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天山·戈壁·水利情(1 / 2)

莊稼苗

2003年7月,正是天山南北瓜果飄香的季節,懷著對邊疆人民的深情厚誼,我趕赴位於東天山腳下的哈密地區水利局任職。而今光陰荏苒,我即將完成廣東省第三批援疆使命返粵,此時此刻,我戀戀不舍。想起在哈密的三年,是我不斷受到激勵、鞭策的三年,是我學習、鍛煉、提高的三年。誰願意背井離鄉妻兒老小天各一方!然而,援疆乃國家大事。我懷著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克服生活、工作和學習中的種種困難,在新的工作崗位上紮實工作,積極融入哈密的改革開放和水利建設事業中。在這塊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有天山之巔那蒼翠欲滴的青鬆、巴裏坤大草原那潔白肥壯的羊群、戈壁曠野、金秋胡楊,還有那純樸善良的維吾爾、哈薩克等各族人民群眾。我被這壯美的天山、戈壁所傾倒,被這多彩的民族風情所迷戀,更為這裏各族人民奮發圖強、努力建設美麗家園精神所感動。

哈密還是有名的“火盆”,夏天氣溫高達45攝氏度,冬天則常常冷到零下30攝氏度;有飛沙走石的大漠戈壁,大雪封山、滴水成冰的嚴酷環境氣候。我何曾見過這種陣勢,然而,我都硬挺過來了。頂著大雪,在過膝的雪地裏連滾帶爬地進行抗災檢查;在天山深處做水資源普查時,鑽進低矮的氈房同牧民們盤腿而坐,喝大碗茶,吃手抓飯,嚼大饢餅;在工地上與水利職工們一起掄起大錘打探洞……此時此刻,我已完全融入了哈密。我是水利人,更是哈密人!就要為哈密的水利事業做出我的貢獻。當看到那大南湖戈壁沙漠上僅有尚存活的幾棵胡楊樹在呻吟、淖毛湖胡楊林成片地枯萎時,我心如刀割。為改善這漸漸惡化的水資源環境,我隨著同事們走遍了東天山的主要山溝、沙漠戈壁,去尋找那珍稀的水源。為了哈密地區節水型社會的建設,我參與了蘇吉溝水庫、南湖鄉萬畝哈密瓜滴灌、地區經濟作物需水量測試等水利工程項目建設;為了哈密地區節水型社會的建設提供先進的科技、信息、監測手段,我引進資金,實施哈密地區節水型社會信息化係統建設工程。通過三年援疆,我的思想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深化了對國情和邊疆民族地區工作特點的認識,增強了全局觀念,受到了哈密各族人民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精神的生動教育和啟迪,在複雜的環境中經受了摔打,磨煉了意誌,增長了才幹,積累了經驗,受益匪淺。

哈密已是我的第二故鄉,我和它有著深厚感情!我忘不了與各族幹部群眾朝夕相處中結下的深厚友誼,我衷心祝願哈密興旺發達,並願意繼續為哈密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選自《天山深處》,作者係廣東援疆幹部,援疆期間任哈密地區水利局副局長)難忘草原情熊國雄三年前,我和幾個援疆夥伴第一次來到巴裏坤,就像幾個遠方歸來的兒子撲進母親的懷抱。那情景,叫人終生難忘……那是1999年7月3日上午,我們跟隨縣委書記魏天哲等領導驅車從哈密市區向北進發。到了天山廟,魏書記領著我們登山休息。這時,清風徐來,涼爽宜人,空氣清新,一塵不染;極目遠望,青鬆綠草、藍天白雲、冰封雪山盡收眼底。

我們五人欣喜若狂,不停地嘖嘖稱奇。魏書記指著遠處的山巒說:“那就是巴裏坤。”我突然心中一熱,眼圈濕潤了。

我們這幾個“兒子”就要見到“母親”啦,大家十分激動。我的胸口總是怦怦地跳個不停……司機似乎很理解我們的心思,從天山頂往北下坡時把車開得飛快,中午我們就到了巴裏坤縣城。古城人民載歌載舞,以最熱烈的方式迎接我們,給我們敬濃烈的哈薩克族下馬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