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教孩子嗎全集8(2 / 3)

2.引導孩子進行移情換位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攻擊者在看到受害者明顯痛苦時,往往會停止攻擊。然而,攻擊性很強的人則不然,他們會繼續攻擊受害者。這是因為他們缺乏移情技能,不會同情受害者。父母應從小培養孩子的移情能力,告訴孩子,攻擊行為會給別人帶來痛苦,導致嚴重後果。再讓孩子換個位置想想,如果你是受害者,那麼,你將會有怎樣的感覺和心情呢?讓孩子從本質上消除攻擊行為,這是一種很好的方法。

3.對孩子的攻擊行為“冷處理”

所謂“冷處理”,就是在一段時間裏不理他,用這種方法來“懲罰”他的攻擊行為,如把孩子關在房間裏,讓他思過、反省,這種方法的好處在於不會向孩子提供嗬斥、打罵的攻擊原型。如果把這種方法與鼓勵親善行為的方法配合使用,效果會更好。

4.培養孩子豐富的情感

有些孩子見到小動物,會去虐待它,以發泄內心的憤怒。父母可以讓孩子通過飼養小動物來養成孩子的愛憐之心。這種鼓勵親善行為的方法,是糾正孩子攻擊行為的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

5.及時製止

如果孩子打了人父母不製止,打人就成為攻擊行為的“獎勵物”,使孩子覺得打人並沒有什麼不對,以後還可以去打別人。所以,當孩子出現攻擊行為時,父母要及時處理,使孩子認識到什麼行為是錯的,應該怎樣做才對。

6.創造不利於攻擊行為的環境

實踐證明,生活在一個有良好家庭氣氛、有充裕玩耍時間以及有多種多樣玩具環境中的孩子,攻擊行為會明顯減少。父母應為孩子提供足夠的玩耍時間和玩具,不讓孩子看有暴力鏡頭的電影、電視,不讓孩子玩有攻擊性傾向的玩具,不在孩子麵前講有攻擊色彩的語言。

7.父母要以身作則

父母要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與鄰裏相處不要動輒訴諸武力,營造團結和睦氣氛。要教會孩子從小寬厚待人,在人際交往中做到克己、寬人,真誠、友愛。要讓孩子懂得,保持和諧的人際關係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是一種文明的表現;有寬以待人之量,才能成為一個懂道理、識大體的孩子。

孩子受欺負了該怎麼辦

父母箴言

有的父母在家裏總對孩子說:“他打你,你就打他!”其實這樣不利於孩子的成長。教孩子以牙還牙,會使孩子認為這樣的處理方法是最正確的,有可能他也會去欺負他人。

媽媽從幼兒園接回丹丹,發現她的手上有一塊青紫,還依稀可辨出是兩排小牙印。媽媽問:“丹丹,這是怎麼回事?”丹丹說:“壯壯咬的。”“他為什麼咬你?”“他跟我搶玩具,我不給他,他就咬我了。”媽媽聽了,心裏很不是滋味,自己的寶貝,從來一個手指頭都沒動過,可到幼兒園,就被小朋友咬了,還這麼厲害。媽媽繼續問:“那你打他了嗎?”“沒有。”“那你怎麼辦了?”“我就哭了!”“你這孩子,他咬你,你就應該咬他!”

當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被人欺負之後,心裏肯定不舒服,但父母要學會正確對待這樣的事。

父母的不當做法有以下幾方麵,希望能引起注意。

1.教孩子以牙還牙

有的父母在家裏總對孩子說:“他打你,你就打他!”其實這樣不利於孩子的成長。教孩子以牙還牙,他會認為這樣的處理方法是最正確的,有可能也成為具有攻擊性的孩子。而且,對於那些生性比較軟弱的孩子,再怎麼教也是教不會的。

2.父母介入孩子的糾紛

有的父母看到自己孩子受欺負了,就去找打人的孩子,幫孩子出氣,也有的父母找到對方父母,理論一番,這些做法都有一定的弊端。小孩子打架不記仇,一會兒就好。如果父母親自出麵,反而給孩子造成了心理壓力。

3.教孩子不和打人的孩子玩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事、各種各樣的人,如果僅僅因為這個人不好惹,就不和他玩,這其實使孩子失去了很多,變得懦弱。因為在發生爭執的過程中,他們也是在經曆、在嚐試、在體驗,孩子間會通過這些逐漸學會處理自己的事情。

為了避免孩子受欺負,平時父母可以從以下兩方麵對孩子進行訓練。

1.教孩子身手敏捷

父母應要有意識地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獲取有益的經驗,教孩子身手敏捷。比如在家裏時,父母可以用遊戲的方式,教孩子逐漸學會躲避危險。在外時,也允許孩子和要好的小夥伴之間打鬧,這是他們的一種學習方式,通過這種遊戲,他們也能學會躲避危險。當孩子和他人出現爭執的場麵,父母可以觀察他們如何處理,當他們無法正確處理時,再幫他們解決,經過這樣的交往,孩子會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學會處理問題的。

2.教孩子學會大聲求援

父母要引導孩子在受欺負時,學會大聲求援。有的孩子生性軟弱,當別人欺負他時,他隻知道向後退,一直退到牆角。孩子越是退縮,欺負他的人可能越是厲害。對這樣的孩子,父母應當告訴他,不用害怕,而要大聲呼救。高聲地喊叫,能吸引其他人的注意,使攻擊的人住手。

那麼,孩子受欺負後,父母該如何處理此事呢?

1.不急於下定論

看到孩子哭哭啼啼,滿臉受委屈的樣子,父母頓生疼愛之心是很自然的,但不能就此不分清紅皂白地咋咋唬唬:“誰欺負你了,告訴爸爸,我找他算賬去。”或“誰把你的衣服弄髒了,讓他媽媽幫你洗。”這樣,會使孩子造成“爸爸、媽媽向著我”的感覺,有時候因不明事情的真相,容易把事情搞糟。

2.了解事情的經過

父母應心平氣和地告訴孩子:爸爸媽媽隻有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才能發表意見。在孩子講述的過程中,父母不能給予諸如“是他先動手打你的,是嗎”,“你沒有動手,對嗎”等誘導或暗示,而是鼓勵孩子做個誠實的人,講真話。

3.和孩子共同分析

孩子受欺負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其一,別人無意識的行為。如某個孩子在追逐嬉戲時撞倒了自己的孩子,或在做遊戲時,因沉湎於某一角色(如解放軍)而打了自己的孩子所扮演的角色(如特務)。其二,歸根結底是自己孩子不對。有時候,孩子確實被別人欺負了,但事情的真相是,他昨天欺負了別人,或他自己的言行導致了別人的正當“防衛”,乃至發生了“防衛過當”。其三,確實有一些專橫跋扈的孩子,他們常以強淩弱,以大欺小。父母和孩子一起分析事情發生的根源,有利於具體情況具體處理,圓滿地解決好糾紛。

4.問問孩子“你準備怎麼辦”

凡事都由父母和教師拿主張,這是孩子獨立性不強的表現。因而,在找到孩子受欺負的根源後,父母不要急於發表意見,而是讓孩子想一想該怎麼辦。一方麵可以培養孩子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麵也可以了解到孩子的真實態度,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

5.與孩子一起商討處理問題的方法

對於別人無意而造成的傷害,父母和孩子都應持原諒對方的態度,及時給以安慰。倘若根源出在自己孩子身上,則應說服孩子首先向對方道歉。倘若責任完全在對方,則鼓勵孩子去和對方講理。

6.和對方父母交心

不管是自己的孩子真的受了欺負,還是他欺負了別家的小孩,父母最好能抽出時間去和對方父母交交心,態度要誠懇。雙方父母彼此達到諒解,和和睦睦,也會使孩子受到感染,化“幹戈”為“玉帛”,在日後的歲月裏友好相處。

7.讓老師知道並安慰孩子

當孩子受欺負後,父母要及時和老師溝通,讓老師知道情況,老師一般會采取一些保護孩子的措施,避免他再次受到傷害。父母發現孩子被欺負之後,應該給孩子恰當的安慰,因為孩子的心理素質較差,受欺負後,他們的心理會受到傷害,恰當的安慰能彌補這種傷害。

總之,當孩子受了欺負時,父母要冷靜、豁達,對孩子的關心要恰當,化不愉快為愉快,化不利為有利,充實孩子的人生經驗和智慧。

教孩子學會認錯

父母箴言

在管教孩子方麵,父母光有愛心是不夠的,還需要一些管教技巧。當孩子有錯誤的行為產生時,父母需於第一時間教導孩子正確的行為及勇於認錯,讓孩子在小的時候就養成好的行為習慣,對他的成長大有益處。

小龍是個名副其實的“小霸王”,到外麵玩時,不是推倒鄰家妹妹,就是一腳踢哭比他大的小哥哥,媽媽總是不停地應付小龍闖的禍,可小龍自己連個“對不起”都不說。

一次,爸爸帶小龍到叔叔家做客,小龍和妹妹一起玩“過家家”,玩著玩著,倆人就為誰扮演警察而吵起來,小龍一把將妹妹推倒,妹妹哭著向小龍的爸爸告狀:“他欺負我!”爸爸拉過小龍要他向妹妹道歉,小龍不說話。眼看爸爸伸出手就要打自己了,小龍不服氣地拉著長聲說:“我錯了,哼!”看著小龍一副不知錯的模樣,爸爸真是又急又氣。

孩子往往缺乏是非觀念、責任意識和自我控製的能力,對自己所犯的錯誤認識不足,不知道改正。隨著道德感、羞恥感等高級情感的發展,孩子將逐漸學會知錯就改。父母應正確對待孩子所犯的錯誤,教孩子學會認錯。

1.告訴孩子錯在哪裏

孩子沒有學會道歉,可能是因為不懂得是非概念,不知道生活中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為什麼是錯的,更不知道自己應該怎樣改正錯誤。因此,父母切不可對孩子動輒責備,應耐心地告訴孩子為什麼錯了,錯在哪裏。

2.孩子犯錯要及時糾正

當孩子做錯事時,父母應及時地給予教育並糾正,讓孩子知道錯誤不是不可挽救的,隻要改好了,就可以得到原諒。父母千萬不要在孩子做錯事後,一味地批評、指責孩子,這樣易導致孩子產生逆反心理,以後犯錯時就會總想找借口推托。對懂得道歉但又頻繁犯錯的孩子,父母不僅要注意孩子的言語道歉,更要關注孩子改正錯誤的行為。因此,如何處理孩子所犯錯誤的方法,比孩子犯的錯誤更值得父母思考。

3.當孩子不承認時

父母不要忘記,他們畢竟還是小孩子,生理的、心理的發育都還在進行和完善,他們有很多自身不自覺也難以控製或者避免的年齡局限。不要總是用大人的想法來猜測甚至強加他們,他們需要的更多是幫助。坐下來和他聊聊。如果這件事情足夠嚴重或者值得認真,那麼,和孩子平靜地坐下來,讓他說說這之前都發生什麼了,或者他所知道的關於這件事的什麼細節。孩子沒有惡意心理,說說事情可能就真相大白了。如果隻是一件小事,那麼就和孩子來一起解決和處理它就好了。“至於是你還是小狗把毛巾扔到了廚房並不重要,但小狗不能幫我把毛巾拿回洗手間,你可以,對嗎?謝謝幫媽媽做這件事!”

4.當孩子怕父母生氣不敢說時

很多時候我們低估了孩子,以為這些小家夥隻是因為畏懼“皮肉之苦”或者“一頓臭罵”而不惜撒謊耍賴,做了錯事不敢承認。事實上,真正讓他們感覺受傷或者內疚的,是爸爸媽媽憤怒中隱藏的沮喪,是爸爸媽媽的難過。可我們也的確不能高估了這些孩子,因為他們相信可以借助回避責任、矢口否認來換取父母的不失望、不難過。這時,爸爸媽媽應該告訴他:“如果你做錯了什麼,我希望你能告訴我。也許我會有一點點生氣,但是,我會更高興你能誠實地告訴我一切。”

5.教孩子說“對不起”

“對不起”不是人人天生就會說、就懂得說、就明白為什麼要說的。道歉也需要一邊成長一邊學習。孩子已經有了很強的自我意識,隻是他們還不能夠正確地分辨在什麼情況下它叫做“自尊心”,什麼場合它就變成了“固執”和“無禮”。教會孩子那些不傷害別人,也不會有損自己的做人之道。爸爸媽媽應該告訴他為什麼要說“對不起”。告訴他,當他做了讓別人失望或者難受的事情時,道歉可以使對方感到舒服,並且有利於解決問題。讓他試著體會“換位-同情”的道理。讓孩子明白,能說出真誠的“對不起”對於成年人來說其實是同樣困難的。當孩子學會了誠心誠意地道歉時,他也就不會去推卸自己的責任了。不過,一定不要強迫孩子說“對不起”,所有的一切是要讓孩子最終明白,隻有自己真心地感到抱歉了,你自己也才能真正地舒服和輕鬆起來。

學會聆聽孩子的說話

父母箴言

稱職的父母,一定要聆聽孩子說話,用自己對孩子的信任、尊重去促使孩子表達自己,從而與他們有所交流、有所溝通。父母對孩子表示關心、照顧,讓他們談論有關自己的事,孩子便會感到與父母在一起很親密。

“去去去,怎麼這麼煩。”原來是對門的毛毛回家跟媽媽講幼兒園老師請父母配合做的一些事情和一天的所見所聞。“小孩子哪有這麼多事?”毛毛的媽媽正忙著做自己的事,對兒子的喋喋不休很不耐煩,三言兩語就把兒子打發掉。

大部分的父母認為自己沒有足夠的耐心、自製力和認同度來傾聽孩子的觀點,這其實是父母的接受能力與價值觀造成的障礙。其實,你不用先為自己加上任何包袱,隻要盡量用耐心、關愛和信心去麵對與孩子交流這件事,就可以做得更好一些。

對於父母來說,傾聽孩子說話其實是一門藝術,一門學問。傾聽,能使孩子從小學會以平等與尊重的心態與人建立關係,能使孩子覺得自己很重要,更有利於孩子學會獨立思考。

一個好的聆聽者,必須集中注意力,選擇一天不忙的時間和安靜的地點,聽孩子說話。在這個時間,不要做飯、燙衣服和做別的一些家務活,關掉電視和忘掉電話及其他分心的事,用眼睛注視著孩子,表示是真心在與他接觸,每天都要為孩子提供與他們單獨接觸的機會,哪怕隻用幾分鍾,可以對孩子說:“我們一起散會兒步”,或者說:“讓我們去小房間單獨在一起談談。”

在聽孩子說話時,父母必須注意自己的肢體語言,放鬆身心。哪怕你正在為孩子的語氣而生氣,也請你鬆鬆肩膀,盡量放輕鬆,並且不要抿嘴;其次,你要麵對孩子。無論你正在忙什麼,都要暫停一下,真誠地與孩子麵對麵做好聆聽的準備。尤其是不要交叉手臂,看起來居高臨下,讓孩子欲言又止。如果你手頭有工作,可以先請孩子耐心地等待一下,並在放下工作後耐心聽孩子說話,從姿態方麵來看,你可以用專心致誌、和藹可親或逗趣幽默等方式來迎接孩子的話。

父母在傾聽中,要將專注傾聽的態度傳達給孩子。送給孩子最好的讚美,是讓孩子知道他所說的每一句話,你都認真聽到了。

使用表情變化來傳達。比如:保持微笑,並常常做出吃驚的樣子。孩子最愛吃驚,用大人的話是“大驚小怪”,他們希望看到大人對自己所說的事情表示出吃驚的表情。能把大人嚇住,說明自己很有本事。

使用語言表來達。在傾聽孩子談話的過程中,用簡單的諸如“太好了!”“真是這樣嗎?”“我跟你想的一樣。”“你的想法太好了,請繼續說!”“我簡直不敢相信!”等等話語來表示你的興趣。

很多父母都不喜歡聽孩子反複訴說同一件不能讓自己讚同的事;或者會擔心自己沒有足夠的耐性、自製力及認同度;甚至會害怕無法用過去的知識和經驗給孩子完美的回應……其實這些障礙是完全可以掃除的。如果你怕孩子的負麵思想越來越多,可以讓孩子知道你可以幫助他尋找答案並且解決問題。當你在與孩子共同尋求問題答案的過程中,也會重複孩子所說過的話,而孩子又能從你的複述中得到思考。

孩子怕生怎麼辦

父母箴言

許多孩子怕陌生人的原因之一,是由於父母管教過嚴,限製過多,打罵等等,導致孩子不願接近生人,膽小、自卑。父母平時要注意不用自己孩子的缺點去和其他孩子的優點比,要讓孩子覺得自己不比別的孩子差;要欣賞自己孩子的優點,經常鼓勵孩子。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嬰兒對陌生人的感覺。

通過觀察孩子在不同階段對陌生人的反應,就可以了解他在不同階段的成長情況。醫生對1周歲以內的嬰兒進行觀察時,就是采取這種典型方法的。在2個月左右,嬰兒不太理會醫生。他躺在體檢台上的時候隻是不停地回頭向他的媽媽張望。醫生對4個月的嬰兒最感興趣。隻要醫生一對他兒語或者微笑,他就會高興得手舞足蹈地笑起來。到了5、6個月的時候,嬰兒對醫生的態度開始改變。到了9個月的時候,他能確切地辨別出醫生是個陌生人,並且感到害怕。醫生一接近他,他就停止了蹬來踢去和喃喃自語。他可能目不轉睛地,甚至懷疑地盯著醫生看上20秒鍾,同時,身子繃得緊緊地。接著,他的小腹就開始快速地一起一落。然後,小嘴一咧就大哭了起來。也許是他對此感到特別厭煩,所以體檢完了之後還要哭上很長時間。

嬰兒在這個階段特別敏感。他對任何不熟悉的東西,比如媽媽的帽子,或者爸爸剛刮過胡子的臉(如果他習慣了看爸爸長著胡子的臉)都會產生警覺。這種現象叫做怕生。孩子一開始見了誰都愛,而到了後來卻變得疑神疑鬼。是什麼使他發生這種變化呢?說來是很有趣的。首先,嬰兒從6個月起就能想起自己曾經見過的不喜歡的東西和人。這就是檢索記憶。但是在前幾個月裏,他隻有識別記憶。也就是說,他能識別自己的父母,並且喜歡他們。但是,當他們不在他的視野之內的時,嬰兒並不能想起他們來。隨著檢索記憶能力的產生,他就能在看不見父母的時候想起他們的形象來,並且能夠拿他們的形象同麵前的生人進行比較。如果嬰兒在記憶裏檢索不到麵前生人的形象,他就開始感到不安:這個家夥到底是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