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育兒百科全書0-1歲9(2 / 3)

12.學走:

(1)一手牽著走(12分)

(2)雙手牽著走(10分)

(3)學步車內走(8分)

(4)扶物摸跨(6分)

以10分為合格。

結果分析:1、2題測認知能力,應得15分;3、4題測精細動作,應得19分;5、6題測語言能力,應得22分;7題測社交能力,應得9分;8、9題測自理能力,應得15分;10、11、12題測大肌肉活動,應得30分,共計可得110分,以90~110分為正常範圍,110分以上為優秀,70分以下為暫時落後。如某題答案在合格以下,可先複習該欄目的上月試題,完全達標才可練習本月的試題。如果某題答案在(1)以上,可跨越本月本欄目的試題,做下個月該欄目的相應題,使該欄目的進步更加明顯。

教唱兒歌3首

小八哥

小八哥,真好看,

愛說話,嘴兒甜,

看你來了問“您好!”

看你走了說“再見!”

小八哥,語言美,

人人見了都喜歡。

穿襪子

比一比,量一量,

兩隻襪子一個樣;

哪隻穿左腳?

哪隻穿右腳?

嬰兒不會穿,

不知怎麼好。

數數歌

一二三,爬上山,

四五六,翻跟頭,

七八九,拍皮球,

伸出兩隻手,

十個手指頭。

語言能力訓練

1.教讀字詞

方法:星期一至星期六每天教嬰兒說一個字(詞),如果有條件用普通話和英語交替著教(也可用其他外國語)。一天之中多次教讀。星期天把6個字(詞)複習幾遍。例如:

①媽媽——mother;②爸爸——father;③臉——face;④眼睛——eye;⑤鼻子——nose;⑥嘴巴——mouth。

目的:對嬰兒進行語言啟蒙教育。

注意:教讀時盡量結合實物或動作等。

現在隻需每天教嬰兒讀,讓嬰兒熟悉這些字(詞),不強求嬰兒能念、能認。

2.講故事一則

方法:媽媽每天給嬰兒講一個故事,故事內容要短小、精悍、可重複講一周,例如:

母雞媽媽孵了一群小雞。每天,小雞娃兒們跟在雞媽媽身後找蟲吃,跟媽媽一起玩遊戲。母雞媽媽找到一條大蟲子,它叫著它的嬰兒們:“咯咯咯,快來呀,這兒有一條大蟲子。”小雞娃兒們跑過來,一齊說:“嘰嘰嘰,媽媽先吃,我們再吃。”

目的:訓練嬰兒語言能力。

注意:用普通話為嬰兒講故事。

社交能力訓練

1.滑稽變臉術

方法:

(1)找一麵稍大的鏡子,梳妝鏡、櫥櫃鏡或立於桌上的鏡子都可以;

(2)抱著寶寶坐在鏡子前;

(3)取下約30公分長的透明膠;

(4)對著鏡子扮個鬼臉,然後用膠帶把你的這個表情粘住,膠帶可以使你的嘴巴扭曲、眉毛上揚、鼻子變平、眼皮下垂;

(5)說些有趣的事來配合你的表情;

(6)教會寶寶撕下你臉上的膠帶;

(7)再扮個鬼臉,用膠布把這個表情留住;

(8)撕下膠帶後,和寶寶一起歡笑。

也可以在寶寶的臉上或手臂上等處粘膠帶,再幫寶寶將膠帶撕掉。

目的:培養寶寶的交流和溝通能力。

注意:你的鬼臉要讓寶寶感到有趣,別嚇到他;不要讓寶寶吞下膠帶;如果把膠帶粘在寶寶臉上,不要貼住他的眼睛、鼻子和嘴巴,撕下膠帶的時候動作要輕柔。

2.尋找小球

方法:用一個邊長30厘米左右(正方形、長方形均可)的包裝紙箱,上麵開一個大約10厘米×10厘米的洞。在右下角另剪一個邊長為5厘米的等邊三角形出口,讓寶寶從大洞投入一個小球,叫他搖動紙箱使小球從邊角出口處漏出。告訴寶寶從大洞裏看看,哪一頭亮就向哪邊搖;寶寶起初會亂搖,後來他學會不必搖,讓箱子斜著放,小球自然會滾出來。

目的:讓嬰兒學會解決問題的辦法。

注意:洞的邊緣要整齊,防止刮傷嬰兒。

情感培育訓練

1.讀“布書”

方法:你可精心地挑選一些上麵印有各種各樣圖案的手帕,或買一些可繡在童裝上的各種小動物布貼,或用彩色碎布做成多種圖案,把尼龍粘扣粘在手帕上,再把這些手帕粘在一起,一本“布書”就製成了。這本書裏應當內容豐富,又富有情趣,可以有娃娃、水果、小動物、動畫故事人物、日常用品、房屋、風景、交通工具等,可以先教嬰兒學習1~3頁,最好結合實物進行學習。

目的:培養對圖書的興趣,提高認識能力。

注意:這本書既不怕撕也不怕咬,還可以放在洗衣機中洗滌甩幹,又有遊戲價值。

2.遞東西給別人

方法:讓寶寶從盤子內拿一個橘子給爸爸,拿一個給媽媽,自己再拿一個。有時寶寶舍不得把第一個分給別人,可以把次序倒過來,先自己拿一個,然後再分給別人。有過多次練習後,可以遞一個給爺爺,再遞一個給奶奶,最後讓寶寶遞東西給客人;經常讓寶寶給客人遞食物就會養成與人分享東西的好習慣。

目的:練習遞東西給別人,一來學會與人分享,養成不自私的習慣;二來學會給人遞東西是當助手的基本功,以後大人做事時能與大人配合,學會當助手。

注意:所遞的東西一定要安全,對寶寶沒有危險。

數學能力訓練

1.玩套環

方法:把一支鉛筆插進一塊橡皮泥或一個硬紙盒裏用透明膠帶固定,做成一個套環用的“柱子”。用鐵絲擰3個直徑為10厘米的環,每個環用不同顏色的布纏好,再用針線固定一圈。給寶寶示範將環套在“柱子”上,邊套邊數“1個、2個、3個”,套完後再一個個數著取出來,讓嬰兒學著自己動手。

目的:訓練手眼協調能力,數學啟蒙。

注意:用針線固定的圈要圓。

2.區別1、2、3

方法:在嬰兒的注視下,用一張16開的紙包上1塊糖果,打開,再包上,引導他打開紙把糖果找出來,當他打開後,你就說“1塊”,並把糖果給他作為獎勵。當著嬰兒的麵另取4隻一樣的糖果,邊說“這是1塊,這是3塊”,邊用兩張紙分別包上1塊和3塊,再打開讓他注視兩邊的糖果各5秒鍾後包上(兩包的位置不要變),要求他把兩包糖果都打開,看他要哪一包。玩過幾次後,如果他總是要3個的一包;說明他能區別“1”和“3”。然後,你再包上2塊和3塊,看他是否還要3塊,如果是,說明能區別“2”與“3”。

目的:提高注意力、記憶力和手的技巧,誘發簡單數概念的萌芽。

注意:不要每打開一個包都把糖果給嬰兒吃,那樣會對嬰兒的牙齒不利。

聽覺能力訓練

1.聽音樂取放物

方法:播放一段活潑、歡快的音樂,將積木和盒子放於孩子麵前,讓孩子隨音樂將積木從盒子中一一取出,再一一放入盒中。開始孩子的動作可能比較稚拙、緩慢,聽到比較歡快、活潑的音樂,會慢慢靈活一點。

目的:訓練嬰兒對音樂的感知能力。

注意:可就地取材,父母敲擊某物,讓孩子聽聲音取放物。

2.區分噪聲與音樂

方法:父母拿積木敲桌子,示意孩子“這是不好聽的聲音”,並對著孩子皺皺眉頭;父母輕敲木琴,讓孩子傾聽,告訴孩子“這是好聽的聲音”,並對著孩子笑笑。播放(或用實物玩具)一種轟隆隆的聲音,再告訴孩子“這是不好聽的聲音”,並皺眉;播放一小段音樂,告訴孩子“這是好聽的音樂”,並對孩子笑笑。然後,弄響發出噪聲與音樂的物體或放錄音,讓孩子傾聽,父母用皺眉或微笑給孩子以暗示。

目的:在遊戲中辨分噪聲與樂音,鍛煉聽力。

注意:用木琴敲出的音樂要柔美、悅耳。

感覺能力訓練

1.玩水

方法:準備一盆溫水,把一些塑料小碗、小瓶、大盒蓋或一塊海綿、鵝卵石、吹塑小動物等放在盆裏,教寶寶將水倒來倒去,把漂在水上的玩具推來推去地玩。

目的:鍛煉小肌肉動作和眼手協調能力。

注意:春秋天可在洗澡前卷起寶寶的袖子玩,夏天可在戶外陰涼處讓他盡情地在水盆中玩。

2.打開套杯蓋

方法:拿一隻帶蓋的塑料茶杯放在孩子麵前,向他示範打開蓋,再合上蓋的動作,然後讓他練習隻用大拇指與食指將杯蓋掀起,再蓋上,反複練習。用塑料套杯或套碗,讓寶寶模仿大人一個一個套。

目的:促進寶寶的空間知覺的發展。

注意:嬰兒做對了就要稱讚他。

嬰幼兒健身操

俯臥直立運動:讓寶寶俯臥在床上,家長在其身後用雙手握住孩子兩臂肘部,輕輕扶著寶寶讓他自己用力站立起來。反複做幾遍。

11~12個月嬰兒的培育

11個月嬰兒的智能發育水平

大運動:能一手扶欄蹲下,用另一隻手撿取玩具,並能再站起來;能獨自站立2秒鍾以上。

精細動作:能有意識地打開包方木的紙,尋找方木。將方木拿到手裏。

適應能力:能有意識地將方木放入杯中;能模仿在桌麵上推動玩具小車。

語言:能有意識地並正確地發出相應的字音,以表示一個動作(如,“拿”),一個人(如,“姨”)或一件物(如,“雞”)。

社交行為:家長說“不動”或“不拿”後,會停止拿取玩具的動作。

掌握嬰幼兒智力發展的關鍵期

人的一生是由嬰兒、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量變到質變而形成的動態體係,就智力發展而言,從智力發展規律可以知道,嬰兒期、少年期、青年期的智力發展最快,變化最大,而且在一定的程度上製約著一個人一生的智力發展水平,可以說,它們是人生智力發展的關鍵期,具有有效地發展心理某些方麵的最佳可能性。以獲得最高的學習效率,促進智力的發展而言,國內外的研究表明:

2~5歲是教孩子怎樣做到守規矩的關鍵期;

4歲以前,是形象視覺發展的關鍵期;

3~5歲是發展音樂能力的關鍵期;

4~5歲是開始學習書麵語言的關鍵期;

5歲左右是數的概念形成的關鍵期;

5~6歲是掌握漢語詞彙能力的關鍵期;

3~8歲是學習外國語的關鍵期;

3歲左右和青少年時期是培養獨立性的關鍵期;

6~16歲是身體鍛煉最有成效的時期,其中6~7歲是速度、靈敏度發展的最佳期,11~16歲、16~18歲是力量和耐力增長的關鍵期,等等。

關於“關鍵期”的研究,現在處在探索階段,上麵列舉的也不是絕對的,應該說,處於不同條件下的孩子,以及處在相同條件下的不同兒童是存在著差別的。

生活自理能力的訓練

培養良好的進餐習慣:從小給小兒一個固定的坐位,讓他養成安靜坐著吃飯的好習慣。

學習用勺子:用一個玩具勺子在玩具碗內學習盛起小球、棗、藥丸、蠟殼等。有了這種練習,孩子漸漸懂得用勺子的凹麵將棗或小球盛入,放到另一個小碗內。母親表揚孩子“真能幹”,為以後孩子自己吃飯打好基礎。

智力測試方法

1.按吩咐撿出圖片、書頁或字卡:

(1)4張(12分)

(2)3張(10分)

(3)2張(7分)

(4)1張(4分)

以10分為合格。

2.放上杯蓋:

(1)放正(5分)

(2)放歪(3分)

(3)亂放(0分)

以5分為合格。

3.用手解開紙包取食物

(1)手指打開(10分)

(2)撕開(5分)

(3)要大人打開(0分)

以10分為合格。

4.從大瓶中取糖果:

(1)食指摳出(10分)

(2)倒出(8分)

(3)打翻瓶子取(7分)

(4)讓大人拿取(0分)

以10分為合格。

5.從形板中摳出形塊:

(1)摳出3個形塊(9分)

(2)摳取2個形塊(6分)

(3)摳取1個形塊(3分)

(4)放入圓形(2分)

以9分為合格。

6.回答“你幾歲啦?”:

(1)豎起食指表示“我1歲”(10分)

(2)亂豎指頭表示(8分)

(3)不表示(0分)

以10分為合格。

7.稱呼大人:

(1)4人(18分)

(2)3人(15分)

(3)2人(10分)

(4)1人(5分)

(5)不會(0分)

以10分為合格。

8.依戀大人:

(1)母親或照料人抱別的嬰兒時拉扯著要抱自己(12分)

(2)靠在母親或照料人身邊不離開(10分)

(3)靠到父親或其他親人身邊(8分)

(4)母親離開時不在乎(4分)

以12分為合格。

9.穿褲子:

(1)自己伸腿入褲管內(9分)

(2)大人握腿放入褲內(3分)

(3)不肯穿褲子(0分)

以9分為合格。

10.脫鞋襪:

(1)自己用腳蹬去鞋襪(10分)

(2)蹬去鞋子(5分)

(3)讓大人幫助脫掉(0分)

以10分為合格。

11.學走:

(1)在大人之間放手走1~2步(15分)

(2)自己扶家具來回走(10分)

(3)大人一手牽著走(8分)

(4)在學步車內走(2分)

以10分為合格。

12.爬高:

(1)自己用手足爬上被垛或台階(5分)

(2)大人牽著上一級台階(3分)

(3)不敢上高(0分)

以5分為合格。

結果分析:1題測認知能力,應得10分;2、3、4、5題測精細動作,應得34分;6、7題測語言能力,應得20分;8題測社交能力,應得12分;9、10題測自理能力,應得19分;11、12題測大肌肉活動能力,應得15分,共計可得110分。90~110分為正常範圍;110分以上為優秀;70分以下為暫時落後。如果某題在及格以下,可先複習上月該欄目的試題,然後再練習本月的試題。如果某題在(1)以上,可跨越本月試題進一步練習同一欄目下月相關的試題,使進步更加明顯。

教唱兒歌2首

小白免

一隻白兔長得美,

兩隻耳朵三瓣嘴。

前腿短,後腿長,

蹦蹦跳跳四條腿。

五指歌

一二三四五。

上山打老虎。

老虎打不到,

打到小鬆鼠。

鬆鼠有幾隻?

讓我數一數。

數來又數去,

一二三四五。

講故事一則

小鬆鼠斷奶

高高的山上有一棵鬆樹,鬆樹上的樹洞是鬆鼠的家。鬆鼠媽媽生了一隻胖嘟嘟的小鬆鼠,已經快滿周歲了,該斷奶了。

小鬆鼠要在晚上吃奶,吃奶時閉著眼睛。一天晚上,媽媽給小鬆鼠吃葡萄,一邊問小鬆鼠:“奶好吃嗎?”

“真好吃!又甜又酸。”

媽媽又說:“你長得這麼大了,該‘斷奶’吃鬆果果了。”

“不行不行!我就愛喝又甜又酸的奶。”

媽媽樂嗬嗬地說:“好吧!那就天天晚上給你吃葡萄。”

小鬆鼠睜大眼睛一看,哇,原來媽媽喂它的是一串晶亮的葡萄,它吱吱吱地笑著說:“媽媽!媽媽!我也好奇怪,怎麼從媽媽的奶裏吃出核兒來了?”

教讀字詞

1.我——I

2.你——you

3.他——he

4.花——flower

5.衣服——clothes

6.鞋——shoes

7.雞蛋——egg

8.香蕉——banana

9.褲子——trousers

10.腳——foot

11.貓——cat

12.球——ball

13.爺爺——grandfather

14.奶奶——grandmother

15.哥哥——brother

16.姐姐——sister

17.叔叔——uncle

18.阿姨——auntie

19.梨子——pear

20.公共汽車——bus

21.猴子——monkey

22.豬——pig

23.帽子——cap

24.門——door

語言能力訓練

1.用一個音表示要求

方法:寶寶經常是用一音表示他的各種意思和要求。如“媽媽走”的“走”可以代表媽、媽媽走啦、去上街、自己走等意思,要鼓勵孩子說出來,並做好翻譯員;還要誘導孩子聯想、比較,比如:寶寶說“球”時,你可把各種顏色大小的球一個一個拿出來,告訴孩子這是“紅球”,那是“綠球”等,或這是“大球”,那是“小球”等。

目的:訓練嬰兒語言能力。

注意:嬰兒不高興時,不要強迫其進行訓練。

2.學“押韻”

方法:選一首你最常教嬰兒念的兒歌,而且每句最後一個押韻的詞要容易發音,如“小娃娃,甜嘴巴,喊媽媽,喊爸爸,喊得奶奶笑掉牙……”念時,故意加重每句最後一個字的語氣,並將前麵的字拉長,念成“小娃——娃”,以強調最後那個押韻的字。你緊接著說:“嬰兒,說‘娃’!”然後你再念一遍“小娃——”故意不說出“娃”字,等著他說出。這樣反複進行,使他逐漸能跟著你把最後一個押韻的詞都說出來。

目的: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注意:家長發音要準確、到位。

社交能力訓練

1.隨聲舞動

方法:經常給寶寶聽節奏明快的嬰兒音樂或給他念押韻的兒歌,讓他隨聲點頭、拍手;也可用手扶著他的兩隻胳臂,左右搖身,多次重複後,他能隨音樂的節奏做簡單的動作。

目的:訓練音樂與動作的協調能力。

注意:音樂速度宜慢不宜快。

2.平行遊戲

方法:讓小兒與小夥伴、家長一起玩,找出相同玩具同小朋友一塊玩,培養小兒愉快的情緒。學步的小兒如在一起各拉各的玩具學走,能互相模仿,互不侵犯,加快獨走進程。

目的:訓練社會交往能力。

注意:同時教導嬰兒與小夥伴們和睦相處。

智力培育遊戲

1.尺子過夾縫

方法:讓寶寶站在藤椅後麵(椅靠背上有幾個大約6厘米的空隙),使他的手指能夠自由地在空檔中間出入。母親在椅子上豎直地(媽媽自己在前邊用手不時地固定“水平”的位置)放好一把長尺(或是一塊長形木頭),然後叫孩子從椅子後麵通過空檔把尺子拿過去。寶寶抓住尺子,但不知道應該把尺子豎過來才能通過空檔。當寶寶怎麼也拿不出尺子時,媽媽再把尺子放豎,讓寶寶通過空檔,很容易地取出尺子。

目的:該遊戲可以在寶寶腦子裏形成一係列的連鎖思維,使他初步掌握關於空間位置要互相適應的道理。

注意:第2次、第3次就可以換上別的長形玩具(寬度要能通過空檔),讓寶寶自己動一下小腦筋取出來。

2.自製畫冊

方法:把一些構圖簡單、色彩豔麗的畫麵從舊雜誌上剪下來,裝訂好,製成一本“寶寶畫冊”給寶寶看。看時,每張畫麵可停留7~8秒鍾,並配以簡要的介紹。如:“這是一座漂亮的房子,房子前麵的花園裏開著很多美麗的花。”“這是一隻大花狗,它正在啃骨頭吃呢!”家長可以經常和寶寶一道翻著這本自製的畫冊,等到寶寶對畫冊中的內容非常熟悉以後,可讓他按照父母的指令去翻找畫冊。如媽媽說:“大花狗在哪兒呀,你給媽媽找一找。”如果嬰兒不知所措,媽媽可握著寶寶的小手翻到大花狗那一頁,說:“原來大花狗在這兒呢!”

目的:有目的地發展寶寶的注意力和觀察力,並通過簡短、清晰的語言與畫麵的有機結合,給予寶寶良好的語言刺激。

注意:如果寶寶實在不想看畫冊,這一遊戲可推遲進行。

立體能力訓練

小棍夠玩具

玩法:在和嬰兒玩滾皮球的遊戲時,你故意將小球滾到嬰兒能看到但用手夠不著的地方,然後給他一支細長的紙棍,看他能否用棍夠玩具,如果你給他示範,他就會照著做。

目的:認識物體與物體之間的關係,初步嚐試使用“工具”。

注意:不要苛求嬰兒能熟練地把玩具取出來,他隻要能用棍子碰到玩具就很不錯了。

情感培養訓練

1.蓋蓋子

方法:準備一隻杯子和大、中、小三隻蓋子,其中隻有一個蓋子是正好蓋在杯子上的。先教嬰兒蓋杯子的動作,然後再把三隻蓋子都給他,叫他“看用哪個蓋子能把杯子蓋好”。嬰兒在反複蓋上取下後,終於選中了合適的那個時,媽媽要給予鼓勵。

目的:讓嬰兒掌握物體之間以及物體特性之間的最簡單的聯係,啟發他最初的思維活動。

注意:杯子最好是塑料製成的,防止摔碎傷到嬰兒。

2.都是“燈”

方法:教嬰兒認識各種各樣的燈。它們的大小、形狀、顏色、所在位置都是不同的,如台燈、吊燈、壁燈、紅燈、綠燈、日光燈等。不論你指哪盞燈,都應該說“這是燈”,並將燈打開再關上,使他認識燈的共同特點。

目的:運用詞的概括作用發展思維,提高對語言的理解力。

注意:訓練一段時間後,問嬰兒:“燈呢?”啟發他指出所有的燈。

聽覺能力訓練

逛樂器店

方法:父母帶孩子逛樂器商店,感受樂器店的音樂氣氛,讓孩子看一看,摸一摸,聽一聽,並感受幾種樂器音色,如鋼琴、笛子、提琴等。

目的:訓練聽覺能力。

注意:在孩子觀察過程中,父母應及時將樂器名稱告訴孩子。

感覺能力訓練

1.變色的世界

方法:父母準備一個萬花筒或幾塊不同顏色的透明塑料、玻璃,晴天的時候帶孩子到院子裏做遊戲,把萬花筒或彩色玻璃放在孩子的眼睛前,使其仰起頭朝光線好的方向看去,孩子會看到不同色彩的世界。

目的:訓練感覺能力。

注意:此遊戲應注意選擇光滑無棱角的塑料、玻璃,注意安全,且玩的時間不宜過長。

2.小狗有什麼

方法:先讓孩子看圖片,告訴他這是小狗,父母邊模仿小狗叫聲邊說:“小狗有尾巴,有腿,有尖耳朵,也有眼睛和嘴巴,它的鼻子最靈,用鼻子去找肉骨頭吃。”還可帶孩子到街上觀察小狗,幫助孩子指出狗的基本特征。教孩子念兒歌:“小花狗,帶鈴鐺,愛吃骨頭汪汪汪。”

目的:訓練語言與實際相結合的能力。

注意:不要接近狗,遠看即可。

動作能力訓練

1.會不會倒退走

方法:畫一條線,讓孩子在上麵直走或橫著走,不過孩子最喜歡玩的還是倒著走。一開始他會小心翼翼地一麵走一麵回頭看。媽媽可以陪他玩,看誰先走到終點。

目的:訓練動作能力。

注意:場地要平整,無大的障礙物。

2.踢罐子

方法:對寶寶來說,一隻腳支撐著體重且維持平衡,另一隻腳抬高踢東西的確相當困難。媽媽可先扶住他的腳,從踢的動作開始,再一步步進展到站著踢,邊走邊踢。

目的:訓練眼、腳協調能力。

注意:要有耐心,不可急於求成,更不要說“你真笨”、“你不行”等刺傷嬰兒自尊心的話。

嬰幼兒健身操

彎腰運動

孩子直立,家長在後麵一手扶住寶寶腹部,另一隻手扶住兩膝,在孩子前方放一玩具,讓孩子彎腰撿起玩具,反複幾次。

第七篇嬰兒的疾病預防

0~1個月嬰兒的疾病預防

新生兒發熱的護理

發熱對於新生兒來說是常見症狀,許多疾病都可以引起發熱。由於新生兒在生理上有許多特殊之處,所以父母不要隨便給孩子服藥。例如給新生兒服用退燒藥,有時會出現周身青紫、貧血、便血、吐血等症狀,嚴重的甚至死亡。這是吃了退燒藥,造成凝血機製障礙而引起的。

新生兒發燒後最簡便而又行之有效的辦法是物理降溫法。新生兒體溫在38℃以下時,一般不需要處理,隻要多喂些水就可以。如果在38℃~39℃之間,可將繈褓打開,將包裹孩子的衣物抖一抖散去熱量,然後給孩子蓋上較薄些的衣物,使孩子的皮膚散去過多熱量;也可以讓孩子的頭枕一個冷水袋來降溫。對於39℃以上高熱患兒,可用75%的酒精加入一半水,用紗布蘸著擦頸部、腋下、大腿根部及四肢等處,高熱會很快降下來。在降溫過程中要注意,體溫一開始下降,就要馬上停止降溫措施,以免矯枉過正出現低體溫。在夏季降溫過程中要注意給孩子飲水,白開水或糖水均可以,這是因為孩子在發熱的過程中,要消耗掉一定的水分,因此要給予及時的補充。這裏所介紹的是降溫的辦法,還要請醫生檢查孩子發熱的原因,進行治療。

新生兒肺炎

肺炎是新生兒時期常見病之一。早產兒更容易得此病。新生兒肺部感染可發生在產前、產時或產後。產前,如果胎兒在宮內缺氧,吸入羊水,一般生後1~2天內發病。產時,如果早期破水、產程延長或在分娩過程中,胎兒吸入汙染的羊水或產道分泌物,也可使胎兒感染肺炎。但孩子出生後,如果孩子接觸的人中有帶菌者,很容易受到感染。另外,也可能由敗血症或臍炎、腸炎通過血液循環感染肺部。

新生兒肺炎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夏天略少,新生兒肺炎與大孩子肺炎在症狀上不完全一樣,一般不咳嗽,肺部濕羅音不明顯,體溫可不升高。主要症狀是口唇發紫、呼吸困難、精神萎靡,少哭、不哭、拒乳、嗆奶、口吐泡沫。輕度肺炎,在門診可以治療,吃點抗生素或打幾針青黴素就好了。重症肺炎必須住院治療。孩子在患病期間,一般食欲較差,吃得很少,可以靜脈點滴輸液來補充熱量。

預防新生兒肺炎要治療孕婦的感染性疾病,臨產時嚴密消毒避免接生時汙染。孩子出院接回家後,應盡量謝絕客人,尤其是患有呼吸道感染的人,一定避免進入小兒房內,產婦如患有呼吸道感染必須戴口罩接近孩子。

新生兒脫水熱

如果孩子出生後2~4天時,出現熱度升高,體溫達38℃~40℃,並伴有無原因煩躁、啼哭不已,體重減輕,尿量減少的情況,但其他情況良好,無感染中毒症狀,就要注意新生兒脫水熱的問題。

新生兒脫水熱主要是由於新生兒體內水分不足而引起發熱。造成這一原因的因素主要是:產婦做月子中怕受涼,門窗關得很嚴,使環境氣溫過高;室溫高,給孩子穿蓋過多,在高溫的情況下,小兒呼吸增快,呼出的水分增多,皮膚蒸發的水分也增多,從而加重脫水。另外,母親產後3~4天內,乳汁分泌量較少,不能滿足新生兒生理需要。這些都造成新生兒體內水分大量丟失,使小兒發熱。

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注意給新生兒補充適量的水分。可喂一些溫開水或5%~10%的葡萄糖水液,每2小時一次,每次10~30毫升。如口服液體困難時,也可靜脈輸液補充5%葡萄糖液,加入總量1/5的生理鹽水。經過上述處理,熱度會隨即降至正常。

此病在預防上隻要注意給孩子補充水分,並給孩子以適當的保暖,不要給孩子造成一個高溫的環境就可以了。

新生兒易患敗血症

新生兒敗血症多在生後1~2周發病,是一種嚴重的全身性感染。此病主要是由於細菌侵入血液循環以後,繁殖並產生毒素引起的,常並發肺炎、腦膜炎危及孩子生命。

造成新生兒敗血症的原因很多,原發感染灶也不易找到。患病初期症狀不明顯,如果家長粗心,往往被忽視。病情嚴重時,常是肺炎、臍炎、膿皰疹等多方麵感染同時存在,發熱持續時間較長或體溫不升,麵色灰白、沒精神、愛睡、吃奶不好、皮膚黃疸加重或兩周後尚不消退、腹脹。

目前對新生兒敗血症的治療比較有效,如無合並症,治療效果比較滿意,不會留下後遺症。

新生兒黃疸

大部分新生兒在出生後2~3天,出現皮膚、白眼球和口腔黏膜發黃,有輕有重。一般在臉部和前胸較明顯,但手心和腳心不黃。出黃疸時,孩子沒有什麼不舒適的感覺,大便不發白,小便也不太黃。新生兒生理性黃疸不需要治療,一般在一周左右消退。雖然新生兒出現生理性黃疸是一種正常現象,但家長也要注意密切觀察。如果孩子黃疸出現得較早,黃疸較重,不能很快消退,可能是病理性黃疸。引起病理性黃疸的原因很多,需要及時檢查治療。

新生兒肝炎綜合症

新生兒肝炎綜合症是一種以持續的黃疸、血清膽紅素增高、肝或肝脾腫大及肝功能不正常為主的疾病症候群的總稱。是由多種致病因素引起的,其主要病因是病毒感染。除乙型肝炎病毒之外,其他多種病毒均可以通過胎盤感染胎兒,從而使胎兒的肝髒致病,並連累其他髒器器官。除了病毒感染外,多種細菌感染、部分先天性代謝缺陷疾病的肝髒病變、肝內外的膽道閉鎖及膽汁粘稠綜合征所致的肝髒損害等,均屬於新生兒肝炎綜合征範圍。

新生兒發現的初期表現為黃疸顯現,起病緩慢,一般在出生後數天至數周內出現,並持續不退,病情較重,伴有吃奶不好、惡心、嘔吐、消化不良、腹脹、體重不增加、大便淺黃或灰白色、肝脾腫大等。出現上述症狀要及時治療,一般情況下,孩子會很快恢複健康。

新生兒要注射卡介苗

孩子在出生後第二天即可接種卡介苗。接種後,可獲得對結核菌的一定免疫能力。卡介苗接種一般在左上臂三角肌處皮內注射,也有在皮膚上進行劃痕接種,做“艸”或“井”字形,長1厘米。劃痕接種法雖方便,但因接種量不準,有效免疫力不如皮內注射法。故目前一般不采用劃痕法。

新生兒接種卡介苗後,無特殊情況一般不會引起發熱等全身性反應。在接種後2~8周,局部出現紅腫硬結,逐漸形成小膿瘡,以後自行消退。有的膿瘡穿破,形成淺表潰瘍,直徑不超過0.5厘米,然後結痂,痂皮脫落後,局部可留下永久性疤痕,俗稱卡疤。為了判斷卡介苗接種是否成功,一般在接種後8~14周,應到所屬區結核病防治所再做結核菌素(OT)試驗,局部出現紅腫0.5~1.0厘米為正常,如果超過1.5厘米,需排除結核菌自然感染。一般新生兒接種卡介苗後,2~3月就可以產生有效免疫力,大約3~5年後,在小學一年級時,再進行OT檢查,如呈陰性,可再種卡介苗一次。

早產兒、難產兒以及有明顯先天畸形、皮膚病等小兒,禁忌接種。

新生兒要注射乙肝疫苗

目前在世界各國,乙型肝炎的發病率均高得令人吃驚。為此,我國有關部門已研究出乙型肝炎疫苗,這種疫苗沒有傳染性,對乙肝病毒具有很好的免疫性能,現已在新生兒中廣泛應用。

整個免疫注射要打3針,第一針(一般由產科嬰兒室醫務人員注射)於孩子出生後24小時之內在上臂三角肌處注射,劑量為30微克。第二針在出生後一個月注射,劑量為10微克。第三針在出生後六個月注射,劑量為10微克。全部免疫療程結束後,有效率可達90%~95%。嬰幼兒接種疫苗後,可獲得免疫力達3~5年之久

免疫疫苗接種過程簡單,一般沒什麼反應,個別孩子可能出現低熱,有的在接種部位出現小的紅暈和硬結,一般不用處理,1~2天可自行消失。

新生寶寶“拉肚子”怎麼辦

新生寶寶生後不久即排大便,1~3天內便呈黑綠色或棕褐色,粘稠,沒有臭味,稱為胎便,民間叫“臍帶屎”。2~3天後轉為正常大便。什麼樣的大便是正常的?一天應排幾次呢?新生寶寶中樞神經係統發育尚未完善,對消化道的調節活動不夠穩定,直腸內一有大便積聚就刺激肛門括約肌而隨時引起排便。新生寶寶大便次數各不相同,有的一天排2~3次,有的每換一塊尿布都帶有大便。大便性狀各有差異,可呈金黃色、淡綠色,有的較幹,也有的較稀。通常,母乳喂養的新生寶寶大便次數較多,也較稀,呈金黃色,牛乳喂養的新生兒大便次數較少,較幹,色澤呈淡黃色。新生兒的大便也與母親的飲食有關,母親食油性較大、較涼的食物,或食人較多的水果蔬菜,寶寶的大便次數就可能較多,較稀。隻要寶寶吃奶正常,生長發育正常,大便次數多或較稀都是正常現象。若寶寶大便水分較多,糞質較少,或糞質在水中漂浮,有酸臭味,或粘液較多,甚至帶有血絲,則應及時看醫生。千萬不可盲目給寶寶服用抗生素。寶寶腸道內有正常的菌群平衡,就像生態平衡一樣,維護著腸道內的環境,幫助消化吸收,抑製致病菌的生長。如果不適當地服用抗生素,則破壞了腸道內的菌群平衡,削弱了腸道自身抵禦細菌的能力。致病菌繁殖,還可造成黴菌性腸炎,導致消化吸收功能障礙,出現腹脹、惡心、嘔吐。新媽媽必須注意,不要把寶寶正常大便誤認為異常,而盲目服用各種藥物。即使患了腸道疾病也應通過醫生診斷,化驗大便,合理使用藥物,沒有細菌性腸炎,避免服用抗生素,有細菌性腸炎也不宜長期使用抗生素,或聯合使用兩種以上廣譜抗生素:如果寶寶有必要服用抗生素,停藥後,應及時服用如整腸生、麗珠腸樂、乳酸菌素片、乳酶生等藥物,加快腸道內正常菌群的建立。

新生寶寶常見皮膚問題及護理

新生寶寶在出生後的30天內,皮膚變幻莫測,往往是早上看還好好的,不一會便到處一塊一塊紅,或是寶寶一覺醒來,突然手腳又粗又幹開始脫皮,讓父母又驚又慌。其實,這些大多都是暫時的生理變化,隻要掌握一些正確的知識,給予恰當的照顧,嬰兒就會平安無事。

1.新生兒紅斑

新生寶寶皮膚表麵的角質層尚未形成,真皮較薄,纖維組織少,但毛細血管網發育良好。往往一些輕微刺激如衣物、藥物便會使皮膚充血,表現為大小不等、邊緣不清的多形紅斑,多見於頭部、麵部、軀幹及四肢,通常嬰兒沒有其他不適感。

【護理】

①紅斑屬正常生理變化,無需治療一般在1~2天內自行消退。

②切莫給寶寶隨便塗抹藥物或其他東西,因寶寶皮膚血管豐富,吸收和透過力強,處理不當則會引起接觸性皮炎。

2.皮膚色素斑

俗稱胎記或蒙古斑。許多人對此不太清楚,常誤認為是生產時受傷所致,或是被別人弄傷。實際這是由皮膚深層色素細胞堆積形成的色素斑,常表現為在寶寶的臀部和腰部之間,或者在骶尾部和背部有青色或藍灰色、藍綠色斑,或許隻有一大片,也可能有好幾塊,形狀不定且不規則,東方人大部分嬰兒都有這種色素斑。

【護理】

①通常無需進行治療,隨著年齡增長會逐漸變淡,7歲以前慢慢消失。

②如果色素斑顏色變為咖啡色,特別是數量多且範圍大,就應定期帶寶寶去醫院就診,以防患有神經皮膚綜合征中的一種病——腦結節性硬化。

3.生理性脫皮

剛出生的寶寶皮膚最表麵的角質層太薄,表皮和真皮之間連接的也不緊密,往往表現出腳躁、腳底及手腕部皮膚幹而粗糙,發生脫皮現象。通常在第8天最嚴重,隨後逐漸減輕。

【護理】

①給寶寶做清洗時水溫不要太高。

②不要過度使用嬰兒皂或其他清潔品。

③不要用毛巾或手用力搓皮屑,讓其自然脫落,以防引起皮膚損傷而形成感染,甚至敗血症。

④若想滋潤皮膚表層,應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安全、溫和的保濕品。

4.皮膚出血點

寶寶猛烈大哭,或者因分娩的缺氧窒息,以及胎頭娩出時受到摩擦,均可造成皮膚下出血,這是因為血管壁滲透性增加及外力壓迫毛細血管破裂所致。

【護理】

①出血點無需局部塗藥,幾天後便會消退下去。

②若出血點持續不退或繼續增多,或者有其他出血傾向,可請醫生進一步檢查血小板,以排除外血液病及感染性疾病。

5.皮膚變黃

一般發生在寶寶出生後的2~3天,表現為皮膚呈淡黃色,眼白也微黃,尿色稍黃但不染尿布,寶寶的一般情況很好,如吃奶有力、四肢活動好,哭聲響亮。這種現象是生理性的,7~9天後開始自行消退。早產兒生理性黃疽出現較晚,常在生後3~5天出現,6~8天達到高峰,以後開始消退,2~3周左右退淨。

【護理】

①足月嬰兒不需特殊治療,多給喝些葡萄糖水即可。

②若出生3天後出現,但10天後尚不消退,或是生理性黃疽消退後又出現黃疸,以及在生理性黃疸期間,黃疽明顯加重,如皮膚金黃色遍及全身(手、足心也深黃),應及時去醫院就診。

③對早產兒應密切觀察,必要時去醫院做光療和藥療。

6.栗粒疹

有些父母發現自己剛出生的寶寶鼻尖、鼻翼或麵部上長滿了黃白色的小點,大小約1毫米,這是受母體雄激素的作用而使嬰兒皮脂腺分泌旺盛所致,有的寶寶甚至在乳暈周圍及外生殖器部位也可見到這種皮疹。

【護理】

通常在寶寶4~6月時會自行吸收,切莫用手去擠,這樣會引起局部感染。

7.皮膚血管瘤

有些寶寶一出生,嬌嫩的皮膚就可看到紅色斑塊,寶寶哭鬧時紅色更明顯,這種紅色斑塊即是血管瘤。血管瘤中預後較好的橙色斑和紅色痣。橙色斑多數在出生後的幾個月內自行消退;紅色痣雖然消退的較慢,但對寶寶身體無多大影響。這些斑多發於嬰兒的麵部、頸位和枕部。

【護理】

①寶寶不僅臉上長紅斑痣,而且伴有抽搐或智力遲緩,需去醫院診查是否患腦血骨瘤。

②避免讓斑瘤表麵受到摩擦等刺激,以免擦傷並發細菌感染。

③若血管瘤在短期突然長得很快,應去醫院看醫生。

8.胎脂

寶寶出生時會在皮膚上帶著一層薄薄的乳白色油狀物即胎脂,不同的部位覆蓋的胎脂多少不等,它是由皮脂腺的分泌物和脫落的表皮形成的:胎兒在母體內時,胎脂可保護胎兒的皮膚不受羊水的浸潤;眙兒出生後,胎脂不僅對皮膚有保護作用,若環境溫度低,它還可減少寶寶身體的熱量向四周發散而保持體溫恒定。

【護理】

通常在出生後1~2天內會自行吸收,不必擦掉它。

9.新生兒痤瘡

差不多有近一半的新生兒有這樣的問題,出生沒幾天而在臉上長出不少像青少年臉上起的“青春痘”。這是由於寶寶受到母體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影響,出現皮脂分泌亢進所致。在皮脂分泌量增加的同時,毛囊上皮會發生角化,毛囊管狹窄,使皮脂瀦留從而形成痤瘡,症狀輕者無需任何治療。

【護理】

①孕婦在妊娠期避免濫用激素類藥物,通常在寶寶期患嚴重“新生兒痤瘡”者,在長大進入青春期時也可能會出現比較嚴重的痤瘡。

②皮疹一般在數月後自動痊愈。不要用母乳擦洗,也不要用手去擠壓,更不要塗抹激素類軟膏。

③症狀較嚴重者及時請醫生采用抗菌治療,以免損傷麵部皮膚。

10.胎頭水腫和胎頭血腫

許多寶寶出生後頭上有一個“包”,這是在分娩時,胎兒頭部受產道擠壓,尤其是受子宮口的壓迫而形成局部頭皮水腫。若使用了產鉗或胎頭吸引器助產,就會造成胎頭損傷,在頭骨骨膜下,形成血腫即稱頭顱血腫。

【護理】

①胎頭水腫的包塊是分娩中的正常現象,無需處理。

②頭顱血腫的腫塊切莫用手去按摩,更不能用注射器穿刺,不然會引起感染。應密切觀察寶寶情況,出血情況嚴重會使黃疸症狀加劇。

新生兒的臍部怎樣嗬護

(1)寶寶出生時,臍帶斷端已由醫生處理完畢並用繃帶包紮好,自此24小時之內不要打開,更不要給寶寶進行洗浴。

(2)出生24小時後即可給寶寶洗浴。洗浴時,先把包紮在臍部斷端的繃帶打開,然後把寶寶放入浴盆中,臍部可浸水,無須做特殊防護。

(3)洗浴後,將寶寶全身用清潔毛巾擦淨(包括臍部在內),依次用棉簽蘸取2%的碘酒溶液及75%的酒精溶液擦拭臍部及臍輪,每次處理完要暴露臍部斷端,然後包好寶寶即可。

(4)當臍帶部分脫落時,為了避免厭氧菌感染,可先用棉簽蘸取3%的過氧化氫溶液擦拭臍帶斷端,然後再用碘伏溶液擦拭。

(5)臍帶脫落後,若斷端未完全愈合,每次洗浴後,也要按照上述處理步驟去做,每日處理一次即可,直至斷端完全幹燥、愈合。

【提示】

①為了使臍部斷端無菌,媽媽在護理寶寶時必須注意洗淨雙手,並且保持寶寶的衣著和包被清潔幹爽。

②嬰兒尿、便之後要及時更換尿布,並清洗臀部及會陰部,避免臍部的汙染、浸漬。

③當發現臍輪或周圍皮膚出現紅腫,或有滲出液時,寶寶可能患上了臍炎,若是僅有少量分泌物,隻需用3%的過氧化氫溶液進行清洗,然後再塗抹上碘伏溶液,一天處理2~3次即可;但若臍周圍紅腫明顯,並且臍輪中有膿汁,同時嬰兒還伴有發熱、不願意吃奶、總是哭鬧等表現,應及時帶嬰兒去醫院,請醫生根據病情給予局部及全身的抗菌治療。

④用3%的過氧化氫溶液擦拭時,注意是否有氣泡產生,若有則說明溶液是新鮮而有效的。

臍疝的防治

臍疝,就是所謂的“鼓肚臍”,是由於寶寶先天腹壁肌肉過於薄弱。加之出生後反複有使腹壓增高的原因,如咳嗽、便秘、經常哭鬧等,導致腸管從這個薄弱處突出到體表,形成一個包塊,甚至會嵌頓在這個部位,使腸管出現受擠壓的症狀,如嘔吐、腹瀉等,但臍疝很少嵌頓,一般在睡眠和安靜的情況下突出的疝又會回到腹腔,突出到體表的包塊就會消失。

臍疝會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腹壁肌肉的發達,在1~2歲時自愈,有時甚至到了3~4歲.仍可有望自愈。但若臍疝太大。就容易被尿布和內衣劃傷,引起皮膚發炎、潰瘍,這種情況下應去醫院接受治療;如果,疝孔直徑若是超過2厘米左右,無自愈的可能時,也應及早去醫院做手術修補。應該根據自己寶寶的具體情況采取相應的治療。

1~2個月嬰兒的疾病預防

臍毒的預防

古時小兒出生後要拭口,這是古人為免除小兒發生某些疾病所采取的一種預防性措施,此在中醫兒科初生保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古人認為,小兒有些疾病的發生,與胎孕期間母體熱毒影響胎兒有關。

胎毒的產生與下列因素有關:

(1)孕婦恣食辛熱甘肥,移熱於胎兒。

(2)父母淫欲之火,隱於父精母血,遺傳於胎兒。

(3)孕母在懷兒期間,憂思鬱怒,五誌化火,傳於胎兒。

(4)胎兒初生口中留有穢液,未能及時清除,咽下而成胎毒之患。

(5)父母患性病,如梅毒、淋病等,傳給胎兒。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胎兒在子宮腔內,每24小時可吞咽羊水500~700毫升。正常情況下,約有1/4新生兒,要在生後12~24小時才排便,尚有7%的新生兒,可能在第二天後才能排出胎便。

若乳汁供應充分,即轉變為帶棕褐色至綠色,酸性,較稀薄的過度性糞便,最後變成普通嬰兒大便。胎糞能否按時排除,對小兒的健康有直接影響。原因是胎糞性腹膜炎,胎糞性腸梗阻,胎糞性便秘以及胎糞性黃疸等,均由胎糞引起。故有人主張,小兒出生後,應用通便之劑,促進小兒腸蠕動增強,使胎糞及早排出,對小兒健康十分有利。

克汀病要早期預防

克汀病是由於小兒體內缺少甲狀腺素而引起的一種病。甲狀腺素是人體生長發育中必不可少的內分泌激素。小兒缺乏這種激素,就會影響小兒腦細胞和骨骼的發育。若在出生後到1歲以內不能早期發現與治療,則會造成孩子終身智能低下和矮小。

克汀病主要病因有兩種,一是某些地區缺乏微量元素碘,缺碘的婦女懷孕後,供給胎兒的碘就不足,導致胎兒期缺乏甲狀腺素。二是孩子先天甲狀腺功能發育不良。

怎樣早期發現克汀病呢?母親應注意,在新生兒期,如果孩子黃疸持續不退,吃奶不好,反應遲鈍,愛睡覺,很少哭鬧,經常便秘,哭聲與正常孩子不一樣,聲音嘶啞,便應請醫生檢查。如果延誤診斷,到2~3個月時會發現更多的症狀,例如舌大且常伸出口外,鼻梁塌平,脖子短,頭發又幹又黃,而且稀疏。皮膚幹燥粗糙,肚子相對較大,這時便不可再耽誤,一定要盡早請醫生診治。

治療克汀病,必須爭分奪秒,早一天給孩子用上甲狀腺素治療,孩子的智力發育就要好一些。

要注意男嬰的陰囊

有的男孩子陰囊一側大,另一側小,如果用手電筒放在大的陰囊一側下麵照一照,顯示出紅而透亮,能透光,這就是鞘膜積液;如果不透光,則是疝氣,疝氣是由於小兒腹股溝環發育不好,腹腔內腸管掉到陰囊中,引起陰囊增大的。

預防接種

接種了卡介苗的孩子,在8~14周應到附近的結核病防治所做結核菌試驗(OT)。

接種了乙肝疫苗的孩子,在注射第1針後1個月,注射第二針。

怎樣巧治嬰幼兒紅臀

每日用艾葉(中藥房有售)煮原汁洗澡一次,不宜過濃或過淡,通常一把艾葉(1.5~2兩)可煮一大鍋水,足夠6個月以內的寶寶洗一次盆浴,水晾溫後洗,不兌清水,患處多浸泡一會兒,洗後不用清水過洗,隻用浴巾擦幹,在寶寶皮膚皺褶處撲上爽身粉(嬰幼兒專用品牌),在臀部及會陰部抹上油劑(淡魚肝油、鞣酸軟膏均可),會陰部忌撲粉。紅臀現象改善後,鞏固3天,可用強生沐浴露洗澡。艾葉作為外用中藥,有去濕、消炎、止癢的功效,並且無刺激性,長期使用也不會傷及寶寶幼嫩的肌膚。

患紅臀的嬰幼兒應停用一次性紙尿褲、隔尿巾等產品,改用棉質尿布。尿布應一濕就換,洗前洗後均需用開水燙一下,洗後在太陽下曬幹。忌用洗衣粉洗尿布,宜用肥皂洗滌。

嬰幼兒每次小便後宜用棉織布將殘留在皮膚上的尿液蘸幹,每次大便後要將寶寶的小屁股洗幹淨並塗上油劑,注意,動作要輕柔,避免破傷寶寶皮膚。

盡早建立嬰幼兒規律性的排尿排便反射,每次睡醒及進食進水1小時左右,寶寶會排尿;寶寶手腳掙紮口中嗯嗯唧唧,媽媽就要注意了,寶寶可能是要排便了。有些寶寶2個月就開始把屎把尿,慢慢適應後,就不會拉在尿布上,頂多尿濕幾塊尿布。這樣尿液、糞便就不易汙染、刺激皮膚了。

若嬰幼兒臀部皮膚由發紅轉為出疹子,且範圍有擴大的趨勢,就應盡早帶寶寶到醫院去檢查,使用外用藥膏並配合上述中醫療法,可治愈嬰幼兒紅臀。

新生寶寶長了奶癬怎麼辦

1.什麼是奶癬

奶癬是中醫或民間的一種通俗而習慣的叫法,即是西醫所稱為的“濕疹”。它是嬰兒最常見的皮膚病之一,通常寶寶在2~3個月時發病,並且以吃牛奶的胖寶寶多見。雖然皮疹會反複發作,但愈後並不留痕跡。

2.發病原由

嬰兒患奶癬的原由比較複雜,一般認為與特異性體質有密切關係,患奶癬的寶寶常常有家庭過敏性的傾向。在他們的家族成員中,常有患哮喘、過敏性鼻炎、蕁麻疹、濕疹等過敏性疾病的病史。寶寶患病大多是消化道對牛奶、蛋、魚等蛋白質過敏而引起皮膚發生炎症,但也可因為吸入花粉、灰塵、絲、毛纖維或接觸塗料、油漆、玩具、肥皂、濕熱而引起,並加重病情。通常,患奶癬的寶寶比較容易反複地發生呼吸道感染,反複地腹瀉發作,待日後稍大時,哮喘的發生率也很高,所以應該引起媽媽的重視。

3.寶寶患“奶癬”的症狀

奶癬的病情輕重不一,常常先在寶寶的麵頰部出現皮疹,進而可蔓延至頦、頸、肩、臀及四肢。奶癬時輕時重,以奇癢和反複發作為特點,寶寶因皮疹的劇烈瘙癢而哭鬧不安,不能安睡,並伴有食欲差、消化不良。皮疹有多種多樣的表現,常常一開始是小點點的紅疹子,以後大多變成紅斑、丘疹、小水皰、滲液、結痂和脫屑,皮膚因此而變得粗糙,在吃奶、哭鬧或受熱後皮膚變得明顯發紅,主要表現以下三種:

(1)滲出性奶癬是嬰兒患病最多的一種,多見於肥胖的寶寶。皮疹主要長在頭頂、額和麵頰部,並且對稱分布、皮疹有明顯的滲液。

(2)脂濕性奶癬多發於嬰兒的頭皮、麵部、兩眉之間及眉弓、眼瞼處,皮疹滲出淡黃色脂性液體,並形成黃色油膩性結痂。

(3)幹燥性奶癬的皮疹為小丘疹及紅斑,但皮疹沒有滲出液,而是有糠皮樣脫屑及細小鱗屑。

【提示】

嬰兒患奶癬後,大多在1歲以後逐漸好轉,不再發作,僅有很少的寶寶延續至兒童時期。奶癬對於寶寶最大的危險莫過於繼發細菌感染,甚至敗血症或膿毒血症。

4.看護七個重點

重點1給嬰兒喂母乳的媽媽,在喂奶期間應該暫忌辛辣、酒及其他刺激性的食物,而應該多飲多吃鮮橘汁和其他新鮮水果。

重點2嬰兒患奶癬後,居室內應保持18℃左右,要通風舒爽,但空氣不可過於或過濕。嬰兒必須和其他化膿性皮膚病的患者隔離,防止發生細菌交叉感染。

重點3媽媽一定要把嬰兒的指甲剪短,用幹淨的手套把嬰兒的雙手套住,以避免搔抓破皮膚。用清潔紗布把皮疹處包紮住,可避免摩擦刺激。

重點4對於滲出液較多的嬰兒,絕對不能用溫水洗皮疹,更不能用堿性較大的肥皂水刺激,不然會使皮疹更為加重。

重點5不要給嬰兒穿著或包得太多太厚,受熱後皮疹會更加重;也不能給嬰兒穿絲、毛及化纖織物的內衣內褲。

重點7對於長濕疹的部位,若滲出液不多,可外用膚輕鬆或地塞米鬆霜塗抹;若是滲出液較多,就要用2%的硼酸溶液進行外洗,並且用清潔紗布做濕敷,然後塗抹氧化鋅軟膏;皮疹繼發感染時,皮疹部位可用百多邦軟膏、金黴素軟膏等,必要時口服抗生素以控製感染擴散。

奶癬食療小方案

(1)避免讓寶寶過量進食。

以保持正常的消化和吸收能力,食物應以清淡為主,少加鹽和糖,以免造成體內水和鈉過多的積存,加重皮疹的滲出及痛癢感,導致皮膚發生糜爛。

(2)尋找可疑的食物過敏原。

若發現明顯地誘發寶寶長奶癬的食物,立即停用,即使是媽媽也應避免吃可能引起寶寶過敏的食物。懷疑是某種食物引起寶寶過敏時,應該設法避免再給寶寶吃,如對蛋清過敏可以暫且隻給吃蛋黃、停喂蛋清,也可從少量蛋清開始喂,然後根據寶寶的反應一點一點地增加。煮熟的蛋清和蛋黃之間的薄膜是卵類粘蛋白,極易引起過敏,不要給嬰兒吃。

(3)寶寶添加新食物要從少量開始。

從很少的量開始,一點一點逐漸地增加,若10天左右寶寶沒有出現過敏反應,才可以再增加攝入量,或增加另一品種的新食物。

(4)適當多攝入植物油。

長奶癬的寶寶身體內的必需脂肪酸含量一般較低,媽媽可在喂養中適當多用植物油,同時應少吃動物油,以免濕熱加重不利於奶癬的治療。

(5)牛奶煮沸次數要多一些。

若寶寶的奶癬是由於牛奶過敏引起,在煮牛奶時,應該加長煮沸時間和次數,使其中引起過敏的乳白蛋白變性,以減輕過敏,或用其他代乳品替代,如可以改吃豆奶或寶寶樂等。

(6)飲食多選用清熱利濕的食物。

如綠豆、赤小豆、莧菜、薺菜、馬齒莧、冬瓜、黃瓜、萵筍等,少食魚、蝦、牛羊肉和刺激性食物。

(7)多吃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

如綠葉蔬菜、胡蘿卜水、鮮果汁、西紅柿汁、菜泥、果泥等,以調節寶寶的生理功能,減輕皮膚過敏反應。

食療小妙方

(1)菜泥湯。

分別取適量新鮮的白菜、胡蘿卜、卷心萊,洗淨後切成小碎塊兒,放進鍋裏加水煮一刻鍾左右,然後取出搗成泥狀後加鹽服用;菜湯可調些兒童蜂蜜,隨時喝。此小妙方有祛濕止癢功效。

(2)絲瓜湯。

取新鮮絲瓜30克左右,切成小塊兒放在裝有水的鍋裏熬湯,待熟後加鹽調味,讓寶寶喝湯,並將絲瓜也吃下去,對於奶癬有滲出液的嬰兒較為適用。

(3)綠豆百合湯。

取綠豆、百合各30克左右,按照平時常用的方法煮湯,待豆子熟後,連渣帶湯一同飲用,可以減輕奶癬寶寶痛癢感。

(4)泥鰍湯。

取新鮮泥鰍30克,洗淨後放入水中煎煮,然後把湯汁取出,加鹽調服,適應於奶癬症狀較為嚴重的寶寶。

2~3個月嬰兒的疾病預防

尿布皮炎

用尿布的嬰兒經常會出現臀部和會陰部的皮膚發紅、濕爛,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尿布皮炎。新生兒更為多見。

尿布皮炎的發生原因主要是由於尿布洗換不勤,或者使用橡皮布、塑料膜、油布等不吸潮的材料包裹尿布,致使嬰兒臀部的皮膚經常受濕熱的刺激而發生皮膚炎症。另外,由於尿素被細菌分解,產生大量的氨,氨對皮膚有很大的刺激性。

尿布皮炎的早期表現隻是在接觸尿布的部位出現大片的皮膚發紅、粗糙,如果這個時候能得到及時、得當的處理,皮炎很快可以消退。否則繼續發展下去,可能出現斑丘疹、皰疹、嚴重的可以導致局部皮膚糜爛,甚至可以出現皮膚潰瘍。

對於尿布皮炎應著重於預防。應該勤換尿布,避免潮濕的尿布長時間的接觸皮膚,尿布應該用舊的細棉布製作,要有足夠數量的尿布並保持清潔、幹燥、柔軟。換尿布時可以用無刺激性的爽身粉使皮膚保持幹燥。此外,嬰兒穿衣、蓋被均不宜過多,衣服也不宜裹的過緊,室內的溫度應該合適,這樣可以降低濕和熱對皮膚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