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生不可不知的2000個文化常識9(1 / 3)

藝術(音樂、舞蹈)

1中國古典十大名曲

中國古代有很多非常有名的音樂家和樂師,也有很多著名的古曲。其中以十大名曲最有代表性,它們是《高山流水》、《廣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麵埋伏》、《春江花月夜》、《漁樵問答》、《胡笳十八拍》、《漢宮秋》和《陽春白雪》。每一部樂曲的後麵都有著一段感人的故事,至今聽來仍感人至深。

2《廣陵散》

《廣陵散》是東漢末年流行於廣陵地區(即今安徽壽縣)的民間樂曲。據說是表現“聶政刺韓王”的故事。聶政的父親為韓王鑄劍,誤了期限,被韓王殺死。聶政為替父報仇,練成絕技,便漆身吞炭,改變音容,回到韓國。他的琴技引起了韓王的注意,便令他入宮演奏。聶政乘韓王用心聽琴的時候,從琴腹中抽出匕首,刺死韓王。為避免累及母親,聶政以刀毀容自殺身亡。樂曲開始,表現了對聶政的同情,帶有敘事性質的感歎。接下來,表現聶政從怨恨到決心報仇的整個過程,最後是對聶政英勇事跡的讚揚和歌頌。全曲布局嚴謹,層次分明,結構宏大,氣勢磅礴,具有很高的思想價值和藝術價值。

3《二泉映月》

二胡曲《二泉映月》是我國傑出的民間音樂家阿炳(原名華彥鈞)的代表作。阿炳(1893~1950年),擅長演奏琵琶、二胡、笛子等多種民間樂器,賣藝為生,中年後雙目失明,因此人們習慣地叫他瞎子阿炳。《二泉映月》描繪的不是現實中二泉映月的景色,而是一曲悲歌。這首樂曲原無標題,是阿炳走街串巷賣藝奔波一天,生活仍無著落,心情憂鬱時拉的,阿炳自稱它是“依心曲”、“自來腔”。民族音樂家楊蔭瀏先生給此曲起名為《二泉映月》。樂曲委婉流暢,意境深邃。在演奏中經常使用到滑音和增添音,給樂曲增添了幾許悲愴的情調。聽曲猶如見人,是一個民間盲藝人在向人們傾吐他坎坷的一生,抒發他心中的不平與憂憤。

4《十麵埋伏》

《十麵埋伏》是一首著名的琵琶獨奏曲,相傳這首曲子描繪的是楚漢相爭時劉邦和項羽在垓下決戰的情景,刻畫了劉邦“得勝之師”的威武雄姿。樂曲一開始,琵琶在高音區奏出強烈而雄壯的“鼓聲”,然後模擬號角、馬蹄聲,表現戰場的緊張氣氛和壯闊場麵。然後,樂曲的曲調,好似嗩呐吹奏,使聽眾聯想到戲曲舞台上大將出場的情景。接著是整齊的節奏,仿佛戰士在列隊行進,不一會,節奏由慢而快,這是表現漢軍兵士分散埋伏的緊張而匆忙的活動。刀槍相接交鋒的音響出現了,跟隨著的是強烈的音響,這是大戰的氣氛。中間出現一段細膩的曲調,模擬簫的音色,象征著張良用簫聲渙散項羽軍隊的軍心。然後,琵琶用兩弦特殊的技法奏出無固定音高的延續聲響,給人以廝殺、呐喊之聲齊起的印象,再次將樂曲推向高潮。這首樂曲內容壯麗輝煌,風格雄偉奇特。

5《雨打芭蕉》

《雨打芭蕉》是廣東音樂中的優秀曲目。樂曲開始時旋律優美、清新,表達了人們無比喜悅的心情。樂曲中間多用短促的頓音、加花等技巧使旋律起伏變化,並在速度、力度上構成鮮明對比,使人似乎聽到了雨滴打在芭蕉樹上的淅瀝之聲。最後的快板段落氣氛熱烈,體現了人們豐收在望的欣喜之情。20世紀50年代初期,全國民間音樂舞蹈彙演時,廣東代表隊演奏了《雨打芭蕉》,由於增加了笛子和碰鈴,更顯得充滿熱情,富有生氣。後來又經過多次改編,配上了多聲部,采用了一些新的作曲技法,音調更為精彩,別有情趣。

6《百鳥朝鳳》

《百鳥朝鳳》是嗩呐獨奏曲,又名《百鳥音》、《百鳥語》,流傳於山東、安徽、河南、河北一帶。它以熱情歡快的旋律與百鳥和鳴之聲,表現了生氣勃勃的大自然景象。《百鳥朝鳳》因演奏場合的群眾性和流動性,樂曲可長可短,演奏者根據自己的技術特長和現場的情況作即興發揮,所以沒有嚴格的規定。樂曲的結構是具有循環原則的多段體。每個旋律段落優美流暢而活潑,中間穿插各種禽鳥的鳴叫聲,有的把公雞報曉和母雞生蛋的叫聲都表現出來了,還有模仿蟬鳴和小孩哭聲,顯得非常有趣,富於生活氣息。

7《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吟》、《玉妃吟》。樂曲借物詠懷,通過對梅花傲霜鬥雪、清雅高潔的性格的描寫,抒發了作者對具有剛毅不屈的品質的人的讚賞和歌頌。音樂形象生動,意趣高雅,是我國古代琴曲中的一部佳作。《梅花三弄》最早為笛曲,相傳為東晉時期桓伊所作。後來,唐代顏師古將《梅花三弄》改編成同名的古琴曲。從此,這首樂曲便在古琴音樂中保存下來。我國最早刊印的古琴曲集——明代琴譜《神奇秘譜》就載有這首琴曲的曲譜。曲名《梅花三弄》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它的內容是表現梅花的;另一個是音樂中有一個曲調在不同段落中重複出現了3次,故稱“三弄”。

8揚琴

揚琴又稱扇麵琴,流傳於波斯和阿拉伯一帶,大約在明末清初,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廣東沿海地區,經過民間藝人的不斷改進和完善,成為了我國的民族樂器。揚琴其琴體為木製,形狀為扁平扇麵,鋼絲弦1檔至18檔。揚琴善於快速演奏各種不同的音型和不同情緒的樂曲,既可獨奏,又可為其他民族樂器如竹笛、二胡、嗩呐等伴奏,是重要的民族樂器。

9二胡

二胡屬弓弦樂器,是我國古老的民族樂器之一,至今已有1 200多年的曆史。二胡音色優美、柔和,似人聲歌唱一樣,人們形象地稱其為“會唱歌的樂器”。二胡琴身為木製,由琴杆、琴筒、琴軸、琴弦、琴碼、千斤、琴弓等部分組成,兩根琴弦按純五度關係定弦。常用的右手指法有連弓、快弓、頓弓、拋弓、顫弓等,左手指法有揉弦、滑音、泛音、撥弦、彈弦等,在民族樂隊中為主要樂器之一,常用於獨奏、齊奏、合奏、領奏、重奏等,表現力非常豐富。著名的二胡曲有《二泉映月》、《光明行》等。

10嗩呐

民間稱嗩呐為“喇叭”,屬簧管樂器,管身為木製,上有喇叭口為銅製。嗩呐原先流行於阿拉伯國家和地區,金元時傳入中國。嗩呐大小不一,一般有8個音孔,發音響亮,常用獨奏、合奏、重奏等形式演奏為民族樂隊中主要的色彩樂器,也是民間喜慶或喪葬活動的主要演奏樂器。嗩呐演奏技巧分口內技巧與手指技巧,可演奏出花舌、彈音、簫音、滑音、疊音、打音等,音樂表現力十分豐富。著名曲目有《百鳥朝鳳》、《小開門》等。

11笛子

古代稱笛為“橫吹”,俗稱竹笛或笛子,由竹管製成,上有黃豆大小的吹孔,靠近吹孔有同樣大小的膜孔一個,另有指孔6個。8個孔呈直線排列,其中膜孔用竹膜或蘆膜粘貼,尾部常有若幹個音孔。吹奏時,吹入的氣流使笛膜產生振動並發出微弱的聲音,笛膜的振動使氣流和竹體產生共振,將聲音擴大後通過出音孔傳出。一支竹笛通常可以奏3個至4個調的樂曲,一般用於獨奏和合奏,也可用於重奏或伴奏,是民族樂隊中主要的樂器之一。

12琵琶

琵琶屬彈撥樂器。因彈奏時的方法而得名,向前彈出去稱“批”,向後挑奏稱“把”,古代為了與琴、瑟等樂器統一文字上的寫法而改稱為琵琶。現代琵琶共有6相24品,演奏技法十分豐富,可演奏單音、雙音、三音和四音,能演奏的和弦也較豐富。琵琶其琴身由半梨形的音箱、琴頸、琴軸、四根琴弦組成,半梨形的音箱麵板上設有“相”和“品”。4根弦按四、五度關係定調。常用於獨奏、合奏、重奏等,是民族樂隊中的重要樂器之一。著名的樂曲有:《十麵埋伏》,《月兒高》、《大浪淘沙》等。

13簫

簫,又名洞簫,吹奏樂器。單管豎吹的簫在漢代陶俑中已出現。現代簫用紫竹、黃枯竹或白竹製作,全長70~78厘米,管身內徑12~14厘米。上端留有竹節,下端和管內去節中空。上端邊沿開吹口,管身中部開6個按音孔,前麵5個,後麵1個,後麵下方開出音孔2個,其下開助音孔2個,不設膜孔。有的簫增至8個按音孔,並帶有銅插口,可微調音高。簫的定調不一。常見的為G調,簫音色柔和、低音深沉,弱奏最具特色。適於獨奏、重奏,還用於江南絲竹、廣東音樂等器樂合奏及越劇伴奏。琴簫合奏也是常見的演奏形式之一。

14馬頭琴

馬頭琴是蒙古族最有代表性的樂器,距今已有1 300多年曆史。最早產生於東胡的奚部,因此被叫做“奚琴”或“奚胡”。馬頭琴音樂深沉、渾厚、蒼勁遼闊,適於表達勤勞、強悍的蒙古族人民的性格和感情,很快在草原上傳播起來。隨著時間的推移,蒙古人民對馬頭琴愈加熱愛,它成了蒙古族最有代表性的樂器。

15鼓

鼓自古以來就是我國勞動人民非常喜愛的一種樂器。在世界各地,幾乎每個民族、部落都有本民族特色的鼓樂。據傳說,我們的祖先發現枯樹幹和實心樹幹有完全不同的聲音,並且發現中空物體有音量增大的共鳴作用,便用空心樹幹蒙以獸皮和蟒皮做成了木鼓,供娛樂時敲打。到了漢朝,不僅有大小、形狀、質地、裝飾不同的鼓,而且民間出現了舞鼓樂。漢初守衛邊疆的軍隊常用鼓、簫、笳等樂器合奏一種樂曲,以壯軍威,叫做“鼓吹”;軍中用以報時、警眾或發號施令者,叫做“鼓角”;出戰時擂鼓呐喊,大張聲威,叫做“鼓噪”。

16笙

笙,別稱“蘆笙”,記譜方式采用低音譜號,不移調記譜。其結構尤主要由笙簧、笙苗(即笙體上的許多長短不一的竹管)和笙鬥(即連接吹口的笙底座)3部分構成。笙簧古代用竹製,現代多用響銅;笙苗多用紫竹製作,每一竹管的下端嵌接有木製笙腳以裝簧片。笙是古老的中國民間樂器,屬於簧片樂器族內的吹孔簧,屬於鳴樂器類,是世界上現存大多數簧片樂器的鼻祖。笙發音清越、高雅,音質柔和,歌唱性強,具有中國民間色彩。它的分布在中國非常廣泛,大致有十七簧、二十一簧和三十六簧3種規格。多用於合奏以及地方戲曲伴奏。

17冬不拉

冬不拉是一種彈撥樂器,由或扁平或瓢形的木製音箱組成,琴杆細長,上嵌有八個或十個品位,按四、五度定弦,可奏和音。演奏注重彈與挑,彈用於重拍,挑用於輕拍。曲調分為歌唱性和說唱性兩種,節奏多用混合拍子。冬不拉彈奏的力度和速度變化多端,適合表現快速的樂曲。冬不拉的種類繁多,大都由整塊鬆木或樺木鑿成。音箱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三角形,以近代詩人阿巴衣的名字命名,叫“阿巴衣冬不拉”;一種是橢圓形,以哈薩克的民間阿肯江布爾的名字命名,叫“江布爾冬不拉”。兩種冬不拉,外形不同,音色也各有千秋。琴弦用羊腸製成,多數為兩根,也有三根的。現已改用尼龍纏鋼絲弦代替了羊腸弦,並增加和使用銅質品位。

18箏

箏屬撥弦樂器。戰國時出現於秦國,因此又稱為“秦箏”,那時箏隻有5根弦,現經過改革,已增至21和25根弦等,定弦是按五聲音階來排列的。一般D調為本調,常演奏D,G,C,A調的樂曲,一般按傳統演奏法演奏,是用右手大拇指、食指、中指彈弦,用左手食指、中指和無名指按弦,以取得弦音的改變。現代演奏方法已十分豐富,如左手的顫、按、滑、揉等,右手的劈、托、排、勾、剔、抹、指搖等,常用於獨奏、合奏和伴奏。著名的箏曲有《漁舟唱晚》等。

19弓弦樂器

弓弦樂器主要包括大提琴、小提琴、中提琴、低提琴4種。其中小提琴是木製的,分為琴頸、琴身、琴頭,有4根弦,按5度關係定弦,是演出現代交響樂最重要的樂器之一。最著名的小提琴製作人是意大利的亞麻悌,後來他的傳人進行了一些改進,使小提琴的音色和外形更趨完美,其外形和製作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大提琴是小提琴體積的2倍,音域廣泛,既可用來伴奏,又可以獨奏。

20鋼琴

鋼琴,是全人類公認的“樂器之王”,這是由鋼琴獨特的構造所具有的無比強大的表現功能所決定的。鋼琴琴體為木製,內裝有鋼板,其上張有琴弦200多根,按鍵時,通過小大槌(上蒙有厚絨)擊打琴弦發音,音量變化通過指觸力度或踏板的選擇而取得,鍵盤分黑鍵和白鍵,按十二平均律半音排列(即相臨兩音為半音關係)一般為88鍵或85鍵,音域寬廣,記譜用大譜表。鋼琴音色高中音區明亮、清純、華麗,低音區渾厚、低沉,其音域之寬是任何單件樂器無法相比的;從外形上來看,鋼琴可分為立式和三角兩種;從演奏形式上來看,主要用於獨奏和伴奏,同時還可合奏、重奏,與管弦樂隊協同演奏的協奏等。

21小提琴

小提琴俗稱“樂器之後”,源於阿拉伯,後傳至意大利,經數百年的演變過程,於十五六世紀逐漸定型,琴體為木製,琴身由麵板、背板、邊板、琴頸、指板、琴弦(四根)、弦軸、琴馬、係音板、腮托、琴弓等部件組成。演奏時將琴腮托部於下顎與左鎖骨之間,左手持琴頸按弦,右手執弓拉奏。演奏技巧有:左手為換把、換弦、移指、滑音、揉弦、撥弦等。右手為換弓、跳弓、顫弓等。音色華麗優美,表現力很強,能演奏單音、雙音、三音和四音。演奏形式有獨奏、重奏等,是管弦樂隊及交響樂隊中重要的樂器之一。

22口琴

口琴的琴身是木製的,兩側飾金屬片,內裝許多小簧片,按照自然音階排列,隻要用嘴對準上側的小孔吹吸就可發音。口琴的吹奏方法很多,可以吹單音、雙音、和弦,還能模仿某些樂器的聲音。口琴可以獨奏,可以為歌唱伴奏,也可幾個人重奏或幾十人用不同類型的口琴合奏,還可以和其他樂器一起演奏。因為口琴是一種大眾化的簧片樂器,小巧玲瓏,攜帶方便,價格低廉,吹奏起來也比一般樂器容易。所以被稱為最簡便的樂器。

23小號

小號的出現始於人類發現海螺或獸角可以發出聲音。約19世紀初開始出現帶有活塞的小號,一般常用的活塞數為3個,管體為銅製,其音色激昂輝煌,富於號召力,常常用以表現隊伍行進場麵或催人奮進、鼓舞士氣的戰鬥場麵,加弱音器演奏時能夠產生一種特別的音響效果。一般演奏技巧有單吐、雙吐、三吐、斷音等,記譜用高音譜表,在管弦樂隊或交響樂隊中它是不可缺少的高音旋律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