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6年類別:雜技與競技

地區:山東編號:Ⅵ-2

申報地區或單位:山東省聊城市

聊城市隸屬於山東省,與河南、河北為鄰,居於華北、華中、華東三大行政區的交界處。聊城曆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聊城雜技更以其獨特魅力享譽海內外。

聊城是中國雜技的發源地之一,也是中國著名的雜技藝術之鄉。聊城雜技現分布於東阿、陽穀、茌平等縣及其周邊地區,東阿縣孟莊、賀莊、張大人集等村都是著名的雜技村。

新石器時代,山東人被稱為東夷人,而聊城地區則是東夷人的主要活動區域。據說,當時東夷人的首領蚩尤是一位雜技高手,古代雜技就源於角抵戲,也叫蚩尤戲。

春秋戰國時期,聊城雜技馬戲得到初步發展,到漢代已經基本成熟。三國時期,雜技馬戲在聊城的東阿一帶已很盛行,成為一種以雜技為主兼有其他技藝的表演形式。

著名文學家、詩人曹植是一位具有承前啟後作用的重要人物。魏太和三年(229),曹植被封為東阿王以後,昔日結交的俳優術士會集東阿參加百戲會。據傳,他墓前的一塊風水地就是當年的娛樂場。解放前,東阿縣成立的“東盛馬戲班”,曾流行這樣一首歌:“跑馬賣解上大杆,跳丸地圈流星鞭,走江行會保平安,莫忘先拜曹子建。”可見,曹植對於東阿雜技的發展所產生的影響。1951年,在曹植墓發掘的132件出土文物中,有蒜頭形五花石球1個,據考證即為曹植“跳丸”用的道具。

史料記載,曹植是一位出色的雜技藝術家,他“跳丸擊劍,誦俳優小說數千言”,“鬥雞東郊道,走馬長楸間”,在《白馬篇》中“控弦破左的,右發摧月支。仰首接飛猱,俯身散馬蹄”。漢魏時期也曾有此佳句來形容聊城雜技聲名鵲起:“踢丸擊劍誰家子,魚山雜技自此興。”經過魏晉南北朝,雜技藝術已經非常成熟。

清末民初,聊城古老的雜技藝術不僅得以保留下來,而且有所發展。這一時期,影響最大的藝人要數李半仙和張大辮。李半仙,生於清鹹豐八年(1858)左右,茌平縣城南李莊人,是清末民初魯西一帶著名江湖藝人。他的技巧嫻熟,具有很深的造詣,可以說是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他表演的《九連環》、《仙人摘豆》,在圍滿觀眾的方寸之地,在眾目睽睽之下,於千變萬化之中不露破綻,由此而得名“李半仙”,至於他的原名早已被人遺忘。張大辮名叫張義成,於1864年出生於茌平縣廣平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他精通戲法,善演氣功。他的絕技之一就是:頭上紮一大辮子,在辮子末梢上拴一桶水,用頭甩動和搖擺,使辮子拎起水桶當空飛舞,當時在山東、河南都頗有名氣。為此,江湖藝人送他一個藝名——“張大辮”。

民國初期,光東阿縣就有幾十個雜技馬戲班。此外,陽穀、茌平、莘縣、臨清等還有幾十個雜技團。其中有些團體曾到朝鮮、日本、新加坡演出。1955年,東阿縣正式組建馬戲團8個。1970年,成立了聊城地區雜技團。自1998年至2004年,聊城雜技先後獲得國際雜技藝術節三次獎項,文化部頒發的五次獎項,另外獲得省級以上獎項二十多種,市雜技團還曾在人民大會堂為領導們做專場演出。

蹦床爬杆

聊城雜技曆史悠久,人才輩出,經過曆史的曆練和積澱,逐漸形成了富有齊魯特色的雜技行業文化體係。聊城雜技主要包括馬戲、魔術、表演三大類,重視腰腿頂功,突出新、難、奇、美、險,藝術風格樸實、英武、粗獷,素有齊魯英豪之稱,深受廣大群眾喜愛。

豐厚的雜技文化底蘊,熏陶了一批又一批雜技藝人,據不完全統計,聊城籍雜技演員,幾乎遍及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除了山東省的濟寧、德州、聊城三市雜技團外,貴州省雜技團、雲南省雜技團、山西省長治市雜技團、山東省雜技團等,起初均是以聊城雜技團為主組建而成的。聊城籍雜技演員更為國家和家鄉的父老鄉親賺足了榮譽,如鄧寶金、孟燕的《跳板凳》,1984年12月代表國家赴摩納哥參加國際馬戲雜技節,榮獲了第十屆蒙特卡洛國際馬戲雜技節的最高獎——“金小醜”獎,1986年12月,在美國舉行的第20屆世界雜技錦標賽中,又榮獲“英航杯”獎,進入21世紀的聊城籍雜技演員更是群星璀璨、光彩熠熠。

博大精深的雜技藝術是聊城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份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1993年聊城雜技被文化部列入國家蒲公英計劃,批準成立了“蒲公英聊城少兒雜技培訓基地”。基地建立以來,不斷培養雜技優秀人才,為推進雜技藝術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