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
第一節 中原政權的曆史慣性
清朝青銅器
中國曆史無疑是世界上最複雜的曆史,同時也是最有趣的曆史。在這裏,我們看到的最明顯的表象就是一種往複的循環,一種強大的慣性。誠然,“曆史循環”是一種古老的觀念。最早的提出這當屬中國戰國末期的鄒衍,他的“五德終始”用當時流行的“五行”解釋曆史的變遷和王朝的更換,認為曆史是所謂“五德”的相繼更替、周而複始的循環。這種循環論承認曆史按一定秩序變化,但卻曲解了曆史變化的客觀規律,社會從低級向高級的發展並不是簡單的“循環”,而是基於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係和社會形態不斷發展和上升的過程。
今天的我們固然不回去盲從古人的思維,但曆史循環依然有很大的市場和空間,值得我們再去探討和研究。中國號稱五千年的曆史,其長度和深度足以讓我們從中摘取任何想要證明的理論和觀點的充足論據與史實。中國從有朝代記錄開始,就一直演繹著這一普遍的現象,統一與分裂成為中國曆史最常見的形態和帶有周期性的循環。
如果從遠古算起,最早的離合時代應該是黃帝時代,黃帝與蚩尤的征戰是為離,而黃帝與炎帝的依附是為合,從數字上看,在黃帝時傳說有百裏之國萬區,大禹會諸侯於塗山時,尚有執玉帛者萬國,但至商朝便銳減至三千國,周朝更減到一千八百國,到春秋時代竟隻有一百幾十國了。而從有可靠文字可查的夏朝開始,這種離合趨勢(分裂與統一)愈加明顯。
夏商西周時期,加起來約1357年,以上三代是中國第一種統一的國家形式。這種形式不同於以後的封建王朝體係,如果給他加上一個名字,暫且可以稱之為共主聯邦製,因為這時候它名義下各諸侯國的軍政主權比較獨立,隻是名分上的共主。開創這一時代的夏朝,這個朝代共有16王,曆經大約500年。隨後商湯取而代之,商有31王,持續了大約600年左右。周朝分為西周與東周,其中西周共13王,曆經257年。東周隻是名義上的稱號,實則已經是名統實分,因此我們更為熟悉的名字就是春秋戰國。
春秋戰國時期,大約600年左右,是中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分裂時期,也是創立新型統一國家的過渡時期。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這個時段,從數量上講,是多國變少國,從質量上說,是小國成大國,在春秋300餘年中,大魚吃小魚的故事屢見記載。結束這一時期的是秦王嬴政,他用了短短的17年時間,就將結束了長期的分裂,建立了統一的大帝國。
秦漢時期,約441年,統一帝國。其中有過短期的內亂與戰爭。秦朝二世而亡,僅僅生存了15年。楚漢相爭用了5年時間,最後劉邦建立了西漢,延續了215年,到公元8年,漢王朝被外戚王莽篡奪,也生存了15年。後又被漢光武帝劉秀奪回來,建立了東漢。經過了100多年,到漢獻帝初平元年,各州郡長官起兵討伐董卓,中原大地又一次步入分裂。
三國兩晉南北朝,約376年,典型的分裂時期。這一時期經曆了三國鼎立,魏滅蜀,晉篡魏,晉滅吳,大約60年左右。到晉武帝太康元年,又進入短暫統一的局麵,西晉算是名義上統一了52年,但其中後15年還是內亂階段。到東晉南北朝時期,徹底進入全麵分裂局麵,經過東晉的偏安和十六國的紛擾以及南北朝的對立,這種大分裂一直延續了近300年。這個時代的終結者是這個時代特殊的產物,民族融合的混血楊堅,公元581年北周的隋王楊堅(周宣帝皇後楊氏之父),接受了自己的外孫周靜帝宇文衍的“禪讓”,兵不血刃地登上了皇帝的寶座,隨後,又經過大規模的征戰,終於在589年得到了統一。
隋唐,約315年,統一時期。其中隋朝39年,天下轉入李唐手中,包括史無前例的武周時期,共經曆了約276年,公元907年3月,經過一番假意的推辭,時為天下兵馬元帥、梁王的朱全忠接受了唐哀帝李柷的“禪位”。建國號梁,改元開平,以開封為國都,史稱後梁。統一了300多年的中國再次走進了分裂時期。
梁唐晉漢周,我們今天的稱謂都加上了後字,這一方麵是避免與同名的前朝混淆,一方麵說明了這些君王對前朝一統江山的向往。這個時代被稱為五代十國,其時間相對短小,一般認為從公元907年朱溫滅唐到960年北宋建立。短短的54年間,中原相繼出現了梁、唐、晉、漢、周五個朝代,史稱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同時,在這五朝之外,還相繼出現了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即荊南)和北漢十個割據政權。
起家於後周的趙匡胤所建立的北宋似乎完成了統一的大業,北宋於公元964年、965年、970年先後消滅了荊湘、後蜀、南漢三地,又於974年擊敗了勢力較為強大的南唐。此後,吳越與福建漳、泉等地的地方勢力紛紛效忠於宋王朝,紛亂的時局逐漸結束。自此之後,中國曆史上長期分裂的局麵便沒有再發生過。
然而終北宋一代,其北方的遼與金、西夏一直都是裂土分疆、戰爭不斷,前後曆167年的北宋王朝最終被金滅亡,這同時也開啟了外族統治中國的先河。其後的南宋更是偏安一隅,與金、蒙古隔江而治,也隻能算是局部區域的統一。
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完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它和後來的明清成為封建王朝統一的樣板工程。曆史似乎陷入了循環的怪圈,在統一、分裂,再統一、再分裂中徘徊前行,總是讓我們在往返式地兜了一圈後重新回到原點。
透過曆史層層的迷霧,我們不難發現,從黃帝時期開始的離合反複,其內在主線恰恰是君權的擴張與中央集權的加強。君權的特殊性決定了君主會不斷追逐更高層次的君主集權,實現對國家的強力控製。而且,強有力的中央集權也有助於國家政權的鞏固和政局的穩定。
在黃帝時代,所謂的最高統治者,不過是各部落酋長共同擁戴的大酋長,就連他本身的專職工作也是部落酋長,他的實際控製範圍不過於自我部落之內,對於外部落所能行使的權力十分有限,類似於今天聯合國的地位。夏朝正式建立了領導世襲製,最高統治者的地位方慢慢鞏固起來,權力也隨而增加,但依然是名義上的領導,類似於今天的大英聯合王國。到周朝時,由於采用了分封子弟或功臣以控製其它諸侯的政策,使得統治者通過血緣鞏固了自己的地位,權力日漸膨脹。春秋戰國時代,雖然總領導形似傀儡,但諸侯國的國王卻在自己的地盤中加強了專製的權力,他們努力的方向是同一個目標,那就是如何建立統一的大帝國,而這時的統一,不僅僅是地域上的一統,更有完成君主政治的內涵在裏麵。
秦漢的統一正是這種趨勢的最終反映。秦亡漢興,暫時的分裂隻能破壞統一的局麵,而不能破壞統一的基礎,這種基礎是曆史沉澱的集合,分裂隻能破壞其形,而無法動搖其核。我們看到,漢朝是嫁接在秦朝的政製之上的,所作的調整隻是對施政方式的改進,而加強的則是君權的無上地位。其後的分裂則完全是與君權的紛爭息息相關,這時候的參與者,不僅僅是不甘忍受壓迫的平民,更有擁兵自重的地方長官和割據實力,因地方勢力引起的分裂,短期內是無法消除的,因為他們都有雄厚的勢力,鞏固的地位,彼此不相上下,勢均力敵的鬥爭必然是持久戰,所以東漢末年群雄吞並的結果,隻能造成三國鼎立,而不能立刻進入統一的局麵。
西晉統一僅僅是地緣上的合並,它本身固有的也是曆史遺傳下來的門閥世族,成為限製王權、影響統一的又一障礙,八王之亂各王動輒起兵百萬正是這一明證。這段時期更因內亂牽動了外患,一直懸而未決的民族問題在此時集中爆發,這更使得分裂的係數大大加強,分裂的時期越發漫長,但恰恰正是此時的戰亂分裂消弱了門閥世族的力量,使得各種組織集團發生解構與重組。而作為主旋律的,無論是東晉的北伐,還是少數民族的漢化,哪朝哪代的共同目標還是統一,這個巨大的向心力保證了曆史發展的大方向和最終趨勢,雖然曆經近三個世紀的分裂,最回歸了統一的大勢。
隋唐的統一還是得益於關隴集團和山東豪族。這一方麵固然使其江山來得容易,但也埋伏下了君權式微的禍根,隋朝的速亡可見一斑。史家評論:“有唐一代二三百年間其統治階級之變遷升降,即是宇文泰關中本位政策所鳩合集團之興衰極其分化。蓋宇文泰當日融治關隴胡漢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以創霸業;而隋唐繼其遺產,又擴充之。其皇室及佐命功臣大都西魏以來此關隴集團中人物,所謂八大柱國即其代表也。當李唐初期此集團之力量猶未衰損,皇室與其將相大臣幾全出於同一之係統及階級……至於武周,其氏族本不在西魏以來此關隴集團之內,因欲消滅唐室之勢力,遂開始施行破壞此傳統集團之工作,如崇尚進士文辭之科、破格用人及漸毀府兵之製等皆是也……至玄宗尤稱李唐盛世,然其祖母開始破壞關隴集團之工事竟其身而告完成矣。”但從核心部分看,帝國的武力主要還是靠關隴集團,隻要沒對皇權構成最大威脅,他們始終是皇權最重要的高層支柱——對內維護秩序,對外保證皇帝在尊嚴。唐末的黃巢起義可以說是沉重地打擊了魏晉南北朝以來的世族門閥勢力,使得皇權的基礎大大削弱,沒有力量在進行統一全國的戰爭,致使藩鎮割據長期存在,演化成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麵。
宋朝的統一,從根本上杜絕了世家大族和地方勢力對君權的挑戰,皇帝的權力得到空前的加強,雖然這時候出現了君權與相權的矛盾,隻是主要表現在以宰相為首的外朝官員能夠比較有效地防止皇帝濫用權力,以致皇帝不能過分偏袒皇親國戚,但皇帝的地位相當穩固,沒有誰能夠同他分庭抗禮,更不可能淩駕於他之上以至取而代之,皇權越發至高無上。外戚篡奪“自漢代到五代,屢見不鮮。但自宋以降,不再出現。顯然,宋代是分水嶺。”
元朝結束了五代以來的政權分立局麵,實現了全國大統一。但元朝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為維護其大一統局麵,也采取了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元朝的行省製,從政治上鞏固了國家的統一,使中央集權在行政體製上得到了保證。朱元璋建立明朝後,進一步加強專製主義中央集權,使專製主義中央集權製度獲得高度發展。丞相的廢除意味著皇權的進一步加強。從體製上保證了君主的絕對權威;明成祖時,形成內閣製度,中央和地方的政權完全由皇帝控製。清朝沿襲明朝政治製度又有所改革,將專製主義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清初仍以內閣作為政府的中央機構,但權力愈來愈小。內閣之外又設有議政王大臣會議討論軍國大事。康熙時設南書房分內閣之權。雍正時推行奏折製度,內閣之權更為削弱。雍正七年成立軍機處,此後,一切機密大政均歸軍機處辦理,成為執政的最高權力機關。但軍機處無定員,形式上始終處於臨時機構的地位,軍機大臣的職務也沒的製度上的規定,隻是奉旨辦事,更有利於皇帝集權。
第二節 文明之間的對峙融合
圓明園國寶
對於中原王朝來說,自始至終與之相伴相生的就是北方遊牧民族的對峙。
遊牧民族通常是起源於亞洲北部和南俄草原地帶的,他們往往遊蕩在先進的農業文明社會的周邊地區,當農業文明社會處於健康發展的時代,他們會以向農業文明社會表示臣服來換取自己的安全和通過物與物的交換獲得自己所無法製造的生產物資和生活物資。當農業文明社會由於種種原因而呈現衰落時他們經常對農業文明社會發達掠奪性戰爭掠奪財富、人口和牲畜。農業文明社會出現較嚴重的問題而陷入混亂時他們往往會乘虛而入,實行征服。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眾多的少數民族與漢民族共同譜寫了一部風起雲湧、波瀾壯闊的史詩畫卷。曆史上匈奴、鮮卑、羯、氐、羌、契丹、女真等遊牧民族一度在中原建立了政權,他們在不同的時期,以不同的名號和中原的漢民族相互攻伐爭鬥,也相互融合包容。
在中國曆史上出現的遊牧民族大致有六部分:一是匈奴部分:主體在東漢時期被漢人消滅,剩餘部分西逃往歐洲;氐和羯都是匈奴的一部分,先後被漢族融合。二是東胡部分:秦時被匈奴滅亡,之後分成兩大部分:烏桓和鮮卑,烏桓被曹魏消滅,鮮卑主體被漢族同化,剩餘的演化為柔然;柔然被突厥擊敗,分化為室韋(蒙古)和契丹;契丹主體被女真族和漢族同化,剩餘的西逃到中亞,與當地人融合,成為中亞人的一部分;蒙古一直生存到現在。三是突厥部分:是匈奴的一個分支,後滅亡了柔然,其自身的主體被回鶻人和漢族人所滅,剩餘的向西逃竄,形成了今天的土耳其人。四是通古斯部分:原稱肅慎(商、周時分布於黑龍江、烏蘇裏江流域和長白山一帶),後為女真、滿洲,一直生存到現在,即今天的滿族人。五是羌藏部分:羌,一直生存到今天;吐蕃也就是今天的藏族,是古代羌族的一部分;黨項,羌族的一部分,後被蒙古人滅亡。六是回鶻部分:主體由丁零人構成,融入了鐵勒和高車人的一部分,在唐朝時期,將突厥主體滅亡。回鶻生存到現在,即使今天的維吾爾族。
早在三皇五帝時的黃帝和炎帝聯合之後農耕文化,就何以蚩尤為首領的狩獵文化,發生過激烈的衝突和交融。而根據曆史文獻的記載,早在商代,來自西北方的遊牧民族就頻頻地威脅和騷擾黃河流域的農耕文明。這些西北的遊牧民族在商代時被中原農耕文明的人們貶稱為鬼方、鬼戎、昆夷、獫狁等,到秦漢時期又形成了統一的匈奴部落。到了周代,在西北邊境廣置烽火台,就是為了防止西北戎狄民族來犯。大家都知道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當時的烽火狼煙就是周朝防止西北戎狄民族侵犯而設置的預警係統。後來西北的一支遊牧民族犬戎入侵,將周幽王殺死在驪山之下,周王室東遷洛陽,開始了東周列國時代。在春秋戰國時代,中國西北方的那些諸侯國,如秦、趙、燕等,為了防止西北遊牧民族的侵犯,都修築了堅固的城牆,到了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就把這些國家的北城牆連接起來,築成了萬裏長城。它的作用,還是為了防犯西北遊牧民族。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製王朝——秦帝國。秦始皇不僅通過築長城等一係列手段防守北疆,還命將軍蒙恬率領30萬人北擊匈奴,奪取了“河南地”(今內蒙古河套及其以南地區)。
公元前202年劉邦推翻秦帝國建立西漢王朝。這時候北方的匈奴就憑借它的軍事優勢,不斷對中原施加軍事侵略。漢朝的初始階段,國力是非常虛弱的,在對匈奴的關係中完全是處於被動地位的,公元前200年,還出現了匈奴首領冒頓單於率30萬騎兵把劉邦包圍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東北)的“白登山之圍”。從此直到漢武帝,漢帝國為了休養生息,積蓄力量,漢高祖、文帝、景帝執政的六七十年間一直采取“和親”政策。公元前119年,漢武帝經過充分準備之後,派衛青、霍去病各帶5萬精兵,分兩路合擊匈奴。衛青深入匈奴汗國500公裏,一直追到寘顏山下的趙信城,霍去病深入沙漠一千餘公裏大破匈奴左賢王的兵馬,殺虜7萬餘人,一直追到狼居胥山,從此,匈奴撤退到大沙漠以北,沙漠南麵就沒有匈奴的王庭了。
公元207年,東漢丞相曹操北破烏桓,將東胡各少數民族遷徙到河北地區;公元216年,又將北方降漢的匈奴安置在並州,分五部加以統治。
公元265司馬炎代魏建晉,定都洛陽,史稱西晉。西晉在建國之初,采取的是胡人內附自由的政策,隻要某部落提出申請,政府就在中原地區劃出一塊地方讓其安家落戶,內附政策使北方防線不複存在,由此引發的民族矛盾也日漸高漲,“八王之亂”後西晉王朝對胡人聚居區的控製力大為減弱,公元316年,匈奴軍奪取長安,西晉滅亡,撤退到長江以南的西晉貴族建立了東晉政權。
此後北方遊牧民族先後在中原建立了14個政權:前趙(匈奴304-318)、後趙(羯319-350)、前秦(氐351-394)、前燕(鮮卑337-370)、後燕(鮮卑384-409)、後秦(羌384-417)、西秦(鮮卑385-431)、成漢(巴氐304-347)、後涼(氐386-403)、南涼(鮮卑397-414)、南燕(鮮卑398-410)、北涼(匈奴401-439)、夏(匈奴407-431)、代(鮮卑315-376)。這個時期,民族之間的大屠殺屢屢上演,動輒上萬,“北地滄涼,衣冠南遷,胡狄遍地,漢家子弟幾欲被數屠殆盡。”而羯族與匈奴也在血腥的民族報複中被基本殺絕。
隋朝統一後,先是對付柔然,然後是突厥,唐朝則直接麵對強大的突厥,這場戰爭從公元624年(高祖武德七年)唐朝集議攻打突厥開始,到公元65O年(高宗永徽元年)設置管職突厥的單於、瀚海二都護府結束,前後經過了26年,唐朝最後取得了反擊突厥入侵的勝利。
從公元907年唐滅亡到公元960年北宋建立,54年間中原相繼出現了梁、唐、晉、漢、周五個朝代。在這五朝之外,還相繼出現了前蜀等十個割據政權,這就是曆史上的“五代十國”。五朝之中有三朝,即後唐、後晉、後漢的開國之君都是沙陀人,形成華夷混合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