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道德經 人生務必遵循的25個辯證法則31(2 / 3)

在生活中,我們難免要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而要擺脫這些問題,我們就不可能總是依賴他人,大多數情況下,別人未必能夠幫上什麼忙,要學會自己拯救自己。

《論語》上有:“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是說人要靠自己。

案 例 精 選

[描 述]

一頭年老體弱的驢子,跟主人一起到一個遙遠的森林裏去采藥。在經過一片草地時,驢子不小心掉進了一個很深的陷阱裏。掉進陷阱的驢子在裏麵哀鳴,主人在上麵急得團團轉,可是陷阱太深了,主人也無法把它救上來。最後,傷心的主人用隨身攜帶的藥鏟,鏟起腳下的泥土拋到陷阱裏。他想用這樣的方式埋葬掉這頭跟了他一輩子的老驢,免得它在陷阱裏受更多的罪。驢子絕望了,它甚至痛苦地閉上了眼睛,默默地等待著死亡的到來。

可是,求生的欲望越來越強烈,它下意識地抖掉了身上的泥土,忽然,它驚奇地發現,落在自己腳下的泥土成了逃離死亡的階梯,它離陷阱口近了一點!於是,它不斷地抖掉身上的泥土,躲閃著可能的打擊,不斷地從泥土中拔出自己的蹄子,一點,一點,腳下的泥土越來越多,它也越來越接近陷阱口,終於,它疲憊不堪地跳出了陷阱,出現在淚流滿麵的主人麵前。

[點 評]

在這則故事中,驢子掉進了陷阱,最後沒有人能救它,隻有當它放棄寄托在別人身上的希望,開始悲觀和絕望時,才最終明白隻有靠自己才能把自己拯救上去。在很多的時候,當我們山窮水盡時,往往會有絕處逢生的奇跡。

誠然,每一個人從出生時,就開始接受他人給予的種種幫助:父母的養育、老師的教誨、朋友的關愛……然而現在許多年輕人已經遠遠超出和大大脫離了一個人需要外部力量幫助的這種正常的“靠”,而是演變成了全部依賴父母或朋友,於是出現了新的人群“啃老族”。這類人不去工作,隻靠父母養著,將自己生活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父母和朋友身上。然而父母並不能陪自己一輩子,當父母老去,要靠你養活時,你又該怎麼辦?是不是就要淪為乞丐了?

每一個人都幻想成功,而成功便是要自己一分一毫地努力。在成功的路上,別人或許可以幫助我們一段路程,但是這條路最終還是要靠自己走到盡頭,不管盡頭是天堂還是地獄。

人人都在找自己的點金石,到最後才發現世界上根本沒有點金石,真正的點金石其實是你自己。

案 例 精 選

[描 述]

小蝸牛問媽媽: “為什麼我從生下來,就要背負這個又硬又重的殼呢?”

媽媽說“因為我們的身體沒有骨骼支撐,隻能爬,又爬不快。所以要靠這個殼保護”。小蝸牛:“毛蟲妹妹也沒有骨頭,為什麼她卻不用背著這個又硬又重的殼呢?”媽媽說:“因為毛蟲妹妹能變蝴蝶,天空會保護她啊!”小蝸牛又問:“可是蚯蚓弟弟也沒有骨頭也爬不快,也不會變蝴蝶,他為什麼不背這個又硬又重的殼呢?” 媽媽說:“因為蚯蚓弟弟會鑽土,大地會保護他啊!”

小蝸牛說:“我們好可憐呀,天空不會保護我們,大地也不會保護我們!”媽媽安慰他說:“所以我們有殼呀,我們不靠天不靠地,我們靠自己!”[點 評]

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所謂“靠山山倒,靠娘娘老”,除了你自己會陪你自己走完一生,沒有什麼人可以是你依靠的。

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的人是一個不成功的人。我們可以靠朋友、靠親人、靠同事幫我們做自己做不了的事情,但是不能靠朋友決定我們的方向,不能讓朋友替我們做出所有的選擇。

而我們所說的智者一切求自己,愚者一切求他人,不是事事都要靠自己,但不能事事都靠他人。

在人生的路上,我們自己是船,別人對自己的幫助是風。風可以幫助你航行,卻不能幫助你決定什麼時候轉舵,什麼時候揚帆、收帆。所以,做人還要靠自己。

4做事就是做人

人生在世,做人做事。其實做人就是通過做事體現出來的,做事本身就是在做人,因為做事的態度體現出做人的基本態度。

在《大學》中,有這樣一段文字:“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其意思為: 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人棄舊圖新,在於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誌向堅定;誌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詳;思慮周祥才能夠有所收獲。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萬事萬物。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後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後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這也同樣是不可能的!

在《大學》這段論述中,“做事就是做人”這個思想表述得很到位。齊家治國平天下,首先要學會做人。

一個人的品質決定了很多的環節,決定了一個人的人脈關係,決定了一個人做事能做多遠。我們往往通過一些小事,就可以看出這個人是怎樣一個人,這就是做事體現了做人的基本態度。

一個商人和客人吃飯。時間到了,這個商人隻點菜沒有要酒。因為他在商務會餐時從不飲酒,客也就隨了主便,草草用了飯。

席間服務生端來一道特色菜,商人禮貌地說:“謝謝,我們不需要菜了。”服務生解釋說這道菜是免費贈送的。但商人依然微笑著答道:“免費的我們也不需要,吃不了,浪費。”

飯畢,商人將吃剩下的剩菜打了包,驅車載著客人離開了酒店。

一路上,這個商人將車開得很慢,像是四下尋找著什麼。正在客人納悶的時候,車子停了,他拿出打包的食物,下車走到一位乞丐麵前,雙手將那包食物送給了乞丐……

在這個商人的諸多做事細節中,我們看到他的良好素質:午餐不飲酒,是對工作的負責;贈菜不受,是杜絕浪費;飯菜布施,是充滿愛心;而雙手遞食物給乞丐,則是對他人的一種尊重。

一個人具備了這樣的素質,他怎麼會不成功呢?與他合作的人想必都是真誠的。

在職場上,許多人僅僅將工作作為謀生的手段,忽略了工作所包含的更為深層次的含義,所以做得很累又不能讓自己提升。如果工作僅僅是為了賺錢,我們就容易鑽牛角尖,隻會想到為老板打工,替別人做事,所以當我們少發了工資或者多做了一點事,便會有怨言,便會發牢騷。如果偷懶做事而沒有被扣分,工資照發不誤,就會沾沾自喜。而這種循環往複的結果就是,我們越來越會混日子,生存的空間也越來越小。

殊不知,工作從表麵上來看是一種勞動,是一種求生存的手段,但是從深層次來挖掘,工作是生命個體不斷自我超越和進取的過程。也就是,做事就是做人,人做到什麼層次,工作就必然達到什麼高度。

一個看似簡單重複的工作,其實最能看透一個人的品質和能力。當你擁有虛懷若穀的胸懷,始終不斷進取的姿態,無與倫比的責任心,你所做的事情也會是被大家最為認可的。

做事就是做人,做人就是做事。世界上大多數的成功者都是因為具備勤勞善良的品質,堅忍不拔的毅力,吃苦耐勞的精神而成就的,而我們要想取得成功則有很長的路要走,必須要磨煉我們的心性和品質。

做事

1高度決定速度,角度決定長度

你站的高度決定你能看到多少風景,你站的角度決定你所走的方向和距離。

在希臘神話中有一則故事:有一個神話人物叫西西佛。西西佛因犯了錯誤而受到天帝宙斯的懲罰,讓他把一塊石頭推到山頂。他花了很長時間才把石頭推到了山頂。但石頭被推到山頂後馬上又滾回山腳,西西佛隻得再到山腳把石頭推到山頂。如果將做事比喻成滾石頭,那麼我們將如何避免西西佛這般永無止境的失敗命運呢?很簡單,如果從山頂往山下滾石頭,石頭就自然產生不斷加速的運動,這就是“高度決定速度”。

長江黃河是從青藏高原流下來的千萬條中能夠一直奔騰不息的屈指可數的兩條大河,為何其他河流會中途消失,而長江黃河卻沒有呢?

原來是這兩條大河的發源角度和高度的不同決定的。

高度決定這兩條河的起點和終點的落差大,水的落差大,水的流速也就大。這亦是高度決定速度。

我們用相同的兩條線段畫一個銳角或鈍角,銳角的第三邊永遠比鈍角的第三邊短,這就是角度決定長度。

每一個人的人生其實都是朝著不同角度行走,因為角度的不同,所遇到的困難大小和性質也不同,他們在對待困境時拿出來的資源和時間也不同,也就意味著,每一個人在不同的角度能走多遠。

許多人都想成功,但是許多人到最後卻甘於平庸了,這是為什麼,就是因為他們缺乏高度和角度。

案 例 精 選

[描 述]

有一匹黑馬和白馬,自小一塊兒長大。有一天黑馬被拉去送一對可憐的母女回家,白馬則在農夫家拉磨。兩年以後,兩匹馬在市場上不期而遇。黑馬身價很高,白馬卻不值多少錢。

白馬十分不服氣,它說:“我這兩年,也一直不停地走,為什麼你現在比我賣的價錢高呢?”

黑馬說:“這兩年你確實一直在走,但不同的是,你兩年內一直圍著一個點走,每天穩穩當當,沒有任何進步。我送那對母女回家,一路上經曆種種磨難,即使我快被餓死時,我也沒有放棄,最終將她們送回家,她們給我冠上了“不拋棄,不放棄”的美名。因為我們所走的角度不同,所以我比你賣的價錢好。”[點 評]

高度決定速度,角度決定長度。你所站的位置決定你做事的高度。隻有到了一定的高度,你才會看到機會,才會決定自己的發展速度。隻有站得高,你才能看清楚自己下山的路有幾條,哪條最美麗。在機會的麵前,選擇角度的不同,決定你距離成功還有多遠。

2與有肝膽之人共事,從無字句處讀書

與有肝膽之人共事,能夠赤誠相待,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終成大事。

周恩來在天津南開學校讀書時,曾寫過一副自勉聯:“與有肝膽人共事;從無字句處讀書”。而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周恩來也一直以此作為為人處事的準則。“有肝膽人”是指為人忠誠無私、浩然正氣、坦坦蕩蕩的人,與這樣的人共事,能夠赤誠相待,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終成大事。“無字句處讀書”與明朝鹿善繼的名言“讀有字書,卻要識沒字理”意思相近,即主張學習知識要到社會實踐中開闊視野,增長知識。

在我們的生活中,嫉妒心和自私心理較強的人也有很多。有時我們會因為自己的一個玩笑而惹怒了他們,因為一件事情而被他們懷恨在心。對待這樣的人,人們大多是采取敬而遠之的辦法。

在生活中大度、與人肝膽相照的人,廣受大家歡迎。因為與他們共事,不用擔心他們會使用某些小心眼來影響自己。與肝膽人共事,可以一起積極進取,得到的不僅是鼓舞。即使出現失誤得到的也不是責怪而是指點,讓你在不知不覺中成長。

但與肝膽之人共事,首先你必須改變自己。做到寬以待人,凡事包容,凡事忍耐,凡事相信,凡事樂觀,自己先要做一個肝膽之人,才會有肝膽之人敢與你共事。

從無字句處讀書,就是從生活中學習。所謂“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一個報告,一個講座等,都可以從中得到一分教益。要把自己的生活麵打開,要像一塊海綿一樣拚命張開,每一個毛孔都努力吸收外麵的知識,充實自己。

案 例 精 選

[描 述]

南朝梁元帝蕭繹,自幼酷愛讀書。他一生著作等身,著有《孝德傳》、《忠臣傳》、《丹陽尹傳》、《注漢書》、《內典博要》等400餘卷。他既是作家,又是藏書家,還是學問家。除了著書立說之外,蕭繹還利用“職務”之便,廣羅遍搜天下典籍,共得圖書14萬卷,堪稱皇家私人藏書第一。

承聖三年臘月,即公元555年之初,西魏軍隊合圍攻城,主將戰死,軍中大亂,昔日誓死效忠之將領也紛紛降敵。正在吟詩的元帝,眼看大勢已去,急忙躲進內城,並下令焚燒所有藏書,自己也準備自焚。被左右勸阻之後,他欲投降求和。臣子勸他趁亂突圍,過江與援軍會合。可他堅決不從,還懷疑臣子的忠誠,一邊破口大罵,一邊匆匆忙忙出東門投降。後被俘在魏營,問及為何焚書,蕭繹說:“讀書萬卷,猶有今日,要它何用故焚之。”[點 評]

蕭繹酷愛讀書不是錯,錯就錯在他死讀書,完全不會運用。

所謂讀有字句之書易,讀無字句之書難。實踐之中出真章,一個理論不為實踐所用,那就是無用。正如西方的諺語所說:上帝給了你小麥,做成麵包就是要靠自己。 “從無字句處讀書”正是做麵包的過程。

禪宗六祖慧能不識字,卻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偈語名動天下。當有人問他不識字卻為何能做出如此經典之句時,他指著天上的明月說:“佛法好比明月,文字好比手指,手指可以指明佛法在哪裏,但要看到佛法,並非靠手指。”

有諺語說,一般人都是從博物館裏看曆史,T形台上看時裝,而智者卻能從五金店裏看到曆史,在博物館中看懂時裝。這就是有智慧的人從無字句處讀書的至高描述。

3越冷越在一起,不為奇,因為可以相互取暖;越熱越能在一起,那才叫可貴

在你人生處於低潮,真誠伸出手,讓你漸漸冰冷的心感到溫暖的那個人對你來說才是“彌足珍貴”的。

每一天下班都要路過斑馬線,而那條斑馬線上並沒有紅綠燈。每一天,都是許多人集結在斑馬線外,當車流出現一個差不多大的車距時,他們就會一擁而上,再快的車看到這麼多人時也會減速讓行,而有時那距離不是獨自一個人敢過去的。過了斑馬線,大家又都各走各的,僅僅是因為需要而連接在一起。過了斑馬線,沒有了那需要,自然不會還在一起走。

這就好比人生,在我們人生的岔路口上,我們會遇到許多人,因為共同的目標而努力,但卻不會成為朋友,僅僅因為需要才聯係在一起;當目標達成,依然是兩條平行線。換句話說,就是越冷越要在一起,其實並不為奇,因為可以互相取暖,越熱越能在一起,那才叫可貴。

在你人生處於輝煌時期,對你稱讚的人或許不是因為欣賞你,而是你對他有利用的價值,對這樣的人要格外小心,他很可能會在你遭遇不順時拋棄你。

而在你人生處於低潮,真誠伸出手,讓你漸漸冰冷的心感到溫暖的那個人對你來說才是彌足珍貴的,他們不因為你的落魄而輕視你,反而對你展露微笑,這就是越熱越能在一起的另一種表現。

得到一個越熱越能和你在一起的人是十分不易的事情,當所有人都因為你的“高溫”而離開時,隻有這個人選擇和你在一起,他就值得你一生珍重,因為任何時候他對你都將是不離不棄的。與這樣的人共事,是可以將心放進肚子裏的。

案 例 精 選

[描 述]

一行三人去沙漠考察,中途卻迷失了方向,絕望與死亡考驗著他們。狂沙大漠,望不到盡頭,更找不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