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難忘伊吾(1 / 1)

王瑋

今天,我懷著激動的心情,參加地區援疆幹部歡送大會。回首過去的三年,時光如梭,三年前第一次踏上新疆這片熱土的場景仿佛仍在眼前,三年來的經曆就好像發生在昨天。說實在的,我曾經期待這個會議早一些召開,但是今天當我坐在這個會場上的時候,我又有了遲疑。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三年中所經曆的一幕幕不停地在我腦海中浮現,哈密給了我太多的留戀,伊吾給了我太多的感動。至今,我仍清楚地記得,當初進入新疆、走入哈密、走進伊吾縣城的時候,載歌載舞、敲鑼打鼓的歡迎人群出現在道路的兩旁,各族幹部群眾或捧著維吾爾族小花帽,或拿著鮮花,迎接我們,一雙雙期盼的目光在注視著我們,友善的笑容在歡迎著我們。我的眼睛有些濕潤了,一種從未有過的感動在我心中不停地翻滾。沒有援疆工作經曆,我就不可能體會到這樣一種發自內心深處的深刻感動。記得當初走進伊吾縣的第一個晚上,我們4個援疆幹部有一個共同的感受,就是無比的激動和感動。前兩天,伊吾的各族幹部群眾為我們送行。當與他們揮手告別的那一刻,再次看到站在雨中的人群,我的感動無法用語言表達,伊吾人對我的那份深情厚誼令我感動終生,也令我終生難忘。看著三年來與我朝夕相處的同誌們、朋友們,依依惜別之情油然而生。離開伊吾縣並不是一件很輕鬆的事。今天,我真的不敢,也不想參加這個會議,不敢是因為感情太沉重,不想是因為我對哈密有太多的留戀。回首過去的三年,哈密各級領導對我的關心、幫助、愛護、支持和理解無不讓我難忘這份戰友情,無不讓我留戀這份人間至情。不可否認,剛到伊吾,我的思想曾有過波動,曾經不平靜過。縣委書記高發水同誌對這一點看得很清楚。他對我講了一句話:“王書記,要用革命的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麵對我們今天的一切,為什麼?誰讓我們是共產黨員!”

這對我的思想觸動很大。我之所以能夠順順利利地走過這三年,就是因為高書記對我說的這句話。三年的時間在人的一生中實際上並不是很長,但也不是很短。我經常問自己,人的一生真正有意義的三年有幾個?我悟出了,至少在新疆、在哈密、在伊吾的三年,在我一生當中是最有意義的三年,也是永恒的三年。我在思想上經受了更大的考驗,變得更加成熟;我在意誌上經受了更大的考驗,變得更加成熟。

這是我一生中難得的財富。剛到伊吾,曾有人問我,你怎麼放得下南方優越的條件,來到偏僻落後的伊吾?我回答,鮮花綠草是風景,戈壁沙漠一樣是風景。在深圳,看不到伊吾的風景,也學不到伊吾所具有的一切。在伊吾,看不到深圳的風景,也學不到深圳所具有的一切。在伊吾所經受的一些鍛煉在深圳是無法經曆的。

伊吾作為自治區貧困縣、邊境縣、多民族聚居的縣,這樣一個特殊環境,不僅豐富了我的人生,而且增長了我的閱曆。同時,我作為伊吾曆史上發展最快階段的一個見證人、一個參與者,艱苦奮鬥、吃苦耐勞的精神在我這裏得到提升,讓我終身受益。伊吾既是一片神秘的土地,也是一塊鍛煉人、培育人的沃土。相對於內地,伊吾經濟落後、人才匱乏、設施陳舊,給我們提供了大膽創業的舞台;同少數民族同誌朝夕相處,同舟共濟,讓我感覺到團結就是力量。三年中,我在伊吾縣幹部的熏陶下,感受到了許多力量。國家的力量、民族的力量、各民族大團結的力量,對黨無限忠誠的力量,這不是虛的。

誰沒有家庭?誰沒有兒女?誰沒有自己的生活?可是伊吾的幹部沒有。

廣東的幹部,八小時以外是父親、是丈夫、是家庭中的一員。伊吾的幹部沒有,他們一心撲在伊吾。正是這種力量,激勵著我們為了伊吾的發展決心做點實實在在的事。伊吾也給我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回憶。剛到伊吾我就深深陶醉在她那豐富燦爛的文化之中。豪放豁達的維吾爾族人民在這片高天厚土上,創造了古老悠久的文明:十二木卡姆說唱藝術源遠流長;奇特的維吾爾族服飾別具一格;濃厚的宗教色彩渲染了遼闊草原的神秘氣息;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大聲歌唱的縱情歡唱,都會讓我心胸豁然開朗,這與都市生活的緊張壓抑是截然不同的。

過去的三年,我跟伊吾的領導們、同誌們艱苦奮鬥、同甘共苦;過去的三年,我跟伊吾的同誌們朝夕相處、同吃同住,結下了深厚的友情;過去的三年,伊吾的山山水水養育了我,伊吾的一草一木感染著我。

此刻,我想說:我是廣東人、我是深圳人,我也是哈密人、我也是伊吾人。在即將別離的時候,其實想說的話很多,在我的整個援疆曆程中,我用三句話總結:第一,當我選擇到新疆的時候,我無怨無悔;第二,當來到新疆伊吾這片熱土的時候,我責無旁貸;第三,當我即將離開的時候,我問心無愧。

(選自《天山深處》,作者係廣東援疆幹部,援疆期間任中共伊吾縣委副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