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聖似乎隻和“聖人”掛鉤。在我國,“聖人”指具有完美德行、大家極為崇敬的人,才德俱備謂之聖人。由於孔子被稱為“至聖先師”,“聖人”一詞有時特指孔子。周朝以前稱三皇五帝為“聖人”。神農、伏羲、黃帝、堯、舜、禹、湯王、周文王、周武王等是當時公認的“聖人”。春秋戰國時期,聖的含義從聖明的君王發展到思想和造詣極為高深、道德極為高尚的人,如周公、老子、孔子等。在官方正式的儒家文化中以及大眾的觀念中,以堯、舜、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為“聖人”,而顏子、孟子、子思和曾子被視為境界接近聖人者。
他們為什麼被稱為“聖人”,是因為他們有完美的德行和才能。中國自古以來講究忠孝仁義,而這些“聖人”恰恰是古人的精神楷模。但在今日,能稱為“聖人”的有幾人
?
雖然“聖人”的美好道德一直被後世讚揚,但卻是普通人“吃不消”的。在如今,風雲莫測的職場和複雜的人際關係中,又有幾人能做到“聖人”風采,誰會真正做到包容萬物?誰會不去計較別人對自己的傷害?誰又能甘願放棄自己的利益,去成全別人?所以,在大千世界,“俗人”很多。
我們不能擺脫生活的種種煩惱,不能像“聖人”一樣做什麼,說什麼都有一番哲理,而大多是流傳後世的真理。我們隻是偶爾說一些經典的話,被人拍案叫絕,而不會被載入史冊。有時會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和人大吵,那時更沒有了“君子有容人之量,小人存忌妒之心”的胸懷,但是我們也不是“小人”,因為有時我們也會原諒別人的錯誤。
瞧,這就是我們的“俗人”生活。雖然有滋有味,卻也充滿了困惑:不想被失業搞得丟失激情,但卻不知如何拾回;不知命運會走向哪裏,不想隨波逐流,平庸的過一生,卻不知如何去把握命運;不想讓愛太疲憊,卻不知如何麵對;很想獲得成功,但是在機遇來臨時卻常常猶豫不定,因為我們不知道將會被載到哪裏;很想去過自己的生活,但必須麵對現實;很想幸福的生活,卻一直在痛苦中掙紮……
其實,生活本身就是一部哲學,我們隻要獲得一些人生啟迪,就可以得到豁達人生。
案 例 精 選
[描 述]
一對靠撿破爛為生的夫妻,每天一早出門,拖著一部破車到處撿拾破銅爛鐵,等到太陽下山時才回家。他們回到家的時候,就在門口的院子裏擺上一盆水,搬一張凳子把雙腳浸在盆中,然後拉弦唱歌,唱到月正當空,渾身涼爽的時候他們才進房睡覺,日子過得非常逍遙自在。
這夫妻倆對麵住了一位很有錢的員外,他每天都坐在桌前打算盤,算算哪家的租金還沒收,哪家還欠賬,每天總是很煩。他看對麵的夫妻每天快快樂樂地出門,晚上輕輕鬆鬆地唱歌,非常羨慕也非常奇怪,於是問他的夥計說:“為什麼我這麼有錢卻不快樂,而對麵那對窮夫妻卻會如此的快樂呢?”
夥計聽了就問員外說:“員外,想要他們憂愁嗎?”
員外回答道:“我看他們不會憂愁的。”
夥計說:“隻要你給我一貫錢,我把錢送到他家,保證他們明天不會拉弦唱歌。”
員外說:“給他錢他一定會更快樂,怎麼說不會再唱歌了呢?”
夥計說:“你盡管給他錢就是了。”
員外果真把錢交給了夥計。當夥計把錢送到窮人家時,這對夫妻拿到錢真的很煩惱,那天晚上竟然睡不著覺了。想要把錢放在家中,門又沒法關嚴;要藏在牆壁裏麵,牆用手一扒就會開;要把它放在枕頭下又怕丟掉……他們一整晚都為這一貫錢操心,一會兒躺上床,一會兒又爬起來,整夜就這樣反複折騰,無法成眠。
妻子看丈夫坐立不安,也被惹煩了,就說:“現在你已經有錢了,你又在煩惱什麼呢?”
丈夫說:“有了這些錢,我們該怎樣處理呢?把錢放在家中又怕丟了。現在我滿腦子都是煩惱。”
隔天一早他把錢帶出門,在整條街繞來繞去但不知要做什麼好,繞到太陽下山,月亮上來了,他又把錢帶回家,垂頭喪氣的不知如何是好。想做小生意不甘願,要做大生意錢又不夠,他向妻子說:“這些錢說少,卻也不少,說多又做不了大生意,真正是傷腦筋啊!”
那天晚上員外站在對麵,果然聽不到拉弦和唱歌了,因此就到他家去問他怎麼了?這對夫妻說:“員外啊!我看我把錢還給你好了。我寧可每天一大早出去撿破爛,也比有了這些錢輕鬆啊!”這時候員外突然恍然大悟,原來,有錢不知布施,也是一種負擔。
[點 評]什麼樣的人生才是快樂的呢?放下沉重的包袱,不為貪婪所誘惑,擇精而擔,量力而行。這樣的人生,自然是輕鬆而快樂的。你若明白了這個道理,就會比別人多幾分清醒和果斷,這就是你生活中的聖俗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