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雄邦
從哈密市區出發,沿哈巴公路北行穿過茫茫戈壁,翻越巍巍天山,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四麵環山、水草豐茂的高山草原盆地。巴裏坤縣城就坐落在這天山深處高山草原盆地裏。自古以來,巴裏坤就是兵家的必爭之地。到巴裏坤時,正是油菜花開、麥子抽穗的時節。
我們5名到巴裏坤哈薩克自治縣工作的援疆幹部(縣委副書記黃仰輝、副縣長楊雄邦、縣交通局副局長陳新華、縣農業局副局長顏東斌、縣醫院副院長夏同義)在縣委組織部部長王忠峰帶領下,向巴裏坤開進。翻越天山後,可見天山北坡蒼茫翠綠的森林、一望無際的草原。路上,不時見到一畦畦金黃的油菜花、一片片翠綠的麥田,蜂蝶縈繞,鳥兒飛鳴。進入巴裏坤,聽得最多的一首歌是:“美麗的巴裏坤草原,處處是明媚的春光,在你那綠色的原野上,我放牧著肥壯的牛羊,啊——”歌聲悠揚,熱情奔放。縣委書記於忠良告訴我們,巴裏坤人大都會唱這首《美麗的巴裏坤草原》,這是我們巴裏坤的縣歌。8月的巴裏坤,天清氣朗,草肥水美。一望無際的草原上,綠草如茵,野花競放;馬兒在撒蹄,牛兒甩著尾巴,羊群就像朵朵白雲,在草原上飄動;點綴在綠茵上的氈房,炊煙嫋繞。如到哈薩克族氈房做客,好客的主人一定捧出燙手的酥油茶、醇香的馬奶酒和手抓肉熱情款待你。主人還會將悅耳的冬不拉和粗獷的歌聲撒向草原。站在草原往西望去,巴裏坤湖浩浩蕩蕩,水天一色,蔚為壯觀。清代詩人史善長稱:“灩灩溶溶波一片。”舉目南望,藍天下那白雪皚皚的天山冰峰,灰蒙蒙的高山礫石,淡綠色的高山草甸,墨綠色的針葉林帶和那綠茵茵的山麓草原,像是一幅色彩濃烈的油畫。我簡直懷疑它的真實性,怎麼美得像假的似的!遠離了城市的喧囂,呼吸著天山深處這略帶草味的清涼空氣,幾天來的車馬勞頓也就一掃而光。我真情感歎:來巴裏坤算是來對了!幾天之後,我感受到了古城巴裏坤悠久、深厚的曆史文化氛圍。縣長努爾恰裏甫(哈薩克族)介紹說,巴裏坤古稱蒲類,是漢朝著名的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蒲類國所在地。蒙元時期改稱“巴爾庫勒”,蒙語意思是“老虎前爪”,因其地形形似虎爪而得名。清雍正年間取其諧音稱“巴裏坤”。巴裏坤是古絲綢之路北新道進入新疆的第一重鎮,為曆史上中原地區連接西域的中樞,素有“古牧國”
“文化重鎮”之稱和“廟宇冠全疆”的美譽,是新疆曆史上與烏魯木齊、伊寧齊名的“三大商都”之一。幾千年來,中西文化在此融會,各族人民在此繁衍生息,沉澱下了蘭州灣子遊牧部落史前遺址群、南灣古墓群、大河唐城、烽火台、清代城牆、巴裏坤岩畫等大量的曆史文化古跡。站在巴裏坤縣城城南的地藏寺大院裏,舉目仰望,天山山坡突兀起一座圓形山丘,山勢雄偉,這就是“嶽公台”。縣文管所的朋友告訴我,清雍正七年,川陝總督嶽鍾琪率師3萬平定準噶爾部之亂,駐軍至此,點將操兵,屯田種植,創辦馬場,督築城池。巴裏坤各族人民為褒揚其功德,將此曾點將的山冠以“嶽公台”之美稱。安頓下來後,傍晚時分,我們不時會出來散散步,發現巴裏坤其實是一個袖珍型的縣城,由漢、滿兩城組成,其道路城牆布局就像兩個並列的“田”字。據說是嶽鍾琪兵駐巴裏坤後,先後於1731年和1772年修築而成,巴裏坤漢滿古城如今是從波斯灣到中國的古絲路上唯一保存較完好的古城。縣政府就位於漢城東街的南邊,背靠南麵天山,麵向北麵的草原。古有“天下衙門向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之說,但巴裏坤從清代置府以來所建衙門統統朝北。“衙門望北”也就成了巴裏坤“五奇”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