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龍王廟行宮(2 / 2)

土改後,龍王廟行宮的廟產湖田全被分給農民,僧人們坐吃山空,更加變賣廟中各種文玩古董。當時廟裏一件紅木條幾,隻賣二三元錢,一把硬木太師椅還賣不到一元錢。廟周圍的農戶中至今仍有人保存著當年購買的木器家具。

在此期間,最令人痛惜的是乾隆龍床的被毀。在臨被趕出廟門的那個冬天,戒明方丈和幾個小和尚到處找不到燒火的柴禾了,能燒的已經燒完,總不能拆殿上的檀條吧,於是戒明隻好狠狠心,親手將龍床從後宮牆上取下(原來龍床是掛在後宮牆上的),用斧頭劈開,當柴禾燒鍋做飯了。戒明生前每憶至此,自己也歎惜不已,據說那龍床極其熬火,做了近十天的飯才燒完。這和後來廟裏的大禹王神像的遭遇是一樣的。“文革”前後,神像全被摧毀,泥塑的被搗掉,石雕的被砸碎,木刻的大禹王神像也被拉下神壇,用斧頭劈壞,扔到了街東村部。村部冬天開會,天冷便劈一塊神像來烤火,據說一燒滿屋香氣,一直烤了一個冬天才燒完。

離龍王廟行宮不遠的北邊有兩座小廟,一為佛家,供觀音,稱觀音堂;一為道教,供天後娘娘,稱惠濟祠。因道姑和尼姑都是女人,老百姓便統稱兩個廟都叫奶奶廟。龍王廟行宮被糧食部門征用後,汗牛充棟的經卷、碑帖都被運到了這裏存放。當時奶奶廟正殿和兩廡中都被塞滿,無人過問。四周的農戶起初都去扯回來當手紙,因為多是宣紙,毛邊紙,紙質綿軟,所以很受歡迎。後來漸漸發展到扯回燒鍋,火旺而無煙,村民爭先效仿,日久天長竟然一空。街頭村老會計一日做賬,因無演算紙,想到奶奶廟拿些經本,可是一開門才知已是空空如也。

20世紀90年代中期,原宿迂市文化部門在著手對龍王廟行宮進行建國後第二次搶修的同時,也開始了對龍王廟原始文物流失去向的追尋工作。文博人員通過開座談會,拜訪知情者,下田頭、進農戶調查了解,取得了不少第一手資料。1997年夏,在調查過程中,一個姓蔣的民間鼓樂藝人提供了一個線索。他在附近某鎮的農具廠廠長家吹喇叭時,曾看過一座鐵鼎,鼎上的銘文表明這是皂河龍王廟的遺物。該廠長自稱是1958年大煉鋼鐵時,皂河鎮賣給該農具廠的。文博人員非常興奮。須知當年龍王廟行宮的鐵鼎可算是宮中一絕,它以精鐵鑄就,兩米多高,狀如玲瓏寶塔,雕龍刻鳳,多層飛簷,燙金主頂,如果其能回歸,無論是從文物保護角度,還是從行宮曆史資料的研究角度,都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