怪”有8人,他們是羅聘、李方膺、李鱓、金農、黃慎、鄭燮、高翔和汪士慎。
揚州八怪是一群富有正義感的知識分子。在藝術觀上最突出的是重視個性表現。他們提倡風格獨創,主張“自立門戶”。在作品的題材上,他們一方麵繼承了文人畫的傳統,把梅、蘭、竹、菊、鬆、石作為主要描寫對象,以此來表現畫家清高、孤傲、絕俗,另一方麵他們還運用象征、比擬、隱喻等手法,通過題寫詩文,賦予作品以深刻的社會內容和獨特的思想表現形式。繪畫風格上,繼承了水墨寫意畫的技巧,進一步發揮水墨特長,以高度簡括的手法塑造物象。在筆墨上,不受約束,直抒胸臆。由於他們的作品和當時流行的含蓄典雅的花鳥畫風相違背,所以常受到評論家猛烈批評,被稱之為“怪”。揚州八怪的藝術在繼承發展中國水墨寫意畫上影響深遠。
35嶺南畫派
嶺南畫派是指在辛亥革命前後出現的以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3人為首的一個畫派。因為他們都是廣東嶺南人,所以稱為嶺南畫派。嶺南畫派是以中西美術交融為特色的融合派別。
高劍父(1879~1951年),早年師承廣東名畫家居廉,後得到法國畫家麥拉指導,學習西畫,又東渡日本,認真研習西洋畫法中透視、光影明暗的表現技巧。名作之一的《緬甸佛塔》圖,畫兩座屹立在山峰上的佛塔,讓人領略到佛教極樂世界的光明、肅穆。
高奇峰(1889~1933年),高劍父之弟。代表作《雙魚圖》構圖簡潔,魚兒生動活潑,別有生機。
陳樹人(1884~1948年),他的繪畫筆意柔美,風格清新,在單色中追求微妙的變化。受傳統影響較少,有別於高奇峰、高劍父的氣氛渲染,給人一種親切爽朗的感覺。代表作《花鳥》展現出生機盎然的境界。
36八大山人
原名朱耷(1626~1705年),清代書畫家,“清初四僧”之一。明太祖朱元璋第16子寧獻王朱權九世孫。明亡後,憤然出家。
八大山人擅長山水、花鳥。山水初學董其昌,後宗米芾及“元四家”中的黃公望、倪瓚等諸家筆法;筆墨簡括、凝練、蒼勁、冷峭。他的花鳥畫成就卓著,個性鮮明。雖取法沈周、徐渭等寫意花鳥大家,但形象簡練,造型誇張,構圖奇特,筆法空靈,技藝精湛且不拘繩墨,具有險怪奇特的藝術風格,開一代新風。
37《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由北宋名畫家張擇端繪製,是我國繪畫史上的無價之寶。
張擇端,字正道,南北宋之交的畫家,東武(今山東諸城)人。《清明上河圖》是張擇端在宋徽宗朝任朝翰林畫院畫史時所作。這幅長卷為絹本,淡著色,畫幅高24.8厘米,長528.7厘米。它是一幅用高度現實主義手法創作的長卷風俗畫,通過對世俗生活的細致描寫,生動地再現了北宋汴京升平時期的繁榮景象。
張擇端完成這幅歌頌太平盛世曆史長卷後,首先將它呈獻給了宋徽宗。宋徽宗因此成為此畫的第一位收藏者。作為中國曆史上書畫大家的宋徽宗酷愛此畫,用他著名的“瘦金體”書法親筆在圖上題寫了“清明上河圖”5個字,並鈐上了雙龍小印。
《清明上河圖》在問世之後的800多年裏,曾5入宮廷,4次被盜出宮,曆經劫難。這部傳世傑作現存藏故宮博物院。
38張大千《長江萬裏圖》
張大千(1899~1983年)是一位多才多藝的大畫家。晚年畫風融中西於一爐,在中國潑墨與沒骨法的基礎上吸收西方現代抽象藝術的元素,獨創“潑彩法”。使中國山水畫賦予現代的氣息。
《長江萬裏圖》是張大千耗盡心血創作的巨幅長卷。全畫長近20米,表達畫家對闊別30年的大陸壯麗河山的眷戀之情。畫麵從岷江索橋起,直到長江出海口,把畫家想象、追憶中的萬裏長江景色在紙上表現出來。其間有溪水源頭,蜿蜒江麵,山嶺峭壁,雲霧瀑布,村落碼頭,古刹田疇,漁帆島嶼,浩瀚江濤。畫麵氣勢磅礴,神奇壯麗。畫家以潑彩法染出畫麵大勢,再用傳統筆法審勢勾畫出山石、樹木、房舍,虛實結合,形象鮮明。
39徐悲鴻的《奔馬》
徐悲鴻(1895~1953年)以畫駿馬聞名世界,他的代表作《奔馬》四蹄騰空、鬃尾毛發聳立、向前疾奔駿馬。筆健墨酣,以中國畫大寫意線條與西洋的明暗技法巧妙結合,既有中國畫的骨法用筆,又有強烈的立體效果。全畫墨色淋漓,用筆粗放,氣勢磅礴。徐悲鴻把馬和自己飽滿的政治熱情結合在一起,寄寓著對民主和人民革命勝利的渴望。《奔馬》畫麵右下角題跋表示自己對北伐軍“第二次長沙會戰憂心如焚”,對勝利“企予望之”。在一幅《群馬圖》中,他題跋“鄂北大捷豪興勃發”,以畫馬來抒發他對人民解放戰爭勝利而無法抑製的喜悅心情。抗美援朝時,徐悲鴻特地畫了一幅奔馬送給誌願軍戰士,把戰士比做所向無故的奔馬。
40齊白石畫蝦
齊白石(1863~1957年)畫的蝦是家喻戶曉的藝術珍品。他是一個放牛娃和木匠出身的大畫家,一生簡樸,時時不忘農村生活,對魚蝦、小雞、青蛙、白菜、芋頭這些兒時的“朋友”充滿感情,這些便成了他畫畫的重要題材,在他的筆下都顯得生氣盎然,他畫蝦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齊白石僅用寥寥數筆就把蝦的形態、質感、動勢色別表現得真切生動。那濃墨點出的雙眼似在活動,蝦須柔中有剛,更增添幾分活潑。全紙背景不著一筆一墨,3隻活潑可愛的蝦卻像遊弋在一泓清水之中,使人感覺蝦兒正將跳出畫紙,潛遊別處。
41原始繪畫出現
在歐洲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址中,發現了最早的原始繪畫。法國拉斯科洞、西班牙阿爾塔米拉洞的壁畫上,有奔馳的馬、神氣的猛獁象、狂怒的野貓,栩栩如生。在法國的尼奧山洞內,有一幅幾萬年前的野牛中箭圖。野牛是用紅、黑兩色畫在岩壁上的,前腿呈跪倒狀,幾支利箭刺進它的身軀。這些原始畫家作畫的動機,可能在於施行巫術,以便獵獲更多的動物。
42西方現代派
20世紀的西方,出現了形形色色的美術流派,如野獸派、表現派、立體派、超現實派、抽象派等,統稱為現代派。這些流派都強調表現畫家的主觀個性,追求表現手法的新異,不願繼承寫實的傳統。
“野獸派”的繪畫不受客觀形象的約束,用大色塊和線條構成誇張變化的形象,以求得色彩、線條的“純粹美”,達到視覺的愉悅感和舒適感,具有明顯的裝飾效果。馬蒂斯的壁畫稿《舞蹈》用一圈手拉手、概括化了的人體組成圖形,給人以奔放的激情和歡快的韻律感。
“表現派”的一些藝術家借藝術作品來宣泄胸中的鬱悶,他們舍棄平衡美的傳統構圖觀念,采用極不和諧的構圖和誇張扭曲的形體,加上色彩和線條的強烈對比來描寫病態社會的黑暗和醜惡,反映人民孤獨、惶恐的精神狀態。挪威畫家蒙克的油畫《呐喊》描繪了一個由於極度痛苦而麵部變形的男子,正在發出一種神經質的呐喊,整個畫麵充滿了陰森恐怖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