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旦、刀馬旦:為演武功見長的女性。
老旦:用本嗓子演唱,多為中老年婦女。
55淨行
簡稱“淨”,亦叫花臉。分如下幾種角色:以唱為主的銅錘花臉與黑頭花臉;以工架為主的架子花臉,如大將、和尚、綠林好漢及武花臉與摔打花臉等。銅錘花臉稱正淨,架子花臉叫副淨、武花臉武淨,摔打花臉稱紅淨,在表演風格上均有不同的特色。
56末行
簡稱“末”。該行當多為中年以上的男性。實際末行專司引戲職能,指打頭出場者。
57醜行
簡稱“醜”。戲劇中醜行多勾畫“三花臉”,麵譜與花臉有很大區別。
醜行又分文醜、武醜。文醜中又分為方巾醜(文人,儒生);武醜,專演跌、打、翻、撲等武技角色。
58京劇“四大名旦”
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被譽為京劇“四大名旦”。
梅蘭芳(1894~1961年)出生於京劇世家,自幼學戲,11歲就登台演出。梅蘭芳對旦角的唱腔、念白、音樂、服飾等都有創新,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的梅派。他功底深厚,扮相極佳。梅蘭芳是把中國戲曲傳播到國外的第一個戲曲表演藝術家。梅派代表作有《宇宙鋒》、《貴妃醉酒》、《斷橋》、《霸王別姬》和《穆桂英掛帥》等。
程硯秋(1904~1958年)自幼學戲,演青衣,師於梅蘭芳。他在京劇表演中,講究音韻,注重四聲,還將自己的噪音特點與藝術實踐結合創造出一種幽咽婉轉、節奏多變的唱腔,形成“程派”。程硯秋擅長演悲劇,編演過《鴛鴦塚》、《荒山淚》、《青霜劍》、《英台抗婚》、《竇娥冤》等戲。
尚小雲(1900~1976年)自幼便在科班學藝,14歲時被評為“第一童伶”。初習武生,後改正旦,兼演刀馬旦。他嗓音洪亮,唱腔以剛勁著稱,世稱“尚派”。尚小雲在藝術實踐中塑造了一批巾幗英雄和俠女烈婦,代表作有《二進宮》、《昭君出塞》、《梁紅玉》等。
荀慧生(1900~1968年)幼年在河北梆子班學藝,19歲改演京劇,扮演花旦、刀馬旦。他能汲取梆子戲旦角藝術之長,熔京劇花旦的表演於一爐,形成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的“荀派”。 荀慧生常扮演天真活潑的青年女性,荀派代表作有《紅娘》、《金玉奴》、《紅樓二尤》、《釵頭鳳》等。
59京劇
京劇的前身是安徽的徽劇,通稱皮黃戲。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調班相繼進京,同時吸收了漢調、秦腔、昆曲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逐漸演變成為一種新的聲腔,稱為“京調”。民國初期,上海的戲院全部為京班所掌握,於是正式稱為“京戲”。
京劇在文學、表演、音樂、唱腔、鑼鼓、化妝、臉譜等各個方麵,有一套特定的規範化程式。京劇音樂屬於板腔體,唱腔以徽調的二黃和漢調的西皮為主,稱為“皮黃”。表演上歌舞並重,融合武術技巧,多用虛擬動作,節奏感強,唱腔悠揚委婉,念白也具有音樂性,形成了中國戲曲“唱念做打”有機結合的表演藝術體係。
京劇的角色,分為生、旦、淨、醜四大行當。京劇服飾獨特質量考究。京劇的化妝,生旦濃妝重抹,淨醜勾畫各種臉譜,以表示忠奸善惡。京劇劇目過去以演曆史故事為主,傳統劇目有1 300多個,常演的有三國戲、水滸戲、楊家將戲等,如《群英會》、《空城計》、《三岔口》、《野豬林》、《貴妃醉酒》等,現在還創作演出了一大批新編曆史劇和現代劇。
60昆曲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簡稱“昆腔”,清代以來被稱為“昆曲”,現又被稱為“昆劇”。昆曲是我國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珍品。
昆曲在長期的演出實踐中,積累了大量的經典劇目。其中有影響而又經常演出的劇目有王世貞的《鳴鳳記》,湯顯祖的《牡丹亭》、《紫釵記》、《邯鄲記》、《南柯記》,高濂的《玉簪記》,李漁的《風箏誤》,朱素臣的《十五貫》,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長生殿》,另外還有一些著名的折子戲,如《遊園驚夢》、《陽關》、《三醉》、《秋江》、《思凡》、《斷橋》等。
61評劇
評劇是在我國有較大影響的地方劇種之一。早在19世紀末,河北唐山一帶的貧苦農民於農閑時以唱蓮花落謀生,1890年前後就逐漸出現了專業的蓮花落藝人。蓮花落即稱“落子”,是一種長期流行在民間的說唱藝術,評劇就是在蓮花落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後,東北民間歌舞“蹦蹦”傳進關內,於是河北的蓮花落藝人便迅速地吸收了這種藝術形成了評劇,開始演唱如《王二小趕腳》、《王二姐思夫》、《楊二舍化緣》、《王大娘鋸大缸》、《丁香割肉》、《安安送米》等一類劇目。評劇以唱功見長,吐字清楚,唱詞淺顯易懂,演唱明白如話。生活氣息濃鬱,具有親切的民間風味,形式也相當活潑自由,及其擅長於表現現實生活。
62黃梅戲
黃梅戲,舊稱“黃梅調”,發源於湖北黃梅,後來傳到安徽,並以此為中心,發展成型,在其漫長的過程中,不斷地吸收了青陽腔、徽劇、當地民歌及其他戲曲的精華,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黃梅戲用安慶語言念唱,唱腔淳樸流暢,明快抒情,具有豐富的表現力;黃梅戲的表演質樸細致,真實活潑。
早期黃梅戲的演出劇目,大多為老藝人自編自演的民間小戲。上世紀50年代有誌於戲曲事業的一批知識分子加入黃梅戲的行列,大大豐富了黃梅戲的表現形式,加強了黃梅戲的文學性,發展了唱腔和伴奏,使其原來的民俗性和通俗性得到質的升華,出現了嚴鳳英、王少舫、張雲風等一大批優秀表演人才。《天仙配》、《女駙馬》、《羅帕記》就是這一時期所產生的代表性作品。隨著眾多優秀劇目的不斷推出,黃梅戲從鄉間來到都市,最終成為馳名海內外的著名劇種。
63秦腔
秦腔又稱亂彈,源於西秦腔,流行於我國西北地區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
秦腔分歡音、苦音兩種唱腔,前者長於表現歡快、喜悅情緒;後者善於抒發悲憤、淒涼情感。依劇中情節和人物需要選擇使用。板式有慢板、二六、代板、起板、尖板、滾板及花腔,主奏樂器為板胡,發音尖細清脆。
秦腔的表演樸實、粗獷、細膩、深刻,富有誇張性。角色行當分為四生、六旦、二淨、一醜,共13個又稱“十三頭網子”,表演唱做並佳。秦腔劇目,多取材於“列國”、“三國”、“楊家將”、“說嶽”等故事,也有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和各種公案戲。
64越劇
越劇是目前流傳最廣的劇種。越劇起源於浙江嵊州農村,後擴展到杭州、上海等地越劇劇目大多取材於民間傳說、古典文學名著和曆史故事,除了具有中國各種戲曲藝術的共同特征外,還有它自己的特色。越劇唱調優美動聽,頗能反映江南地區民間絲竹音樂的特色。越調曲調比較簡樸,經過演員、樂師長期的創造運用,發展成慢板、中板、快板等多種板式以及四工調、弦下調、尺調等多種曲調,並形成許多流派唱腔。越劇最早隻有男性演員,後演變成隻有女性演員扮演角色。現在男女合演和純女子兩種形式並存。
65評書
評書,在古代稱為“說話”,隋朝侯白的《啟顏錄》就記載親王楊素喜聽“說話”的故事。有些書中也記載唐玄宗是個評書迷。
評書藝人昔稱“說話人”。到宋代已達藝術巔峰。當時說話分為4類即小說、講史、講經、合生。以小說、講史影響最大,聽眾最多,達到“使觀者如在目前,諦聽忘倦,唯恐不得聞”的高水平。
劇場當時稱“瓦肆”,大者可容數千人。瓦肆又分為若幹“勾欄”,很像上海“大世界”的格局。
“說話”是從唐朝“變文”演化而來的,到了宋時已去掉以唱為主的形式,與現在評書表演方式相差不遠。說話人的腳本稱為話本,有獨創性和地方色彩,融合口語,杜撰些小故事插曲。說書人以繪聲絕色的表演,惟妙惟肖地再現了生活的人物,使說話藝術獲得了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66龍套
有關龍套的說法各不相同,有的認為,按戲曲的習慣,有些行當的角色,是以穿戴服裝名稱來命名的。龍套穿的都是繡龍的,所以叫“龍套”。
有的老藝人說,因為早年在神話戲裏有跳龍形,如《金山寺·水鬥》,這些跳龍形是龍套來演,是龍套的專行,所以叫“龍套”。
著名京劇琴師徐蘭沅先生認為,在舊社會不管什麼事情總是把皇帝放在第一位,由於有些演員在演皇帝侍從時,穿的繡龍的帔。雖說,出場時侍從是第一個,隻能說是皇帝前麵的套子而已,“龍套”這個詞就傳下來了,並無深奧意義。
還有的說,從前並沒有這一行,由於有了名角製,這些群眾角色名演員不演,就形成有些人專門演群眾角色,後來就發展成了專行,而且,還有“頭兒”。凡舉一場戲要幾堂龍套可和“頭兒”聯係,由他來調配。
總之,在戲曲舞台上演群眾角色的,但又不是單獨的演“零碎兒”的角色就是“龍套”。具體地說,他們不是一個人演一個角色,而是演一個“集體”的角色。
67臉譜
臉譜是中國傳統戲曲中用各種顏色在演員麵部所勾畫成的特殊譜式圖案。淨、醜是采用臉譜作為麵部化裝的兩種主要角色。臉譜的用途是表明人物的麵容、性格特征,以豐富舞台美術色彩,強化演出效果。臉譜是一種意象性美術創作,它吸取了清代流行的民間工藝美術的藝術特色,是舞台美術整體中的有機組成部分。
68皮影戲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燈影戲”、“土影戲”,有的地區叫“皮猴戲”、“紙影戲”等。是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戲劇。劇目、唱腔多同地方戲曲相互影響,由藝人一邊操縱一邊演唱,並配以音樂。皮影戲的主要道具是皮影,多為獸皮或紙板製作而成。製作皮影需要有高超的手工技藝。皮影戲的內容,多為傳統的曆史戲、神話劇等。各地製作皮影的風格不同,但精工雕刻造型概括精練,裝飾紋樣誇張,極具藝術韻味。
69馬戲
馬戲,又稱戲馬,是曆史悠久的民間藝術。西漢桓寬的《鹽鐵論》中,就有“馬戲鬥虎”的記載。三國時,馬戲表演也很普遍。唐代的馬戲表演水平很高,其中“透劍門伎”尤為精彩。“透劍門伎”就是馬越刀山:地上倒插刀劍,間隔分成幾級,使人望而卻步,表演者駕乘小馬,奔跳而過人馬無傷。到了宋代,馬戲伎藝更為成熟,表演技巧高超。在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給皇帝表演馬戲時,就有引馬、立馬、騙馬、跳馬、倒立、拖馬、鐙裏藏身、趕馬等多種多樣的馬上功夫。到了清代,馬戲又有了新的創造。據說鹹豐皇帝每到正月十五日,都要觀看馬戲表演。
70話劇
以說話和動作為主要表演手段的戲劇,稱為話劇。話劇與戲曲不同,它表現生活的基本手法不是“虛擬”而是“寫實”。話劇特別講究說話的藝術,它通過劇中人說話來刻畫人物、展示劇情、表達主題。說話有對白、獨白和旁白。
五四運動後,中國現代話劇誕生。1924年成功地演出了根據英國王爾德作品改編的《少奶奶的扇子》。現代話劇提倡非職業性演出,主張嚴格遵守劇本和排演製度,改變了新劇的商業化、庸俗化傾向。郭沫若的曆史劇《卓文君》,田漢的現代劇《名優之死》等的演出,奠定了現實主義戲劇文學在話劇運動中的地位,使話劇藝術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極大提高。19世紀30年代,現代話劇有了很大發展,夏衍、曹禺等的優秀劇作《上海屋簷下》、《雷雨》、《日出》等相繼問世。
71廣播劇
廣播劇的出現,使戲劇藝術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普及。它滿足了廣大勞動人民無力支付劇場的門票、又能欣賞世界名劇的願望。1922年英國廣播公司在播音室裏,演播了根據莎士比亞原作改編的《第十二夜》,並向全國轉播。當時有人認為它不能成為嚴肅的藝術。1924年1月的一天,在《第十二夜》中擔任角色的波裏費埃,邀請23歲的劇作家理查德·休斯編寫專門為廣播電台播出用的劇本。經過商量,決定以威路斯礦塌方事件作為素材,創作一部在黑暗中發生的故事,人們隻能聽見聲音看不見形象的劇作,定名《危險》。理查德·休斯從聽覺出發,運用聲音構思劇情和安排人物。《危險》播出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報紙發表長篇評論,積極介紹這個劇目。此後,許多國家都相繼播送廣播劇,廣播劇便成為世界性的劇種。
72歌劇
歌劇是以聲樂演唱為主,並綜合了音樂、詩歌、舞蹈等藝術形式的劇種。歐洲的歌劇起源於16世紀的意大利。演唱的內容,主要是古代神話和英雄傳奇。歌劇史上著名的曲目有比才的《卡門》、普契尼的《蝴蝶夫人》、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等。
73木偶戲
戰國至漢代期間開始出現了樂舞俑,以俑人活動表演,配以表現者的說唱,並能表現一定的人物故事情節,就成了木偶戲,這是人類戲劇的一種極為普遍的形式。中國木偶戲出現得很早,而且形式多樣,已成為獨具特色的藝術門類的一種。
74猴戲
“猴戲”是戲劇中武戲的一種。一般認為,“猴戲”的前身是“百戲”中的一項技巧雜耍。五代時,“猴戲”開始和戲劇相關聯。據書中記載,後唐有個叫侯弘實的侍中,為人冷酷,遠近聞名,人們都很怕他。當時,四川藝人楊度便用這個題材編了個猴戲名叫《侯侍中》。戲裏讓猴子穿上衣服,裝成醉漢臥倒在地。劇中人唱:“街吏來了!”猴子毫無反應,又唱:“禦史中丞來了!”猴子依然醉臥如泥,再唱“侯侍中來了!”猴子一躍而起,顯出驚恐萬分的樣子。於是,觀眾哄然大笑。由猴演猴到人演猴,又經曆了一段漫長的歲月,直到清末“猴戲”才蜚聲劇壇,觀者日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