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打造現代草原名城(1 / 2)

楊雄邦

巴裏坤縣城倚山傍湖草原環抱,宗教建築群環城而立,在新疆絕無僅有。如何為巴裏坤縣城發展進行定位,確立怎樣的理念、思路來規劃建設巴裏坤,已成為新一屆縣委、縣政府領導班子首先要著手研究的一項重要議題。

2002年9月6日,縣委、縣政府召開座談會,主議巴裏坤縣城規劃的調整問題。王躍斌副縣長(分管城建、城市經濟工作)提出,道路是城市發展的骨架。調整縣城總體規劃應先從道路規劃開始,縣城道路要在現有的“二橫”(漢城東西街、天山路)、“三縱”(漢城南北街、新市路、團結南北路)基礎上,建設“四橫”(城北加建湖濱路,城南加建環城南路)、“五縱”(加建環城東路及環城西路),城北文化廣場區、西城門旅遊區五片區的規劃建設工作。我對王副縣長提出的巴裏坤縣城總體規劃調整方案表示支持,尤其是對要在縣城與草原之間規劃興建一條集生態、旅遊和休閑於一體的湖濱路表示極大的興趣,認為這就相當於珠海的情侶路。珠海的環境資源優勢是大海,為了讓市民和來珠海的旅客都能觀賞大海,融入大海,在10年前,珠海在城市與大海間興建了長達20多公裏的情侶路。從此,“浪漫之城,中國珠海”

##海上雲天,天下珠海”響亮的城市品牌響徹海內外。巴裏坤是新疆三大草原之一,而且是離草原最近的縣城,曾經是“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地方。在縣城與草原間興建湖濱路,必將凸顯巴裏坤草原的文化特色,擦亮巴裏坤“草原名城”的品牌,推動巴裏坤招商引資以及旅遊業的發展。回顧巴裏坤的曆史,曾有“廟宇冠新疆”之稱和“一日六國遊”之說,北絲綢古道貫穿縣域,地藏寺、仙姑廟、古城牆、古墓群等都展示著巴裏坤輝煌的曆史,也為巴裏坤積累了濃厚的文化底蘊。“八景”

##五奇”

##三勝”

##一絕”更是人們向往的旅遊勝地。據曆史記載,巴裏坤湖麵積曾達800多平方公裏,是現在的7倍。當時人們沿湖而居,以放牧為生,生態平衡,雨水充沛,物種繁多。古老的巴裏坤縣城雖沒有現在的高樓、柏油路,也沒有現在的麵積大,卻也是富賈商客雲聚之地,繁榮昌盛可想而知。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巴裏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生活日益富裕,幢幢高樓拔地而起。

但是,近年來沙塵暴天氣逐年增多,氣候越來越不穩定。人們逐漸認識到一些促進經濟發展的措施是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

生態脆弱、自然災害頻繁已不容輕視。長此下去,將會嚴重地製約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002年,巴裏坤新一屆縣委、縣政府領導班子,經深入調查研究,並廣泛征求意見,特別是征求專家、學者、社會名流的意見,提出了把巴裏坤建設成為“生態型、文化型、旅遊型”現代小城的總體發展思路。一方麵是為了使縣域經濟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另一方麵,也是為了創造優美環境,打造一個嶄新的巴裏坤形象。同時,還提出了“透山、透樹、透綠、透建築、透古城牆”的“五透”城建的總體要求。

2003年9月,我陪同於忠良書記、努爾恰裏甫縣長赴烏魯木齊參加第十二屆“烏洽會”以及巴裏坤哈薩克自治縣成立五十周年慶典籌備聯誼會。忠良書記征求我對聯誼會主持詞等宣傳資料的修改意見。我仔細地閱讀、思考後對忠良書記說,僅以“開放的巴裏坤歡迎你”,未能體現巴裏坤的曆史、人文和環境特色。

如果以“天山草原巴裏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