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 父母怎麼辦35(1 / 2)

35借東西不還:覺得沒必要

家長傾訴

媽媽發現欣欣書桌上多了一本漫畫圖書,欣欣說是向同桌借的。一個月過去了,那本書還在她桌子上。媽媽問她:“你還沒有看完嗎?”欣欣眨眨眼睛,迷茫地問:“什麼呀?”“你向同學借的漫畫書呀!”欣欣說:“哦,我忘了。”媽媽提醒她:“明天就還給人家。”欣欣點點頭。可是第二天,她還是沒有還。媽媽又問她,這回欣欣的回答令媽媽很吃驚,她居然說:“一本破漫畫書不值幾個錢的,還不還無所謂的,媽媽沒必要那麼較真。”

媽媽搖搖頭,非常失望:已經是五年級的孩子了,怎麼連借別人東西要及時還都不懂呢?誠信可是做人的根本呀!”

專家分析

要想讓孩子誠信做人,不可忽視細節

誠信作為中華民族幾千年積澱下來的傳統美德,曆來為人們所崇尚。家庭是人生最初的學校。家庭教育是一個人思想品德教育的奠基工程。讓孩子學會什麼是誠實與信任、尊重與真誠,是在為孩子未來的成長播下行為之種。因此,一個人是否具有誠信的品質,往往取決於兒童時期的家庭教育。

事例中這個孩子借了別人的東西不還,可能是因為覺得東西小,不值錢,或者她與同桌關係好,因而沒有必要還。這時家長不能聽之任之,因為事情雖小,卻也折射出一個大問題,那就是——誠信。

一般來說,影響孩子誠信品質發展的因素主要有家庭、學校和社會三個方麵。其中影響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當屬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生活和接受教育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他們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進行早期誠信教育屬於家庭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為孩子走向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然而在現實生活,一些父母很早就答應給孩子買一台中英文電子遊戲機,但一拖再拖。直到有一天,孩子失望地說:“算了吧,您說話不算數的。”或者孩子也像父母一樣,借了別人的東西左催右催不還的時候,父母才會醒悟過來:原來是自己帶壞了孩子!所以父母一定不要小看自己向孩子許下的諾言。父母可以這樣想,自己的言行要是對孩子影響不大,古代的曾子怎麼會為了向孩子兌現承諾把豬都殺了呢?

守信是優良品性,失信是不道德的行為。一個言而無信的人是不會得到別人尊敬的。要想讓孩子誠信做人,不可忽視細節。孩子借了別人的東西,認為沒有必要還,這說明她心裏根本沒有“信用”這個概念。這樣的孩子將來與人交往,就有可能會因為她的屢屢食言而引起別人的不滿,失去朋友。

孩子的言而有信不僅僅是表現在借東西上麵,應該是對自己做出的每一個承諾都負起責任。

講誠信能博得他人的信任。有一個美國孩子,他父親早逝。父親去世時留下一堆債務。若按常規,欠債人已去,把他的商品拍賣分掉,債務差不多也就算了。但是這孩子一一拜訪債主,希望他們寬限時日,並保證父親留下的債務自己將分文不少地還掉。後來這孩子用了二十年時間,把父親留下的債務連本帶息、分文不差地全還了。周圍的人都非常感動,知道他是一個可靠之人,也都非常願意和他做生意。結果他不但博得了別人的合作,也贏得了他人的尊敬。在以後的生意中,他越來越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