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世的態度是順世態度的進化。莊子倡導的遊世是一種既順應社會,又不喪失自我追求的處世態度,用莊子的話來說就是“順人而不失己”,“外化而內不化”,“在世”而非“入世”,“遠世”而非“避世”的“遊世”之道,成就了莊子在亂世之中獨特的生命智慧。
大多數普通人的處世態度都是追逐名利,熱愛此生。這種處世方式最成熟的形態是:平和、中庸、不走極端、善於妥協;凡俗、勤勞、熱愛生活、富有情趣。這種處世方式一般稱為“入世”,莊子叫做“遊方於六合之內”。 與之相反的第二種是少數僧侶或隱士的處世態度:拒絕名利、追求永生。這種處世方式最典型的形態是:剛烈、精進、易走極端、決不妥協;聖潔、苦行、厭惡生活、拒絕歡樂。這種處世方式一般稱為“出世”,莊子叫做“遊方於六合之外”。
現在多提倡“以出世的態度做人,以入世的態度做事”。大意即為淡泊名利,實實在在地生活。
一個人入世太深,就會陷入繁瑣的生活之中,把實際利益看得過重,注重現實,囿於成見,難以超脫出來冷靜全麵地看問題,也就沒有什麼大的作為。這時就需要一些出世的態度。出世,就是尊重生命、尊重客觀規律,既要全力以赴,又要順其自然,以平和的心態對人,以不苛求完美的心態對事。站得高一點,看得遠一點,對有些東西看得淡一些。這樣才能排除私心雜念,以這種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業,就會事半功倍。
而從另一個方麵來看,一個人在世上一味地冷眼旁觀,高高在上,而不想去做一點實際的入世的事情,到頭來也是一場空。
超世的態度是指不隨物遷,遊乎塵外,其主要思想內涵是對人間世務的鄙棄和對世俗道德的否定,讓人們的情感不隨物遷。
我們要摒棄憤世的態度,有順世的態度,以出世的態度做人,以入世的態度做事,以遊世的態度修正自身的品格,以超世的態度麵對人生。
4能力是練出來的,做人的境界是“修”出來的
人的境界高低決定於他的思想,他的修養,他的知識和能力。
我們工作的能力可以通過不斷的實踐練出來,而做人的境界也可以修出來。
不要認為做人到了成年以後就成型,改變不了了。所謂做人的道德修養,都是日積月累中逐漸形成的,它們都是由一個個小的思想、行為、習慣拚成的。你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由於慣性的思想和習慣導致你的決定和做事方法。
你羨慕那些擁有高境界的人嗎?他們為人處世如魚得水,將所有的事情都會處理得十分妥帖,態度謙和,自信,風趣幽默……
其實誰都可以擁有這樣的修養,隻要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要求自己去做,就一定能“修”出來。
案 例 精 選
[描 述]
清朝康熙年間,桐城人張英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鄰居是桐城另一大戶葉府,主人是張英同朝供職的葉侍郎,兩家因院牆發生糾紛。張老夫人修書送張英。張英見信深感憂慮,回複老夫人:“千裏家書隻為牆,讓人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於是,張老夫人令家丁後退三尺築牆。葉府很受感動,命家人也把院牆後移三尺。從此,張、葉兩府消除隔閡,成通家之誼。[點 評]
張英如果沒有這良好的修養和做人境界,恐怕糾紛會一直鬧下去。在我們現在的生活中,許多人都不會有張英做人的境界。得理不饒人是許多人的真實寫照,結果卻是讓自己很生氣,讓別人也很生氣。如果都修成張英的做人境界,人與人之間會相處得很愉快。
而一個人的境界高低決定於他的思想修養、知識和能力。我們如何才能修出人生的較高境界呢?
(1)要學會原諒自己和他人
生命中充滿了遺憾、失望、誤解,通過寬容和釋放自己以及對他人的負麵情緒,可以讓自己感到輕鬆和自由。
案 例 精 選
[描 述]
藺相如因為“完璧歸趙”有功而被封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很不服氣,揚言要當麵羞辱藺相如。藺相如得知後,盡量回避、容讓,不與廉頗發生衝突。藺相如的門客以為他畏懼廉頗,然而藺相如說:“秦國不敢侵略我們趙國,是因為有我和廉將軍。我對廉將軍容忍、退讓,是把國家的危難放在前麵,把個人的恩怨放在後麵啊!”這話被廉頗聽到,就有了廉頗“負荊請罪”的故事。
[點 評]
如果藺相如沒有那麼大氣,也就沒有後來將相和的美傳。
(2)總充滿感激
隻要心中時刻充滿感激,你會感到內心充滿了愉悅。
(3)把每一天當作最後一天
你將活在光明和博愛的狀態中。
(4)每天沉思
你會感到平和、喜悅。
(5)視每次經曆為禮物
回顧自己的一生,你很容易找到最糟糕的一幕,但你從中卻能得到很多無價的東西。
(6)對待身體像對待汽車
我們的身體就像交通工具,你對它照顧得越好,你的人生之旅才會越快樂。
(7)以孩子的眼光看世界
以愉悅、驚奇、啟迪、接受等狀態去看這個世界,因為這個世界充滿了你成年後不知道的很多奧秘,你需要用孩子的心態去接受,而不拒絕。
(8)用心去愛
允許自己無條件地接受別人的愛,將自己的愛全身心奉獻給別人,你會發現這是一次神奇的經曆。
(9)反複自省
靠自己的努力達到道德的完善,不依賴他人。
(10)重視學習
三人行必有我師,學習永遠是讓你不落後的法寶。
(11)重視實踐
如果你做到這些,你的做人境界就會提升很多,同時也會贏得別人的尊敬和歡迎,讓自己也變得幸福。
5陽光心態是自己和別人的和諧,最高境界是自己和自己的和諧
自我和諧其實是一個不斷深入認知的過程。它包括了自我審視、自我學習、自我調節平衡,自我更新,與時俱進。
在與別人交往的時候,我們總是希望以樂觀積極友好的心態麵對別人,以達到讓雙方都感到愉快的效果,這就是自己和別人的和諧。因為樂觀積極的人最受到人們歡迎,如果是合作的雙方,樂觀積極的人顯然比消極悲觀的人贏得的機會要大。
在人際關係中,要做到和別人的和諧是必要的。因為我們無論做什麼,都要與別人交流、合作,總是像刺蝟一樣對待所有人,會讓別人都離你遠遠的。
但是這並不是最高的境界,最高的境界是自我和諧。
著名國學大師季羨林強調:“和諧社會除了講社會和諧、人與自然和諧,還應該講人的自我和諧。”對此,溫家寶總理也十分讚同,他說:“人能夠做到正確處理自我與社會的關係,正確對待榮譽、挫折和困難,這就是自我和諧”。
自我和諧到底是什麼?就是自我能夠正確對待名利榮譽和困難。即人通過自身的努力,使內心活動處於平衡和諧的狀態。這種狀態是:勝不驕,敗不餒;富貴不能喪誌,窮困不要失誌;對得與失有正確的看法。人的一生,既有順利的時候,也有遇到挫折的時候,既有高潮,也有低穀。這時候的心態難免會出現波動甚至失衡。這時,人們要及時地調整,使之自我和諧,以適應變化著的環境。
我國正在提倡構建和諧社會,其構建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自我和諧。有專家曾說,當一個人發現沒有任何美好而崇高的目的可以填補他自身和他命運之間的鴻溝,或在這條鴻溝上沒有架起任何一座通往天堂或人間樂土的橋梁時,反抗的精神便油然而生。它給我們的啟示就是社會和諧的微觀基礎不容忽視,個體內在心理和諧不容忽視。個體內在心理和諧不僅取決於物質生活,更取決於對自身理想信念構建的重視。人若沒有了理想也就沒有了努力的動力。自我和諧是一種境界、一種情操、一種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