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口才讓你如魚得水09(1 / 3)

第九章

巧舌如簧激昂陳詞勝群雄

淵博的學識和說話技巧有助於提高你的口頭表達能力。無論你在何種場合,抓住要點,長話短說,不講空話,不落入俗套,都是贏得聽眾的說辯謀略。隻要你擁有淵博的學識,就會使你如魚得水,巧舌如簧。

欲擒故縱論辯技巧

莊子與惠子是一對博學好辯的好朋友,一天,他們信步來到濠水的橋上,莊子俯視著水中的魚,頗有感觸地說:“能夠自由自在,從從容容地遊來遊去,這就是魚的快樂呀!”

惠子很不以為然地說:“你又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呢?”

莊子立即反問道:“你又不是我,又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

惠子仍然不服氣地說:“我不是你,當然不知道你;但是你也不是魚,所以,你也不知道魚的快樂,道理全在這裏!”

莊子據理力爭道:“請遵循你立論的根據吧。你說‘你怎麼知道魚的快樂?’這句話表明你已經知道我不了解魚的快樂,又來問我,那麼,我告訴你,我是在濠水上麵知道的。”

惠子對莊子的詰難,包含著一個“前提”:不是甲的任何事物,都不可能知道甲。並以此來否定莊子對魚是否快樂的議論。莊子沒有正麵陳述魚是否快樂,而是欲擒故縱,先退一步,承認惠子“大前提”是對的,我不是魚,我不能知道魚的快樂,那麼同理;你不是我,你又怎麼知道我不了解魚的快樂呢?這一駁,惠子的處境就十分被動了,因為否定後者,也就會否定‘大前提’,同時也就否定了前者。所以惠子不甘心,繼續想按原來的“大前提”推出:我不知道你,你也不知道魚的快樂”這兩個結論,然而,前一句的“我不知道你”與後邊包含的“我知道你不知道魚的快樂’是自相矛盾的兩個判斷,而它們的矛盾之處一下子就讓莊子抓住了。

“欲擒故縱”戰術在大學生辯論賽中的運用尤以1994年“長虹杯全國電視辯論大賽”決賽一場最為精彩。

這場總決賽的辯題是“不破不立”。正方是北京大學代表隊,反方則是南京大學代表隊。

破與立的關係,是學術界爭論已久的問題,也是一個與時代緊密聯係的十分富有內涵的問題。它的深度在於,辯論雙方要在理論和實踐、社會和生活兩個層麵發掘出有力的論據、從邏輯上完成彼此關係的立論,從而形成各自獨特的征服力;它的難度在於,對廣大電視觀眾而言,任何抽象的說理演繹都可能是乏味的,因而怎樣讓公眾聽懂、聽出“味道”來,這是雙方都不能忽略的問題。

淵博的學識和說話的技巧有助於提高你的口頭表達能力,有助於你適應各種不同的交際場合。無論你在何種場合,隻要你擁有淵博的學識,都會使你如魚得水,進退自如。

靈活善辯有技巧

“一言定成敗,一言定興衰,”有時候,成功和失敗,興旺和衰落,往往在一言之間,成功有方法,失敗有原因,而最重要的是語言表達這一致勝的武器。

(一)運用一語雙關技法

辯論中,運用語言文字上的同音或同義關係,使字詞或句式同時涉及兩件事,表麵上言此,實際上說彼,這是使用頻率很高的雙關法。雙關能使表達生動活潑,委婉含蓄,耐人咀嚼,餘味無窮。

西莫多·馮卡門是現代著名的航空大師,在他八旬高齡時,美國政府授予他美國第一枚“國家科學勳章”。

當授勳儀式結束後馮卡門走下台階時,他因患嚴重的關節炎,顯得步履艱難,美國總統急忙上去攙扶他。馮卡門在向他示意感激之後,輕輕地推開總統的手,說:“總統先生,下坡而行者,無需攙扶,唯獨舉足攀登者,方求一臂之力。”

馮卡門在這裏借用語境,巧設雙關,表麵上是說下坡、上坡之事,實則是希望總統平時多多關注在困難的條件下仍向科學高峰辛勤攀登的科研工作者,含意深刻,表達得體。

雙關法作為辯論技巧,由“字麵直言意義體”和“深層含義意義體”構成。前者主要是借助語義或語音的聯係而產生雙關效果,後者則要借助句子、環境,甚至全篇論述才能產生雙關效果。後者含義一般是隱含在前者之中,正是這種含而不露、饒有興趣的表達能給人以意外之感。

從前,有位縣官帶著隨員騎馬到王莊去處理公務。走到一個岔路口,不知如何走,正巧遇見一農夫,縣官大聲問道:“喂,老頭,到王莊怎麼走?”那農夫不睬不理,隻是趕路。縣官大聲要他停下。農夫說:“我沒時間,我要去劉莊看一件古怪的事。”縣官問:“什麼古怪的事?”農夫一板一眼地說:“劉莊有匹馬下了一頭牛。”“真的?馬怎麼會下牛呢?應該下馬才對呀!”縣官感到莫名其妙,農夫煞有介事地回答:“世上的怪事多著哩,我怎麼知道那畜牲不下馬呢?”

麵對無禮的縣官,直言相勸相罵當然於事無補,農夫機智地運用語義雙關的手法給予斥責和諷刺,借字麵的“畜牲”,斥責連做人常禮都不懂的縣官,手法高明得很。

雙關是一種絕妙的辯論武器,運用時要堅持文明表達,以理服人的原則,應做到格調高尚文雅,內容純淨正派,要以德勝人,以理服人,切忌粗俗低級,更不能像潑婦罵街。

(二)機巧應答製服刁問

在辯論中,有時對方會提一些古怪的難題或無理的刁問,直接地如實地回答容易上當,走入死胡同,這時,最好的方式是以謬製謬,指東說西,答非所問。

1935年在巴黎大學的博士論文答辯會上,法國主考官向年輕的中國留學生陸侃如提出了一個奇怪的問題:“《孔雀東南飛》這首詩裏為什麼不說‘孔雀西北飛’呢?”陸侃如應聲答道:“西北有高樓。”陸引用了我國《古詩19首》中的名句“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孔雀自然飛不過去,隻好向東南飛了。真是問得奇怪,答得巧妙,眾人捧腹叫絕。

我們再舉一例:

1928年2月,由於叛徒的告密,年僅17歲的共產黨員夏明翰不幸被捕,敵人用盡種種刑法,都不能使他屈服。國民黨在對他進行最後審訊時,他用謬答術回答了愚蠢而瘋狂的敵人:

“你姓什麼?”

“姓冬。”

“胡說,你明明姓夏,為什麼姓冬?”

“你們把黑說成白,把天說成地,把殺人說成慈悲,把賣國說成愛國,我姓夏,當然應該說成姓‘冬’!”

“多少歲?”

“共產黨萬萬歲!”

“籍貫?”

“革命者四海為家,我們的籍貫是全世界!”

麵對拷問,英雄故意謬答,有力地嘲弄了敵人,也表現了革命誌士的論辯智慧。

辯論中,應答是一種難度較大、要求較高的口才形態,機巧應答,則堪稱應答場合中短兵相接的利器。

(三)靈巧仿接,反彈敵手

辯論中,可以巧妙地仿照對方的言語結構,架構出一個與對方語意相反的句式,產生同構意悖的效果,運用此法往往能置敵手於窘境,使其自食其果、啞口無言。

古希臘曾流傳著一個這樣的故事:

有位年輕的演講家,憑借其伶牙俐齒,到處發表演講,雄心勃勃地獵取功名利祿。

有一天,他父親告誡他:

“孩子,這樣下去不會有好結果的。說真話吧,富人會恨死你,說假話吧,貧民不會擁護你。無論你說話真假,都會遭到富人的憎恨,成是遭到平民的反對啊!”

兒子聽後,笑著反擊說:

“您錯了。我會有好結果的,如果我說真話,貧民會讚頌我;如果我說假話,富翁會讚頌我。無論說什麼,我都會受到人們的讚頌。”

這位演講家順引父親言語表達的結構,輕巧反擊,即破壞了論敵的陣勢,使自己的論點得以成立。

運用此法,關鍵在於接話快捷,且結構一樣,意義相悖。我們再看下麵這則故事:

一位財主刁鑽刻薄,一次,一位長工不小心踩死了他家的一隻公雞,他便乘機敲詐,對長工說:“你踩死了一隻能生蛋的公雞,限你三天之內賠我同樣一隻能生蛋的公雞,否則,扣發你的工錢。”

長工回到家悶悶不樂,妻子問明原因,告訴他不要著急,她自有辦法。

第三天,長工妻來到財主家。財主問道:“你的丈夫呢?他怎麼不來?”

長工妻答道:“他不能來,他正在家生孩子!”

財主吼道:“胡說,男人生什麼孩子?”

長工妻反駁道:“既然男人不能生孩子,哪有公雞能下蛋咧?”

財主啞口無言,無言以對。

這種方法在生活中應用廣泛,且可收到極佳的表達效果。教育人們、批評醜惡、警示後人等場合更是可收到立竿見影的作用。如下例:

甲:“你在造紙廠,有的是紙,為什麼不給我帶點,真不夠意思!”

乙:“你在銀行,有的是錢,為什麼不拿點給我。”

靈巧仿接是一種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妙法。它一般分為兩種形式,一是仿用對方的言語來還擊對方;二是仿用對方用過的方法、技巧來還擊對方。在使用時,首先要聽出對方話語的實質和目的;其次要分析對方攻擊的理由和根據;最後巧借對方的話或用過的攻擊方法反擊。

在運用此法時還要注意場合和對象,在友好的場合對友好的對象忌用此法;否則容易造成氣氛不協調,傷了和氣。

(四)辯論中正話反說

正話反說是一種運用實際意思跟表麵意思正好相反的話進行辯論的方法。比如使用肯定的語言表達否定,用感激的語言表達責怪,用讚揚的語言表示貶義等等。正話反說,表麵是肯定,實際是否定,形褒實貶,形成大起大落的語言變化,透示出詼諧之樂趣。這種言此意彼的言語方式廣泛運用於生活之中。如“他啊!真是太了不起了!”這句話,如果句末用曲折調表示,即為正話反說。

正話反說在辯論中,作用很大。

1.它可以鞭撻醜惡,諷刺落後。

古代莊宗愛好打獵。一天,他率大批人馬外出打獵,踩倒了很多莊稼。當地縣官出麵製止,惹得莊宗大怒,縣官也不服。這時,一個叫敬新磨的優伶站出來,捋袖摩拳地痛罵道:

“你身為縣官,難道不知道我們天子喜歡打獵嗎?你為什麼要唆使老百姓種田而向皇上交租稅呢?你難道不會讓老百姓都餓死,而使這裏的田地都空出來,供給我們皇上馳騁打獵用嗎?”敬新磨說完,請求莊宗立即將縣官處死。莊宗明白其用意,放了縣官。敬新磨正話反說,表麵是訓縣官,實際是說莊宗,使莊宗認識錯誤,迷途知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