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教孩子嗎全集5(2 / 3)

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父母箴言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必須會變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做父母的不要總以家長的身份來壓製孩子,動輒打罵孩子,傷孩子的自尊,而應以民主平等的態度去對待孩子,與孩子進行溝通,耐心傾聽孩子的想法,成為孩子不設防的朋友。

有些父母對孩子總是像上級對下級那樣,一味強調自己的觀點與尊嚴,從不顧及孩子的想法。一遇到孩子與自己有意見分歧時,不問青紅皂白就讓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做。這樣的父母不僅得不到孩子的認同,還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破壞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更別說得到預期的教育效果了。也許是這個原因,很多孩子都喜歡與家庭以外的成人交往,因為那些成人對待他們很像同輩,而孩子在家庭中往往就感受不到這種氣氛。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越來越傾向於跟父母拉開距離,有些事情寧願告訴好朋友甚至不相幹的人,也不願向父母吐露。孩子們都有這樣的心理:覺得自己大了,成熟了,應該自由飛翔了,應該與父母站在同一水平線上平視而不是仰視。此時,父母的愛讓他們覺得沉重,讓他們覺得翅膀受到束縛。這時,做父母的應該想辦法成為孩子的知心朋友,問題就會解決了。

1.尊重孩子

父母和孩子的交往應該是平等和民主的,而不是獨斷的。孩子在家庭中扮演的雖然是子女的角色,但與父母一樣,他們的價值和尊嚴應該受到尊重,因此,父母在生活中要尊重孩子,要把孩子放在一個與自己平等的角度來與之交往。當然,隻尊重孩子是不夠的,重要的是要獲得孩子的信任,成為孩子的知心朋友。

2.建立信任關係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相互信任是他們關係的重要方麵,因為不信任會使親子關係中出現抵觸現象,直接影響教育質量。因此,合格的父母還必須經常用正直和誠實的行為去獲得孩子的信任。要獲得孩子的信任,最重要的一點是不要蒙騙孩子。對孩子的提問,包括像“死”和“性”等傳統禁忌的話題,也應做誠實的回答。另外,不要輕易對孩子許諾什麼,孩子往往會將成人的許諾當作誓言,如果許下了承諾卻沒有做到,就會有損我們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嚴重的還會讓孩子不再相信我們。

孩子到了懂事的年齡,父母就應當相信他們所說的話,以建立相互之間的信任。父母在與孩子交往的過程中,一定不要這樣說:“你所說的確實是真的嗎?”或“不要對我撒謊!”這樣會讓孩子恐慌,還會有一種不被信任的憤怒。即便他們撒了謊,也不要用懷疑、責備的目光看著他們,要相信他們是誠實的,並慢慢引導他們說出真相。

孩子信任父母的標誌,是遇到問題時能找父母解決,把父母作為一位知心朋友對待。因為他們知道我們很信任他們,能給他們一個滿意的答複。這樣,孩子才會把他們內心中的秘密透露給我們,並樂意讓我們分擔他的喜怒哀樂。

父母對待孩子態度的一致性,是孩子對父母信任的基礎。孩子們都有這樣的天性:當他們能夠預料到父母的意圖以及父母會做出什麼樣的反應時,就會覺得比較安全。隻有他們覺得與父母在一起比較安全,才會信任父母,也才會把父母當成自己的知心朋友。

3.用真誠的態度與孩子交往

父母在與孩子交往的過程中,應該意識到自己在思考什麼、感受什麼、要做什麼以及如何做才能讓孩子真正接受自己。在這一過程中,父母必須是真誠的、懇切的,不能有絲毫的虛假,這就要求父母必須在孩子麵前坦開心扉,告訴孩子自己的真實思想和感受。比如,當我們的工作沒有做好時,當我們受到上司和同事的誤解時,可以告訴孩子我們很傷心;當孩子的某些行為讓我們生氣時,我們可以明白無誤地向他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

4.做孩子的心理保健醫生

與孩子朝夕相處的家長應該是最了解孩子的人,要在生活與學習中注意觀察,在經常與孩子溝通的基礎上,隨時掌握孩子的心裏感受、情感波動,用正確的心理知識引導孩子、疏導障礙,從而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品質。

正確引導孩子與異性交朋友

父母箴言

對於孩子交異性朋友,應該抱有一種理解、尊重和支持的態度。禁止孩子與異性交往或者向孩子發難,不僅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還易造成性心理偏差,影響孩子將來的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能力。

上了初中的甜甜變得很愛交朋友了,不僅和女同學關係親密,還有很多要好的男同學,有時還和這些男同學一起到家裏複習功課、在街上閑逛或者出去郊遊。父母對此非常擔憂,怕女兒與這些男孩子們交往時一不小心鬧出什麼亂子來。甜甜的情況是很多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們都會遇到的,青少年喜歡廣交朋友,因為“喜歡與人相處”、“渴望被人愛”是人的本性,再加上青少年對異性充滿強烈的好奇心,所以很樂意在一起相處。

美國心理學家赫洛克把交友,包括交異性朋友的好處總結為八條:第一,為彼此帶來穩定感;第二,共同度過快樂的時光;第三,獲得與他人友好相處的經驗;第四,發展寬容大度和理解力;第五,得到掌握社交技能的機會;第六,得到批評他人和受他人批評的機會;第七,為將來提供求愛的經驗;第八,培養誠實的道德觀。

作為父母雖不能過多幹涉孩子交異性朋友,但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正確引導孩子與異性之間的交往。

進入青春期,人的性意識開始覺醒。青春期性的需求,主要表現在與異性交往中滿足自己對異性的好奇心,以及釋放性心理能量。正常的男女間的交往有利於相互了解,消除男女之間的神秘感,還可以得到智力上互滲、情感上互慰、個性上互補和學習中互激的作用。善於與異性交往的青少年往往是開朗、活潑的,心理不受壓抑。但一定要區分開友情和愛情,否則就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友情是以友愛為出發點,是有共同目標的朋友之間的深切感情,愛情是以性愛為基礎,是以結婚為目的的活動。愛情是兩性之間所存在的一種特殊關係,需要通過理智、道德、意誌來實現,需要負社會責任和法律責任。

“青春期”的異性關係是一個最容易被誤解、又最容易出問題的問題,大多數父母、老師意識到自己的孩子或學生已經情竇初開時,或者隻是在心裏暗暗著急,或者旁敲側擊地去勸阻,或者不由分說地去製止,很少與青少年開誠布公地溝通,更不會為他們提供指導。但是在茫茫人海中,除了男人就是女人,異性交往不但不可避免,而且還是每個人一生中、現代社會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交際形式之一。所以,如果父母真的關注孩子的生活幸福、事業成功,就必須讓孩子具備與異性相處的本領,教會孩子正確把握與異性交往的尺度。

青少年的交往往往是憑直覺進行的,是純潔和美好的,對這種友誼父母應當格外尊重和鼓勵。讓孩子與異性自然交往,告訴他不要把異性視為特殊對象而感到神秘和敏感,形成一種人為的緊張和過分激動的心態,也不必因對某個異性有好感,願意與之交談、接觸,就認為自己愛上了對方,或以為對方對自己有情,錯把友誼當愛情來追求。父母也不要把青春期的異性交往看作是“早戀”,是一種“錯誤的要求”或“會鬧出亂子的壞事”,而想辦法去“製止”、“拆散”。

父母要教育處在青春期的孩子用平常心態對待異性朋友,控製性衝動,培養自己的健康人格,端正性觀念和批判“性解放”思潮。有人認為隻要女孩願意、男孩不吃虧,男女之間的性交往是很正常的。其實不然,男孩一旦放縱自己,不僅會給女友帶來災難,也會使自己產生強烈的罪惡感。

其實,學會與異性交往是“青春期”最重要的社會目標之一。按照人類心理社會發展的自然進程,一個正常人從初中開始就需要學習建立異性友誼,因此與異性交往並非是“長大以後的事”。相反,如果真的等到離開學校走上社會以後才開始學習與異性交往,很可能就會因為缺乏鍛煉而成為這方麵的“困難戶”。但是與異性交往時,要掌握好尺度,否則會適得其反。

處於青春萌動期的孩子充滿希望和幻想,他們的內心世界很精彩,可是又不願表露。這時如果得到積極的引導,他們便會打開美好而神秘的心靈之窗,讓熱情、才智源源地流淌出來;如果受到強製的壓服,他們便會把受了傷的心靈深藏起來,讓壓抑、困惑相伴左右。所以,成人不應用成人的眼光看待他們,批評他們,因為孩子交朋友多數並不是成人的談情說愛。倒不如在青春期階段,增加必要的生理和性科學的教育,使孩子們一方麵大大方方地與異性交往,一方麵又增加理智的意識,學會鍛煉自我感情的調節與控製。

所謂“朋友多了路好走”。孩子處在成長的階段,多結交一些異性朋友對成長和學習本身是大有裨益的:可以促使孩子形成博愛的精神,養成熱情、寬厚待人的習慣,有利於其性格的形成和發展、學業的進步,並使他們逐漸走向成熟。反之,則容易使孩子形成孤僻的性格,為人處世不合群。每個做家長的都應該用發展的眼光正確看待孩子的異性朋友。隻要孩子自己覺得能談得來、關係融洽,能從對方那裏學到東西,不論是同性朋友還是異性朋友,都應支持他們之間的友誼和正常交流。要信任自己的孩子,不宜橫加幹涉、歪曲孩子們純潔的心靈,因為朋友是絕對沒有性別之分的。

需要注意的是,父母應該讓孩子在與異性交往的過程中,保持廣泛接觸和群體形式,注意交往的分寸;少與異性單獨接觸,沒有特殊需要不單獨約會;注意把握和控製自己的性衝動,避免由於朦朧而產生的偏差,珍惜少男少女的純潔;理智地、有分寸地對待出乎意料的感情越軌,尤其對待“性誘惑”要敢於說“不”。

父母接待“小客人”時的禮儀

父母箴言

作為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同學或朋友,這也是尊重孩子的重要表現。當孩子的同學或朋友來訪時,作為父母,應該把他們當作“小客人”,要遵守相關禮儀,這不但會體現出自身的素質,還會為孩子做出榜樣。

培根曾說過:“除了一個真心的朋友之外,沒有一樣藥劑是可以通心的。”我國的古語中也有“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非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這都說明一個人是否能交到幾個益友、諍友即好朋友的重要性,也正因為這樣,做父母的應當重視孩子的交友問題,而孩子的同學或朋友來訪時,父母能否給予禮貌的對待,也同樣是一個值得注意的重要問題。

首先,父母應尊重孩子的同學或朋友,並尊重他們的友誼。當孩子有同學或朋友來家時,如果父母方便,也應該出來歡迎,熱情招呼並幫助孩子進行接待。若居住條件較好,可以讓孩子和同學或朋友進屋裏小聚。若居住條件較差,又不能回避的話,至少父母應盡量不幹擾,不影響孩子們說話和娛樂。

其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父母的言行應該成為子女的榜樣。父母本身的言行必須符合文明禮貌的要求。如發現自己的鄰居或朋友當著孩子們的麵說粗俗話,開低級趣味的玩笑,應要求他們停止,並請他們暫時回避。因為這不僅會影響孩子和孩子的來客,而且還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在同學或朋友麵前感到難堪。

再次,父母對自己孩子和同學或朋友間的交談、娛樂不幹擾,並不意味著不加關心、不加引導或不加指導,如果發覺他們是在說不正當的話或搞不正當的活動,父母必須及時以平等的態度去給予幫助和指點,以使他們的友誼健康發展,這樣做,與禮儀的要求並無矛盾。

第四,若孩子和來訪的同學、朋友歡迎父母與他們一起聊天和娛樂,父母應盡量滿足他們的要求。若上門的同學、朋友是難得來的,有條件的話,父母應主動熱情地留飯。

第五,若孩子的同學或朋友來訪是由於遇上了困難,父母隻要確有可能,也應從旁給予幫助。

第六,若孩子與來訪的同學、朋友發生意見糾紛,父母不應坐視不管,而應主動關心、幫助解決,但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而不可袒護、包庇自己的孩子。

第七,作為父母,可以引導孩子進行必要的娛樂活動,最好開展一些適合自身特點的活動,如郊遊、集郵、下棋、打球,也可以組織唱歌跳舞,在緊張的學習之餘,可以得到積極的放鬆。

第八,當孩子的同學或朋友告辭時,父母如果方便的話,也應熱情相送,並歡迎他們下次再來。

對待陪讀要謹慎

父母箴言

陪讀家長越來越多,說明現在的家長對子女的教育越來越重視,這無疑是好事。但另一方麵,陪讀對孩子的成長會帶來十分不利的影響。從大的方麵說,陪讀不利於培養孩子的自主性、獨立性,不利於培養孩子堅忍不拔、吃苦耐勞的品質。從小的方麵說,陪讀也很難真正起到促進孩子學習的作用。

上學讀書做作業本來是孩子的事,然而在不少家庭,這卻變成了孩子和家長共同的事。孩子讀書,家長要陪讀,陪讀爸爸和陪讀媽媽現在越來越多。孩子讀書辛苦,家長陪讀自然也不輕鬆,就像有的家長跟孩子說的“我為什麼跟你一塊兒受罪”,盡管這樣,不少家長覺得自己為了孩子又必須受這個罪。

家長們陪讀主要是“陪”在這幾個方麵。

1.陪孩子上下學

家長一般是先送孩子上學,然後再去上班,下午下班時再到學校接孩子回家,來回都有家長的保駕護航。在過去,孩子上幼兒園和小學時,家長才接送,現在孩子上了中學,家長仍然每天接送的現象十分常見,有的高中生放學後,家裏不來人接就不敢回家。

2.陪孩子做家庭作業

孩子做家庭作業,家長則在旁邊答疑解惑,有的家長還親自為孩子解題、手把手地教孩子寫作業。再就是家長陪孩子讀課外讀物,這是名符其實的“陪讀”,孩子讀童話故事,家長也讀童話故事,家長孩子共讀同一本書,孩子讀詩歌散文,家長也在一旁讀詩歌散文。

3.陪孩子上各種各樣的培訓班、輔導班

在一些大中城市的不少特長培訓班、輔導班門前,經常都能看到這樣的畫麵:孩子們在教室裏學習,家長們在旁邊陪練。教室裏也經常坐滿了陪練的家長,不僅教室裏,教室外的草地、台階上也坐滿了家長。有的家長見自己的孩子動作不標準,還會臨時客串一回教練,對自己孩子指指點點。最後,還有陪軍訓、陪考等。有的中學對高一新生開始了為期一周的軍訓。天氣悶熱,不少家長擔心孩子不能適應軍訓生活,準備了飲料食品和毛巾,站在烈日下的操場邊等候。

4.陪考

陪考當然更常見,高考就不用說了,像期中、期末考試、競賽考試等稍具規模一些的考試,考試當日,考場外經常是家長雲集,考生在考場裏緊張地應試答卷,家長們則拎著各種飲料和食品在考場外徘徊、等待。

看了以上的各種“陪”,我們不禁感歎:可憐天下父母心!

關於陪讀一事,一個有趣的比例也許值得我們深思:在家長這麵,說要將陪讀進行到底的,和呼籲“陪讀無益”者,大約是8:2的比例;而在孩子那麵,恰好是讚成陪讀的占兩成,不讚成者占八成。陪讀能不能如我們父母所設想的那樣“出效益”,關鍵不在父母是否“舍得下功夫套得住孩子”,而在於孩子是否甘心“被陪”,是否對這樣近距離的監督有抵觸情緒。一位在大學教書的父親說:“讓孩子明白父母的苦心,明了自己的責任,這比什麼都重要,比今兒是否背了100個單詞做了100道計算重要多了。”

有位名叫周俊彥的小朋友(11歲,上小學六年級)是這樣看待父母的陪讀的:

我上了6年學,我媽陪了我6年,我稍微打個嗬欠伸個懶腰,都逃不過我媽的火眼金睛,她立刻會衝過來數落我一頓,什麼“你這孩子到現在還沒有一點緊迫感啊!”,什麼“你知道不知道考實驗初中,少一分得交上萬塊錢呀!”,什麼“瞧我為你做出多少犧牲,人家的媽媽有飯局有酒宴,我呢,多少應酬我都推了,為了回來陪你這小祖宗!你怎麼還不明白媽的苦心呢!”

這些話聽得我耳朵都起繭了。有次我忍不住頂嘴:“我又沒讓您呆在家,我自己的功課我自己有數。您也可以出去吃飯呀跳舞呀,隻求您別天天在我耳邊念‘實驗學校’,別給我念緊箍咒就謝天謝天了!”為了這一句話,我媽打了我,還氣得直哆嗦。我爸怒吼著要我跟媽道歉,他們都說我“沒良心”!可我隻不過說了一句大實話,我們這兒最好的初中每年從6000人當中錄取300人,錄取率比重點大學還小呢,我不敢保證我就一定能考得上。爸爸媽媽給我這麼大壓力,我也很委屈,我現在每天已經花十幾個小時學習了,還要怎麼樣?您不願意陪,可以不陪我,別給我這麼大壓力,也許我考上的希望還大一點。

適時適度的陪讀對低年級的孩子來說是有利的,但家長在陪讀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陪讀的分寸,如果把握不好,就會造如下弊病。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