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教孩子嗎全集3(1 / 3)

第一章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

根據心理學家的調查顯示,有一半的孩子有自己模仿認同的對象,而其中78%的孩子以自己父母為認同的偶像。父母在孩子的眼裏就是模範和表率,父母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父母是孩子心目中的英雄人物,所以要在各方麵給孩子做好榜樣。

為孩子營造一種健康的家庭氛圍

父母箴言

對於孩子來說,家庭與社會相比,前者對他們的影響更大,因為家庭是他們主要的生活場所和賴以生存的地方。所以,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醞釀一種快樂和睦、溫馨甜蜜的家庭氣氛,對孩子身心的健康發育成長相當重要。

美國心理學家諾爾蒂生動地描繪了家庭教育環境與兒童成長之間的關係:如果兒童生活在批評的環境中,他就學會指責;如果兒童生活在充滿敵意的環境中,他就學會打架;如果兒童生活在嘲笑的環境中,他就學會難為情;如果兒童生活在羞辱的環境中,他就學會內疚;如果兒童生活在忍受的環境中,他就學會忍耐;如果兒童生活在鼓勵的環境中,他就學會自信;如果兒童生活在讚揚的環境中,他就學會抬高自己的身價;如果兒童生活在公平的環境中,他就學會正義;如果兒童生活在安全的環境中,他就學會信任他人;如果兒童生活在讚許的環境中,他就學會自愛……

作為父母,我們該怎樣為孩子營造一種健康的家庭氛圍呢?

1.營造和諧的家庭氣氛

家庭氛圍是實施家庭教育的要素之一。為了孩子的將來,也為了全家人的幸福,所有的家庭成員都應當努力營造一個有利於孩子成長的家庭氛圍。這種家庭氛圍,對孩子的思想品德、性格和為人處事的影響是起決定性作用的。

任何家庭都會有矛盾,有爭吵,但盡量不要把矛盾和爭吵暴露在孩子麵前,更不能因此而對孩子造成傷害,尤其不要把孩子當作出氣筒。一個和睦的家庭、輕鬆的環境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營造和睦的家庭氣氛與家庭的經濟條件,以及家長受教育的程度沒有多大關係,關鍵是父母重視的程度。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從小就生活在氣氛緊張的“缺陷家庭”中的孩子,智商一般較低,而且存在不少心理問題;而生活在和睦家庭中的孩子,心理都比較健康。

在夫妻恩愛、和睦溫馨的家庭裏,孩子過著無憂無慮、井然有序的幸福生活。父母經常帶孩子散步、逛公園、參加體育鍛煉、做遊戲等,孩子可以全方位接受教育,從而使孩子熱愛學習,對周圍的事物充滿好奇和求知欲。反之,若夫妻感情不和,家庭氣氛緊張,父母不僅無心照顧孩子,甚至還會將孩子當作“出氣筒”。這種家庭的孩子感情上很痛苦,精神上很壓抑,健康和智力都會受到嚴重影響。

家庭環境是否和睦,對孩子健康成長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是無聲的教育。比如一個尊老愛幼,團結和睦的家庭環境,能讓孩子體驗到一種濃濃的親情,一份拳拳的愛心,感受到溫暖和幸福。家長的辛辛苦苦、忙忙碌碌,可以讓孩子體驗到父母的勤勞,感受到奮鬥的樂趣……

2.營造平等、開放的家庭氛圍

家庭是一個整體,家中發生的事情每個人都有知情權。大多數父母都喜歡把愛埋在心裏,喜歡含蓄,但如果不說出來,又怎麼能讓孩子理解和體會到呢?因此,父母不能把愛隻埋在心裏,應該把它放在嘴上。如果有工作上的快樂或煩惱時,建議父母講給孩子聽,不要認為孩子太小理解不了,或是怕孩子傷心不想讓他知道。父母這樣做是出於對孩子的愛與保護,結果卻事與願違。孩子會始終覺得自己遊離於家庭之外,家裏的事都不知道,會有一種孤獨感。因此,父母應該保證家庭成員之間的真正平等的關係,不因年齡的大小、地位的高低而區別對待,家庭中的每個人都應該受到大家的尊重,每個人都有發表意見的權利。

家庭成員之間可以很開放地談自己的想法,父母尤其要鼓勵孩子發表自己的意見,說錯了也沒有關係。隻有這樣,家庭成員之間才不至於積下一些不可調和的矛盾,當一個人遇到問題的時候,其他的人才能夠很好地理解他,真正達到一種默契,成為心心相印的一家人。

3.營造快樂的家庭氛圍

據某項調查發現:常有笑聲相伴的家庭,孩子的情商合智商普遍較高。研究人員認為,提高孩子的情商合智商的因素是多方麵的。家庭氣氛活躍,會使孩子性格開朗。孩子在輕鬆、愉悅的環境中學習、生活,能使知識麵拓寬,從而促進腦細胞的發育,並且有利於鍛煉自己的交際能力。

家庭就是一個組織,每個成員都是構成這個組織的個體,如果每個人都帶一些快樂、歡樂回家,家裏自然就充滿笑聲。相反,如果每個人都攜煩惱與不快回家,那麼家庭中肯定會是烏雲密布、雷電交加。當然,這樣說並不是讓人們回家時“報喜不報憂”,家庭中的成員應互相分享快樂,也應互相分擔憂愁,這是家庭之所以被稱為家庭的原因之一。作為父母,應該為孩子營造一種快樂的家庭氛圍,這是最基本的責任。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

父母箴言

根據心理學家的調查顯示,有一半的孩子有自己模仿認同的對象,而其中78%的孩子以自己父母為認同的偶像。父母在孩子的眼裏就是模範和表率,父母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父母是孩子心目中的英雄人物,所以要在各方麵給孩子做好榜樣。

家庭教育是一門藝術、一門學問,既極其深奧又十分簡單。其核心關鍵是要求做父母的用言傳身教去審慎地進行教育。在家庭環境中,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耳濡目染,並極力仿效。要想使家教收到良好的效果,既要講“言傳”,更要講“身教”。也就是說,父母在教育孩子過程中要身體力行,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須首先做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教育孩子,對於孩子來說,重要的不是看父母講了多少道理,而要看父母怎樣做,隻要父母率先垂範做出榜樣,其感召力和威力所產生的家教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年幼的孩子缺少辨別是非的能力。他們總是無意識地模仿父母的行為。父母是孩子的榜樣,父母的言行舉止無論好壞都會被孩子不自覺地效仿。好的行為被效仿,當然很好,但壞的被效仿了,改變起來是很難的。如果此時父母加以管教的話,孩子會說,既然父母這樣做,那他為什麼不能這樣做?

漢森習慣在每天工作之前,先去鎮上的酒館喝上一盅。雖然知道這是個不好的習慣,妻子一直勸他戒掉,但是他想,反正隻是自己的一個壞習慣而已,又不影響別人。

一天,天降大雪,漢森穿好棉襖,戴上手套,吻別妻子後,和往常一樣吹著口哨向酒館走去。沒走多遠,他覺得有人跟在後麵。回頭一看,竟是自己年幼的兒子。

兒子踩著父親留在雪地上的腳印,邊跑邊興奮地喊:“爸爸,你看,我正在踩你的腳印!”

兒子的話令漢森心中一頓,他想:“如果我去酒館,兒子踏著我的腳印,將來他也會去酒館的。”

從那以後,這位父親再也不光顧酒館了。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是孩子進入社會最初的模仿對象,孩子從父母那裏學會的某種習慣和處世態度,對其一生的發展產生極大的影響。

父母的品質、人格對孩子有潛移默化的作用,他會影響孩子今後的成長。如果父母的榜樣出現了偏差,孩子的思想行為就會出現偏差。在今後的生活中他就會放鬆自律,做出有損社會公德的事情,從而也使他失去社會性人格的發展機會。

父母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都無不對孩子產生影響。

許多人還記得他們的父母是怎樣向家庭之外的人伸出援助之手的。一位母親說:“縈繞在我腦海中的是那種對家庭之外的其他人的真誠關心的氛圍。我的父親直到60歲時仍然是一位誌願消防員和救援工作者。我的母親則一直做各種誌願工作並時常幫助社區中的其他人。即使自己並不富有的時候,父母對別人仍很慷慨。因為父母的友善,許多人在我和姐姐麵前常常稱讚他們。”

有一位男人這樣談及他的父親:“我記得我的爸爸在工會保護製度還沒有建立起來以前,他每周有五天要為他的本職工作幹很長時間,星期六還有另外的工作,也要幹很長時間。我還能記得每天天還沒亮的時候我醒了,就能聽見父親起床並悄悄地出去上班,而此時家裏其他人都還在睡覺。我不記得他生過病,請過一天假。他唯一不工作的一天是星期天,他總是和我們一起做些事情來消磨這一天,比如探望親戚,和我們一起騎車等等。他的家庭就是他的生活。他的工作信念和他對家庭的全力投入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且至今影響著我。”

當我們友好而和善地對待他人時,我們的孩子就會學到我們的善;當我們心胸狹窄、自私自利時,我們的孩子也同樣學到了這些東西。如果我們為了推掉一個不願參加的約會而說謊,或者我們因為不想聽電話而讓孩子告訴人家我們不在家時,我們便在孩子的心靈中播下了撒謊的種子,受過騙的孩子會去騙人。孩子若看到父母從工廠裏偷工具或在旅館裏偷毛巾便會以為偷竊不是錯事。在家裏看不見父母笑臉、得不到愛撫的孩子將來很難開朗和友愛。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經常會對孩子說應該這樣做,不應該那樣做來規範孩子的言行。可是這種空洞的說教所起的作用往往微乎其微。在某些方麵的教育中,說教幾乎起不到什麼作用。比如:早晨起來,父母要有意識的向家裏的長輩問早,向鄰居問早,下班回家,主動問好,帶孩子出門做客時要輕聲叩門,在做客時談吐高雅,舉止文明,主人招待時要說謝謝!臨走時要說謝謝!家裏來了客人,要帶孩子到門口迎接並引導孩子把自己最好吃的東西拿出來招待客人,客人給孩子帶禮物時,讓孩子表示感謝!客人回家時要帶孩子送到門口說“歡迎下次再來”“再見”。你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孩子都會看在眼裏,並以你為榜樣模仿效法。在日常生活中,謹言慎行,以身示教,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須做到。

父母一旦答應了孩子的事一定要兌現,兌現有困難的事不要輕易許諾。如果父母隨便承諾孩子一件事,但由於種種原因給忘記了,對孩子的情緒不僅會是一個較大的打擊,在某種程度上也會對孩子內心帶來傷害。如果父母經常言出不行,說話不算話,就會降低在孩子心目中的可信度,孩子對父母的崇信、敬仰與愛戴,就會由於你的失信次數而遞減。次數過多,可能父母的話就會被孩子完全不當一回事,還談什麼教育孩子呢。再者,如果作為父母經常說話不算話,孩子也會下意識地效仿,對自己說出的話不負責任,便會成為他的一種不良習慣。如果你經常有言出不行這樣的“過錯”,請你在孩子麵前鄭重其事的道歉,並給他一個合理的解釋,博得孩子的諒解。當然,這種道歉的次數越少越好。

父母是孩子一生的老師。如果你是明智的父母,就應該以身垂範,給孩子在各方麵做出好榜樣。

讓孩子在鼓勵中成長

父母箴言

現在的孩子自尊心都很強,父母也都很重視保護孩子的自尊心。通過鼓勵來教育引導孩子,會增強孩子的自尊心,會讓孩子在自信中健康成長。

3歲的帕蒂在看媽媽擺吃飯的桌子。她拿起了一罐子牛奶,想幫著倒進玻璃杯裏,媽媽很快地抓住了瓶子,非常慈祥地說:“不,親愛的,你還很小,這件事你不能做。我會自己倒牛奶,你可以幫我把餐巾擺上。”帕蒂看著媽媽親自去倒牛奶非常地失望,她不高興地離開了餐廳。

孩子們在生命的初始階段,都有非常強烈的與生俱來的勇氣,非常積極地想去做他看到別人在做事情,假如帕蒂真的灑了一些牛奶,但和她的自信心比起來,灑些牛奶是太渺小的事情了。帕蒂有勇氣去試著做新的事情,那麼媽媽應該表現得對她有信心,從而給她以鼓勵。如果牛奶灑了,帕蒂會覺得自己失敗了,那麼母親需要給她更多的鼓勵。這時候媽媽應該表揚她的勇氣,把灑了的牛奶擦幹淨,鼓勵她說:“再試一下,帕蒂,你會成功的。”帕蒂一定會很高興。因為她受到來自媽媽的鼓勵,她的自信心就會在這點滴的日常生活中逐步成長起來。

鼓勵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正麵而積極的鼓勵常可帶給孩子意想不到的衝力,引導孩子發揮最大的功效。

1.在孩子自卑時要鼓勵

芳芳從幼兒園回來悶悶不樂,因為同伴嘲笑她有個大蒜鼻子。媽媽對她說:“你的鼻子挺漂亮啊,媽媽就喜歡你這個樣子。”媽媽的這種鼓勵方法是錯誤的。媽媽不過是在寬慰孩子,告訴她無論長得什麼模樣,媽媽一樣愛她。但是這其實等於告訴孩子她擔心的東西是真的。事實上,兩三歲孩子就開始注意自己的長相了。到了五六歲,他們會同別人比較,然後會抱怨:“我的臉太黑了。”“我是不是太矮啊?”如果孩子覺得自己哪裏長的不好看,先問問他,是不是在和誰做比較。然後可以同他討論,看看能不能幫他。如果孩子覺得自己不如同伴高大,可以告訴他各人有各人漂亮的地方,如果真的想高大一點,可以鼓勵他去打打籃球,學習遊泳。當然,有時候對於孩子的抱怨我們實在無能為力,在那種情形下,你可以對他的不快表示理解,千萬不要置之不理。

2.在孩子發言的時候要鼓勵

給孩子發言的機會非常重要。當然,他們的思考過程難免會有錯誤的時候,“怎麼啦,怎麼會連這個都不懂?”、“簡直就是笨蛋嘛!”、“多用一下大腦好不好!”這類的話,父母不應該隨口而出,否則隻會使孩子更加別扭和執拗。父母若是一口就否決孩子的想法,那麼,由於否定而產生的挫折感,往往會使孩子再也不肯繼續想下去,或是再也不肯發言和回答問題。所以,碰到這種情形,父母可以用比較婉轉的方法,像說:“你的想法,我不太明白,你要不要再想一想,想清楚一點再告訴我好嗎?”引導孩子從別的角度去思考,還可以提高他的自信心。當孩子對“什麼是對的”還模糊不清時,還是避免馬上使用嘉許和鼓勵,父母要先對孩子有所了解。仔細留心孩子的發言內容,才有助於父母對孩子的了解。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