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教孩子嗎全集12(3 / 3)

3.轉移其注意力

父母應鼓勵孩子積極參加對身心健康有益的活動,以轉移其注意力,發泄其充沛的精力。校內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校外的旅遊、交友、公益勞動等既可鍛煉身體,又可益智、養性。同時,鼓勵孩子根據個人興趣,發展個人愛好,如進行集郵、讀世界名著、練習寫作投稿,使課餘的時間充滿情趣,充滿快樂,也許,早戀的情感會適當減弱和轉移。

明智的父母應該首先理解和尊重孩子的感情,承認它是美好而純潔的。同時,父母要以一個朋友和父母的身份告訴他們:青春期是一個人學習的最佳時期,錯過了這個時期對今後的成才是個很大的障礙。

不要侵犯孩子的隱私權

父母箴言

孩子有了隱私,許多做父母的總是千方百計地去偵察,如翻抽屜看日記、拆信件,甚至打罵訓斥。殊不知這種做法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造成孩子沉重的精神壓力,甚至產生敵意和反抗,采取全方位的信息封鎖和防備措施,導致父母與孩子關係的惡化。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案例。

某市一位初中女生回到家後,遭到爸爸的大聲訓斥。原來爸爸趁女兒不在家,偷看了一位男生寫給她的信。女兒非常生氣,說爸爸的這種行為是侵犯了自己的隱私權,是“違法”的。但是,爸爸以一記響亮的耳光懲罰了女兒的不敬。第二天,女兒失蹤了。若幹天後,在離家50裏處的河灣裏,女兒的屍體被人發現了。

有這樣一幅四格漫畫,配有這樣四句話:“你翻看了孩子的書包”,“你偷看了孩子的日記”,“你拉開了孩子的抽屜”,“你也鎖住了孩子的心,請尊重孩子的隱私權!”

人人都有不願告訴別人私事,這便是隱私。個人隱私應得到尊重,法律也規定保護個人隱私不許侵犯,這便是隱私權。大人的隱私權且不說,孩子的隱私權受侵犯是常見的事,侵犯者常是父母。

父母侵犯孩子的隱私權,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隱私常常包含個人的缺陷(包括生理、行為等方麵)、錯誤、失算,是孩子自尊心遭到打擊的記錄。如果把自尊心比喻為花瓶,隱私就是瓶上的細小裂紋,所以做父母的更應細心保護好這個花瓶。隨便暴露孩子的隱私,甚至當眾宣揚,這無異於敲打這個有裂紋的花瓶,讓孩子無地自容,把孩子的自尊心敲碎。

父母侵犯孩子的隱私權,會削弱孩子的自省力。寫日記是一種自省方式,偷看孩子的日記,又把日記的內容宣揚出去,是不可取的。向父母吐露心事也是一種自省方式,父母聽了卻又透露給外人,這也是很不可取的。不尊重孩子這方麵的隱私,孩子就會不再重視這些自省方式,就會大大削弱自省的欲望和能力,妨礙孩子健康成長。

父母侵犯孩子的隱私權,會破壞孩子的人際關係。孩子的一些隱私會涉及他的同學、朋友,比如與朋友一起進行並非不正當,但又不願別人知道的活動,並約定保密。父母知情後,不分青紅皂白將事情公諸於眾,這便會招致朋友和同學的怨恨,破壞了孩子與別人的友誼。

父母偷看孩子的日記的目的,往往是想了解孩子的一些真實的行為和想法。堂而皇之的理由,往往是為了孩子好,怕孩子走上邪路,怕孩子出事。但是你的目的達到了嗎?恰恰相反,你與孩子的距離更遠了!

很多父母說:“孩子越大越不聽話,不像從前那樣,有什麼事都和父母講。”還有的父母發現孩子有些事瞞著家長,有些東西藏起來不讓家長看見,同學之間的書信和他自己的日記,總要放到安了鎖的抽屜裏,對孩子的這種行為,父母感到不安,怕孩子染上壞毛病。

隱私是人人都有的,孩子也不例外。孩子有他自己的世界,有自己馳騁的天地、遨遊的空間。孩子把自己的隱私看得十分重要,父母如果粗暴地幹預,是不會收到好的效果的。一來侵犯了孩子的權利,是違法之舉,是對孩子的不尊重;二來加深了孩子與父母的隔閡和對立,使他們更加關閉自己的心扉,不利於對孩子內心的了解。

雖然父母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好”。他們的擔心也不是沒有道理,孩子畢竟尚未成熟,處理一些事情難免幼稚、失誤。但要引導孩子走正道,正確的方法是:通過溝通來達到了解孩子的目的。

當然,孩子正在成長,還未成熟,如果結交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養成抽煙、喝酒、賭博等不良習慣,出現早戀,等到事情已經發生,再去糾正就難了。要防止這些現象發生,父母應當從各方麵了解孩子,注意孩子的言行,及時給孩子以正確的引導,如果粗暴幹預,孩子可能會越走越遠。

那麼,父母應該怎樣對待孩子的隱私呢?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獨立人格逐漸形成,父母不應隨便翻看他們的日記或私拆他們的信件。當孩子有了自己的愛好、理想、異性朋友,應該加以愛護,循循善誘。

成長中的孩子在處理學業、情感、人際關係等問題時,難免把握不好尺度,父母平時隻要細心觀察孩子的動態,就可以看出孩子的思想變化,然後根據孩子的性格、愛好和特長,采取相應的措施,引導孩子明辨是非。

對於孩子的隱私,應該允許他們有所保留,不能采取“間諜式”的手段去了解孩子的隱私。

要知道,孩子心中秘密的存在是很正常和普遍的事,沒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父母應以理解和寬容來對待他們。父母對孩子要適當控製自己,不要苛求孩子把什麼都告訴你,允許他們有自己的“自留地”。

孩子偷拿別人的東西怎麼辦

父母箴言

當孩子已經侵占別人的所有權或物品之時,父母要冷靜分析原因,認真對待,不要罵孩子是“小偷”,更不要指責其“屢教不改”。孩子日常犯的錯誤與這些話語的性質是不能等同的,孩子長期聽慣了這些消極的詞語,一會自卑,二會無動於衷,長期下去會把孩子推向反麵。

現在的家庭條件好多了,人們再也不會為吃穿發愁。應該說,孩子偷東西的事是不會發生的。但是,我們又發現,即使生活條件很好的家庭,也時常會出現孩子偷拿別人東西的事情。

作為家長,當你第一次發現孩子拿別人的東西時,一定要弄清楚原因後再下結論。有的孩子有時會把誤認為是自己的東西拿回家,比如一塊有圖案的手絹,玩具或書等。如果是這樣,父母應該把自己的東西拿出來讓他看,讓孩子明白他拿的不是自己的而是別人的。然後告訴他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要,應向別人道歉還給別人。

從兒童心理學來分析,孩子偷拿別人的東西是由兩種心理因素引起的:一是孩子有一種強烈的占有欲望,他對自己沒有玩過的東西,既好奇又想獲得,而且企圖馬上獲得。在私欲的引領下,他便悄悄將別人的東西據為己有。另一是孩子有一種異乎成人的冒險心理,他們心想,我拿了別人的東西,隻有自己知道,別人卻不知道,這是多刺激和神秘呀。偷東西的行為大多發生在孩子幼年時,大多數孩子並不清楚偷盜這種行為的卑劣之處。因此,我們的家長要注意在這個方麵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教育。

孩子有偷拿別人的東西的習慣怎麼辦?孩子有了這個毛病,一定要克服掉,而且越早越好。其實,很多孩子都有過偷拿別人東西的經曆,隻要改正了,沒有什麼大問題。怎麼幫助孩子克服呢?提幾點建議供參考。

★先讓孩子認識到拿別人東西是可恥的事情。跟孩子說清楚偷拿別人的東西是極為可恥的行為,它會使一個人身敗名裂的。一定要克服這個壞毛病。包括家裏的東西,家裏的錢,也不可以隨便拿的。

★當孩子再犯的時候,一定讓他將偷來的東西當麵還給人家,最好讓他自己去,如果他不自己去,就帶著他一起去。讓他當麵向人家調遣。培養他的羞恥心,強化他的自製意識。

★規定孩子不論買什麼東西都要征得家長同意,你們給他錢或者他自己花錢都要記賬。發現他有來路不明的錢就要過問,防止他自己克製不住。

★警告他,如果再發現他偷拿別人的東西,包括家裏的錢,就告訴老師或同學。嚴重時就送派出所,請警察幫助管教。這樣警告他,可以給他拋下一個心錨,讓他不敢輕舉妄動。

★如果說孩子就是板不住的話,那就屬於心理問題了,需要進行心理治療。

一般來說,通過上麵這樣幾招,孩子會有所收斂,逐漸就會改正了。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孩子經常偷拿家裏的錢,這讓很多家長大傷腦筋。孩子偷拿家裏的錢,事後也不和家長說明,顯然是一種很不好的行為。但一味地責備孩子,斥責孩子的這種行為是錯的,也不會有很好的教育效果的。

孩子拿家裏錢花可能隻是為了滿足某種需要,比如買喜歡的文具、玩具,買喜歡吃的東西,玩遊戲機或參與其他娛樂活動等。他們要滿足這些需要,以正當方式跟家長要錢往往通不過,於是采取私自去拿的辦法。

當發現孩子偷拿了家裏的錢,家長該怎麼辦?

1.不要發火

家長發現問題後,不要怒不可遏,連打帶罵,而應盡量控製自己。把孩子叫來,坐下來認真交談。讓孩子談是怎麼樣想的,花錢買了什麼東西,怎麼處理的。根據實情,給孩子重點分析兩方麵問題。一是是非問題。聯係實際,給孩子講清如何對待錢會反映一個人的品質,小的毛病發展下去,會鑄成大錯。二是想花錢應該怎麼辦。告訴孩子,想買什麼跟家長說,家長給錢或不給錢是經過思考的,要錢就給對孩子成長沒有好處。如果家長平時忽視了孩子的某些合理需要,應該向孩子做自我檢討,讓孩子服氣。

2.給孩子適度的零花錢

給孩子適度的零花錢。孩子需要零花錢,有的家長根本不給是不妥當的。給零花錢多少要從實際出發,看家庭經濟條件和孩子實際需要,而且要指導孩子怎樣花錢。

3.培養孩子合理消費的好習慣

在家裏專門準備一個抽屜或匣子,放上十幾元或幾十元錢,急需時取用。錢最好是一元一張的,還可有些零錢,裏邊放一個本做記錄用。明確告訴孩子,這裏的錢在急需時可以拿去花,不過拿多少,找回多少,買什麼東西要記下來,還要寫明時間。這樣,把主動權交給孩子,孩子覺得家長信任我,反而不會亂花錢。如果孩子花錢不當,要及時討論、引導,培養孩子合理消費的好習慣。

4.教孩子學會存錢

壓歲錢和剩餘的零花錢給孩子儲存起來,開一個活期存折,陸續存入,真正需要時,用多少取多少。這不僅能培養孩子積累資金的能力,而且培養量入為出的好習慣。

總之,改變孩子拿家裏錢的行為,出發點首先是尊重孩子的人格,切不可一下子把孩子看扁了,隨意懲治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家長要在整個教育過程中充滿理智,要有孩子出現反複的心理準備,用反複的教育去解決反複的問題。

孩子愛攀比怎麼辦

父母箴言

孩子攀比的現象的出現是正常的。其實,孩子也有自尊心,希望自己可以比別人好,這種心理是普遍存在的。事實上,孩子提出每一個“我也要……”都是經過縝密思考的,這時家長就要注意正確引導。利用好了孩子的攀比心理,也是一種資源。

方小姐有一個漂亮可愛的女兒雯雯,如今滿5歲的雯雯正在上幼兒園,天天對自己的形象非常重視:為了梳小辮寧可早早起床不睡懶覺,皮筋、發卡必須自己來選;不鮮豔的衣服堅決不穿,在幼兒園演出完回家後不肯洗臉。方小姐每天去接女兒放學,和女兒談論今天發生的事情。漸漸地,方小姐發現女兒雯雯老是注意研究和談論其他小朋友的衣著打扮和飾物,甚至纏著媽媽買這買那,方小姐讓孩子不要太注意其他小朋友的穿戴,可是發現效果都不大。

李小姐是一家廣告公司的職員,一次聽見8歲的寶貝兒子軒軒與其他小朋友講自家房子如何大、自己的爸爸媽媽是多高的職位。李小姐一聽就緊張了,她想孩子這麼小就開始學會和其他小朋友攀比房子大小,以後該怎麼辦呢?

……

小孩中出現攀比現象是很正常的事情,孩子們也有自尊心,希望自己可以比別人好,這種心理是普遍存在的,孩子們也不例外。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勢必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思想,好的、不好的,而這個時候的孩子辨別能力還不強,他們會無一例外地接受、複製。這個時候,如果事業成功的父母在孩子麵前較多談論換車換房等事情,就勢必給孩子形成一種潛在的影響,造成他們同其他同學攀比的現象。同時,由於孩子不可能體會到家裏條件的變化是因為父母辛苦工作得來的,他們往往會認為所有的一切都是輕鬆得來的,長此以往孩子們容易形成一種“不勞而獲”的思想,助長他們對物質方麵的過分追求。

條件優越的家長應該有一種平常心,在孩子麵前盡量淡化家庭的優越條件,尊重別人,不炫耀自己,這樣孩子才能更好地融入到社會生活中。而大多數普通家庭的家長,也應用積極的生活態度引導孩子,麵對孩子的一些比較,家長在不回避的同時應告訴孩子,人們對生活的要求不一樣,對快樂的感受也不一樣。家長還可以讓孩子參與到家務活動中,力所能及地完成部分勞動,比如自己疊被子、洗紅領巾等,培養他們“一分勞動、一分收獲”的思想。

孩子的攀比心理通常是以“自我”和“虛榮”為基礎的,追求的是“別人有的我要有,別人沒有的我也要有”,以顯示我和你有“公平”的待遇,甚至我好過你,以此來獲得心理滿足。當然,孩子的攀比心理也隱含著孩子的競爭意識。因此,要正確加以對待。

1.家長不要有求必應

家長有求必應會助長孩子奢侈的消費觀念和攀比心態,還可能將孩子引入深淵。作為獎勵可以偶爾為孩子購買一兩件學習用品,這有助於增強孩子學習的積極性,不至於養成不良習慣。

2.家長有必要對孩子的消費觀念進行引導

由於孩子不太了解人的需求是要受一定條件製約的,往往借助對比對象提出各種不合理要求。實際上,要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是不可能的。家長要以身作則,讓孩子懂得艱苦樸素。

3.幹擾孩子的攀比心理

用反攀比或改變攀比興奮點的方法讓孩子明白不能樣樣與人攀比。例如:孩子看到別的孩子有電動火車時,他也想要,不妨根據孩子現有的心愛玩具,問他是不是每個朋友也都有。暗示孩子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擁有別人同樣的東西,每個人的條件不同,他所獲取的東西也是不同的。

4.發掘榜樣作用

通過曆史名人的競爭故事,有意識地把孩子現有的條件與榜樣作對比,找出他們之間的相同點(千萬不要提不同點),相同點越多,孩子越會向他們看齊,促進攀比向積極的方向發展。

5.將攀比轉為動力

其實,孩子與別人攀比,說明孩子當時的心理有競爭傾向,想達到別人同樣的水平或超越別人,如果能抓住這種心理,讓孩子在學習、才能、意誌力、良好行為等方麵進行攀比,正確引導孩子發奮努力,勇於趕超,將有助於孩子的心理發展。同時,也可以將攀比化為動力,讓孩子設法實現自己的需要,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自主性等良好的心理品質。此外,家長可以引導孩子了解認識更多東西,培養孩子對於文學、曆史、自然、地理等多方麵的興趣,可以有意識地讓孩子更多地接觸鋼琴、舞蹈、繪畫等方麵的知識,和孩子一同選擇其真正喜愛的項目,增強其在這方麵的造詣。孩子的關注點轉移了,就不會太局限於與其他夥伴攀比了。

正確引導孩子看電視

父母箴言

對於孩子看電視過多的行為,父母可給予適當的批評。對於孩子看電視這個問題,父母最需要做的,不是嚴格禁止,更不是打罵,而是正確引導孩子――把電視帶給孩子的不良影響降到最低,並且要利用電視來輔助進行家庭教育。

電視是傳遞知識、信息的重要手段和途徑,豐富著人們的精神生活。隻要一打開電視機,上下五千年,縱橫數萬裏,天文地理,人文曆史,便可一目了然。雖然電視已成為孩子開闊視野、獲取知識的第二課堂,但有的家長卻把電視機當作孩子的“保姆”和“夥伴”,孰不知,不加選擇和長時間觀看電視,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是有害的。

長時間地看電視並且極為孤獨的症狀,在心理學中被稱為電視孤獨症。兒童心理學認為,電視孤獨症多發於三歲以上兒童,男孩多於女孩。患電視孤獨症的兒童,大多對父母和同齡人漠不關心,對電視以外的事物視而不見,不愛與人交流,隻願意和電視中的人物交流情感,有時甚至誤以為自己就是電視節目中的角色。另外,這樣極端孤獨的兒童,語言發展大多比較遲緩,有時給人以言語單調、刻板、重複的感覺。

長時間看電視對孩子身心造成的危害是很大的。

第一,孩子長時間看電視,嚴重影響了孩子身體素質。由於距離太近、姿勢不當、邊吃邊看等不正確的觀看電視,所以造成“小眼鏡”“小駝背”“小胃病”的現象就層出不窮。

第二,電視節目是通過直觀形象傳播信息,所以不利於鍛煉和提高孩子的思維能力。看電視太多,孩子隻習慣於娛樂性的生活,會消磨孩子的意誌。長此下去,讀書學習因缺乏娛樂性會使他們感到厭倦、疲勞,不能集中注意力把事情做好。

第三,孩子看電視往往精神非常集中,很少講話,影響到孩子的口頭表達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電視看得多了,與父母接觸的時間自然就會減少,以致影響了父母子女間的交流,使孩子性情變得孤僻、不善交流和交往,這對孩子的心理發展是不利的。

父母若對孩子看電視采取放縱的做法,孩子便會沉溺於電視機前,等到學習、行為、視力出現了問題再被動地去幹預,效果自然不會好。雖然孩子長時間看電視不是一件好事,但看電視對孩子來說,也是不可或缺的學習和娛樂的重要方式。所以要讓電視有益於孩子,父母必須製定切實可行的方案。

1.限製孩子看電視的時間、次數、姿勢

父母要限製孩子看電視的時間、次數、姿勢。電視要在完成作業的前提下,才允許看。時間一小時左右,學齡前的孩子看電視的時間每次以30-40分鍾為宜。孩子看電視時要有正確的姿勢。孩子看電視時,離電視屏幕不能太近,至少要在2米以上;不要斜著、躺著看;不要讓孩子邊吃飯邊看電視。

2.隻看想看的節目

生活在電視日常化時代,什麼時候都有電視可看。作為父母,最擔心的是,當自己不在家時,孩子究竟看了多長時間的電視?看了些什麼?例如,有個4歲的男孩,一進家門,便隨手打開電視,無論幹什麼事,都不忘瞄一眼電視……他媽媽焦慮地說:“電視幾乎使他成了個‘沒魂’的孩子”。生活中有許多孩子可能是因為煩躁、孤獨或是疲勞、無事可幹而打開電視,不管屏幕上有什麼,都盲目地瞪著眼睛看,一個節目接一個節目,一個一個換頻道,連續不停。其實,這種時候,他們並不在看電視,而是看熱鬧。一旦養成了習慣,改起來就困難了。因此,父母必須意識到自己有責任決定孩子看什麼不看什麼,道理很簡單,你能讓三四歲的孩子自己定菜單嗎?為了不讓孩子隨便打開電視,全家人可在周末時一起看電視報,根據電視節目預告,製定一張觀看表,預告的節目到了,才打開電視,節目結束就關機。這樣做,就能讓孩子養成收看想看的電視節目而並非有節目就看的好行為。不讓孩子盲目看電視的好處是:看的時間不多,從中收益卻不少。

3.和孩子一起看電視

作為父母,常常會被警告電視會影響孩子:成績下降、視力減退、暴力行為等等。而生活中,父母聽到更多的是,從孩子嘴裏冒出來的自己未曾聽到過的新知識,例如一個5歲的孩子居然要和他爸爸討論有關雷龍(古生物)的馴良性情。確實,電視擴大和擴展了孩子的眼界和想象力,讓他們看到了用其他方式無法看到的遙遠的地方和遙遠的人,更重要的是電視給他們帶來快樂,使他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因此,孩子愛看電視一點也不足為奇。但是當孩子坐在電視機前漫遊熒屏世界,一小時又一小時,父母會是怎樣的心情?他們在看什麼,合適嗎?他們的視力,他們的閱讀、思考、判斷、學習能力會受影響嗎?對此,心理學者的忠告是——陪孩子看電視。父母和孩子一起看電視,即使是兒童節目,也會比孩子自己單獨看學到更多的東西,孩子對事物的看法、態度、判斷會因父母的反應而形成。此外,陪孩子看電視還能解決看電視時間過長和姿勢不良的問題,對健康有利。共同看節目,也使親子間的交談有了話題,使父母能適時糾正孩子錯誤的判斷,幫助孩子了解熒屏與真實世界的差距。若是在節目結束後,和孩子討論這個節目有什麼意義,請他說一說是什麼使自己失望或開心等等,就更有意義。

4.學會駕馭電視

有人說過這樣意味深長的話:電視的發明是人類智慧了不起的成就,但人類如何運用電視,將是對人類智慧更大的考驗。因此幫助孩子學習駕馭電視很重要,這就好比馬路上車多危險,父母不能不讓孩子上街,而是應告訴他們交通安全知識,至少教會他們過馬路。美國一位教育專家提出,能從電視中獲益並較少受到危害的,通常是懂得如何把握生活中其他內容的人,而這種把握能力是在日常生活的訓練中養成的。例如要求孩子每日完成一項力所能及的事(取報紙、倒垃圾等),來培養其責任心和意誌力,也就是說,如果父母從來沒有做過這些努力,就難以讓孩子在適當的時候關掉電視。

父母要充分地意識到正確引導孩子看電視的重要性,並且要身體力行地進行正確地引導。父母隻有正確地引導孩子看電視,才能揚看電視之長、避看電視之短。

如何保證孩子的上網安全

父母箴言

一味地限製孩子上網,不僅不符合形勢發展的趨勢,也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如果對孩子上網放任自流,很可能會使孩子受到黃毒、暴力的侵害,得不償失。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千方百計趨利避害,讓互聯網發揮積極的作用。

在網絡信息發達的時代,不讓孩子上網獲取知識、信息,不是一個明智的行為。通達的家長會指導孩子遵守上網的一些基本守則,這樣可以使孩子既具有網絡的基本知識,通過上網促進學習、生活,又不受有害信息、有害行為的影響。

我們必須承認教孩子使用電腦的好處,但我們也必須承認讓他們整天陷於電腦中的危險,家長麵臨的最大的問題是如何不讓孩子沉迷於電腦之中。

1.主動學習有關網絡知識

家長應主動積極地學習有關網絡知識,知道網絡的負麵影響後就不會出現束手無策的局麵,還可以科學地要求孩子。事實上,當今社會家長的社會化問題已日顯突出,相對於青少年而言成人麵臨社會化的情形更嚴峻、更困難。因此,家長要不斷地去學習、不斷地提升自己,隻有在這個基礎上才有資格、有能力去影響和教育孩子。

2.循循善誘

家長可以直截了當地告訴孩子,網絡作為一種資源、一種方式,能夠為學習創造更多的便利條件,但網絡上同樣存在著不健康或青少年不宜接觸的東西,從一開始就給孩子打上一劑“預防針”。家長還可以有意識地向孩子提供一些適合孩子的網址,讓孩子減少受不良網站影響的機會。當發現孩子在網絡上有不良傾向時,不能一味地訓斥、封殺,而應重“疏”輕“堵”,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3.監控指導

家長有責任去了解孩子每天會花多長時間上網、在網上做些什麼、希望從網絡上獲得哪些內容等。但這不等於父母要對孩子施加嚴格的控製,而是應通過積極友善的方式進行。要指導孩子加強網德的修養。要控製孩子的上網時間和地點。上網的頻度和花費的時間要適合孩子的學習要求和身心發育情況,不能過於頻繁、用時太多,每天上網平均不要超過1.5小時。家庭買電腦、上網,是希望孩子能開闊視野、增長知識、豐富生活;但又害怕孩子跌入“陷阱”,受到傷害。實際上,孩子可以接受網絡信息,但要注意適度。上網要有時有點,能進得去、出得來,不要泡在網裏;不良文化的汙染隨處可見,要安裝反黃軟件設防,要使用“安全瀏覽技術”,運用綠色上網軟件,屏蔽少兒不宜的網站及信息內容。我們要指導、培養、提高孩子的審美能力、辨別能力,使之取其高雅、棄其低俗。隻有這樣,才能受益於網。

4.培養孩子的業餘愛好

一方麵,不能讓孩子把所有興趣全部集中在網絡上,而應把孩子的興趣引導到其他各個方麵。例如,與孩子一起到博物館、展覽館參觀,一起看電視和球賽,一起玩球、下棋、外出散步等等。通過合理安排孩子的課外活動,培養孩子良好的業餘愛好和興趣。另一方麵,不能讓孩子把對網絡的興趣局限在瀏覽網頁上,而應引導孩子參加有關網頁設計的比賽等,從而激發各方麵的興趣,並有效培養孩子的創新素質。

5.做孩子的榜樣

要想使孩子養成良好的網絡道德和上網習慣,家長必須為孩子做好榜樣,特別是家長與孩子共用一台電腦的家庭。如果孩子的家長經常利用家庭電腦瀏覽黃色網站,孩子就會由好奇、興奮到效仿、試驗,其後患無窮。如果要求孩子不要有“網癮”,家長首先不要有“網癮”。因此,每個家長都應當加強自身修養,以身作則,以良好的形象去感染孩子。

6.必要時強力限製

孩子好奇心強,渴望知識,麵對遊戲以及網上花花綠綠的虛擬世界,常缺乏冷靜而客觀的態度。作為父母,麵對“上癮”的孩子不應掉以輕心,多多引導,必要時強力限製。如果讓孩子的黃金時代在遊戲和虛擬中度過,最後受傷害的可是整整兩代人!

上網是好事,但和任何其他好事一樣,也有可能遇到一些“事故”,為保護兒童網絡使用安全,電腦教育專家提出了許多忠告和建議,下麵這些規則是父母必須要告訴孩子的:

——你在上網時,如果網上某人正在做使你難堪的事,你應該立即告訴父母,但不要關掉電腦,然後家長就可以發現這個人,並向有關部門報告他的活動。

——上網時使用別名而不是你的真實姓名,也不要用挑逗性的名字如“妙齡女孩”等。千萬不要在網上向任何人泄露你的地址、學校、父母姓名、朋友姓名、家長工作地點或任何其他人的電子郵件地址或電話號碼等資料。

——不要指望在聊天室裏遇到的陌生人給予你重要的建議。

——千萬不要與網上認識的人見麵、通電話、郵寄東西或接受他們的任何東西,除非你的父母同意或與你在一起。

——未經你的父母同意,不要將你的照片上網或寄給別人,不要將任何真實的個人資料放進個人網頁。

——不要在網上做任何需要花錢的事,除非你父母說沒問題。千萬不要泄露你或你的父母的信用卡資料。

——千萬不要將你的各種密碼告訴別人,即使是你最好的朋友。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