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可不知的100個經典教訓5(1 / 3)

行業達到飽合時 全身而退為上策

狼多肉少的時候,不要做狼,而應該做別的什麼。

1997年網吧在城市剛剛興起,很多人尚不知如何經營時,王鄉和朋友小A合資10萬元開始經營網吧。

那時電腦價錢比現在貴多了,他們委托一家電腦公司以4000元一台的價格,組裝了20台雜牌機,該公司保修三年。

為了省點房租,他們在一個居民區物色了一處辦公地,因當時該居民區尚不夠繁華,房租也便宜,每月1500元,租房合同定了三年。

緊鑼密鼓地準備就緒後,“巨眼網吧”開張了。當時網吧少、新鮮,居民區這一片就他們這一份,不少學生來玩。又喜逢公安、文化管理部門大力清理“電子遊戲廳”,把“主顧”都趕到“巨眼網吧”來了,生意十分興隆。

每小時上網費10元,每台電腦一天15個小時上網時間,每日收入不菲。除去網絡管理員、服務生每月3000元的工資,500元水電費,5000元左右的網線費,王鄉和小A日進鬥金,提前進入小富階層。

一晃三年時間,網吧熱在城市興起,供求關係起了變化,為了爭奪客源各網吧紛紛下調上網費,10元變成了8元、6元、5元,但玩的人仍很多,網站發展到了巔峰狀態。

“巨眼網吧”麵臨新的挑戰了。

一、電腦三年保修期滿了,機型老化,老出毛病,維修費用大幅增加。

二、居民區三年來日益繁華,網吧四周飯店、商店林立,房租直線上升,他們的租房合同到期,房東要加價,如不租立馬租與他人幹飯館。

小A是個比較保守的人,他提出網吧競爭日益激烈,經營費用越來越大,收入也日益成減少趨勢,不如趁現在這好時候,把網吧轉讓他人算了。

王鄉這個人激進,不同意小A的意見,最終將這三年掙的錢兩人平分了,設備估價後,王鄉從我應得份額中拿出一筆錢給了小A。

一句話,“巨眼網吧”現在是王鄉一個人的買賣了。小A拿著他的錢幹報刊廳去了。

2000年王鄉又和房東訂了一年租房合同,每月租金3000元。他打算一年後物色到便宜的經營地點,再遷往他處。

意想不到的情況連續發生了!當頭潑了他一盆冷水!

隨著全市1000多家網吧蜂擁而起,管理部門加強了監管力度,其中一條是“開業後的網吧不能遷址”,對王鄉而言,高額房租是拿定了,想換個便宜房子沒門,除非他不幹這行。

再有,幹網吧的準入門檻高了,規模要在30台電腦以上,他還得追加投資,購進和更新設備。

最讓人心寒的是:網吧惡性競爭,互相砸價,上網費跌倒每小時2元。

王鄉硬著頭皮頂著,廣告打出去了,每小時2元,通宵8元。

電腦越來越普及,上網吧衝浪的新潮也降溫了,王鄉有30台電腦,每台每天隻能保證4小時的上網時間。

算一算帳,沒有錢可賺。?

小A全身而退,而王鄉開始把前幾年掙的錢日複一日往“巨眼網吧”裏搭!

經典教訓:如果你經營的買賣不論何人投資倆錢都能幹,競爭開始白熱化,那麼最好趁最熱時及時隱退。如果你從事的行業到了巔峰狀態,並顯露出走下坡的中長期趨勢,切莫追加投資,要保持前期奮鬥的成果,捂緊自己的錢袋。

脫離市場實際 終會以慘淡收場

商家脫離了市場,猶如魚離開了水。

阿牛下崗後,心血來潮,想開家快餐店。經過一段時間的選址,他發現某校門口的一家快餐店正要進行“店麵轉讓”,於是他悄悄地對該快餐店的四周開展了一番“偵察”:快餐店地處學校的門口這所學校有近千名學生,旁邊又有一個建築工地,民工少說也有百餘人,因此對前景持樂觀的態度,再說快餐店的證照齊全,如自己重新開辦一家,辦這些證照既費時又費力,不如現成轉讓一家。於是就“相中”了這家快餐店,這時幾位朋友也提醒他要慎重。經過幾天談判,阿牛以萬餘元接受了對方轉讓。

於是他夜以繼日,僅幾天時間就完成了籌備工作。但開業後,生意並非像他所預料的,於是他增加了一些花色品種,還增加了特色點心,並在媒體上作了宣傳,但生意仍不見效。

這時他也對學校的情況作了仔細分析:該校女生居多,而且年齡小,大多數習慣在學校食堂就餐。就在他開張的同時,旁邊同樣有幾家新的快餐店開業,而且與他們相比,無論在規模、水平等方麵他都處於下風。後來,知情人告訴他,這家快餐點一年內已經轉讓了好幾次,如果生意好,店麵怎會舍得轉讓?而且那些民工每餐僅花費三四元,飯卻要吃三大碗,因此幾乎沒有什麼利潤可言。

殘酷的現實使阿牛不得不打起了“退堂鼓”,與其長期虧下去,不如趁早撤退。開張三周後,他也打出“店麵轉讓”的招牌,並以極低廉的價格轉讓給他人,仔細一算,開店一個月,虧損就達一萬元。

阿牛賠了一萬元其實還算少的,阿偉可就慘了。

阿偉在居民小區內開了一間“茶吧”,一方麵是自己喜歡這種悠閑、清雅的格調,另一方麵是可以帶來利潤。

由於價格適中,服務熱情周到,“茶吧”在開業的幾個月中相當紅火,投資的十多萬元很快收了回來。

掙了錢的阿偉想,人們腰包鼓了,在精神娛樂上應該更上一個台階,打算重新裝修自己的“茶吧”。朋友們建議他好好調查市場慎重考慮,可是他聽不進去。於是又投入三十多萬元,將“茶吧”裏外裝潢得富麗堂皇,並增加了幾道特色茶,高薪聘請兩位“品茶”專家,將茶的價格翻上幾番,希望能掙得更多的利潤。結果新茶吧經營不出一月,迫於消費水平有限,不得已關門大吉,三十多萬元的資金就這樣打了水漂。

經典教訓:無論是開店還是開辦企業,都不要隻憑主觀想像,而應以調查研究市場為前提,包括消費群體的年齡結構、職業特征、收入消費水平等。脫離了市場實際和盲目樂觀是商家大忌中的大忌。

生意好時莫得意 盲目擴大吃苦果

生產規模擴大,並不意味著營業額也會擴大。

塑料熱合加工,嚴格地講上不了統計學的工業門類,有實力的大企業說看得上這個,趙兵鑽的就是這個空子,在小學校後院租了一間空房,購進了台熱合機,乘“獨資企業法”公布的東風,成立注冊資金3萬元的獨資企業,買賣開張了。

趙兵人勤快,善交際,自行車馱著滿城飛,三個月換了二條外胎,名片撒了八百張。

功夫不負有心人,業務一點點上來了,趙兵雇了一個懂行師傅,又找了一個下崗女工,自己除了跑業務,回來又是“生產能手”。

一點點加工客戶有了固定的幾個,朋友間在時不時地引見一個半個,趙兵小作坊火了起來,忙不過來,師傅又帶過來老同事,下崗女工捎來了老姐妹兒,最忙時趙兵雇了十幾個人,裏裏外外,事無巨細,一人主持,吆五喝六,還真找著了當廠長的感覺。

塑料熱合是純加工,自己不出產品,活源就非常重要,有不少客戶與趙兵幹一筆業務再也沒活了,因為哪個單位也不會天天做工作證,塑料皮名片什麼的。

這事難不住趙兵,他拍一拍腦門想了個絕招,把附近七八家印刷廠的十幾位業務員請到了酒桌上,酒過三巡,菜進五味,把自己的想法向老幾位和盤托出。

原來趙兵想借他人之手為自己廣攬業務,印刷廠業務員沒準有自己的圈子,隻要有塑料熱合業務給他介紹過來,他就給提成。

一是不侵犯本企業利益,二是摟草打兔子,兩個不耽誤,眾多印刷廠業務員拍手稱快,這是就開頭了。

眾人拾柴火焰高,趙兵小廠業務見忙,收入日豐,雖也有停工等活的日子,但總的說機器停的時候少。客觀地分析,他這時加工能力、企業規模與市場活源相匹配,相均衡,如果他穩步保持這個節奏,就不會有以後的麻煩了。

買賣好了,趙兵有點得意忘形,他要擴大加工規模,用他原話:“幹實業,就要越幹越大,向規模要效益”。他把相鄰兩間房子租了下來,向親友借了20多萬,買了一批設備,準備大幹一場。

讓趙兵始料不及的是,生產規模擴大了,業務量還是那些業務量,新置的生產設置基本閑置,還得多交不少房租。

厄運才剛開頭。

新型裝潢材料,新工藝不斷湧上來,傳統的塑料熱合工藝活源日漸稀少,停工等活的日子一個月比一個月多。趙兵有點扛不住了。當務之急是把每月的費用壓下來。

下崗女工們辭退了,但兩位師傅不能辭,萬一來了活,沒懂技術的怎麼辦?隻能咬著牙養著。

想把租的房壓縮一下,還不行,縮小了麵積新購進的設備無處放,左也難,右也難。

這邊親友催還款,那邊租房、水電、工資伸手要錢,趙兵隻有一條路變賣部分設備。有家小作坊有心買,趙兵親自登門聯係,原本10萬的設備人家隻給4萬,賣不賣由你!

兩年下來,趙兵不僅破產了,而外債累累,臉上的愁紋一個變成了三個。

經典教訓:企業規模要在市場上自我準確定位,脫離市場供需平衡的大與小均能對企業生存構成威脅。如果企業規模相對於市場供需平衡過小,會使企業停步不前,如果企業規模盲目擴大,則會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費,往往還會導致企業破產。

積少成多能攢錢 不明市場會賠本

攢錢不容易,但花錢容易。

幾年前,小剛下崗了。不久經鄰居介紹,他承攬了點糊信封、糊盒的業務,半成品到二裏外的一個小加工點拿,在家中裱糊,完活後再送回去。雖說加工一個隻有幾分錢,但他也知足,守家在地的,風吹不著雨淋不著,還能給自己解個悶。

一來二去,半年時間和加工點小老板很熟悉了,一天小老板對小剛說,他打算改行開個台球廳,就利用加工點這個地方。如果小剛有意接過他這項業務,可以把以前的業務關係全部介紹給小剛。

說實在的,這行當是微利買賣,充其量隻是印刷過程中一道工序,但印刷廠自己幹還不如給加工點幹合算。小剛和愛人一合計用了3萬塊把小老板那台5萬塊錢購置的用了幾年的捫盒機盤了下來。這機器純粹大鐵疙瘩,沒新沒舊。

在樓下居委會租了間房,小剛就開張了,小老板幫了不少忙,手把手教了我幾天,把臨時性模具工、維修工家庭電話告了小剛,有活隨時通知,平常不付工資。又騎摩托帶小剛走了幾家印刷廠,把老關係一一介紹給小剛。小老板台球城開業那天,小剛誠心誠意送了兩個大花籃、一塊吉祥匾。

從前給小老板打工,有活就幹從不動腦子,現在小剛成了小老板可傷神了。與上遊廠家關係融洽不必說,活一來都是急的,恨不能今給明要,小剛到處建家庭加工點,工錢必須壓低,質量不能差了,整天忙忙乎乎生活道也挺充實。逐漸又發展了幾個新客戶,雖然加工費給得很低,但業務量一直夠小剛小加工點幹的。

就這樣小打小鬧幹了4年,是自己的買賣小剛也不拿工資,4年累計賺了12萬,比下崗前強多了,還是自己幹實體好。

小老板幹台球廳發了點小財,將原住房賣了,添錢在小剛家不遠處買了所住房,有時路過就來和小剛聊兩句。

有一天小老板對小剛說,有比捫紙盒輕鬆又賺錢的買賣你幹不幹?小剛回答當然幹了,你小老板當初不就是這麼選擇的嗎。

常去小老板台球廳的一位常客,與一位台商代理人熟悉,台商欲在天津建一個脆皮豆腐加工廠,要找合作夥伴。

小剛想自己這個加工點沒有多大前途,累苦巴巴的,搞食品加工是個發展方向,日常生活離不開,利潤也豐厚,不如趁手中有點資金向小老板學習及時轉行。

小剛和愛人商量後,通過那位常客與台商代理人見了麵,脆皮豆腐小剛還頭一次品嚐,味道與傳統豆腐兩碼事,據介紹風靡台北。合作方式為:台商出技術,配方、包銷產品,小剛花錢買台商的專用設備,租廠房,負責生產。

台商來津後小剛和他談了幾次,基本談成了。小剛也摹仿小老板把小加工點盤了出去,共集中了15萬塊錢買了設備,租一處廠房,幹起了脆皮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