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7年起,河北省開始舉辦以吳橋命名的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每兩年一次,至今已舉辦過十一屆。吳橋雜技節以其高定位、高起點、高品位,逐步造就了無可爭議的國際地位,成為中國雜技藝術領域舉辦曆史最長、規模最大、影響最廣泛的國際性雜技藝術節。

吳橋雜技表演——頂碗

吳橋雜技,種類繁多,各有特長。明朝中葉,吳橋雜技逐漸形成兩個流派:一派以北牟鄉為中心,稱為“東派”,後來該派逐步蔓延到寧津、南皮等縣;一派以倉上鄉、範屯鄉為基地,稱為“西派”,後來西派實力強大,流傳到吳橋全縣。在西派當中,又分成許多門類,而以“劉家門”、“齊家門”、“陶家門”最為著名。

“劉家門”在明朝中葉形成,擅長武功和馬術,該門傳統節目,除以武功為主外,還有扡子、三股子、頂功和刀門子。到了清朝鹹豐年間(1851-1861),該派掌門人劉永貴創設了馬術,最突出的節目是“關公劈刀”。他把戲劇藝術吸收到雜技表演中來,使雜技藝術更加豐富多彩。“齊家門”在明朝末年形成,該門的獨特技藝是“興活”、“悶子”和“刺清子”。後來又創建了“氣功”,該功夫有其獨到之處。“陶家門”創建於清初,該門主要技藝為古彩戲法和“撈活”,就是現在幻術和魔術的前身。最初各門界限分明,各樹一幟。

清末至民國初年,各門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也就逐漸融為一體。1917年,孫富友招納各門精英,聯合成立一個龐大的雜技集團。集團根據各門的特長,編為四大門類:一是武術,二是雜耍,三是馴獸(其中包括馬術),四是幻術和魔術。清代和民國時期,吳橋雜技達到鼎盛階段。

有“鬼手”之稱的吳橋雜技傳承人王保合

經曆兩千年的滄桑曆史,吳橋雜技不斷豐富和發展著。現今吳橋雜技在原來的基礎上,又創建和改造了許多新的節目,例如獅子舞、龍燈舞、套圈舞、彩綢舞、中幡、飛鈑、十字飛人、雙層秋千、腦擔子、大飛吊子、飛車走壁、大型魔術等。吳橋雜技供奉“呂祖”為自己的行業神,創造了行業“春典”(即行話),衍生了表演中的“說口”、“鑼歌”等口頭文藝形式,形成了獨特的表演、道具、管理以及傳承等方麵的規則,構成了完整的行業文化體係。吳橋雜技影響遍及世界五大洲,素有“十方雜技九籍吳橋”、“沒有吳橋人不成雜技班”之說。吳橋雜技從業人員之多,節目種類之豐富,流布地區之廣,在世界雜技發展曆史上也是非常少見的。據統計,吳橋雜技的傳統節目主要有肢體技巧、道具技巧、喬裝仿生、馴獸、馬術、傳統魔術、滑稽7大類486個單項,集中體現了尚武好義、百折不撓的吳橋雜技文化精神,為人們所傳頌。

吳橋雜技由“角抵”萌芽,漢代以後得到發展,明清時期更加成熟精湛,特別是到近現代,是吳橋雜技的繁榮鼎盛時期。19世紀末20世紀初,吳橋藝人不僅走出家門,也走出了國門,他們的足跡遍及各大洲。多年來,吳橋的雜技精英,在世界各地盡顯風流。這一大批來自東方文明古國的文化使者,不僅向世界展示了他們的高超技藝和藝術成就,同時也把國外的先進文化和精美技巧傳回中國,豐富了中國的雜技內容,提高了雜技藝術水平。這種中外雜技的藝術交流和文化交融,極大地影響了中國乃至世界雜技的發展,吳橋雜技藝人為此做出了卓越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