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做人與做事有人說,做人之前先學會做事;有人說做事之前先學會做人;有人說做事要高調,做人要低調;其實,做人做事,最重要的是做自己。
做人
1悟性讀書,秉性做人
古人說:“讀書養誌,明德修身。”讀書,有悟性才能通曉知識的真諦;會秉性做人,才能學會如何做人。
“悟性讀書,秉性做人”是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但是悟性是什麼,秉性又是什麼呢?
先來說悟性讀書。悟性就是指一個人對學習或事物的理解領悟能力。如有許多人在一起看同一部電視劇,有的淚流滿麵,有的捧腹大笑,有的沉默不語……為什麼會有這樣大的不同?因為每個人對同一事物的認識、分析、理解能力是不同的。有一句名言:“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這個門道是什麼?就是悟性。悟,是啟蒙,是開發;性,指程度和角度。所以說一個人有悟性,就是說他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能夠發現有重大意義的問題,並且有分析和解決這種問題的能力。簡單一點說,悟性就是你要把一件事情看明白。悟性讀書,即不要讀死書,死讀書。
所謂“少年不讀書,老來空白首。”世間萬物,皆屬身外,唯有書能夠滲心入骨地擦拭你蒙塵的心靈,讓你耳聰目明,心高誌遠。任何時刻拾起書本,打開扉頁,都可以在夏日裏讀出雪意,於山間聞到泉鳴。
讀書多的時期,則是生命充實豐盈的時期,是激情熾熱,才思、理智最敏捷的時期。於是《三國誌·魏書》中出現這麼一句話:“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意思是反複閱讀一本書,自然能逐漸了解它的涵義。然而隻是一遍遍地讀死書,卻沒有悟性的理解,隻會變成書呆子,隻知表麵膚淺的文字表述,未必能掌握所學知識的內涵。有悟性的讀書,可以與作者融洽地平等交流,在心靈的碰撞和摩擦中靈思如泉湧,思考得更透徹。如果我們不帶思索地讀百遍書,又怎會奇跡般地自見其意呢?這種低效率的苦差事不但浪費時間,而且致命地澆滅你對書本知識的熱情和自信。我們讀書卻不理解,讀出來的往往是自己加給作者的思想,活在自我世界的樊籠裏,如井底之蛙,仍舊心胸狹隘,孤陋寡聞。
魯迅先生曾說:“對《紅樓夢》,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文學上也有個相同的觀點:一千個人看同一本書就有可能有一千個見解。
史載,草聖張旭觀公孫大娘舞劍器而悟其神,“由是筆跡大進”,將舞蹈的線條美及神驚目移的動勢感,融貫於筆飛墨舞之中,成就了大氣磅礴的狂草。文豪泰戈爾欣賞梅蘭芳的京劇,憑直覺感受到那充滿神韻的表演“正像那遙望如同一脈縹緲的雲霞,被水霧籠罩的峰巒”。悟,不分古今中外;悟,就是溝通,是架起讀者(觀眾)與作者的橋梁。
我們一生中可能要讀很多的書,也許有的書會讀許多遍,但恐怕真正被吸收的不多。盲目地追求讀書的數量而忽視了覺悟,隻能導致絕大部分知識像破磚爛瓦,雜亂無章地堆積在大腦某個易被遺忘的角落。悟性便如建築師手中的設計圖,能將這些零亂的材料有機地組合起來,構築成知識的大廈,這樣我們讀書的目的會更明確、輕鬆。
我們讀書是為了指導實踐,讀書的質量也取決於用心的程度。當你潛心攻讀時,書中的奧妙玄機,那人生真諦,那為人做事的道理,自然就被你悟出而掌握,持之以恒,你就會由於量的累積而發生質的飛躍;你對事物的分析、理解、判斷能力,自然也就與時俱進,與日俱增了。
讀書力求三性:韌性、記性、悟性。有韌性沒記性,讀了白讀。有記性沒悟性,書是死書。 悟性至關重要,一舉滿盤皆活。然而,單憑悟性,沒記性就沒庫存,是皮包公司。沒韌性就建不成大倉,是短途小販。 三性俱備,堪稱知識富翁。
秉性做人,在詞典中對秉性的解釋是性情。我們常說“江山易改,秉性難移”,其實應該是“江山易改,稟性難移。”“稟性”是指人的天性的意思,是與生俱來的,而江山也是自然界天然存在的。“秉性”多是應該理解成後天所秉承的性情,這種是易變的。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常將秉性與本性混為一談。本性,是生來就有的,而人的秉性是後天培養的。有人說:秉性是直截了當地表現出來的,本性是隱藏在人體內的原始性質。一個是行為上的表現,一個是思想上的表現。
在我們的生活或工作中,每一個人的脾氣性格、修養學識、為人處事的方式方法都各不相同,這和人的秉性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每個人的秉性不盡相同。由於不同的生長環境、不同的後天教化內容、不同的交往對象、不同的成長階段、不同的結合體係等產生著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同的行為方式、不同的行為結果、不同的經驗教訓等。如果在一個較長的時間內,經常處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接觸相同的對象、施行相同的行為、產生相同或相近的結果,那麼這個人就會形成一種思維習慣、行為習慣,進而成為其長久的思維和行動的固定方式,這就會形成一個人的秉性。所以秉性是在人的生存交往活動中後天形成的。
在《三字經》中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中,“人之初、性本善”就是說的人的本能,“性相近、習相遠”就是說的人的秉性,也叫性格、品德。
但是如果我們觀察自己身邊的親人朋友,包括自己的孩子、丈夫或妻子,雖然生活很多年,相互影響訓導,但是似乎還是不能輕易改變他的本性。而秉性則可以或多或少影響或改變,但有些後天的行為終究難以更改。不要以為夫妻之間存在的不同習慣和秉性可以忽略不計。看似在秉性方麵隻有微小的差別,實則潛伏著令人意想不到的分歧,導致夫妻之間,家長與孩子之間爭吵不斷,甚至大動幹戈。不能不說,人的秉性的好壞,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在生活中,有很多人,能夠清醒地認識到自身的秉性是長期養成而難以改變的。因此,一味遷就自己,原諒自己。讓別人來適應你,或因為無法適應你而離開。許多離婚的家庭和飽受生活瑣事困擾的家庭,都與人的秉性直接相關。
因此,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不能忽略自己的秉性所導致的行為。和自己周邊的親人、同事、朋友以及戀人相處,不能總是以自己的秉性如此,不可改變為理由,讓它變成你事後追悔莫及的借口。應該明白的是,每個人的秉性是可以改變的,不是不能改變的。不好的習慣、脾氣以及行為舉止,都是一個人的秉性的具體表現,是可以在反省中,加以克服,努力改正的。當然必須用心對待,細心檢查,不要自我遷就和放縱自己、原諒自己,並在造成一發不可收拾的後果後才感到遺憾與後悔。
這就是秉性做人。所謂的秉性做人不是讓你隨心所欲地做人,而是如何更好地做人。要在生活工作中,不斷審視自己的習慣、脾氣、行為舉止,如果發現其中的某個秉性對你有百害而無一利,那麼,你就應該及時改正。
2做人的三個度“高度、深度、寬度”
做人的高度由你的品格決定,做人的深度由你的思想和智慧決定,做人的寬度由你的心胸決定。
現在都提倡做人要有高度、深度、寬度、速度……這些都代表什麼?它們又能給我們的人生帶來什麼呢?
(1)做人的高度——品格的高度
一個事業攀上頂峰的人就有做人的高度嗎?不是。在商場上叱吒風雲的人物,就有做人的高度嗎?也不是。他們雖然擁有別人豔羨的財富,但是社會看到的往往是他們光鮮的一麵,這些事業有成者輝煌的背後,有許多掩藏著不為人知的辛酸。
有一位年輕女性,在商場中不斷拚搏,資產幾年間就超千萬。在財富迅速膨脹的同時,她的個人意識也迅速膨脹起來,總是自以為是、剛愎自用,聽不進任何不同聲音,以至同事與她疏遠,未婚夫離她而去。後來,一場大病過後她才清醒過來。她說:“我現在才知道自己是誰,我現在才發現我並不會經營自己。我原來以為自己已經達到人生的一個高度,到現在才知道,其實我比我那些員工高明不了多少。”
一般說來,金榜題名、官運亨通、財富加身都是正當的社會追求,也是衡量人生高度的基本參照。當今許多人都以這種追求向社會展現著他們人生高度的輝煌。這是無可厚非的,作為一種價值取向,它甚至是我們這個社會充滿活力的象征。職位能夠換來權利,在職場生涯中能夠達到人生的某個高度;金錢能帶來財富,可以在享受中達到某個高度;榮譽能帶來讚揚,可以在影響上達到某個高度,但是並不完全表示這個人在做人上也達到了相應的高度。這些高度都是暫時的,必須持之以恒地不斷努力才可以保持,而它們與做人的高度還不是一回事。
案 例 精 選
[描 述]
一個人擁有權力、金錢、名譽,僅僅隻能證明他在人生經曆中有過某種輝煌而已,在做人上是否就能達到社會認可的一種高度,則是另一回事情。做人的高度要靠什麼鋪墊呢?靠品格,靠學識,靠理性,靠誠實,靠尊嚴,一句話,不是依托權力與金錢,而是依托社會評價體係中那些為大眾所讚頌的情感、理念、行為和方式。
從前有個年輕英俊的國王,他既有權勢,又很富有,但卻為兩個問題所困擾,他經常不斷地問自己,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時光是什麼時候?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是誰?
他對全世界的哲學家宣布,凡是能圓滿地回答出這兩個問題的人,將分享他的財富。哲學家們從世界各個角落趕來了,但他們的答案卻沒有一個能讓國王滿意。
這時有人告訴國王說,在很遠的山裏住著一位非常有智慧的老人,也許老人能幫他找到答案。國王到達那個智慧老人居住的山腳下時,裝扮成了一個農民。
他來到智慧老人住的簡陋的小屋前,發現老人盤腿坐在地上正在挖著什麼。“聽說你是個很有智慧的人,能回答所有問題,”國王說,“你能告訴我誰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何時是最重要的時刻嗎?”
“幫我挖點土豆,”老人說,“把它們拿到河邊洗幹淨。我燒些水,你可以和我一起喝一點湯。”
國王以為這是對他的考驗,就照他說的做了。他和老人一起待了幾天,希望他的問題能得到解答,但老人卻沒有回答。
最後,國王對自己和這個人一起浪費了好幾天時間感到非常氣憤。他拿出自己的國王玉璽,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宣布老人是個騙子。
老人說:“我們第一天相遇時,我就回答了你的問題,但你沒明白我的答案。”
“你的意思是什麼呢?”國王問。
“你來的時候我向你表示歡迎,讓你住在我家裏。”老人接著說,“要知道過去的已經過去,將來的還未來臨——你生命中最重要的時刻就是現在,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就是現在和你待在一起的人,因為正是他和你分享並體驗著生活啊。”[點 評]
在這則故事中,老人做人的高度就比國王高。他明白人生的鑽石就在身邊。而國王一直在尋覓永恒不變的幸福,尋找功蓋千秋的成功。而他卻不知道,他要找的東西可能早已與他擦身而過了。
(2)做人的深度——思想智慧的深度
案 例 精 選
[描 述]
有思想才會有智慧,人生就像一道數學題,你知道相關知識,還要知道怎麼解答這道題。這就是智慧。擁有思想智慧的人,才會有更加燦爛的未來。
有一家效益相當好的大公司,為擴大經營規模,決定高薪招聘營銷主管。廣告一打出來,報名者雲集。
麵對眾多應聘者,招聘工作的負責人說:“相馬不如賽馬,為了能選拔出高素質的人才,我們出一道實踐性的試題:就是想辦法把木梳盡量多地賣給和尚。”
絕大多數應聘者感到困惑不解,甚至憤怒:出家人要木梳何用?這不明擺著拿人開涮嗎?於是紛紛拂袖而去,最後隻剩下三個應聘者:甲、乙和丙。
負 責人交待道:“以10日為限,屆時向我彙報銷售成果。”
10天期限到了。
負責人問甲:“賣出多少把?”答曰:“1把。”問他“怎麼賣的?”甲講述了所經曆的辛苦,他遊說和尚應當買把梳子,不但沒效果,還慘遭和尚的責罵,好在下山途中遇到一個小和尚一邊曬太陽,一邊使勁撓著頭皮。甲靈機一動,遞上木梳,小和尚用木梳刮頭皮後滿心歡喜,於是買下一把。
負責人問乙:“賣出多少把?”答曰:“10把。”問他“怎麼賣的?”乙說他去了一座名山古寺,由於山高風大,進香者的頭發都被吹亂了,他找到寺院的住持說:“蓬頭垢麵是對佛的不敬。應在每座廟的香案前放把木梳,供善男信女梳理鬢發。”住持采納了他的建議。那山有十座廟,於是買下了10把木梳。
負責人問丙:“你賣出多少把?”答曰:“1000把。”負責人驚問:“你是怎麼賣的?”丙說他到一個頗具盛名、香火極旺的深山寶刹,朝聖者、施主絡繹不絕。丙對住持說:“凡來進香參觀者,多有一顆虔誠之心,寶刹應有所回贈,以做紀念,保佑其平安吉祥,鼓勵其多做善事。我有一批木梳,您的書法超群,可刻上‘積善梳’三個字,便可做贈品。”住持大喜,立買下1000把木梳。得到“積善梳”的施主與香客也很是高興,一傳十、十傳百,朝聖者更多,香火更旺。[點 評]
顯然,丙比前兩個推銷員更有智慧和觀察力,因此他思想的深度就要比前兩個人深。
思想是人的靈魂,為什麼有人能在行業裏叱吒風雲,為什麼有人能在某個事項上獨占鼇頭,其根本的差別在於腦子。腦袋裏除了智慧,更多是一個人集成,集成為一種思想、一種精神,沒有內容的腦子隻是草包,不夠內容的腦子隻是肉包,不會思考的腦子隻是袋包,沒有人不會思考的,沒有人不能思考的,沒有思想武裝的腦子隻是個控製機體的動物體,人的一生,什麼得到了都會失去,唯獨思想一旦留下了軌跡就永遠不會失去,不會因為明天到來它就會走掉,人的一生,也是因為有了思想才會有所追求,才能有所表現,才能生得有意義。
做人的寬度——寬容心
古語道:“宰相肚裏能撐船”,這是強調為人處事要大度,要善於寬待別人。
也許就在不久前,有人傷害了你的感情,而你很難將她忘記。你覺得自己不該受到這樣的傷害,因此它深深地留在你的心中,在那裏繼續傷害你的心靈。
當我們仇恨別人時,實際上等於給了他們製勝的力量。那力量能夠妨礙我們的睡眠、胃口、健康和幸福。而被仇恨的人一旦知道我們是多麼的恨他,卻絲毫不能傷害到他們,他們一定會高興得跳起舞來,而我們的生活也因為恨變成了地獄。
沒有人一生不會犯錯誤,有的人對別人的錯誤永遠不能原諒,但是自己犯錯卻希望得到別人的原諒,這是多麼不公平的事情。隻有你對別人有寬容之心,別人對你才有寬容之心。
當我們受到不公平和很深的心靈傷害後,我們自然對傷害者產生深深的怨恨情緒。哲學家漢納克·阿德裏指出,堵住痛苦的回憶的激流的唯一辦法就是寬恕。
案 例 精 選
[描 述]
她是一位醫生,正逢花季年齡28歲,可是她的右臉邊有一道傷疤,這使她至今沒有結婚……
本來,醫生的職責是救死扶傷,可是,望著眼前這個病人,她猶豫了……在她八九歲時,正逢上三年級,她的同桌無理搶奪她新買的一支鋼筆,她當然不同意,兩人扭打在一起,情急之下,同桌用一個刀片劃傷了她的臉,傷口不算深,但很長。她哭了,她不敢告訴老師和家長,也不願以牙還牙。她的眼裏含著淚,再次看了同桌一眼,同桌的嘴角邊有一塊痣,她永遠都忘不了……
在以後的日子裏,她成為同學們的笑料,她隻有刻苦學習,以優異的成績來彌補。再次看著眼前這個病人,她恰恰是自己的同桌。同桌是因為車禍而被送進醫院的。她隻要把刀開得偏一點兒,同桌的臉上也同樣會出現一道疤,“複仇”本是人的本性……但是她猶豫了,最終她選擇了寬容,完美地做了這個手術,並且原諒了同桌。[點 評]
寬容不是風度,而是人格。女醫生是值得敬佩的,她以德報怨,寬容別人時,自己心裏也很坦蕩。
寬容並不是怯懦,而是一種高尚的人格。地窪下,水流之;人寬容,德歸之。
3智者一切求自己,愚者一切求他人
即使別人為你準備好了滿漢全席,也隻能用你自己的嘴去吃;即使坐飛機出行,也需要你自己走進機場。
美國文明之父愛默生曾經說過:“靠自己成功”,這句話影響了很多人。我們也曾聽一些企業家這樣說過:不要凡事都依賴他人。在這個世上,最能讓你依靠的隻有你自己。在大多數情況下,最能拯救你的人也是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