淩峰
天山南路改擴建工程,是我們援疆工作隊進疆後啟動的第一個重點投資項目。
該工程投資總概算為2415萬元,道路總長
2.3公裏,紅線總寬52米,雙向6車道,由哈密市市政總公司承建,廣州市工程建設監理公司負責監理工程質量和進度。援疆工作隊根據專業對口情況,選派我和劉衍偉作為投資方業主代表,全權負責項目建設的總協調工作。我是來自廣州市建委從事管理工作的,被委任為該工程總負責;劉衍偉來自深圳市工程質量安全監督站,從事質量安全監控,被委任為該工程現場負責。具體業務分工如下:哈密市建設局負責整條路建設協調工作;哈密地區工程質量安全監督站負責該路質量安全監督;廣州市工程建設監理公司負責該路的工程監理;哈密市市政工程總公司具體負責該路的建設。配合部門包括:園林處、環衛處、電力公司、燃氣公司、電信公司、自來水公司、汙水處理廠及沿線相關單位。該工程破土動工儀式安排在2002年10月28日上午10時30分。地委書記白誌傑,行署專員庫熱西·買合蘇提,政協工委主任馮世均,地委副書記、行署常務副專員張勝迪,地委副書記、廣東援疆工作隊領隊林果先,地委委員、組織部部長嚴加明,地委委員、哈密市委書記關鵬以及地區人大工委副主任拜克力·伊力牙孜,哈密市市長阿不都熱依木·阿不列孜等領導出席了奠基儀式。天山南路據說是修建於1985年,由於年久失修,加之哈密以南地區的建房發展使該路多次挖路埋管造成了地基下沉,路麵破損嚴重、坑坑窪窪,經常發生交通事故,給沿線居民生活和工作帶來諸多不便。所以第二批援疆工作隊撤隊之前,就把此路改造列為第三批援疆的首抓項目。
為此,白誌傑書記在奠基儀式上誠懇地說道:“天山南路的建設,對於完善城市道路路網,解決城市交通瓶頸,緩解市區交通壓力,增強城市基礎設施功能,促進哈密市加快開發、加快發展,帶動城郊各鄉經濟和農民脫貧致富都將起到重要的作用。”這一路段是維、哈、回、漢等民族聚集最多的路段。在伊斯蘭宗教中,維、哈、回民族對於先故的人是實行土葬的,而且多葬在自家庭院周圍。與漢族不同的是,他們不忌諱與先人同處一地,“不怕鬼怪”,這點我很佩服。這反映了穆斯林崇敬祖先的傳統美德。正因為這一點,我們在啟動征地拆遷時遇到最頭疼的事就是遷墳,安置這些穆斯林先人的遺骨,這是我們征地拆遷的關鍵問題。因為解決不好安置問題,會引發一係列宗教矛盾和社會問題。
這是政府非常重視的問題。而處理好這種帶有宗教色彩的大事,會為後續房屋拆遷打下良好的信用基礎。為體現人性化處理道路拆遷安置問題,哈密市政府多次召開會議進行研討商議,確定安置用房與遷移墓地,並動員沿線具有群眾威望的穆斯林長者和領導幹部帶頭進行拆遷,以身作則進行感化式教育。然後再由負責拆遷的市政總公司下屬的機械化公司按照拆遷時間計劃表,陸續將沿路的土墓、房屋進行登記造冊,私墳遷移至穆斯林公墓,居民則遷移至生活安置地,不但為零散的先人遺骨找到了永久落根處,而且為沿線百姓找到了幸福的家園,老百姓對此十分滿意。經過多方努力,4月10日市政總公司機械化公司順利完成了征地拆遷任務,如期將道路用地交付施工。道路工程正式啟動為2003年3月15日,竣工日期為8月1日。在這以後的4個多月,是施工單位、監理單位夜以繼日艱苦奮戰的日子。在這樣高強度的施工中,市政工程總公司克服了種種困難,以倒計時方式把握整個施工進度,在監理工程師的幫助下,我們嚴格按照施工建設程序抓好質量安全關。6月份是高考時期,為避免施工對沿線居民考生應考複習的影響,施工方采取靈活多變的施工方案,減少施工噪音,盡可能避免夜間施工。老百姓都稱讚施工管理有方,工序銜接嚴謹,施工快捷優質,投訴少、效率高。8月1日,廣東省委副書記歐廣源親自為該道路竣工通車剪彩。天山南路改擴建工程從拆遷到建成通車,前後隻用了4個半月。建設速度之快,超出工程建設計劃和人們想象。該工程質優便捷,市政公用設施配套齊全,是哈密目前路況和質量最好的道路之一。據悉,天山南路改擴建原定竣工日期是8月31日,但不知何故,從地委最高領導口中卻說出是8月1日,報紙上宣傳報道中也按照領導的講話將竣工期提前了30天,這無疑增添了施工的強度,打亂了原定施工計劃。盡管困難重重,但施工各方沒有怨言,盡最大努力以倒計時方式重排工序,從而保證了8月1日那天順利竣工交付剪彩,為哈密市政建設增添了光彩,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好評。
(作者係廣東援疆幹部,援疆期間任哈密地區建設局副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