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修養與境界人生修養的最高境界是上善若水。老子曾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穀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之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
1什麼是人的修養
性情的修養,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自己增強生活能力。
我們經常提到人要有修養,說某某人修養很高,但什麼是“修養”,它又指的是什麼?
修養是指人們在思想、政治、道德、學術方麵的學習和自覺鍛煉,以及經過長期努力所取得的能力、思想品質、學術見解,還包括一個人在待人處世過程中的風度、儀表、言行、舉止等方麵的表現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換句話說修養就是在自我認知的基礎上的一種自我教育、自我充實和自我提高的活動及結果。而修養的本質就是人的思想道德情操。
修養是對心靈的耕耘,性情的陶冶。在英文中,修養的對應詞彙是“culture”。其來源於拉丁“colore”,即耕耘,意思修養就和種莊稼一樣,需要經過辛勤的耕耘,才能獲得豐收。
達爾文曾說:道德修養有可能達到的最高境界是認識到我們應該控製自己的思想。
修養是個人魅力的基礎,是我們優點的集合體。
修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和善親切
有修養的人對人彬彬有禮,不冷淡,也不粗野,更不會做壞事。他們真誠待人。不僅對家人有愛心,對素不相識的人也有“愛人知己”的精神。這種和善並不是懦弱或者毫無主張,而是對別人不急躁、不粗魯和固執,是一種對人平和、處事安詳的外在氣質。
(2)謙虛隨和
謙虛的人總是受到別人歡迎,在社交場合上任何自傲情緒的流露都會成為你成功的障礙。因此切記,不能因為幫助別人就吹噓邀功,特別是對方的至親好友在場時更不能這樣。不因為自己比人知道的多一點,或有一技之長就四處炫耀,不因自認為比別人強就擺出一副高姿態。
(3)理解寬容
理解是情感交流的基礎,也是建立友誼的橋梁。理解的內容很廣,要理解別人的需要和行為習慣,理解別人的情緒情感,理解別人的觀點和態度,甚至能理解自己所不喜歡的人的言行。理解往往是朋友之間的真誠幫助和支持,對待和自己意見不同的人,或者傷了你的麵子、侵犯了你的利益時,隻要無礙大的原則,都要適當地給予寬容、理解。但是寬容不是縱容,不是放棄原則立場的遷就,也不是做老好人。對邪惡或居心叵測的不良行為,絕不能采取回避或逃避的態度,否則就喪失了自己應有的品德和人格。
(4)熱情誠懇
對別人,對生活要充滿熱情,但也要把握好熱情的尺度,切忌虛假過分的熱情,否則會使人陷入一種十分尷尬的境地。誠懇不能口是心非,需由內心發出;幫助別人,需誠心誠意,不帶有功利目的。
(5)誠實守信
人無信而不立。一個人倘若要在社會立足,就必須有信用。隨著現代生活的節奏加快,人們對時間的觀念越來越強。參加各種活動要守時,不論什麼時候,什麼原因遲到都是失禮的。如果不能赴約,就要提前通知,讓人久候是對朋友的怠慢,但過早到也不好。
2什麼是人生的境界
常看到書上說,要達到某種人生境界。那麼什麼是人生境界?它就是一種思想的高度,是人們期待的一種思想、一種為人處世的準則。有時我們還會說:“這人的境界真不高。”是因為我們所說的人沒有達到一個人應該具備的修養和素質。馮友蘭在《新原人》中認為,一個人做各種事有各種意義,各種意義合成一個整體,就構成了這個人的人生境界。
清朝一代宗師王國維曾經提出過人生的三個境界,他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句出自晏殊的《蝶戀花》,原意是說,“我”上高樓眺望所見的更為蕭颯的秋景,西風黃葉,山闊水長,案書何達?王國維用此句比喻:做學問成大事業者,首先要有執著的追求,登高望遠,瞰察路徑,明確目標與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戀花》最後兩句詞,原詞是表現作者對愛的艱辛和愛的無悔。若把“伊”字理解為詞人所追求的理想和畢生從事的事業,亦無不可。王國維以此兩句來比喻成大事業、大學問者,不是輕而易舉,隨便可得的,必須堅定不移,經過一番辛勤勞動,廢寢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帶寬也不後悔。
“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引用的是南宋辛棄疾《青玉案》詞中的最後四句。他將其作為“境界”之第三,即最終最高境界。即做學問、成大事業者,要達到第三境界,必須有專注的精神,反複追尋、研究,下足功夫,自然會豁然貫通,有所發現,有所發明,能夠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
馮友蘭在他的《新原人》中,把人生境界分為四種:
(1)自然境界
“自然境界的特征是:在此境界底人,其行為是順才或順習的。”求溫飽,衣食足而已。
(2)功利境界
“功利境界的特征是:在此境界中底人,其行為是‘為利’,是為他自己的利。”熙熙攘攘,皆為名利往來而已。
(3)道德境界
“道德境界的特征是:在此境界底人,其行為是‘行義’的,義與利是相反相成的。求自己的利的行為是為利的行為,求社會利的行為是行義的行為。”舍我求義,求大利,求大道。
(4)天地境界
“天地境界的特征是:在此境界中底人,其行為是‘事天’的。在此境界中底人,了解於社會的全之外,還有宇宙之全,人必知宇宙之全時,始能使其所得於人之所以為人者盡量發揮,始能盡性。”做到超俗盡性,才能返璞歸真。
3人生的六種態度
人生的六種態度是指:順世的態度、憤世的態度、遊世的態度、入世的態度、出世的態度、超世的態度。
順世的態度是指順應這個世界,既然我們無法改變這個世界,隻有順應這個世界。這也是莊子的處世法則之一。莊子認為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意思就是說生死都是自然的事情,不是人力能左右的,就像黑夜與白天,所以無所謂生,無所謂死。
莊子的“順世”,指虛而待物,與世沉浮,表現為一種與世周旋的順世態度,也是得“道” 的精神境界的一種自由表現。或許在一般人看來這是消極的,但是對於當時的知識分子有很大的影響力。因為他們的言行思想都屬於社會較為進步的階層,他們往往不滿於現實,更容易在所處社會環境中感到命運的不公。但是社會的現實又讓他們顯得無可奈何,最終隻有一顆彷徨的心。在這個時候,他們就需要一種精神的調和劑,像阿Q一般的自我勝利法。於是莊子的思想成了他們思想的後盾,例如“物不勝天”、“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等等。
憤世的態度是指憤世嫉俗,對生活工作的一切都感到不滿。我們時常聽到有人整天抱怨,生活不好,人都很冷漠,上司太嚴厲……這就是憤世的態度。因為對這個世界充滿不滿,所以憤懣。這種態度最要不得,當你敵視一切時,生活還有什麼意思?仿佛每一個人,甚至一個死物都是你的敵人,別人說一句話能挑出十個刺兒來,讓別人都害怕接觸你。
雖然人應該有些憤世的態度,但要適度,我們可以發泄自己的不滿,但環境無法改變,就要多一些順世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