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存的意誌被絕境消磨殆盡後,隻能坐以待斃。我們要學會在絕境中依靠自己,為自己尋找希望,因為自己是走出絕境的唯一領路人。
案 例 精 選
[描 述]
在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中,桑提亞哥是個老漁夫,他孤獨、運氣差、貧窮、年老體衰,但他說:“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他一連84天都沒有捕捉到一條魚。連唯一陪伴他的男孩也離他而去,沒有人相信這個老頭會再有什麼收獲。可是他再一次出海了,他要靠自己走出這個絕境。他找到一條大魚,但是卻無法捕獲,他忍著饑餓、傷痛,竭盡全力與馬林魚、鯊魚搏鬥。他要用自己去證明自己,更是要用自己的努力找到人生的希望。盡管桑提亞哥最終隻是帶回了一具魚骨架,但是他證明了,隻要頑強地與人生搏鬥,他就可以走出絕境。 他的樂觀、自信、勇敢、堅韌是在陷入絕境時的一種完美釋放,於是他在絕境中依然發出“魚啊,我到死也要跟你在一起”的誓言。桑提亞哥給人的震撼就在於他麵對絕境時所激發出的鬥誌。即使在那樣惡劣的條件下,他依然沒有放棄人生的希望。
[點 評]
古語雲,“破釜沉舟”,“背水一戰”,都是說人們在絕境中可以爆發出驚人的力量,其根源就是越是在絕望的情況下,人們的潛能越是能被激發出來,這也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意義所在。
《聖經》中有這樣一則故事:兩個旅人在沙漠中迷路。其中一人去找水,留下槍給另一人,讓他每隔一小時鳴一槍以指引自己歸來的方向。六小時後,眼看同伴回來的希望渺茫,持槍者把最後一顆子彈射進了自己的頭部。而此時,他的同伴正捧著水往回趕……
在現實的社會裏,有許多人都覺得自己處在了某個走投無路、孤立無援的境地,於是他們和這個人一樣,隻是用了不同的方式選擇了同樣的結局。
的確,在人們遇到挫折與困難時,會很容易地把自己投入一個臆造的所謂“絕境”中。然而,誰能為“絕境”劃一個明確的界限?誰又能確定處在“絕境”中就沒有任何轉機?其實,每一個人都能在絕望中給自己找一個出口。
如果在沙漠中行走,就告訴自己前方有一片綠洲;如果你走在黑暗裏,請相信,陽光就在不遠處……生活原本就是一個時常會冷場的玩笑,沒有人可以一直微笑。隻是,有的人哭過又笑了,有的人哭後就再也笑不起來。“隻要星星還在天空閃爍,我們就不必害怕生活的坎坷。”米勒為了追求自己理想中的藝術,放棄了許多掙錢的機會,以致一度陷入了貧困、苦惱和絕望的深淵。但他並沒有在絕境中退縮,而是去了鄉下,在美麗的大自然和淳樸的農家生活中尋找創作的靈感。《播種者》《拾穗者》便在絕境中誕生,米勒的藝術獲得了新生。
在絕望中尋找出口,更要用心探尋希望的所在。希望的存在是必然的,但卻是隱蔽的,發現它需要超凡的智慧和勇氣、過人的耐心和意誌。
羅曼·羅蘭說:“我要敢於正視痛苦、尊敬痛苦!歡樂固然值得頌讚,痛苦亦何嚐不值得頌讚!它們是鍛煉人類開展偉大的心魄。”絕境是激發希望的源動力。米開朗琪羅的困苦絕望成就了他藝術的靈感,貝多芬的多舛命運創造了他的《命運》,托爾斯泰對生命的惶惶不安誕生了《安娜·卡列尼娜》。在藝術的道路上他們都遇到了絕境的拷問,但是絕境卻成了他們藝術人生的一種偉大力量。
人類前行的曆史恰似在荒野中前進,隨時可能陷入絕境。但請相信:冬天已經來了,春天還會遠嗎?人生就在於和絕境的奮鬥,麵對絕境時永不言棄。更重要的是要在絕境中創造希望,讓它指引我們到更高的地方去!
4善於競爭的人才會摘得人生桂冠
人生與弈棋、賽球並無二致。隻要入局,就應該是一場誌在必得的壯烈鬥爭。
在生活或工作中做事很勤奮或者學習很認真的人有時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有些比自己條件差的人卻比自己先贏得了某種成功,或者比自己更被人賞識和歡迎,這是怎麼回事呢?原因之一就是,自己缺乏競爭意識。
地球上的生物從古至今都在競爭,達爾文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理論,就明確地說明了這個自然法則。要生存和發展就要比自己的競爭對手優秀,這是很簡單的問題。反過來思考,如果一個人比你有某一方麵的進步,或者說優秀於你,那麼他必有比你有優勢的地方。我們不得不承認這種客觀事實。
所以勇於競爭和善於競爭,才能夠讓自己從人群中脫穎而出,並在事業上會有所發展。如果一味埋頭苦幹,缺乏競爭意識,則很可能成為同時起跑群體中的落跑者。
人的智慧隻有在競爭中才能更加有效地發揮出來。而讓自己的工作更加精進,頭腦更加睿智的最佳途徑莫過於參加競爭了。
如果沒有與人攀比的競爭意識,就不會有奮鬥和進取的動力。整天想著舒服度日,生活必像死水一潭。雖然也兢兢業業,卻難以有所收獲。
每一個人都厭惡那種死氣沉沉,沒有任何生機的生活。作為現代人的我們,就要具有現代人的意識和現代人的生命衝動,喜歡競爭,並積極加入競爭就是現代人的一個突出特點。
在競爭中,你並不著重於對財富的占有,也不過分計較競爭的結局,而是更注重於生命的本身,注重競爭的過程,注重在競爭過程中生命的感覺。生命的感覺常常壓倒對財富的占有,競爭的過程常常重於競爭的結局。
現代人的內心中充滿了競爭的欲望,不論什麼方式的競爭,也無論競爭對象是誰,競爭的內容如何,競爭都能強烈激發你的生命動力。隻有在競爭中才能感覺到生命的存在,才能讓自己的生活充滿意義。
與別人競爭,首先要具備良好的競爭心理:必勝的信心和決心,即使失敗了也絕不沮喪,隻當做是一時的失利。
肯尼迪家族的口號是,不能做第二。以這種必勝的競技心理狀態,約翰·肯尼迪在1961年競選美國第35任總統時,擊敗了實力強大的尼克鬆。
要在競爭中壓倒和戰勝眾多的競爭選手,需要更加強大的競爭本領和出色的競爭技巧。
利用在你身邊的同事的信譽、出色的工作業績以及服務質量來壓倒對方。
但是競爭不能拋棄社會道德,不能離開法律規範。在任何時候,損害對方利益,搞陰謀詭計,投機倒把都不是真正的勝利。這種勝利往往也是短暫的,經不起反複較量。
不管你麵對何種競爭,也無論你所處的環境怎樣惡劣或對你不利,你都不該氣餒,不要畏懼,要相信自己。知識的不斷更新和智慧的日益豐富會讓你永遠保持良好的競爭狀態,永遠都能參與競爭。隻要你富有壓倒對方的智慧,富有新鮮的知識,什麼時候,什麼環境之下,你都可以取勝。
甚至說,如果你總是能以良好的心態積極地參與競爭,這本身就是你的勝利。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在遇到一個陌生人時,往往對陌生人的估價略低於自己。這種情況常常是不自覺的。因此要客觀地評價一個人,要對這個人有了全麵的了解後,才能得到正確的結論。如果把社會生活中的一切利害關係帶進來評價自己的對手,得出的結論通常是不公正的,甚至是錯誤的。在競爭中,人們還容易產生嫉妒心理,這些都對心理健康很不利。
年輕人比較容易犯的錯誤就是情緒不太穩定,容易大起大落。比如一個人在一陣爭強好勝的強烈心理衝擊後,又感到十分的空虛,一旦發現條件不如自己的人都上去了,又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從心理學來說,這種感覺又叫“自卑型失意”,這種情緒如果占據了主導位置,對工作和事業都是十分有害的。
人的一生中充滿了各種競爭,隻要目標合乎客觀實際,加上自己頑強的努力,每一個人都可以成功。千萬不要因為爭一時長短而有害於自己的素質和品行。美國前總統說過,事業競爭與做人並不矛盾,良好的品格修養智慧在競爭中有利於你。
另外,還要注意自己選擇的對手。尋找對手不是樹立敵人。對手也不能隨便選,要選擇有價值的。
你應該選擇以周圍的同事或同學為目標,但是他一定在取得的成績或能力方麵都比你強。換句話,他們要“跑”在你前麵,但是也不能跑得太遠。因為太遠了,你不一定能追得上,即使能追上,也要花很長的時間和精力,這樣會讓你追得很辛苦,而且挫折很多。
對手找到以後,就要分析他的優勢在哪裏?他的成就怎麼得來的?分析他做事的方法,包括人際關係的建立、個人能力的提高等。研究之後,你可以學習他的方法,也可以通過自己的方法再進行改進,相信很快會取得成績。
等超越了現在的對手,你可以再選另一個對手,並且超越他。但是我們也不該忽視這樣的事情,在長跑裏,你跟住一個對手時不一定就可以超越他,可能你剛剛跟上他,他發現後幾步就能把你甩到後頭。做事也是如此,好不容易接近了對手,他又把你拋在了後麵,當你處於這種情形的時候,千萬不要灰心,因為這種事很平常。可是無論如何,你都是有進步的。
5正確地對待錯誤
盡可能少犯錯誤,這是人的準則,不犯錯誤那是天使的夢想,塵世上的一切都免不了犯錯誤。錯誤猶如一種引力。
正確地麵對錯誤不僅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氣,很多時候承認自己的錯誤,對於有的人來說等於承認自己的愚蠢。事實上,每當你為自己的錯誤尋找一次借口,就等於失去了一次提高的機會,正確麵對錯誤不可恥,而是人的優良品質。每當我們糾正一種錯誤,就會離成功更近一步。
“錯”對我們來說是平等的,有些人把它當成前進的動力,因為“錯”能使人牢牢地記住,以後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它能使一個弱者變成強者。但對另一些人來說,卻是一種打擊。有些人知道自己做錯了,卻不肯承認錯誤,以至掙紮在崩潰的邊緣上。所以錯能給人消極的影響,讓人落後。
東漢末年,稱雄冀北的袁紹,不聽謀士田豐勸阻,貿然發動官渡之戰,結果大敗。袁紹不但不承認自己的錯誤,反而文過飾非,將田豐殺了。他固執地堅持錯誤,加上心胸狹隘,偏信讒言,使得士氣渙散,人心惶惶,人才外流,終為曹操所滅。
人人都想把事情做得完美無缺、十全十美,但這隻是一種美好的願望,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因為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總是要有一個過程, 不可能一下子就把事情辦好。另外,在辦事情時,也可能出現意外,把事情搞糟。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就是這個道理。
因此,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正視錯誤,因為錯誤會常常出現,我們應該學會與錯誤一起成長。
案 例 精 選
[描 述]
公元前628年,秦穆公不顧謀臣蹇叔的竭力反對,派大將率軍遠途奔襲鄭國。因鄭國獲訊作了準備,秦軍隻好無功而返。歸途中不出蹇叔所料,在殽山遭晉軍伏擊,大將被擒,全軍覆沒。秦穆公麵對自己因剛愎自用而導致的慘敗,沒有推脫責任,怪罪部下,而是公開認錯,痛改前非。他“素服郊次,鄉師而哭,曰:‘孤違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孤之過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見《左傳》)[點 評]
秦穆公謙誠坦白的胸襟和堅決改正錯誤的態度,贏得了臣民的尊敬。三年後,秦軍終於在彭衙之戰大敗晉軍,使秦國聲威大振,為後來稱霸乃至統一中國,奠定了重要基礎。
我們幾乎每一天都能從網絡/電視等各種媒體中聽到別人成功的歡呼和感受到成功者的喜悅。的確,這是每一個人都期盼的時候。平常,在羨慕別人成功的同時,總會抱怨自己不小心犯下大大小小的錯,總是遺憾自己與機遇擦肩而過,與成功無緣。但其實並不是成功與我們無緣,而是我們“拒絕”成功。世界上沒有人不犯錯就獲得成功,每一個人都要有麵對錯誤的勇氣,更需要有解決錯誤的思路,隻有正確對待錯誤,才能與錯誤一起成長。
學會與錯誤一起成長,不要誤解為錯誤越多越大越好。真理與謬論往往隻有一步之差。我們隻要去做事,犯錯誤就不可避免。因為每個人的知識結構、閱曆畢竟是有限的,而環境和事情是複雜的、變化的。犯錯誤固然不可取,關鍵是麵對錯誤的心態是否正確和糾正錯誤的辦法是否有效。既然犯錯誤不能避免,那麼為什麼不能從容麵對。既然是錯誤,那麼跟正確就有距離。為了縮短這段距離就必須付出更多的辛勞和努力,為了避免犯同樣的錯誤就必須有對應的預防糾正措施,從而靠近了成功。有時,小錯不斷,查漏補缺,大錯就能被杜絕。而一次錯誤都不出,可能更讓人擔心。
正確麵對錯誤的核心是要善於從錯誤中思考和總結,它不但是態度問題,也是行為論的因素。總結錯誤是理性的回想,是從實踐上升到理論的必經之路。思考錯誤是智慧的升華,是預見未知、開拓新空間的前提。隻有善於從錯誤中分析,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錯誤造成的損失,才能從錯誤中吸取最大的教訓,才能更好地避免錯誤。沒有正確的態度和觀念則會自我束縛,自我壓製,從而錯過了發現發展的機會。沒有正確的錯誤分析則會與既定目標越來越遠。
無論如何,我們都應該正確的麵對錯誤,學會處理錯誤,總結更多的經驗,提高自己。
6成功不會主動向你靠近
什麼是成功的秘訣?A=X+Y+Z,A代表成功,X代表艱苦勞動,Y代表正確方法,Z代表少說廢話。
案 例 精 選
[描 述]
一個老人以低價買下一塊長滿野草無人問津的荒地。
老人每天早上六點就開始工作:除草、鬆土、下種、澆水、施肥、捕蟲。每天都忙到太陽下山後才收工回家,真正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老人辛辛苦苦地工作半年後,這片原來無人要的荒地已經長滿了鮮豔奪目的花樹了。
這片豔麗的花園吸引了無數的人們,人家都讚不絕口,有一個人忍不住上前對老人說:“老伯,你的花園真美,我非常羨慕,看來上帝真的很照顧你啊!”老人笑笑回答說:“先生,也許上帝真的很照顧我,但你是否知道我每天早上六點就開始努力地工作直到傍晚才收工呢?”[點 評]
看到別人成功,我們總是羨慕。但是我們也要看到他們成功背後所付出的代價。
成功都是由許多辛酸和汗水所結成的果實。如果沒有汗水和辛勤的勞動,成功是不會主動靠近你的。
案 例 精 選
[描 述]
商紂王時期,昏君當道,很多有識之士冤死在獄中。
這一天,關押囚犯的地牢裏又進來了兩個人,他們是一對父子,據說是周武王的手下。
兒子和很多人一樣,一進牢房就完全絕望了,進了這裏,隻有死路一條,以往從來沒有哪個犯人從這裏活著出去的。
父親安慰兒子,一定會想出辦法的,一定會有希望的。
有一天,父親半夜被凍醒,隱隱約約聽到有水流的聲音。仔細一聽,確實是水流的聲音,白天之所以聽不見是因為過於喧嘩。這個重大的發現讓父親驚喜不已,更讓他興奮的是,水流的聲音就在他們這間牢房。也就是說,如果從牢房的泥牆一直往外麵打洞,就有機會從暗道逃離監獄。父親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悅,把兒子弄醒了,告訴了他這個驚人的發現。
兒子搖搖頭:“這怎麼可能呢!像我們這樣的處境,什麼都沒有,到處都有獄卒查房。”
父親為兒子打氣說:“沒有什麼不可能的!與其坐在這裏等死,還不如為自己爭取一線生機。我們每天打一點,總有一天會打出一個暗道出來。”
見父親意誌堅決,兒子就依了父親。
於是父子倆利用放風的時刻搜尋任何可以用來刨土打洞的工具。他們找來鋒利的石塊和木棍,甚至還找到一根半截的長矛,這半截長矛更是為他們增添了無窮的信心和勇氣。父親還謊稱有畫畫的習慣,向獄卒借來了筆和紙,畫了一幅畫,以作掩蓋洞口之用。
白天,父子倆和其他的囚犯沒有任何的區別。晚上,他們就開始了秘密行動。這是一項艱巨和危險的任務。父子倆輪流上崗,其中一個人打掩護。當一個人打洞的時候,另一個人故意弄出很高的鼾聲。就這樣,過了一年又一年,很多時候,兒子快要堅持不住了,父親總是信心十足地鼓勵他,為他描繪逃出去的美好生活。
十年後,父子倆終於把暗道打穿了,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午夜,父子倆成功逃出了監獄。
武王隆重接待了這對父子。一年後,武王伐紂,父子倆立下了汗馬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