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它可以方便語言的表達,利於體麵地攻擊對方。
如小陳去某商場買布料,她選中了一塊灰色大方格布料。但她發現布口是斜的,不是沿方格走的,於是便要求售貨員把斜口裁正以後再扯。售貨員不耐煩地說:“你這人真自私,怎麼不替別人想想?”
小陳聽後很惱火,回答道:“我自私,我當然要自私。布是給我扯的,不是給你扯的,不是給別人扯的。你不自私,把好好的料子扯斜了,你多會替別人著想啊!”幾句話說得售貨員啞口無言。
小陳抓住對方的話把,運用正話反說,在“自私”和“替別人著想”這兩個詞上做文章,反駁非常有力。正話反說,使小陳的話具有很強的諷刺味道,比潑口罵人要體麵得多。
正話反說,可提高辯論語言的戰鬥力,是反擊敵手的有力武器,但要注意場合,不可濫用,因為它具有很強的攻擊性。
抓住關鍵長話短說
善辯,就是要抓住問題的關鍵,借助好環境善於誘導對方,讓聽者隨著自己的思路去發揮。這樣才能讓對方心悅誠服。
抓住要點,長話短說,不講空話,不無的放矢,不重複別人已講過的或眾所周知的俗套,是贏得聽眾的說辯謀略。冗長的說教,滿嘴的陳詞濫調,沒有自己獨特見解的發言,隻能引得聽者心煩和厭倦。
林肯的論辯藝術是舉世公認的。他的特點是惜語如金,簡捷明了。
有一次,林肯作為被告的辯護律師出庭。原告律師將一個簡單的依據翻來覆去陳述了兩個小時,搞得旁聽者極不耐煩,最後連法官也坐不住了。
好不容易才輪到林肯辯護,隻見他走上講台,先把外衣脫下放在桌子上,然後拿起玻璃杯喝了口水,接著重新穿上外衣,然後又喝水,這樣的動作重複了五六遍。
雖然林肯一言未發,但聽眾早已心領神會,明白這是對原告律師的諷刺,不禁哄堂大笑,直樂得前俯後仰,不能自已。接著,林肯才開始了他的辯護演說。
林肯對原告律師的頗帶幽默的嘲弄,征服了聽眾,他那言簡意賅的辯護很快就取得了完全的勝利。
一次偶然的機會,馬克·吐溫與雄辯家瓊西·M.得彪同乘一條船。
船行數日後,兩人應邀參加一次晚宴。席上演講開始了。馬克·吐溫是第一個,他滔滔不絕、充滿情感地講了20分鍾,贏得了一片熱烈的掌聲。
然後,輪到得彪演講,得彪站起來,麵有難色地說:
“諸位,實在抱歉,會前馬克·吐溫先生約我互換演講稿,所以,諸位剛才聽到的是我的演講,衷心感謝諸位認真地傾聽及熱情地捧場。然而不知何故,我找不到馬克·吐溫先生的講稿了,因此我無法替他講了,所以,請諸位原諒我坐下。”
馬克·吐溫被他一番話鬧得哭笑不得,向得彪投去略帶抱怨的目光,然後無可奈何地聳了聳肩。
德國著名詩人和戲劇家貝托爾特·布萊希特討厭那些冗長單調,而又沒有多大效果的會議。
一次,有人請他參加一個作家的聚會,並讓他致開幕詞。布萊希特公務纏身,不想參加,便委婉拒絕了。哪知,舉辦人並不罷休,他們想盡一切辦法,直至布萊希特無可奈何地答應為止。
開會那天,布萊希特準時到會,悄悄地坐在最後一排。主辦人看到後,把他請到了主席台就座。
一開始,主辦人講了一通很長卻沒有什麼實際內容的賀詞,向到會者表示歡迎,然後,高聲激動地宣布:
“現在,有請布萊希特先生為我們這次大會致開幕詞!”
布萊希特站了起來,快步走向演講的桌子前。
到會的記者們趕緊掏出筆和小本子,照相機也哢嚓哢嚓響個不停。
不過,布萊希特卻讓某些人失望了,他隻講了一句話:
“我宣布,會議現在開始!”
馬克思的妻子燕妮,有一次曾請教當時德國一位著名的曆史學家,問他,能否將古今的曆史縮寫成一本簡明的小冊子。教授笑著答道:“不必。”
他說,隻需用四句諺語,就能概括古今的曆史:
第一,當“上帝”要某人滅亡的時候,往往先讓其有炙人的權勢。
第二,時間就是一個巨大的篩子,最終會淘去一切曆史的沉渣。
第三,蜜蜂盜花,但結果反而使那些花開得更盛,嫵媚迷人。
第四,暗透了便望得見星光。
抓住要點,最重要的就是說出你要談論的主題,其餘的客套話盡量少說或不說,這樣你的聽眾才不會感到心煩意亂。
運用這一方法必須針對特定的對象,並不是對所有的人都適用。假如對方跟你並不是很熟悉,你一上來就直奔主題,是必讓人感覺唐突,其效果可想而知。
一般說來,這一方法主要是針對那些跟自己關係比較熟識的人,或者是在一些比較正式的場合使用,如:商業談判、會場、做報告演講等。在這些場合,如果你能夠做到抓住要點,一針見血,沒有那麼多冗長的廢話,就會很快地吸引聽眾,使他們迅速地進入主題,接下的事情無疑就會好辦多了。
照貓畫虎反擊對手
安徒生雖然是大名鼎鼎的作家,但生活卻極為儉樸,尤其對自己的衣著從不刻意修飾,但這卻給妒忌他才華的人以可乘之機,有些人就抓住安徒生的這一細節挖苦、諷刺他。
一天,安徒生像往常一樣戴著他那頂破帽子在大街上行走。這時,有個人走過來不懷好意地問安徒生:“安徒生先生,你腦袋上的那個玩意是什麼東西?能算是帽子嗎?”
安徒生認出了那個人:他是一個貴族,平常總愛跟自己作對,經常挖苦自己。安徒生有心狠狠地教訓他一頓,但這是在街上,那樣做有失自己的身份。於是,安徒生忍住怒火,淡淡地一笑,“先生,在我回答你之前,你可以先回答我一個問題嗎?”
貴族不知道安徒生用意何在,但也很爽快地說:“當然可以。”
安徒生接著說:“你能告訴我,你帽子下邊的那個玩意兒是什麼?能算是腦袋嗎?”
貴族:……
英國戲劇大師肖伯納曾於1933年2月來我國訪問,第一站在上海,當時,魯迅、蔡元培等人在宋慶齡的家中同他歡聚。
吃完飯,大家便到花園裏散步。那天天氣格外晴朗明媚,柔和的陽光照在肖伯納長長的銀須上,使得這位著名作家容光煥發,神采奕奕,這時,蔡元培高興地說:“肖翁,你可真有福氣,在上海看見了太陽。”
肖伯納笑了笑說:“不,不,還是太陽有福氣,在上海見到了肖伯納。”一句話惹得大家哈哈大笑。無獨有偶,幽默大師肖伯納的“如法炮製”在俄羅斯卻失靈了。
那是肖伯納去蘇聯訪問期間,有一天他獨自一人上街散步。在街上他看到了一個俄羅斯小女孩長得十分可愛,大眼睛,高鼻梁,一頭黃色的卷發,極富俄羅斯民族特點。肖翁一時童心大發,竟然同她玩了一下午。
臨別時,肖伯納對小姑娘說:“回去告訴你媽媽,就說今天同你玩的就是世界上大名鼎鼎的肖伯納。”
小姑娘天真地回答說:“那你回去後也告訴你媽媽,就說今天同你玩的是蘇聯小姑娘瑪莎。”戲劇大師一時競啞口無言。
1982年秋天,我國著名作家蔣子龍到美國洛杉磯參加一次中美作家會議。在宴會上,美國詩人艾倫·金斯伯格給蔣子龍講了個趣味問答:把一隻五公斤重的雞裝進一個隻能裝一斤水的瓶子裏,您用什麼辦法把它拿出來?
蔣子龍略加思索,答道:“這很簡單,你怎麼放進去的,我就怎麼拿出來。您顯然是僅憑嘴一說就把雞裝進了瓶子,那麼我就用語言這個工具再把雞取出來。”
金斯伯格說:“您真了不起,您是第一個正確回答我這個問題的人。”
美國有家服裝公司,為了招攬生意,便想請個名人為他們做廣告。後來,他們選中了當時在美國聲名大振的海明威。
這家公司給海明威寫了一封信,並送去一條領帶,在信的最後是這麼寫的:我親愛的海明威先生,這是我公司出品的領帶,深受顧客歡迎,現奉上樣品一條,請你試用,並望寄回成本費兩美元。
過了幾天,公司收到了海明威的回信,還有海明威出版的小說一本,信中寫道:我的小說深受讀者歡迎,現附奉一冊,請你們一讀。此書價值兩美元八美分,也盼寄回倒欠我的八美分。看完信,這家公司的負責人哭笑不得。
生活中,在某些場合,有些人為了讓你當眾出醜而嘲笑、譏諷你,也有些人是無意的,但卻讓你下不來台,對待這些人,無論他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你大可不必與他斤斤計較,如法炮製、照貓畫虎不但能變守勢為攻勢,還能給對手以有力的一擊。
如果能在生活中巧妙地運用“如法炮製法”,會有出人意料的效果。不信,請看下麵的這個小故事:
在火車站的候車室裏,人潮如湧,人們都在焦急地等待著。在人群中,有一位漂亮的少婦特別引人注目。
此時,一個不懷好意的中年男子走上前來跟少婦搭話。他見少婦穿的是一雙肉色的絲襪,便嘻皮笑臉地問道:
“哎,你這雙絲襪是從哪裏買的?我想給我妻子也買一雙。”
那少婦冷冷地看了他一眼,說:“我勸你最好別去買,穿著這種襪子,那些不三不四的男人就會找借口跟你妻子搭腔。”
把握脈絡循序漸進
齊諾芬的《紀念錄》中,有一段蘇格拉底和歐西德的對話。
歐西德:我生平所做之事,有無“不正”的?
蘇格拉底:那麼,你能舉例說明什麼是“正”,什麼是“不正”嗎?
歐西德:能。
蘇格拉底:虛偽是正還是不正?
歐西德:不正。
蘇格拉底:偷盜呢?
歐西德:不正。
蘇格拉底:侮辱他人呢?
歐西德:不正。
蘇格拉底:偷竊敵人而侮辱敵人,是正還是不正?
歐西德: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