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底,林園偶然撞進股市,以88.45元買入了5股深發展。此後,他反複買賣一隻股票,常常為了100塊錢的差價,騎車穿梭於各營業部,沒幾個月就賺到了12萬。隨後,他大膽地收集到了大量原野、錦興、瓊民源、深華新等原始股,不久,它們上市後均翻了十幾倍,到1992年林園的股票市值已超過了1000萬元。
1997年初,林園將目光鎖定在四川長虹這隻當時的龍頭股上。他以25元的價格買入,以平均每股價格60元以上賣出,當時他幾個賬戶上的四川長虹總計達100多萬股,最多的一天曾給他賺了一個奔馳車隊的價錢,這次林園盈利逾4000多萬元。
似乎是幸運之神再次垂青。2001年初,當上證指數到達2100點裏時,林園終於決定全線撤離了A股市場,逃掉了迄今為止的曆史大頂。
讓人們佩服的不僅是林園的幸運,還有他的勇氣。2003年底,當上證指數在1300點左右,熊市漫漫,誰也看不到盡頭時,林園竟將全部資金換成了股票。在一份蓋著聯合證券某營業部櫃台查詢業務專用章的股票對賬單上,記者看到了林園的部分倉位和投資組合,其中包括:G千金、G萬科、雲南白藥、貴州茅台、G銅都、G鑄管、招商銀行、馬應龍、東阿阿膠和麗江旅遊。
截至2006年2月6日,市值累計達到8417.6萬。而另一份傳真顯示著他在另一家公司的股票組合,截至2006年1月24日,總市值為3957.2萬元
2005年至2006年,林園買入麗江旅遊、黃山旅遊、銅都銅業,並融資買入無風險套利品種:上海機場、五糧液。這些都讓林園在熊市中都能賺到錢,是林園價值投資策略的最好體現。
在投資界的小圈子裏,林園是出了名的“摳門”。飛機下來隻坐大巴,酒店進去隻住二、三星。買部手機一定要跑遍全城,就算30元的東西也要講價,這就是他的原則。林園對大家的調侃非但不以為意,甚至有點自豪。可以想象,他花小錢都那麼謹慎,做股票就更不用說了。
林園有個絕活——公司調研。隻要是重倉的公司,他差不多每個月都要去調研,有時候是總部,有時候是它的競爭對手,或是市常和經銷商。
林園曾向外界透露,他的投資秘訣是堅持價值投資,重倉績優股、藍籌股。他隻看重那些價值被低估的績優公司和投資行業的龍頭公司。他買股時,首先要滿足價格合理或者低估的前提,而在多數情況下,價格低估的股票並不漲,他是笨人笨辦法,買入後就捂著,等它上漲。
事實上,隻要堅信正確的價值必然有正確的價格體現的理念,其他人也可以像林園一樣在熊市中踏進市場,持有那些熊市中的高價股。
傳奇人物之七――揚州奇人發明15項專利炒股盈利千萬
“我決不去做賭徒,也不想一夜暴富,要說理想,我倒想充分利用他的創造性思維和努力,做一名穩健的投資高手。”揚州股民劉大明如是說。
正是基於平和的投資心態及穩健的投資理念,1997年左右入市的劉大明目前在股市的收益已達到1000萬元,尤其是2005年以來的這輪牛市,他的資金增長速度更是迅猛。更令人稱奇的是,劉大明先後發明創造數十項,擁
有十五項國家專利項。
學生時代的劉大明愛動腦子,家裏的半導體、小鬧鍾常常被他拆了又裝。他還對電子等學科感興趣,在讀書時就發明了電聲器件,獲得江蘇省發明創造獎。
參加工作後,劉大明在一家單位做助理工程師,除了本職工作做得出色,其他時間他都用在了發明創造上,其中“動態發光係統”和“自校直角尺”兩項發明,業界好評如潮。他的部分專利技術還轉讓到了國外。
但劉大明也遇到了瓶頸。發明創造越來越向技術密集加資金密集的方向發展,做試驗、做樣品、申請專利,都需要資金,但資金的缺乏阻礙了他的繼續發展。經過反複思考後的他決定走上證券投資、資金運作到投資分析之路。
投資鋼釩轉債是他記憶非常深刻的一次出手。他對該債券進行了全麵研究和分析後,發現其發行價100元,而實際價值應在118元以上。於是他決定拿出自己全部資金申購,結果中簽率100%。這對一般為百分之幾甚至千分之幾的一級市場申購中簽率來講是極其罕見的。不出所料,上市後40個交易日,該債券即達到了每張118元,半年後漲到每張150元。
穩健投資,絕不做“賭徒”,世界上許多著名的投資家都有這麼一種認識和體會:證券投資能手你可以贏三次、贏五次,但誰也不能保證一直贏下去。如果有一次輸了,也許能使你傾家蕩產血本無歸。因此,劉大明一直把控製風險放在一切投資決策的首位,不去冒不必要的風驗。
劉大明經常有著出人意料的投資方式,他最擅長市場大勢和基本麵的分析,這是他製勝的法寶。入市至2005年,盡管中間幾輪熊市,但他操作的賬戶仍出現大幅盈利。2005年之後,他的炒股收益遠遠超越大盤,盈利已超過1000萬。
創奇人物之八:熊市王者——巴菲特的炒股秘笈
當美國股票市場上演高台跳水,股市財富一下減少將近5萬億美元時。雖然投資商們早已捶胸頓足,欲哭無淚,但華爾街卻有這麼一個氣定神閑的人。他就是美國“股神”巴菲特。
巴菲特的父親是一個股票經紀人,這使得巴菲特從小就有更多的機會股票。巴菲特8歲的時候就曾勸姐姐買一家名叫“城市服務公司”的每股38元的的股票。可不久股票突然下跌到27元,姐姐擔心自己的全部積蓄化為烏有,每天責怪巴菲特。後來股票回升到40元時,巴菲特趕緊賣掉姐姐的股票,付掉1美元手續費後,他自己還賺了5美元。但是這家公司的股票緊接著已漲到200美元一股。從這件事,巴菲特得出兩個教訓:
1、投資時不能都聽別人指揮;
2、為客戶投資可以,但不應該在投資的當時向客戶每事必報。
後來,巴菲特讀了格萊姆寫的《聰明的投資者》一書,深受啟發,於是決定拜他為師。巴菲特跟著格萊姆學習了三年,畢業後又跟著他做了兩年。25歲那年,他組織親友成立了一家投資公司。他與他的投資者約定,在投資者收回資本及相當於6%的年利後,其餘利潤,投資者得四分之三,巴菲特得四分之一。從1956年到1969年的13年時間裏,巴菲特使投資年收益率達到30%。
巴菲特投資的靈感來自閱讀大量的公司年度財務報告,專業雜誌和金融新聞。他根據企業經理人員使用資金的能力、企業所在行業的前景產品,對企業進行分析,判斷企業的內在價值,然後估計企業將來可以賺多少錢,從而來確定企業股價應該為多少。
巴菲特將他投資的公司的經營狀況從“佳到最佳”,它們的CEO從“佳到更佳”這兩點視作“購入策略”,同時,收購價也要合理,每年稅前回報在10%以上。賣入之後,他沒有“沽出策略”,使不少有意引入戰略投資者、出售股權的企業均將巴菲特作為優先考慮對象。
巴菲特喜歡任用老人。在他投資的公司中,有六名CEO超過75歲,在他看來“教新手以老把式十分困難”。換言之,在這瞬息萬變的投資領域裏,傳統智慧和經驗這類老把式是教不出來的。
“一鳥在手勝過百鳥在林!”巴菲特在其旗艦上市公司的年報裏,引用古希臘《伊索寓言》中的這句諺語,再次闡述了他的投資理念。他認為,黃金白銀最實際,若把錢押在沒有盈利的網絡公司上,那隻不過是一廂情願的發財夢而已。
早在兩年前,巴菲特就預言技術網絡泡沫將破裂。果然從第二季度開始,反映技術股走勢的美國納斯達克指數持續下跌,重新回到1998年12月的水平上。華爾街的許多投資商身價一落千丈,但始終堅持投資在零售、保險等舊經濟公司的巴菲特,他控製的上市公司則逆勢而上,大賺33億美元!
巴菲特在美國人的眼中是活財神。他的旗艦上市公司--伯克希爾·哈撒韋投資公司更是創造了神話般的成就。30年來,這家公司的資本年平均盈利率達24%。當然,當技術股如火如荼的時候,這家公司也曾黯然無光。當時的股市投資者對技術網絡股幾近瘋狂,但巴菲特卻不願冒這個險,他寧願與這類股票擦肩而過,為此哈撒韋公司的股價大幅回落。當華爾街各類股指連創新高時,哈撒韋公司的股票價格卻赫然觸底,由於1998年公司每股盈利2362美元,1999年跌至隻剩1025美元,哈撒韋公司的股價跌到4萬美元,相比全盛時期1998年6月底的8.4萬美元,竟下跌了一半以上。
當時,人們對巴菲特頗多微辭,就連他本人在向股東交待過去一年投資情況的年報裏說:“即使烏龍偵探克魯索,也能一眼看出你們的主席有過失……我的‘資產分配’不及格,最多隻有丁級。”
不過巴菲特並不想改變自己的投資理念。他認為,美國企業高獲利水準難以維持,利率長期在5.5%左右,在這種情況下,股東權益報酬率能否維持在18%至20%很值得懷疑。
他的投資觀點是,不聽信謠言,積極跟蹤購買那些被稱為“煙屁股”的正在跌價的股票,並且不計較短期得失。他隻選擇那些在行業中長期占據統治地位,技術上精湛,很難被人剽竊,同時有過良好盈利紀錄的企業。
巴菲特是一個長期投資家,喜歡尋找可靠、便宜的股票,把它買進,盡可能長久地保存,然後坐看等待它的價值一天天地增長。1969年美國經濟持續增長,股市上漲。但巴菲特認為這樣下去不會有好結果,他的教條之一就是:當股市猛漲的時候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於是他決定清算自己的公司,把屬於每個股東的股份都還給他們,等待股市下跌。
果然,到70年代初,股市開始動蕩,華爾街大公司的股票一個接一個急速下跌。在這個時候,巴菲特開始出擊。他新建了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並使它在幾年之內,成為可口可樂、迪斯尼、吉列、《美國快報》、《華盛頓郵報》等眾多美國知名企業的主要股東。
隻要網絡破滅帶動整個股市走低,這或許又會給巴菲特帶來了再創奇績的機會。而他本人給股民們的忠告是:“人們總是會像灰姑娘一樣,明明知道午夜來臨的時候,都會變成南瓜和老鼠,但他們不願須臾錯過盛大的舞會。他們在那裏呆得太久了。人們現在已經或者是應該了解一些古老的教訓:第一,華爾街販賣的東西是魚龍混雜的;第二,投機看上去最容易的時候也最危險。”
幾十年來巴菲特總結了一些投資理論,這些理論使他在股市中常勝,也使他遠離高科技股:第一,長期投資,投資的不是概念、模式、股票本身,而是生意,投資能創造可預見性收益的公司。第二:不要投資存有很多未處理的“股票認股權證”的公司,也要避開對退休計劃花樣太多的企業,因為這些都有可能成為會計帳目做手腳的地方。第三,討厭股票期權多的股票,比如高科技股,稱這種股票是彩票。第四,買身邊的品牌。誰做的廣告多,消費者喜歡喜歡誰,就買誰。巴菲特的眼光一如既往。他最後說:“我隻能給大家帶來合理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