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教孩子嗎全集5(3 / 3)

1.助長孩子的依賴性

這主要是由於家長陪讀過於細膩而造成的。每次完成作業或預習功課,都由家長組織,家長說開始便開始,叫停便停,學習的過程中家長安排內容與次序,孩子完全沒有自主性,隻是一味地服從。久而久之,學習對於孩子便成了一種被動的機械活動,沒有家長的呼喚,孩子便想不起主動地學習。這種依賴性一旦形成,便很快蔓延到生活中的其他方麵,使孩子成為一個懶散、無責任性的人。這種作業中的領帶性若遷移到學習活動中,孩子就會變得懶於動腦動手,在學習上缺乏自主性與創造性.

2.妨礙智力的發展

孩子在不斷求知的過程中拓展了思維,鍛煉了大腦,發展了智力。由於陪讀過細而形成依賴性的孩子,會把這種依賴性充斥他的學習活動中,這樣勢必會影響他對知識的獲取。另外,由於存在較強的依賴性,對生活中的麻煩、小事情,他們也不肯自己動腦筋想辦法去解決,而是逃避或依賴,這不僅不利於他們培養自覺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智力的正常發展。

3.使孩子產生厭學情緒

孩子讀書,家長坐在一旁,他的一舉一動都在父母監視之下,稍有“越軌”行為便會招來一陣嘮叨或訓斥。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約束感越強,心情的壓抑和無可名狀的煩惱就越多,這種消極的情緒會降低孩子的學習動機。

如果孩子年齡尚小,比如處於學前教育階段或小學低年級階段,家長陪讀對於促進孩子的學習,其作用十分明顯。比如家長陪孩子看書、識字、寫作業,解答孩子的問題,這既可以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又能融洽親子關係,增加生活情趣。在這—階段,陪讀甚至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家長陪讀的時間和頻率應逐步減少,直至減少到零。孩子的年齡不斷增長,他的自主意識、獨立行為能力和學習能力也在不斷增強,學習就完全成了他“個人的事”。

在很多時候,孩子都希望能自己解決學習方麵的問題,比如製定學習計劃和安排作息時間,希望能自己做主、自行其事,不希望受到家長的控製和幹預,而且隨著學校學習壓力的增大,他也希望回到家之後能緩釋一下學習壓力,如果家長陪讀,家長的眼睛時刻盯著他的一舉一動,使他容易產生被監控、被強迫的感覺,這不僅不能緩釋壓力,反而更進一步增加了他的學習壓力和心理負擔。另外,很多家長名義上是陪讀,但實際上自己在輔導孩子的學習方麵,能力相當有限,初中或高中水平的作業題、考試題,很多家長根本就不會做,孩子學習上有疑難問題請家長解答,家長自己也摸不著頭腦。這更讓孩子感覺家長隻是在監督、控製自己,不信任自己。所以不少孩子對家長的這種陪讀十分反感。

孩子到了一定年齡,家長再陪讀就會“吃力不討好”,對孩子弊大於利。家長所要做的不是陪讀,而是要為孩子的學習提供一個良好的家庭學習環境,包括著力營造和諧融洽的家庭氛圍,充分信任孩子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還孩子學習的自由,而不是用“陪讀”來限製這種自由。

怎樣讓孩子敞開心扉

父母箴言

青春期是孩子人生中必然要經曆的,也是一個人從孩提時代逐步向成人轉變的過渡期。怎樣對待處於青春期的孩子,怎樣才能讓青春期的孩子向父母敞開他們的心扉,是家長們必須要重視的問題。

一位叫孫潔的母親曾講過這樣一件事。

我女兒14歲,性格開朗,活潑好動,就是喜歡和我們頂嘴。我可以強迫她安靜,不許頂嘴,但是我想,如果這樣,即使孩子嘴上不說了,心裏到底在想些什麼不告訴我們,那就更麻煩。其實,孩子大了,他們非常清楚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我覺得總把女兒看成不懂事的小孩,也不符合實際情況啊!於是,我主動和女兒講些單位裏的事,還有家裏的一些事,能和她商量的,我都征求她的意見。我想給女兒一個印象:我們已經把她當成一個成年人來看待了。我在語氣上把她當成一個大人對待。女兒明顯感覺到了我們對她的重視,她除了感受到父母對她的愛之外,我們從她的臉上看得出來,她有了以前從未有過的自豪的感覺。不知不覺中,女兒也漸漸把她在學校裏的事情告訴我們了。最讓我高興的是:有一次,她告訴我有一個男生給她寫了紙條約會她,還問我該怎麼辦。要是在以前,她絕對不可能告訴我這麼秘密的事。我真的很高興女兒和我們的心貼近了。

家庭既是家長也是孩子安全、可靠的港灣,孩子回到家中,有權利在這個港灣中獲得心理上的調整與生理上的恢複,以便更好地投入學習與生去。由此可見,孩子在家中向家長敞開心扉,家長理應高興,並格外予以關注。

孩子喜歡對家長說話是對家長的信任,這很可貴。隻要可能,家長千萬不要打斷孩子的話,或者表示厭煩,因為,這麼一來,孩子比較脆弱的自尊心就會遭到傷害,弄不好,還會從此向你關閉敞開的心扉,實行自我封閉,這樣下去,後果將不堪設想。

也許,孩子在校內、外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一時又找不到可以信任的人訴說,隻好獨自悶在肚子裏,待回到家再向家長傾訴。孩子這麼做,無非有兩個目的:一是孩子在傾訴過程中,不滿的情緒獲得充分的宣泄,從而使身心恢複到常態;二是孩子的一番傾訴是為了尋求解決問題的良策。對於前者,家長自然不必多話,隻需坐下來熱情關注即可。對於後者,家長就得認真思索一番,調動積累,以便用自己比較豐富的人生經驗去指導孩子如何解決問題。

另外,也可能是孩子在學習或其他校園與社會活動中獲得了優秀的成績。這時,孩子向家長訴說的目的無非是想讓家長與他一同分享成功的喜悅。對於這類訴說,家長更應該認真對待,並且向孩子祝賀:昔日的汗水與努力沒有白流。可能的話,家長還可搞個家庭活動,以表慶祝,與孩子一同分享成功的喜悅。

具體說來,父母怎樣才能讓孩子對自己敞開心扉呢?

1.創造合適的機會

“孩子,讓我們來談談!”如果你們的談話是這樣開始的,結果往往是說話的隻有你一個人。然而,在你們一起打完籃球、開車回家的路上,或周末一起洗衣服時,往往是孩子滔滔不絕、喋喋不休的時候。要想多了解孩子的生活,就要多創造這些對他們沒有壓力,和你一起活動的機會。

2.獎勵誠實

當你的孩子承認他開了你的車去看電影,並且不小心在車的側麵劃了一道時,確實他犯了不小的錯誤,但你必須首先對他的誠實表示肯定。孩子們最擔心因為他們的錯誤行為而失去父母的愛,所以你要特別注意鼓勵他們養成主動承認錯誤的好習慣。

3.控製你的反應

和孩子的談話中,可能會有很多令你不高興或失望的事情,你必須很好地控製你的情緒。比如,盡管當兒子告訴你他沒有被校足球隊選中時,你和他一樣很失望,也不能讓這種情緒表現出來。孩子都不喜歡讓家長失望,如果你過分表現出失望,會造成以後他隻報喜不報憂的後果。

4.慎用批評

不要過早地跳出來下結論,等待他把事情全部說完,邊聽邊用“嗯!”“我知道這很傷你的感情”,這樣表示理解的話,來鼓勵他們把事情敘述完。聽完了他的故事,更重要的是誘使他們自己發現問題的答案或者解決辦法。隨著孩子的不斷成熟,我們越來越應該走到幕後,給孩子自己通過深刻的思考解決問題的機會,當然隻要他們願意,隨時都能在我們這裏獲得幫助。通過這種方式不但能增強孩子的自信心,獲得良好的自我感覺,而且他會逐漸把你當成一個可靠又對他有幫助的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大人”,會更願意和你交流。專家們說,自我感覺良好的孩子往往更願意與人交流。

5.尊重孩子的隱私

即使對於最開放的、最友好的父母和孩子的關係來說,他們還是有他們自己的秘密。特別是青少年時期,他們開始學著和父母分離,越來越多的依靠朋友。這時的我們也應該降低我們的期望值,不要像小孩子一樣要求他們把什麼都告訴你。我們應該做的,隻是讓他們知道,如果你需要,我們永遠在你身邊。在輕鬆、民主的家庭環境裏,他們反倒更能表現出他們的童心,不必裝出大人的樣子。

蹲下來和孩子說話

父母箴言

父母蹲下來同孩子在同一個高度上談話,同孩子臉對臉、目光對視著談話,體現了父母對孩子的尊重,體現了父母對小孩子的事情或問題認真又親切的態度。

自古以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做父母的在孩子麵前總要表現出幾分威嚴,老是那副“一本正經”的樣子,生怕在孩子麵前丟了麵子、跌了架子,不成體統。孩子做了錯事就訓斥,多問幾個問題就嫌羅嗦,提什麼要求都是非分的,隻能是“我說你聽、我訓你忍、我打你挨”,使孩子完全處於不平等的“弱勢”的地位。

在孩子的教育中,父母往往考慮的是需要什麼樣的孩子,如乖孩子、進取心強的孩子,而忽略了孩子需要什麼樣的父母,忽略了對孩子自尊心的培養。殊不知,孩子樹立正確的自尊觀對其以後的性格發展具有重大作用。如果孩子總是在一種自卑、壓抑甚至恐慌的環境中生活,必然會造成心理失衡、性格怪異、心靈扭曲,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是極為不利的。

在美國的家庭裏,大人跟孩子談話,總是蹲下身子和孩子“平起平坐”。美國人認為,孩子雖小,但也是獨立的人。蹲下來跟孩子談話,不隻是為了表示大人與孩子的“親密接觸”,更重要的是為了表示大人對孩子的尊重。而且,蹲下來跟孩子談話,既在有形之中縮短了大人與孩子形體上的距離,使孩子沒有壓抑和恐懼感,又在無形之中讓孩子從小就意識到自己同大人是平等的,有利於培養孩子自尊、自信的人格。

可是,我們有些父母,卻常常站在那裏,大聲嗬斥孩子:“過來!別摸!”“去!去!去!別煩我!”等等,居高臨下,慣用命令式的語言語調。從說話的態度來看,中國父母比外國父母威風得多,可在孩子心目中的父母,卻並不可敬。

其實,是否蹲下來與孩子說話,隻是一種方式問題,重要的是在父母心中,是否把孩子真正當作和自己一樣,是具有獨立人格的個體,這才是問題的本質。這會影響到家長能否以正確態度對待與教育孩子的一係列問題。

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說:“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基本的形式,就是與孩子談話,我深信這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但是,令大多數父母深感頭痛的是:父母苦口婆心地教育孩子,孩子卻總不以為然,還常常會視父母的諄諄教導為沒有意義的嘮叨,甚至拒絕與父母交談。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是孩子出了問題,還是父母的談話方式有問題呢?

父母與孩子談話的失敗,不是因為缺少對孩子的愛,而是因為缺乏對孩子的尊重。一方麵,大多數父母認為,孩子甚至比自己更重要;另一方麵,在與孩子交談時,他們又習慣於要求孩子完全放棄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這種做法包含了很大的矛盾,它隻會導致孩子對與父母交談的害怕。要成功地與孩子進行有教育意義的交談,父母必須始終小心翼翼地去維護孩子幼小脆弱的自尊心。

人與人之間經常需要思想上、感情上的平等交流,每一個成長中的孩子,即使是剛剛學步的孩子,也都有這種渴求。要做到平等地對待孩子,父母首先就要拋棄那種居高臨下與孩子談話的姿態,而要蹲下身子,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孩子。

溝通最真實的內容是真誠,要做到與孩子平起平坐,才能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

家庭大事要讓孩子有知情權

父母箴言

孩子雖小,但畢竟是家庭成員之一,孩子和父母在家庭中的地位是平等的。父母在遇到某些關係到家庭的大事時,應該讓孩子知道,並且應該鼓勵孩子發表自己的意見。父母可以告訴孩子:“這件事很重要,我們想聽聽你的意見,你有什麼想法嗎?”

我們在追求社會民主的同時,不能忽視家庭民主的重要性,更不能忽視家庭民主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一個家庭的民主氣氛表現在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尊重孩子的發言權、參與權,不把孩子當作私有財產,而是把孩子當作一個有獨立人格的個體來尊重。對孩子要事事用商量的口氣,並且給他們自己做主的權利,家長的任務隻是給予指導,而不是替孩子作決定。

從小就在一種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圍中成長起來的孩子,他們的參與意識一般都比較強。除了對與他們直接相關的家庭事務懷有強烈的參與意識外,他們還會對那些與他們不直接相關的事,比如“大人的事”或者家庭的“公共事務”懷有興趣。比如孩子經常主動打聽大人的事,在大人說話時插話,渴望平等地參與家庭事務的討論、發表自己的意見或看法,渴望自己的意見能得到家長的認同和尊重,並能影響家庭決策等。

家長原則上要對孩子的各種參與行為予以鼓勵,但小孩子畢竟是小孩子,尤其對於那些低年級的孩子,他們對人事的認知水平、能力比較有限,所以家長對他們參與家庭大事的行為還是要有所選擇、有所限製。但是孩子畢竟渴望了解大事、知悉情況,即使自己不能發表意見、參與討論和決策,至少還是希望大人能及時告知有關情況,如果大人能主動向孩子通報某些家庭大事,使孩子擁有相當的“知情權”,孩子往往會深受感動,也會因此更加愛家愛父母。

家長可以讓孩子擁有哪些家庭大事的知情權呢?以下這些事情可以讓孩子擁有知情權。

1.聘請保姆或家教

家長為孩子聘請保姆或者家庭教師,相當於為家庭引入新的家庭成員,而且這兩者與孩子的關係密切,如果聘用期較長,他們對孩子的學習、生活、心理的影響也較大。因此家長在作聘用決定時,一定要提前告知孩子,使孩子心理上有所準備,並在一定程度上征求孩子的意見。有的家長喜歡在這些方麵完全包辦,搞突然襲擊,在孩子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就為孩子聘請來一位保姆或家庭教師,讓孩子一時之間無所適從、手足無措。

2.選擇就讀學校、選擇學科

家長為孩子選擇哪一所小學、初中或高中就讀,事先應將選擇的理由告知孩子;孩子是選讀文科還是理科,家長要為孩子提供充分的指導和參考意見,而最終應由孩子自己作決定,不能在孩子毫不知情的情況下,由家長代替孩子做出選擇。

3.父母升職加薪

這些基本上屬於父母個人的隱私,本來可以不告訴孩子,如果父母把自己的私事告訴孩子,說明父母很尊重孩子,也可以讓孩子分享家長自己成功的喜悅,而且孩子也會因此心生感動,更加愛戴父母。

4.家庭危機

包括家庭麵臨的經濟危機,包括家長事業受到重挫,如生意失敗、自己的企業破產倒閉、家庭陷入財務困境等;家庭與外部關係的危機,如家長與親戚、鄰裏交惡,關係破裂等;孩子的父母有一方遭遇重大疾病、災禍等,如家長因罹患不治之症、遇到嚴重車禍而生命垂危、去世,等等。很多家長往往將這些大事掩著捂著,不讓孩子知情,家長認為孩子會因此受到幹擾、刺激,承受不了打擊,並以為這樣做是在關心和保護孩子,實際上是骨子裏不相信孩子有理解、忍耐、體諒的素質。孩子即使年齡尚小,他同樣也能承受、忍受這些生活的磨難和苦難,並更容易因此而養成成熟、穩重、寬容的精神品質。當家庭麵臨這些危機時,從另一個角度看,對孩子來說其實是一個機會,讓孩子提早接受、忍受這些壓力或苦難,對孩子而說是很好的人生訓練的機會,但我們有不少父母卻將這些機會白白放棄了。

5.父母分居、離異或再婚

父母因感情破裂而分居、離異,或者單身父親或母親需要重新組織家庭,這些都應讓孩子及時而充分地知情。家長雖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和追求自身幸福的權利,但應充分照顧孩子的感情、感受、尊重孩子以及孩子的其他親人的意見,不能一味地從自身角度出發來考慮和處理問題。尤其是對那些年紀尚小的孩子,家長在這方麵的決定往往會深刻影響孩子今後的性格定型和生活態度,因而家長在處理自己這方麵的事務時,一定要同孩子充分地溝通,及時傳達有關信息,以便在自己作決定時能更多地照顧孩子的立場。

6.家庭的重大采購事項

包括購房、購車、購置電腦、冰箱、彩電、手機等,這些都可以告訴孩子,使孩子對家庭的財經活動有所了解,也可以從小培養孩子的理財意識。

孩子也是家庭的一員。當遇到事情尤其是和孩子密切相關的事情時,父母應該征求孩子的意見,並盡量尊重孩子的意願。而不是總以為孩子太小,根本沒有思考問題的能力,即使跟他們商量也沒有用。當然,生活中有些大人的事情是不必讓孩子知道的,但是有些事情卻完全應該讓孩子參與討論。遇事經常和孩子商量,聽聽孩子的意見,是對孩子的一種尊重。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