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薩克斯管
薩克斯管是一種裝有單簧片的吹管樂器,是比利時人薩克斯於1840年發明的,故名薩克斯管。薩克斯管是管樂器中表現力很強的樂器,力量飽滿且富於歌唱性,能保持均勻的顫音和動人的音色。在強奏時有一種令人興奮的情調,多用於爵士樂隊和軍樂隊。
25古典舞蹈
古典舞蹈是在民族民間舞蹈基礎上,經過曆代專業工作者提煉、整理、加工創造,並經過較長期藝術實踐的檢驗,流傳下來的,被認為是具有一定典範意義和古典風格特點的舞蹈。世界上許多國家和民族都有各具獨特風格的古典舞蹈。中國古典舞大約在唐代宮廷舞中達到了高峰。講究手、眼、身段、步法的配合,動作有柔和圓潤與誇張剛硬的不同,形成很多表演程序,對中國戲曲藝術的發展作出了貢獻。歐洲的古典舞蹈,一般都泛指芭蕾舞。
26現代舞蹈
20世紀初,出現了與古典芭蕾相對立的現代舞。現代舞沒有固定的模式,強調發揮藝術的個人特色,崇尚自由,崇尚創新。美國女舞蹈家鄧肯是現代舞的創始人,之後一代代現代舞藝術家為創造出有個性的作品,不斷探索創新,陸續出現了很多現代舞的流派,包括新先鋒派、象征派等。
27宮廷舞
宮廷舞是指皇室貴族用於宴享娛樂或祭祀的舞蹈。它取自民間舞蹈,後經宮廷藝人加工改編而成,一般說來形式華麗、規模宏大。中國古代著名的宮廷舞多為雅舞,隋代有七部伎,唐代有九部伎、十部伎,宋代有隊舞等。
28芭蕾舞
法國宮廷的舞蹈大師們為了重建古希臘融詩歌、音樂和舞蹈於一體的戲劇理想,創造出了芭蕾這樣一種融舞蹈動作、啞劇手勢、麵部表情、戲劇服裝、音樂伴奏、文學台本、舞台燈光和布景等多種成分於一體的綜合性舞劇形式,在西方劇場舞蹈藝術中占統治地位達300餘年,至今已有500年曆史。芭蕾舞的舞步如行雲流水,跳躍時輕盈優美,因其常用足尖跳躍、旋轉,又稱“足尖舞”。
29踢踏舞
法國宮廷的舞蹈大師們為了重建古希臘融詩歌、音樂和舞蹈於一體的戲劇理想,創造出了芭蕾這樣一種融舞蹈動作、啞劇手勢、麵部表情、戲劇服裝、音樂伴奏、文學台本、舞台燈光和布景等多種成分於一體的綜合性舞劇形式,在西方劇場舞蹈藝術中占統治地位達300餘年,至今已有500年曆史。
30桑巴舞
從16世紀時起,起源於非洲西海岸的桑巴舞隨黑奴傳到巴西。它吸收了葡萄牙人和印第安人舞蹈和音樂藝術的風格,演變成巴西的桑巴舞。這種舞蹈緊張、歡快、熱烈活潑,舞蹈者的每一塊肌肉都在抖動,因而不同於一般的輕歌曼舞。從1910年起,巴西的音樂家們每年都要為狂歡節創作新的狂歡進行曲、桑巴舞抒情歌曲以及戲謔取鬧的歌曲等。隨著時間的推移,巴西的狂歡節已離不開桑巴舞,桑巴舞成為巴西狂歡節的代言詞。
31長鼓舞
中國少數民族舞蹈。以擊打長鼓,邊擊邊舞而得名。中國流傳長鼓舞的有好幾個少數民族,但以朝鮮族的和瑤族的最具代表性。朝鮮族長鼓舞的長鼓為筒形,鼓身木製,兩端粗,蒙以羊皮或驢皮,中間纖細。演奏時將鼓橫在胸前。舞者或用手或用鼓槌擊出不同節奏,隨拍而舞。兩個鼓麵音色音階都不同,加上敲擊鼓幫,所以叮咚有致。瑤族長鼓舞所用鼓有大小之分,大的長約1米,口徑02米;小的長約08米,口徑01米;皆為筒形、細腰。表演時常用黃泥塗鼓麵以調節音色音階,故也稱黃泥鼓舞。大長鼓通常為一人領舞,眾人隨舞;也有雙人舞,是一人領擊起舞,另一人相和,帶有一定的競技性。小長鼓通常是2~4人對打起舞,逢年過節,則許多人對打起舞,十分熱鬧。
32秧歌
秧歌是漢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種舞蹈形式,山東是秧歌的主要流行地區。山東秧歌流行各地,而以鼓子秧歌、膠州秧歌、海陽大秧歌最為有名,號稱“山東三大秧歌”。
33交誼舞
由於國標舞對舞姿、舞步要求非常嚴格,所以,出現了要求相對低一些的交誼舞,它保持了國標舞各種舞種的風格,但比較隨意。交誼舞自20世紀初起風行全世界。它簡單流暢易學,沒有嚴格的技術要求。交際舞的基本舞步有:“布魯斯”(慢四步),“福克斯”(快四步或“狐步舞”),“華爾茲”(也稱“三步舞”),這些舞步大多是在民間舞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充滿自然、熱情和活力。解放初期,交誼舞在我國很流行,文化大革命時期中止,上世紀80年代又重新為廣大群眾接受。
34霹靂舞
“霹靂舞”原名叫“布瑞克舞”,有折斷、破裂、衝擊的含義。它要求舞蹈者將舞蹈動作發揮到人的體能的極度,以開創舞蹈的新天地,令人驚奇讚歎不已,兼有自娛性和表演性的特點。霹靂舞集舞蹈、自由體操、啞劇動作、雜技表演於一體。在中國還創造性地糅進武術和戲曲中的毯子功技巧,逐漸形成具體中國風格的布瑞克舞。由於伴奏的音樂似暴風驟雨般的急促強勁,鼓的敲擊快速交替,陣陣催逼如同“霹靂”聲響,所以在我國稱布瑞克舞為“霹靂舞”。霹靂舞的基本形式有轉舞、鬥舞、觸電舞或木偶舞,有很強的競技性。
35迪斯科
迪斯科產生於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以後在歐美的舞廳逐漸流行。跳這種舞時一般播放一種專門製成的唱片,因而又叫“唱片舞會”。迪斯科音樂是一種音響的合成,錄製人利用各種電聲設備和電子樂器進行技巧性編織。迪斯科音樂注重情緒感染,以強烈的節奏鼓動人心。跳迪斯科時,沒有規範的動作,可以按節奏隨意發揮。並且不受年齡、性別、場地的限製,一般把旋律和歌詞減少到最低程度,強調發揮低音部的節拍性的音型,形成一種像節拍器那樣不斷重複,經常出現緊縮的重擊節拍。
36探戈舞
探戈舞由馬斯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的下層居民跳的米隆加舞演變而來,約在1880年成型。到了20世紀初期,探戈舞才開始被社會公眾認可,1915年,這種舞風靡歐洲上層社會。早期的探戈舞活潑歡快,到大約1920年,音樂和歌詞都變得憂鬱感傷,舞步也由原先的充滿活力變為平穩的交際舞步。如今探戈舞已成為阿根廷的標誌之一,和足球、烤肉列為本國人民的三大愛好。探戈舞的步伐剛勁有力,進退成直線,節奏頓挫有致,被人們稱為“舞中之王”。
37古典音樂
廣義的古典音樂指不同於通俗音樂與民間音樂的專業音樂創作。狹義的古典音樂指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初期形成於維也納的一種樂派,以海頓、莫紮特、貝多芬為代表。
38現代音樂
現代音樂是歐美音樂家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創作的以表達個人內心世界的感受為內容,形式和手法上追求新奇的音樂形式。這種音樂充滿詩情畫意。隨著科技的發展,一些新的音樂流派相繼產生,如表現主義音樂、序列音樂、電子音樂等。
39奏鳴曲
它是由一件獨奏樂器演奏,或由一種獨奏樂器與鋼琴合奏的器樂套曲,由三或四個樂章組成。用鋼琴演奏的稱鋼琴奏鳴曲,用小提琴與鋼琴合奏的稱小提琴奏鳴曲。奏鳴曲起初泛指各種結構的器樂曲,17世紀後期在意大利作曲家柯列裏的作品才開始用幾個互相對比的樂章組成套曲型的奏鳴曲,18世紀定型為3個樂章。後來“奏鳴-交響套曲”又增加了一個“小步舞曲”樂章,插在第二、三樂章之間,成為4個樂章的“奏鳴-交響套曲”。到貝多芬又用“諧謔曲”代替“小步舞曲”,後來的作曲家還有用“圓舞曲”作為第三樂章。奏鳴曲在結構上類似組曲的一套樂曲,但又和交響樂分不開,它是一種大型套曲形式的體裁之一。
40協奏曲
16世紀意大利的協奏曲多指有樂器伴奏的合唱曲,以別於無伴奏合唱。17世紀後半葉起,指由幾件或一件獨奏樂器,與一小型弦樂隊互相競賽的器樂套曲。用幾件樂器者稱“大協奏曲”。意大利作曲家托萊裏和科萊裏是大協奏曲的創始者。亨德爾和巴赫都作有大協奏曲。巴赫的《勃蘭登堡協奏曲》就是大協奏曲中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由一件樂器(有時還帶有伴奏)與樂隊競奏的古協奏曲,叫做“獨奏協奏曲”。
41交響樂與交響曲
交響樂是指用管弦樂隊演奏的大型管弦樂曲。它可以采用任何曲式譜曲(通常是中大型結構的),而最典型的曲式結構則是交響曲。交響曲是由三四個樂章組成的管弦樂隊演奏的模範大曲。
42進行曲
進行曲原為軍隊中用以整步伐、壯軍威、鼓士氣的隊列音樂,其起源可以上溯至16世紀的戰爭曲。以曲調規整、節奏鮮明並多帶附點音符為特點。近來進行曲的用途日益擴大,除軍隊進行曲外,尚有用於婚、喪、節慶的進行曲及專供藝術欣賞用的進行曲。
43民間音樂
民間音樂指形成並流行於民間的歌曲和器樂曲,還包括民間舞蹈音樂和民間戲曲音樂。它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過去主要通過口頭的方式流傳。民間音樂往往音樂語言簡明精練,形象鮮明生動,表現手法豐富多樣。它最能表現人民的性格、思想和感情,也最能反映民族的風俗習慣、勞動情況和社會生活。許多國家都建立了專門的民間音樂演出團體。作曲家常常吸收、利用並改編民間音樂旋律,用於自己創作的各種聲樂、器樂作品之中。因此,民間音樂是作曲家音樂語言的重要源泉。
44流行音樂
流行音樂,是指那些結構短小、內容通俗、形式活潑、情感真摯,並被廣大群眾所喜愛,廣泛傳唱或欣賞,流行一時的甚至流傳後世的器樂曲和歌曲。這些樂曲和歌曲又稱大眾音樂。流行音樂起源於美國的爵士音樂。流行音樂中器樂作品的特點是:節奏鮮明,輕鬆活潑或抒情優美,演奏方法多種多樣,音響多變,色彩豐富,層次簡明,樂隊規模不大,現代作品多使用電聲樂器。聲樂作品的特點是:生活氣息濃鬱、抒情、風趣、音域不寬、手法通俗、曲調順口、易於傳唱;歌詞多用生活語言,易為聽者接受和傳唱;歌手多不受聲樂學派的約束,演唱時感情重於聲音技巧,動作自由不羈等。
45圓舞曲
圓舞曲音譯就是華爾茲,三拍子,節奏鮮明,熱情奔放。分快步和慢步兩種,舞時兩人成對旋轉,因此得名。它起源於奧地利農村,後來傳入宮廷,19世紀起風行於歐洲各國,逐漸成為全世界流行最廣的一種舞曲。奧地利作曲家約翰·施特勞斯創作了《藍色的多瑙河》等100多首圓舞曲,號稱“圓舞曲之王”。
46小步舞曲
小步舞曲起源於法國民間的一種三拍子土風舞,因舞蹈的步子較小而得名。17世紀傳入宮廷,逐步變成一種典雅嬌媚的舞曲,流行於貴族社會。它的速度適中,節奏從容而平穩,能體現宮廷禮儀的動作和意境。貝多芬的《G大調小步舞曲》最負盛名。
47夜曲
夜曲是歐洲浪漫派音樂的一種獨特的器樂體裁,一般是鋼琴獨奏曲,由愛爾蘭音樂家約翰·弗爾德首創。它形式自由,格調高雅,充滿浪漫色彩,具有寧靜、沉思的抒情特色,表現的內容比小夜曲範圍要廣一些,曲調富於歌唱性,輔以大量裝飾音,伴奏常用分解和弦。肖邦寫了19首《夜曲》,提高了夜曲的藝術水平。夜曲與小夜曲之間沒有什麼明確的界限,在內容或形式上沒有嚴格的區別。
48小夜曲
一種黃昏或夜間在室外獨唱或獨奏的歌曲或器樂曲。源於歐洲中世紀騎士文學的一種愛情歌曲。其音樂情緒纏綿委婉,常為青年人徘徊於戀人窗前時所用,流行於西班牙、意大利等國。通常用吉他或小提琴伴奏,如舒柏特的《小夜曲》等。另外還有一種供樂隊合奏的小夜曲,其曲調輕快活潑,始於18世紀末,常為上流社會達官司顯貴餐宴時助興而用,如莫紮特的《D大調哈夫納小夜曲》等。
49幻想曲
幻想曲的形式極其自由,沒有固定的曲式,聽任作曲家奔放的樂思自由馳騁。著名的幻想曲有:俄羅斯作曲家格林卡的《卡瑪林斯卡婭幻想曲》,通過俄羅斯長腔歌曲和舞蹈歌曲的對比,創造出鮮明生動的俄羅斯民間生活形象。
50狂想曲
狂想曲泛指一種感情奔放、無拘無束的音樂作品,常取材於民族民間音樂和城市流行音調,以祖國、民族、英雄人物作為歌頌對象,篇幅較大。如李斯特用鋼琴演奏的19首《匈牙利狂想曲》,以匈牙利人和匈牙利吉普賽人的民歌和民間舞曲為基礎寫成,具有鮮明的民族色彩。又如格什溫的《藍色狂想曲》,結構非常自由,具有爵士樂即興演奏的特色。
51隨想曲
隨想曲結構自由,性質奇特,不受主題約束,熱情奔放。它常采用民歌旋律作主題,富於地方色彩。如柴可夫斯基的《意大利隨想曲》,表現了作曲家訪問意大利時對當地自然景觀和風土人情的印象。
52戲曲
我國傳統的戲劇形式,包括昆曲、京劇和各種地方戲,以歌唱、舞蹈為主要表演手段。
53生行
生行簡稱“生”。生行分為須生(老生)、紅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為京劇中的重要行當之一。
須生(老生):即中年以上的劇中人,口戴胡子(髯口),因性格與身份的不同,可分為安工老生或稱唱工老生(如扮演帝王、官僚、文人等),靠把老生(如扮演武將),衰派老生(如扮演窮困潦倒之人等)。
紅生:為勾紅臉的須生,如扮演關羽、趙匡胤等。
小生:指演劇中的翎子生(帶雉翎的大將、王侯等),紗帽生(官生)、扇子生(書生)、窮生(窮酸文人)等。
武生:為戲中的武打角色,穿厚底靴的叫長靠(墩子)武生,穿薄底靴的稱短打(撇子)武生。
54旦行
簡稱“旦”。分青衣、花旦、武旦、刀馬旦、老旦、貼旦、閨旦等角色。旦角全為女性。
青衣:以唱為主,扮演賢妻良母型角色。
花旦:亦叫花衫,以服裝花豔為特色,以演皇後、公主、貴夫人、女將、小販、村姑等角色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