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公室兵法08(2 / 3)

如果你在公司以外的場合,如廣場、電影院、音樂會等公共場所,遇見了你的上司,千萬不要故意避開,相反應主動迎上去,向他問候,這能表明你與上司興趣相投,並能夠很容易地獲得他的好感。

3.經常揣摩上司的心思

多注意上司處理事情的思路,並試著推測一下,你就能慢慢領會上司的意圖了。不要僅從字麵上理解上司的話,而應探究其深層含義。比如上司說:“天氣真冷”,他可能不是僅想告訴你天氣狀況,也許是請你“打開空調”的意思。隻有平時多注意觀察揣摩,在關鍵時刻你才能正確會意上司的暗示,與上司默契合作。

對你的上司察言觀色,並領會他的話外之音,你就可以輕鬆獲得上司的肯定和重用。從現在開始,做一個上司心中善解人意的有心人吧!

禍從口出:說話要小心,以免惹出不快的事端

春節前夕,員工們好不容易盼來了上司發的紅包。欣喜之餘,李東湧現出一個強烈的好奇心,想知道同事們的紅包是多少。

有一天,李東找劉明借他的光盤用。當時劉明正埋頭打字,便看也不看地遞給李東一串鑰匙說:“在中間的抽屜裏。”李東打開抽屜,首先看到的是一個紅信封,上麵赫然寫著“年終獎5000元”。李東心裏特別不平衡:“我和他幹一樣的活,同時來公司,我的才有2000塊,他憑什麼比我的兩倍還多?”一時衝動,李東就向老板表示了自己的不滿。兩天後,財務部部長通知李東:“根據總經理決定,從劉明的錢裏扣3000元給你,因為他泄露了公司的機密。”

後來,劉明辭職了,李東在公司更孤立了,沒有一個人願和他說話。同事們那鄙夷的目光仿佛在唾棄他:你這個見利忘義的小人,你這個出賣朋友的叛徒!

常言道:禍從口出。在職場中,一定要知道哪些話可以說,更要知道哪些話不可以說。否則,一不小心,就會惹出不快與事端。

1.回避薪水的問題

同工不同酬是上司常用的手法,它也是把雙刃劍。用不好,就容易促發員工之間的矛盾,而且最終矛頭直指上司。所以,公司上司對“包打聽”之類的人總是格外防備。

如果你碰上有這樣的同事,最好早做打算,當他把話題往工資上引時,你要盡早打斷他;如果沒等你攔住他就把話都說了,也不要緊,用外交辭令冷處理。有來無回一次,就不會有下次了。

2.閑談莫論人非

即便上司的緋聞是公開的秘密,你也別插嘴。人事關係很微妙,有人升遷,有人被炒。你不是老板,不知原委就免開尊口。

沒有不透風的牆。今天你和某同事說“小張能力不行,辦不成事”,過不了兩天話就傳小張耳朵裏了。是人多少有點報複心,不定哪天你被人收拾了,哭都不知道為什麼。

或者你跟一個要好的同事說,怎麼整治上司、如何偷懶之類的小伎倆,萬一哪天他晉升了,成了你的頂頭上司,又或者,你走運,成為他的主管,想一想從前說過的話,多少都會有點不自在。

4.野心可有不可露

在公司裏大談人生理想很容易被上司當成敵人,或被同事看作異己。因為野心人人都有,但是位子有限。你公開自己的進取心,就等於公開向公司裏的同僚挑戰。

做人要低姿態一點,是自我保護的好方法。你的價值體現在做多少事上,在該表現時表現,不該表現時就算韜光養晦也沒什麼不好,能人能在做大事上,而不在說大話上。

5.別和原公司比

這樣的話,不光上司不愛聽,其他同事也不愛聽。每個人對自己供職的公司多少會有心理歸屬感,貶損公司,同事很容易以為你也在看低他。

就算你說的都是事實,原來公司確實不錯,畢竟你現在端的是新家的飯碗,這麼不忘舊情總是不妥的。

但也別以為喜新厭舊就好,如果你在同事麵前大談原先同事的不是,情況隻會更糟。他覺得你今天能這麼議論原先的同事,下次到了別的公司,就會這麼議論他。

工作間歇,大家很願意找些話題來放鬆一下,為了避開上述問題,最好有意圍繞新聞、熱點、影視作品談天,這樣話題能放得開,而且不會惹出什麼事端。

八麵玲瓏:有“禮”沒“禮”都能走天下

美國暢銷書作家羅伯特·哈夫在一本叫做《如何在這個瘋狂世界裏找一份好工作》中一針見血地指出:人類社會主要建立在“饋贈關係”之上,有來才有往。於是,很多人便認為,在這個“瘋狂的世界”裏,要向往上爬,恐怕隻有咬著牙不惜血本的“真情大派送”了,給領導、同事送的“禮”越多越好,越貴越好,所謂有“禮”走遍天下,無“禮”寸步難行。由此一來,這個周而複始的“人情債”便惡性循環起來,怕它卻還要依賴它。

其實工作中,到底需不需要給上司,給同事送禮並不是最重要的,送與不送都有可能帶來或有利或不利的影響,重要的是如何送禮?何人該送?何人不必送?送什麼的問題。

“該如何送禮”是人情禮儀中很難處理的必修學問,這門課,學校沒教,同事沒明說,全憑自己去摸索、去掌握。熟知送禮學問的人往往不僅八麵玲瓏,進而八麵威風了。

古人有過一句這樣精辟的論述:“鋒芒不露無孔鐵錘,八麵玲瓏,多虛少實。”比喻人心思靈巧,任何事情都能處理周到,工作自然順心,人緣也好。“八麵玲瓏”該玲瓏些什麼呢?關鍵也許就是“八分精神用來做人”,“隻剩下兩分力氣做事”,要不然為什麼許多人事情做得很糟,“玲瓏”得像個腹中空空的繡花枕頭,卻照樣紅極一時,春風得意呢?

在做人的功夫裏,送禮物當然是必修的基礎課。送禮物給同事,是八小時之外建立感情,推進關係的最有效的物質橋梁;同事幫了你的忙,事後不忘認真地選一份禮物親自登門送上,既還了人情,又不致失禮;同事家有婚嫁喜事,根據關係的遠近親疏送上一分合適的賀禮,既添了喜慶,又買了人緣兒;同事生病,及時前去探望,時間不宜過長,送些鮮花、果籃、營養飲品等足矣,既安撫了病人,又表達了關注……諸如此類同事間的私人饋贈,作為聯絡感情,人情世故的必要應酬,當然未嚐不可,但要注意輕重之分,一般不宜買太重的禮物,免得讓對方感到你別有用心,會不會有求於他或者“拖他下水”。

送禮給上司,可視為一種禮貌,表達感謝照顧的心意。“吃人一口,報人一鬥”原本就是維係人際和諧的秘訣。上司在公事上給予不少指點,對工作該如何進行也幫了不少忙,謝謝化成禮物,更具體、更難忘。

有時候送禮也是一種敷衍,許多人給上司送禮並沒有明確的目的和所求,隻是篤信“吃人嘴軟,拿人手短”。領導收下了自己的微薄之禮,尤其是逢年過節或家中有喜慶事時送上的“順水推舟”便可接下的那份禮,工作中自然就會不好意思過分責難,批評送禮者,即使要說要罵也許會柔和多了。

送禮的時機宜自然,毫無理由的饋贈絕非多多亦善。老祖先創造了“禮節”一詞,恐怕也正是暗示“逢節送禮”,而不是沒道理的送。有時,剛到新崗位,剛出成績,剛被提升,倒是送禮的好時機。

當然,並非所有的禮都能送得出去。禮送到人家門上卻被拒之千裏,實在是尷尬。花錢不討好不說,弄不好還會誤大事。比如,有人自認為眼光深遠,喜歡“放長線釣大魚”,為未來投資而送上司一些大禮,而這種師出無門的大禮恐怕十有八九都會被拒收,弄不好還給上司留個心機太重的印象,真是比不送還糟。

日常的禮尚往來乃人之常情,同事間互送些一般性的禮品也無可厚非,但並非來者不拒,所有的禮物都通通收下,有時拒收同事的禮物也是必要的。比如收下一些可能影響工作大局而使某方得益的禮物,則有構成受賄罪之嫌,是萬萬不可取的。

估計送來的禮物別有用心者,一般都應該拒收,實在推脫不過,也要盡快回送同價值禮品;不願收受的,除退回禮物之外,應附以委婉、誠懇的感謝。

所以,這禮物送也罷,不送也罷,都是根據情況靈活處理的。一個人隻要兢兢業業的工作,誠心誠意待人,擦亮眼睛處事,有“禮”沒“禮”就都不影響其打天下。

常來常往:無事也登“三寶殿”

很多“走紅”的“演員”常會利用舞台下的時間進行相關活動,希望回到台上可以討好。人生如戲,工作單位就是一個大舞台,演戲的人不僅要台上功夫過硬,台下也少不了查漏補缺,打點準備。隻有台上台下配合默契、相得益彰,才能真正獲得掌聲與喝彩。你可以抽時間陪上司聊聊天,下下棋;到同事家串串門,聚聚餐。

中國人串門子落座之後常愛說這樣一句話:“無事不登三寶殿”,言外之意是有事相求了。其實這正是台下功夫不到家的一個明顯例子。會唱台下戲的人常常無事也登“三寶殿”,平日很注意與人保持聯係——哪怕是一個電話也好,讓別人知道,他們在自己心目中占一席之地,如果非到有事才找人,未免顯得太過功利主義,不免惹人反感。昔日一個很久未與你聯係的同事,突然打電話請你幫他貸筆巨款,恐怕你感到的不僅是為難,還有極大的不快吧?

八小時之外常到同事家做做客以加強聯係溝通有無,看來還是必要的,但卻要把握一定的分寸,懂得做客的學問。免得落個乘興而去,敗興而歸——太不拘小節,讓主人反感,就會成為一個不受歡迎的客人。下麵是拜訪同事應注意的一些小節。

1.預約的拜訪要嚴守時刻,別忘了“浪費別人的時間等於謀財害命”。如果預約的拜訪不能準時赴約,要提前打電話通知,即使責任不在自己,也要道歉。

2.主人向自己介紹新朋友時,一定要站起來,以示尊重,同時一定要在第一次介紹中記住對方姓名,免得談話裏不好稱呼。對一些自己不認識的長輩或領導同誌,要主動站起來,先自我介紹,讓對方了解自己。介紹自己要親切有禮,態度要謙虛,不能自我吹噓。如果在單位擔任領導職務,也隻能介紹自己所在的單位,而不能介紹職務,對某項工作有研究,隻是說對某某工作愛好就行了。

3.在同事家做客,受歡迎的人絕不大大咧咧地徑直坐到席上,須等主人力邀才“恭敬不如從命”。等人時,不要左顧右盼;主人奉茶之後,先擱下來,在談話之間啜飲最為禮貌。

4.不做“不速之客”。去拜訪對方,首先要選擇適當的時間,探訪前先要和被訪的同事約好時間,了解對方是否在家、是否方便登門,免得對方有急事無暇接待,雙方都感到冷淡。同時最好避開吃飯時間和午睡時間。回來時不要過晚,以免影響主人和家屬休息。

5.在進同事家門之前,要先看看鞋上是否帶泥。擦試之後,先行敲門再走進去。雨具,外衣等要放到主人指定的地方。如果主人較自己年長,那麼主人沒坐下,自己不宜先坐下。自己的交通工具如自行車要鎖好,放在不影響交通的地方,如果放的位置不好或忘鎖被盜,不僅自己受損失,也給主人帶來麻煩。

6.要知道吸煙屬個人嗜好,有人喜歡有人厭,抽煙時一定要征得主人特別是女主人的同意,以免間接吸煙亦危害人家的健康。如果主人家未置煙灰缸,多半是忌煙的。先掏煙打火,再讓主人匆忙替你找煙灰缸,是不尊重人的舉動。

當然,同事應酬中沒有永遠的主人,永遠的客人,做個懂禮之客固然重要,做個能得體待客的主人也要緊得很。事先得知同事將來訪,要提前“灑掃門庭,以迎佳賓”,並準備好茶具,煙具。客人進門後,要熱情迎接並請上座。如果客人是遠道而來,要問問是否用過餐。對一般客人,在飯前隻給煙茶就可以了,茶壺可以放在桌上。對尊敬的客人或領導、長輩、同事,要在另外的屋裏把茶倒好送進去,每次倒茶要倒八分滿,便於客人飲用。

對於“不速之客”,也要起立相迎。室內來不及清理,應向客人致歉。不宜當著客人的麵趕忙掃地,弄得滿屋灰塵。接待時,要問明來意。比方說:“你今天怎麼抽空來了呢?”對方如答:“有事要麻煩您。”可又不一下子直說出來。就不要立即追問,恐怕是因為還有家中其他人在場,難於啟口。那就不妨改變一下接待方式。

不要多事:“和事佬”未必能“和事”

黑格爾說過:“一個矛盾的產生,往往並不是這個矛盾本身,它也許是另外一個矛盾的衍生物。”在公事應酬繁忙的圈子裏,許多不妙的情況實在太多,簡直防不勝防,但有這樣一條法則可以幫你時時以不變應萬變,那就是:既不做“和事佬”,也不做“軟柿子”。

老李和老吳是一雙在同一科室配合了數年的老搭檔,平日關係極好,兩人無論誰受了同事的“欺侮”與誤解,另一方總會挺身而出,“仗義執言”,為老友尋個公道,真可謂榮辱與共。可最近竟然分別在同科另一位同事老丁麵前大加數落對方的不是,但表麵上卻依然友好。老丁驚異之餘深感二人都把自己當親近者訴說“心理話”,實在是很瞧得起自己,何不替他們雙方出麵調和,做個“和事佬”,最終化幹戈為玉帛?這不僅對得起他們對自己的一片信任,今後求他們辦事也方便。

於是,老丁先跑到老李家替老吳“承認錯誤”,說好話,表達“和好”之心,又跑到老吳家替老李做“自我批評”,痛陳“諒解之意”,然後心滿意足,好不驕傲的回到家裏,暗想此事辦得實在漂亮,那兩位肯定會對自己感激之至。不想等了數天,李、吳不僅沒有絲毫謝意,反而都對其冷淡之至,儼然一副攻守同盟的樣子,又好得像一個人似的。弄得老丁在同事中落了個挑撥離間的壞名聲,真是傷心之極。

過了很久,老丁才明白自己錯在哪裏:辦公室裏的是是非非天天都有,連夫妻都免不了“勺子碰鍋沿”,又何況是還各存利害關係的一對同事,偶爾的摩擦、不滿自不用說,互相指責對方不是,發泄一下心中不快也很正常。而自己的那番話不僅讓李、吳二人覺得自己是個典型的“兩麵派”,不值得深交,更會擔心二人“黃金搭檔”的良好形象在領導和同事們中間遭到破壞,影響日後發展。那麼關鍵時刻自然立即“求同存異,一致對外”了。

老丁的教訓是慘痛的。同事之間,有太多的微妙關係存在,大部分是亦敵亦友的,無論私交如何要好,但在利益麵前,總要有競爭,甚至鬥爭,數不完的鬥爭。辦公室裏的“冤家對頭”,也許正是辦公室外的“鐵哥們兒”。所以,在工作環境下如果總想做個有“正義感”的人,動不動就要去做“和事佬”,不僅很少能得到感激和好處,反而會招惹是非,要知道是非背後麻煩多啊!

更何況有的時候,一些同事為了某些目的,既想與“對手”暫時停止幹戈,便於成功,但又不便親自出麵,免得尷尬、唐突,於是便選擇一個適當的“和事佬”。本來做一件可以令人化敵為友、化幹戈為玉帛的好事是理當義不容辭的。但做“和事佬”也應該有一個界線和分寸,免得成事不足還殃及自身。

對領導、對同事、對工作不滿的人永遠大有人在,遇到有同事前來訴苦,大罵某人有意為難他,某人的做法對他極不公道等等,最明智的傾聽者所表現的態度將是既關心同事的利益,又注意會置身事外;既會很有耐性的聽著對方的“苦水”和牢騷,但又隻聽不問,尤其不會追問事件的前因後果,因為一旦成了“知情人”,日後恐怕就大為不利了。其實,過去的都已經過去,又何必去追究?除非這個同事一向與自己十分要好,那倒無妨略作了解,獻些小計,但千萬不可在事後做“高音喇叭”。

總之,絕不做“和事佬”,但也絕不做“軟柿子”,對別人的指責有意見就要提出來,哪怕從此分道揚鑣,得罪同事。假如真能這樣做,那麼相信你的同事一定會發現你身上這個優點:坦率明理。不打不相識,以後反倒更得人心。

(下)

惠人悅己:讚美讓人開心,自己也不會有損失

美國哲學家詹姆士說:“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他不用“希望”,“盼望”,而用“渴望”這個詞,足以說明人們需要的程度。也就是說,人們對於被肯定的渴望,絕不亞於對於食物和睡眠的需要。而人們渴望被肯定的本質就是:“渴望被重視”,“渴望讚美。”

美國著名的成人教育家卡耐基說:“我們滋養我們的子女、朋友和員工的身體,卻很少滋養他們的自尊心。我們供給他們牛肉和洋芋,培養精力;但我們卻忘了給他們可以在記憶中回想好多年像晨星之音的稱讚。”

小雨年輕漂亮、有才氣且很會事,單位裏許多年長的同事都對她另眼相看。某日,她在樓梯上遇到了單位電話員小潘。小潘天生小兒麻痹,身材瘦弱。出於同情,小雨與小潘搭話(平日單位裏很少有人主動同她交談),誇獎她的衣服漂亮,稱讚她穿的褲子顯得個子高,幾句原本是應酬敷衍的話,竟讓小潘激動得滿臉紅暈,眼放異彩。從那以後,小潘竟然真的漂亮起來了,理了個新發型,有時還塗點淡淡的唇彩,穿衣服也講究多了。

也許有些人會批評小雨,說:“這是種拍馬屁的方法沒有用——對於明白人是不會產生效果的。” 是的,拍馬屁是騙不了明白人的,那是膚淺、自私、虛偽的,它應該失敗,而且應該常常失敗。有些人對別人的讚賞是非常饑渴的,任何讚美之詞都可以接受,哪怕明知是假意恭維。但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許多人正是憑著這種善意的恭維獲得了希望和自信,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氣,乃至改變一生。

一百多年前,在美國,由於“渴望被重視”,“渴望獲得讚美”,一個未受過任何高等教育,極度貧困的雜貨店員,爭分奪秒地研究他花費5角錢買來的法律書。在經過近20年,共計17次慘痛失敗後,他終於成為一名律師乃至總統,他的名字就是亞伯拉罕·林肯。林肯解釋說:“那是因為人人都喜歡讚揚。”當然這種人類的本性並不是林肯第一個發現的,所有在辦公室裏、公司裏、商店裏、工廠裏工作的人們都會無一例外地遭遇過,在一番刻意地自我表現之後,卻不見絲毫讚揚。因而工作中,我們應該永遠不要忘記,我們的同事都是人,也都像我們自己一樣渴望別人的欣賞和讚揚。欣賞和讚揚是所有的人都歡迎的東西。

在我們每天所到的地方,不妨多說幾句感謝的話,留下一些友善的小小火花。你將像前麵我們提到的那個女孩子一樣,無法想象這些小小的火花如何點燃起友誼的火焰,而無論日後你走到哪裏,這友善、溫情的火焰都會照亮你的心靈。

但是值得注意的一點就是,我們的讚揚必須真實可信,如果一個人的讚揚明擺著不是出自真心,那就無異於是對他人的侮辱。一位叫做弗頓·謝恩的大主教曾經說過:“讚揚就像薄薄的臘腸片,清爽可口,恰到好處。”

渴望被重視、鼓舞、影響著人們的心靈。雖然我們沒有汽車、金錢、地位給別人,但是我們卻能夠給別人我們所能給的東西,這就是真誠的讚賞。讚美是促人向上的催化劑,是挖掘人們內在善、美之心的最好鐵鍬,它能使人朝氣蓬勃。懂得滿足別人被讚美渴望的人,就能夠和別人友好相處。

一位著名企業家說過:“促使人們自身能力發展到極限的最好辦法,就是讚賞和鼓勵……我喜歡的就是真誠,慷慨地讚美別人。”如果我們想搞好同事關係,就不要光想著自己的成就、功勞,別人是不理會這些的;而是需要去發現別人的優點、長處、成績,然後不是虛情假意的逢迎,而是真誠的,慷慨地去讚美。

從明天起,如果你發現中午的工作餐中有一道好菜時,不要忘記說這道菜做得不錯,並且把這句話傳給大師傅;如果你發現一位同事的項目搞得很利索,不要忘記讚美他雷厲風行的工作態度。雖然這些話語並不能令他們得到加薪或提拔的好運,但至少你在自己沒有任何損失的情況下,誠心誠意地向他們奉上了一枚“開心果”。

不傳流言:讓流言止於智者

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流言。雖說古人早有“謠言止於智者”的忠告,但智者畢竟很少,謠言總是會被傳來傳去。

在辦公室裏,每個人忙忙碌碌地工作,固然是為了公事,然而一起工作總要說話,說話也不可能光說正事,難免會講些題外話。其中有些閑談不僅很有趣,而且人們在背後談的也是有關同事的好處。然而有些卻純粹是傷害他人的閑話,不論有意還是無意,這種閑話都是不可寬恕的——故意的是卑鄙,無意的是草率。何況有時“言者無心,聽者有意”,經過許多人豐富的想象,也許在一番穿鑿附會,改頭換麵之後,謠言就產生了,再加上“說閑話者”捕風捉影,添油加醋之後,更使謠言的傳播速度加快,遠遠超過做事的速度。

傳播傷害他人的流言,有時是出於嫉妒,有時是為了借揭示別人不知道的秘密來抬高自己的身價,這些都是極令人厭惡的。但辦公室裏也的確有許多可以討論的話題。我們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做到絕口不提不在場的人,隻是一旦發現自己想要說些不利於他人的話時,就應該立刻閉嘴了。要知道,說閑話者,終被閑話累。

“名譽是一個人的第二生命”,沒有了名譽,以後就無法正正當當地待人處事。被流言蜚語影響,乃至毀掉了名譽的人自然悲憤、痛苦,而那些以害人損失好名聲為樂,經常傳播流言謠言的人,在他毀人名譽的同時,也毀了自己的名譽,卻還不自知。領導和同事也許還會聽他津津樂道地說別人的短長,可是也許內心深處早已充滿了輕視的鄙夷,久而久之,就再也沒有人輕易相信他說的話了,哪怕那是真話,這又何嚐不是自毀前程、得不償失?這些仁兄們最喜好的是玩“陰”的,他們從不拿工作或業績表現來正麵交鋒,也沒什麼真槍實彈,真材實料,而是運用各種漫罵、造謠使對方為流言所傷,這正是“暗箭傷人”的最好寫照。

有人用這樣幾句話來描述組織中流言的性質:“言者捕風捉影,信口開河;傳者人雲亦雲,添油加醋;聞者半信半疑,真偽難辨;被害者莫名其妙,有口難辯。”真是形象逼真之極。也惟有組織中的全體成員互相信任與合作,人人做“智者”,才能破解這種惡性循環。

當然,並非所有的謠言都罪大惡極,“馬路消息”和“小道新聞”也是同事間溝通的話題。除了可以衝淡工作裏的沉悶和無趣,也可以製造一些可供討論的話題,更可能是領導者運用的一種手段。有的領導者有時將還未決定的人事案或計劃案傳達出去,是為了通過“放風聲”、“探風向”了解各種反應。若反應好,則順水推舟,實施此案;若反應不佳,則隻當是傳言、終究無法成為事實。從這個角度來看,此種傳言仿佛是組織內的民意調查,領導者多少能獲得一些信息。

另外,傳言有時也是一種預防性的警告,當一個人被各種傳言纏身時,定會有所警覺,從而調整自己做人做事的風格,以減少別人對其的議論。更何況工作中確實有些情況是不便直截了當地去責備當事人的,否則難免會惹得“逆反效應”和不愉快,這樣適當地利用一下“傳言”也是未嚐不可的。

但無論如何,任何人聽到關於自己的流言,心中都會極為憤慨,有些人甚至會徑直去找“好事者”大吵一架而後快。但這樣處理的結果通常鬧得沸沸揚揚、兩敗俱傷。可見,當流言纏身時,如何去麵對它,並不是一門小學問。

麵對流言蜚語,非但不宜暴怒,反而應開心才是。有流言至少證明你還很有重量,很有製造謠言的價值,被“抬舉”成議論的中心還能頗有嚼頭。試想,一個早已退休在家,長年臥病在床,與世無爭的老女工,又怎麼會成為流言的主人公呢?況且,已知的謠言也總比那些未知的謠言好對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