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讓孩子學會與人交往
讓孩子學會與人交往,將有利於孩子更好地適應新的環境,更好地走向群體;將有利於孩子豁達大度地麵對人生的各種挑戰,對其一生將產生積極、深遠的影響。
怎樣培養孩子的情商
父母箴言
情商主要是指人在情緒、情感、意誌、耐受挫折等方麵的品質,是指一個人控製自我情緒和調節人際關係的能力,是孩子未來成功的關鍵因素。現在研究表明,一個人的成功,智商隻占20%,而情商占到80%。
情商(EQ)又稱情緒智力,是美國哈佛大學心理係教授丹尼爾·戈爾曼在1995年出版的書籍中提出來的。以往認為,一個人能否在一生中取得成就,智力水平是第一重要的,即智商越高,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越大。但現在心理學家們普遍認為,情商水平的高低對一個人能否取得成功也有著重大的影響作用,有時其作用甚至要超過智力水平。那麼,到底什麼是情商呢?
美國心理學家認為,情商包括以下幾個方麵的內容:一是認識自身的情緒,因為隻有認識自己,才能成為自己生活的主宰;二是能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緒,即能調控自己;三是自我激勵,它能夠使人走出生命中的低潮,重新出發;四是認知他人的情緒,這是與他人正常交往,實現順利溝通的基礎;五是人際關係的管理,即領導和管理能力。
情商的水平不像智力水平那樣可用測驗分數較準確地表示出來,它隻能根據個人的綜合表現進行判斷。心理學家們還認為,情商水平高的人具有如下的特點:社交能力強,外向而愉快,不易陷入恐懼或傷感,對事業較投入,為人正直,富於同情心,情感生活較豐富但不逾矩,無論是獨處還是與許多人在一起時都能怡然自得。專家們還認為,一個人是否具有較高的情商,和童年時期的教育培養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培養情商應從小開始。
1.用好的情緒影響孩子
孩子的情緒往往受家長的影響,平時在生活中,家長要用熱情、豁達、樂觀、友善等好情緒對待孩子和他人,控製住自己不好的情緒,這樣孩子才會具有活潑、大方、快樂、關心他人的優良情緒和性格。同時大人還要及時排除孩子恐懼、抑鬱、悲傷、憤怒等不易被社會接受的壞情緒。家長還要讓孩子懂得:應該在什麼場合,用什麼樣的情緒,以便讓孩子能自覺地掌握,逐漸形成自我控製情緒的能力。
2.注意孩子情感的細微變化
家長要與孩子心靈溝通,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對於孩子的要求,隻要是合理的、能夠滿足的,家長應該盡量給予滿足;不合理的、不能滿足的,則要向孩子說明為什麼不能滿足的道理。家長千萬不能不關心孩子的痛癢,也不能讓孩子放任自流,更不能動輒訓斥、打罵,壓抑孩子的情感流露。相反,家長應讓孩子的情感得到合理的流露,並要了解它產生的原因,需要解決的,應及時加以解決。
3.培養孩子的應變能力
從社會發展趨勢來看應變能力強的人,做事成功率高,受人歡迎,讓人們折服。然而應變能力不是天就有的,它必須要經過多方麵的培養才能不斷形成的。新時期的家庭教育就要從小滲透對孩子應變能力的培養。如:父母上班去了隻有孩子一個人在家,突然有人來訪,怎麼辦?孩子跟老人同住一屋,有一天老人突然病重孩子應該如何處理?等等。孩子對突發事件的處理,能極大地鍛煉他們的應變能力。
4.培養孩子的忍耐力
有這樣一個實驗,選一些智商超常的幼兒,給他們一塊糖,說現在吃就給一塊,如果能忍一小時後再吃,可以再獎勵一塊。跟蹤調查的結果是能忍耐的孩子成功率大大高於不能忍耐的孩子。對每次都把零花錢很快花光的孩子,家長可以說:“如果你能忍住一星期不花零花錢,下周可以加倍給你,你可以攢起來買你需要的大東西了。”孩子遇到了困難,家長不要馬上給他幫助,而是鼓勵他堅持一下,忍受挫折帶來的不愉快,很快就會成功的。
5.培養孩子的適應能力
有的家長很少讓孩子出門,擔心這擔心那,孩子看到生人就哭,長大後就易敏感、退縮。孩子離開母體後需要適應新環境,不給孩子機會,他的適應能力是不會自然萌發的。
6.培養孩子的探索精神
開始孩子對外界刺激是被動地接受,逐漸對周圍的一切感到好奇,都想嚐試去摸摸、看看,如果家長什麼都不讓孩子動,將來你想讓他有興趣幹點什麼事,他也懶得動了。
7.為孩子創造各種人際交往的條件
如果家裏來了客人,家長要讓孩子相識相伴、沏茶接待。家長也要適當帶孩子去參加一些聚會、晚會,讓孩子見見各種場麵,學習與各種人打交道。另外帶孩子上街,要鼓勵孩子問路。乘車、進公園、購物等,都可由孩子付費。孩子在學校當了小幹部,都要予以積極鼓勵和支持。家長要歡迎孩子的小朋友上自己家裏來玩,也要鼓勵自己的孩子到別的小朋友家裏去玩。在孩子與其他小朋友交往的過程中,家長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互相信賴,彼此尊重。家長還要帶孩子多參加各種集體活動。在集體活動中,孩子與同齡的小朋友一起生活遊戲,他們會相互教會怎樣玩耍、怎樣相處、怎樣生活。
培養孩子說真話的好習慣
父母箴言
說謊似乎是成長中的孩子們的通病。其實,孩子說謊往往是父母教育不當的結果。孩子往往怕父母生氣而不敢承認自己的錯誤,就會撒謊,如果撒謊得不到應有的矯正,慢慢就會固定下來,長大後容易形成欺騙行為。因此,父母應根據孩子的年齡和理解力,從小讓孩子養成說真話的習慣。
比爾回到家中,衣服上沾有血跡。母親看到這一情況後吃了一驚,母性的本能使她迫切想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兒,但看到比爾那雙疲憊的眼睛和沉默的神態,她忍住了,隻是把兒子喜歡吃的東西端上了餐桌。吃過晚飯後,比爾回到了自己的房間,母親端著一杯熱奶走了進來。
“親愛的,我想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母親把杯子放在拉爾夫的手中,慈愛而誠懇地說道。比爾選擇了沉默,在那一刻他考慮著到底怎樣告訴母親,是直言不諱還是撒謊。最後,母親平常的教育在他身上發生了效果,他低著頭,告訴母親自己參加了群架,並請求母親原諒。母親柔聲說道:“寶貝,我知道年輕人血氣方剛,偶爾衝動也是可以理解的。你這樣做是不對的,希望這樣的情況以後不要再發生。不過你對我說了真話,讓我非常欣慰。”
人的一生都是在真與假的鬥爭中度過的,父母要認真引導孩子從小說真話,逐步培養孩子從小說真話的好習慣。這種習慣一旦養成,就會變成巨大的精神力量,變成一種做人的宗旨,這樣的孩子才是最有希望的,將來才可能有出息。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如果為孩子創造一個能保護和培養孩子說真話的環境,孩子就會自然而然地養成說真話的好習慣,長大後也會成為一個正派、誠實的人,受到人們的歡迎和尊敬。因為隻有一個人說真話、相信別人、對生活有信心,才會問心無愧地麵對各種事情,也才會得到別人的信任和理解。具體來說,父母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努力,培養孩子說真話的好習慣。
1.為孩子樹立說真話的榜樣
父母自己首先一定要說真話,為孩子做出榜樣,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不撒謊不作假,有什麼說什麼,說到做到,要讓孩子看到父母是怎麼做的,並讓孩子懂得為什麼不能撒謊說假話。有些父母在孩子不高興或是自己很高興的時候,常常會“哄”孩子,給孩子開空頭支票,許下很多並不準備兌現的諾言。父母也許認為這些都是玩笑話,不值得認真,其實這樣很容易在孩子心目中留下“爸爸媽媽說話不算數”的壞印象,從而使家庭教育失去基礎,因為不被孩子信任的父母是沒法教好孩子的。
2.心平氣和地跟孩子講道理。
有些父母對孩子期望值過高,孩子的行為一旦達不到自己的要求就會嚴厲訓斥甚至拳打腳踢。很多父母認為對孩子嚴厲是對他們的將來負責,是希望他們能夠出人頭地,殊不知這種方式很可能會把孩子“逼”上滿口謊言的絕經。在遭到父母無理教訓時,很多孩子為了躲避訓斥,往往會把一些真實的東西隱瞞起來,而以假話、假情況、假消息應付父母,報喜不報憂。所以,父母對孩子的要求一定要適當,即使孩子確實因自己的原因出了這樣那樣的差錯,比如學習成績不好、與人打架、亂花錢、不守紀律等,父母也要心平氣和地跟孩子講道理,而不能以泰山壓頂的方式粗暴地逼迫孩子,因為“高壓”隻會帶來虛假。
3.鼓勵孩子說真話。
父母是孩子最信得過的人,孩子聽到什麼事情或是想到什麼東西都會統統告訴父母。在這個時候不管孩子說什麼,父母都要認真、耐心地聽完,即使孩子有些地方說錯了甚至使我們不愉快,也不要吹胡子瞪眼發脾氣,更不要應付、糊弄孩子,而要親切地跟孩子交談討論,說出自己的心裏話。如果孩子因為說真話在外麵吃了虧,父母應想辦法做孩子的思想工作,明確表示支持孩子講真話,鼓勵孩子做一個真誠的人。總之,不論在何時何地都要鼓勵孩子說真話,這樣才能讓孩子把說真話當成一種習慣保留下來,成為一個誠實的人。
4.不要懲罰講真話的孩子
在現實生活中常有這樣的事例、孩子說了真話,父母卻劈頭蓋臉地一通嚴厲批評,甚至體罰孩子。如:有一個母親請病假出去玩.結果孩子將真實情況告訴了來探訪媽媽的同事,孩子母親知道後、痛打了他一頓,還教他以後再有這事就告訴別人“我去醫院了”。這樣一來,孩子將逐漸體會到說真話會受到懲罰,不說真話倒能平安無事,甚至還可以贏得父母的讚賞。如果下次犯了錯誤時,孩子就會想盡辦法隱瞞過去、以逃避懲罰。所以,父母正確的做法應是:孩於承認錯誤後,首先表揚他的誠實,然後再幫助孩子分析錯誤的原因。
讓孩子學會與人交往
父母箴言
讓孩子學會與人交往,將有利於孩子更好地適應新的環境,更好地走向群體;將有利於孩子豁達大度地麵對人生的各種挑戰,對其一生將產生積極、深遠的影響。
心理學家指出,是否會協作是決定孩子將來能否成才的關鍵。協作必須通過交往來完成,培養孩子交往能力關係到孩子成長以後能否與社會、集體、他人之間建立良好、協調的關係。可是在生活中,我們常常可以聽到有的父母對自己的孩子說:“好好呆在家裏,別到外麵去!”……他們把孩子圈在家庭的小天地裏,剝奪了孩子交往的機會。有的父母是怕孩子學壞,不讓孩子出去與小朋友接觸;有的則喜歡安靜,不允許別的孩子來玩;有的則怕自己的孩子在群體中吃虧,受委屈,而阻止孩子們間的交往。殊不知這些限製對孩子的發展造成很不好的影響,有的孩子變的怯懦,不敢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見到陌生人就往爸爸媽媽身後躲,有的孩子則“惟我獨尊”,自我中心嚴重,不能與人和平相處;有的則性格孤僻,不合群。美國一位心理學家指出:許多成年人的拘謹可以追溯到他的兒童時代。試問在合作性強,競爭激烈的未來社會中,一個不會交往,不懂合作的人怎能適應社會,取得事業的成功呢?因而讓孩子學會交往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家長應鼓勵和教會孩子與人交往,而不是阻止孩子的人際交往。作為家長,怎樣讓孩子學會與人交往呢?
1.幫助孩子掌握簡單的交往技能
孩子們都非常喜歡與同伴交往,但由於缺乏交往的經驗、能力,因而在交往過程中經常發生這樣那樣的矛盾,有時甚至會發生打架的現象,因此,教給孩子一些簡單的交往技能是非常必要的。如教給孩子在交往的過程中使用“請、謝謝、對不起”等禮貌用語,遇到問題采用商量的辦法共同解決,要相互謙讓、友好相處,知道這樣的孩子才能交到朋友。
2.增加交往機會
首先,在家庭中家長要讓孩子走出狹小的空間,接觸外麵廣闊的天地,在與其他孩子的交往過程中,開始從“自我中心”中解脫出來,了解自我與他人的區別,學會正確處理自己與其他小夥伴、個人與集體的關係等。讓孩子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在同說同玩、同笑同樂中獲得知識經驗和行為規範,學會控製自己的願望、情感和行為,要培養孩子團結友愛,關心別人,克己忍讓和勇敢、開朗、樂觀向上的性格。父母可以帶孩子到兒童遊樂場、到鄰居家串門、和鄰居家的孩子玩耍;也可以請小朋友到自己家裏玩,熱情招待小夥伴,有好吃的、好玩的與小夥伴共同分享;帶孩子去商店,讓孩子試試自己購物等。
3.不要帶有功利性的交往
有的時候,家長會很功利地限定孩子:隻跟學習好的交往,不跟學習差的交往,等等。這種目的性很強的誘導,會使孩子變得俗氣、勢利。應教育孩子在廣泛交往中,對任何人都是尊重的,而不要抱有偏見。
4.交朋友要有所選擇
第三,對於孩子深交的朋友,家長應關注並且有所選擇。深交的朋友,往往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家長應廣泛深入地了解孩子這種深交的朋友:有沒有不良嗜好、經常談論些什麼,等等。家長一般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交上好朋友,但“好”的標準是不一樣的,家長的“好”主要是指學習優秀,乖巧懂事;孩子的“好朋友”概念更多是與自己誌趣相投、脾氣相和。如果家長發現孩子交的朋友確實的問題少年,甚至是不良少年,也不要粗暴幹涉,而是要給孩子更大的理解、尊重和關懷,給孩子講一些古時“孟母三遷”等故事,讓孩子自己去決斷他與朋友的事情。如果家長粗暴幹涉,會使孩子感到很沒麵子,會增強孩子的叛逆性,更易使孩子投入他人懷抱。
5.培養孩子為別人著想的精神
一個人希望人家把你當朋友,你要首先把人家當朋友。獨生子女最易存在的自身缺陷就是以自我為中心。由於家長的寵愛、嬌慣,常會養成孩子自私的缺點,一個自私的人是無法交到朋友的。所以,家長可以教孩子多采用“交換法”,多為別人想想,試想“我若是對方,我該怎樣”,隻有多給別人愛心,才能獲得別人的愛。
有位哲人說過:有好朋友就有好人生。讓我們的孩子,先學會交往,學會與人合作,再學會選擇朋友,深交幾位知心朋友,可以相信,這也是在為孩子的未來鋪就一條成功之路,至少是一條不寂寞的快樂之路。
怎樣糾正孩子的攻擊行為
父母箴言
從小有暴力傾向、攻擊性強的孩子,如果不注意克服和製止,長大後容易走上違法犯罪道路。因此,如果孩子經常出現攻擊性較強的行為時,父母切不可掉以輕心,必須及早予以矯治。
有一個叫毛毛的男孩,在幼兒園被稱為“小霸王”。“哇——”有一個小朋友哭起來了,一邊哭,一邊用手使勁指著毛毛。唉,不用說,一定又是毛毛幹的“好事”!毛毛的父母和幼兒園的老師都為毛毛操碎了心。原來,毛毛是一個愛打人的孩子。他一會兒打哭了真真,一會又推倒了鵬鵬……真是闖禍不斷!毛毛的爸爸媽媽經常要麵對上門來告狀的父母:“你們家毛毛是怎麼搞的?平白無故地就把我們家的孩子打哭了!”
毛毛並不比別的小朋友高大、強壯,但是他就是愛打人。當與別的孩子發生意見不統一的情況下,他不是爭辯,而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打了再說;別的小朋友不願跟他交換玩具,他不是繼續央求或者找老師反映,而是伸手便打;他甚至會無緣無故地打人,老師說:就算是為了表示對某人的好感,他也會采用這種手段。
毛毛的“戰術”很多,他有時用手打,有時用腳踢,有時用牙咬,還用指甲抓、腦袋撞……全班所有的小朋友身上,都有他留下的“記號”,差不多每天都會有一個小朋友帶著新的傷痕回家去。
幼兒園裏所有的孩子都怕他,因為大家時刻都在擔心:不知道什麼時候又會遭毛毛打。
毛毛的行為確實給別的孩子帶來了很大傷害,這種無緣無故打人的壞習慣,說明孩子有“暴力”傾向,這種現象的發生反映了我們家庭教育的失誤。
現在的“小皇帝”由於家長的溺愛,有“小霸王”作風的並不是個別現象,這是應該引起全社會足夠重視一個問題。有的“小霸王”到哪兒都欺負別人。對此,父母可告誡自己的孩子不要與他玩:同時警告“小霸王”:不許欺負人。
有些父母慣於用暴力懲罰的方式來教育孩子,結果孩子也以同樣的方式來對待其他孩子,表現出攻擊行為。有的父母隻要孩子做錯事,就不分青紅皂白地打他一頓。孩子挨打以後,容易產生抵觸情緒。這種情緒一旦“轉稼”到別的人身上,就易找別人出氣,逐漸形成暴力傾向。有的父母對自己的孩子說:“如果有人欺侮你,你要狠狠地揍他。”在父母的縱容下,孩子容易形成暴力傾向。
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通過一係列實驗證明,攻擊是觀察學習的結果。由於兒童模仿性強,是非辨別能力差,因此,孩子很容易模仿其周圍的人或是影視鏡頭裏人物的攻擊行為。有資料表明,經常看暴力影視的孩子,容易出現攻擊行為。如果孩子經常看暴力影視片、武打片,玩暴力電子遊戲,會使孩子的攻擊性心理得到加強。
值得指出的是,如果一個孩子在偶然幾次的攻擊行為後,得到了“便宜”,嚐到了“好處”,其攻擊行為的欲望會有所增強。若再受到其他孩子的讚許,其攻擊行為就會日益加重。
對於糾正孩子的攻擊行為,有關專家給出以下建議。
1.教孩子懂得宣泄情感
煩惱、挫折、憤怒是容易引起攻擊行為的情感,因此要教會孩子懂得宣泄自己的感情,把自己的煩惱、憤怒宣泄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