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6年類別:雜技與競技

地區:北京編號:Ⅵ-3

申報地區或單位:北京市

“天橋”,有“天子之橋”的意思,原為一座漢白玉築的單孔高拱橋,是專供帝王們到天壇祭天,到先農壇祭農的禦路。天橋,曆史悠久,是世界聞名、熱鬧紅火的平民市場。

清康熙年間,天橋出現了市場的雛形,清末天橋市場發展非常迅速,先後出現了不少“落子館”戲園,同時還有很多表演雜技、武術、中幡、摔跤、戲法、說書的地攤,這其中尤以中幡等表演最受人們歡迎。

幡是旗的一種,尺寸有大小之別,主要分為碩幡、中幡和小幡三類。碩幡比較重,也比較高,一般要在12米以上;中幡一般在9米左右,多數表演者選用的都是中幡,所以耍中幡比較流行;而小幡則隻有3~4米,一般是在小的場地表演,比如劇場、茶館等。

中幡起源於晉代皇家表演項目,是既具有儀仗特色又能展示力量的一種旗幟。耍中幡起初是在行軍或打獵休息期間,旗手們為給皇上解悶,揮舞耍動大旗以博皇上歡心,鼓舞三軍鬥誌。後來經過不斷演變,逐漸成為民間廟會中的表演節目,成為中華民族民間傳統雜技項目。

耍中幡,明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已有記載。清《百戲竹枝詞》記載:“幡為四五尺高,上懸鈴鋒,健兒數輩舞之,指揮甚如意,佐以金鼓聲,觀者如堵牆焉。”

雜技藝人在耍中幡

清乾隆年間,將原龍旗杆頂加上傘,耍起來非常好看。後來加傘的大旗杆被皇宮儀仗隊選用,用以迎接外交使者,故又名大執事。皇宮裏每年耍大執事,慶祝重要慶典。乾隆年間,中幡會屬於鑲黃旗佐領管轄,屬內八檔會之一,受過皇封,盛極一時。

對中幡的發展起至關重要作用的人物要屬“王小辮”。當時全國各地都有中幡表演,但是表演形式各不相同。到了清朝末年,天橋老藝人王小辮從宮中耍執事的哥哥處學得此藝,並將大執事改名“中幡”,變成賣藝性質的表演,並在民間得到廣泛傳播。後來又收“寶三”寶善林為徒,將一身絕技傾囊相授。清朝末年至民國初年,八旗子弟為謀生計紛紛到天橋市場賣藝,其中由沈三(沈友三)、寶三(寶善林)、張狗子(張文山)等率眾表演的中幡、摔跤是撂地表演中最紅火、最火爆、最受歡迎的節目。

早期的耍中幡有“幢幡”、“擔幡”的叫法,在清朝中期,北海公園到了冬天還有“擔幡滑冰”的表演。中幡的主幹是一根長三丈三(10米多)的竹竿,竿頂懸掛一麵0.5米寬、5.5米長的長條錦旗,旗的正麵繡有祝福語句和吉祥圖案,反麵有時繡上表演團體的名稱,因此又稱標旗。中幡淨重30多斤,它下粗上細,由兩根竹竿拚成,竹竿的大小、柔韌性也有講究。一筒中幡要加工成成品大約要四年時間,其製作加工程序目前仍屬祖傳,拒不外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