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口才讓你如魚得水10(3 / 3)

就對方所講的話題出疑問,就是指將對方所說的話,再一次由你的口中表述出來,簡單地說,就是和對方同調,也可以說是借著對方的言詞來承認對方的價值,這樣會令對方覺得你是個善解人意的人。

(二)不該說不說:把不利的話憋回去

說話者都希望自己成功,因此,都會本能地盡量避免使用帶有負麵性或者否定性含義的詞語,盡可能不使用可能起引對方戒備的話語。

人們的潛意識裏又常常有一種被害者意識,即老是懷疑自己是不是會受到不公正的對待,這種意識顯然是否定性的、負麵的。但通常這種意識並不會表現為明顯的對話,而是作為一種恐懼、擔心、緊張不安的心情表現出來。

這種負麵的意識傳遞給對方,往往會使對方產生懷疑,以至於將心理封閉起來,使進一步的溝通變得困難。所以,不要把擔心和急躁的負麵意識暴露給對方。

常見的可能導致話不投機的話大致有下列幾種:

急於求成、催促對方的話;

猜疑對方身份、權力的話;

推諉責任的話;

讓人情緒低落的話:

責備對方的話;

唯利是圖的話,充滿銅臭的話。

設想一下,如果你麵對的登門請托者老是說這些生硬的、令人喪氣的話,你對他產生懷疑是自然的,甚至還會產生反感,與他繼續交談的興趣就會消失,更不用說幫他的忙了。所以,意識到了這一點,我們必須在說話時做到不該說時不說,不該說的不說。

(三)避重就輕:不要將話柄授給別人

避重就輕的說話方式是我們在回避敏感性問題時的有效技巧。它不對問題指向的事物作出全麵的、正麵的評價,而是將對方的提問進行分解或轉化,隻挑其中無關緊要的部分給予回答,或者隻對與之相關的其他事物加以論說,而不觸及問題指向的主要目標,以避開對方的鋒芒。

鞏俐在扮演電影《紅高粱》的女主角一炮打響以後,引起世人的注意。當《紅高粱》在香港第一次放映時,有位香港記者在采訪她的時候,問:“你對自己的相貌如何評價?”要讓鞏俐自己評價自己的相貌,鞏俐的確有點為難,不管她回答自己的外貌漂亮還是不漂亮,都有可能引起麻煩,把自己推入難堪的泥潭。這時鞏俐靈機一動,指著自己的小虎牙笑著說:“我覺得我的牙齒很漂亮,因為它整齊而與眾不同嘛。”作為一個譽滿四海的公眾人物,鞏俐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被媒體大肆炒作,特別是有關相貌的評價,更是容易引起人們的議論。因此,鞏俐在回答記者提問時有意避重就輕不評價自己整體的外表形象,而隻抓住“牙齒”這個部分作答。這個聰明的應對不會給別人留下什麼話柄,使她順利地過了這一關。

(四)寓莊於諧:詼諧能使人保住麵子

在一些特定的場合,對方有關嚴肅話題的提問往往能在頃刻間使眾人把注意力聚集在我方身上,給我方造成較大的心理壓力,若故意作出有違常規的回答,將嚴肅的問題轉為幽默與詼諧,就能在笑聲中避開常規回答可能造成的尷尬。

1972年,尼克鬆總統訪問前蘇聯。有一次在蘇聯機場,飛機正準備起飛,一個引擎卻突然失靈。當時送行的前蘇共中央總書記勃列日涅夫十分著急、惱火。在外國政界要人麵前出現這種事是很丟麵子的。他指著一旁站立的民航局長問尼克鬆總統:“我應該怎麼處分他?”這等於說是給尼克鬆出一道不大不小的難題,如果尼克鬆答得不妙,蘇聯人也可能借機讓尼克鬆出點醜。“提升他。”尼克鬆很輕鬆地說,“因為在地麵上發生故障總比在空中發生故障好。”尼克鬆的話一出口,大家都笑了,他巧妙得體的回答既保全了麵子,又消除了尷尬。

(五)改換話題:偷換前提巧回避

有些提問者別有用心,不懷好意,常常預先設置一種假定的場景或情況,企圖誘使我們作出符合其願望的回答。認清了這一點“陰謀”之後,我們可以不去理會對方設下的前提,而另外擬出一個與此相關的、便於自己答複的先決條件,然後在這個不知不覺被偷換的條件下從容作答,對方為了掩飾自己的真實意圖,即使意識到我方動了“手腳”,也隻能心照不宣,不會對此再作追究。

毛澤東的家鄉韶山,群山環抱,碧水湧流。他的故居始終是中外遊人絡繹不絕。毛澤東故居的對麵,有家“毛家飯店”,生意紅火,老板娘見人就誇黨的政策好。

某年秋末,有位美國客人來飯店用餐。她給美國客人上了幾盤湘味十足的大菜,正要轉身離去。不料,那位客人喊住她,示意她坐下,隨即用中國話問道:

“老板娘,假如毛澤東還健在,你能開這個飯店嗎?”老板娘沒料到他會提出如此尖銳難答的問題,一時不免心裏發慌。然而她畢竟是見過世麵的人。當年,中央領導人來韶山,都因為她家是毛主席的老鄰居,而成為座上客;這幾年開店,送往迎來,也練出了滴水不漏的“阿慶嫂”的口才。她略一思忖,緩緩地答道:“沒有毛主席,隻怕我一家早就餓死了,凍死了,哪裏還能在這裏開店呢!”

美國客人一聽,不禁哈哈大笑,連聲說:“答得好!答得好!”

這個例子中老板娘以偷換前提的方式改變了對方的話題,巧妙地回避了對方尖銳的提問;簡短有力的回答,令對方的如意算盤落空。

(六)故意曲解:以虛掩實裝憨直

對於一些敏感性問題,提問者一般不直接就問題的本質提出質疑,而是從其他貌似平常的事物著手,旁敲側擊地進行誘導性詢問。這時,我們可以故意裝作不懂對方的真正用意,而站在非常表麵性的、膚淺的層次上曲解其問話,並將這種曲解強加給對方,使對方意識到我方的有意誤解實際上是在表達委婉的抗議和回避,從而識趣地放棄自己的追問。

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外國記者別有用心地問王蒙:“請問,50年代的你與80年代的你有何相同與不同?”這裏,這位記者的用意是路人皆知的。王蒙當時也十分清楚。他不慌不忙地抬起頭,從容不迫地回答道:“50年代的我叫王蒙,80年代的我也叫王蒙,這是相同之處;不同的是,那時我20來歲,而現在我則有50多歲了。”

記者的提問隻給出了年代限定的範圍,王蒙雖然知道對方是想借機讓他談一談對中國國內形勢改變的感受,但是卻故意曲解其本意,隻是從自己年齡變化的角度作答。這個回答雖然也算是“合格”,但實際上沒有真正給對方任何有用信息,令其大失所望。

1974年周恩來在醫院會見泰國總理克立先生,當他們道別時,克立總理說:

“可以問最後一個問題嗎?”

“請。”

克立含笑注視著周總理,確切地說,是注視著周總理的前胸。

“這次訪問貴國,”克立說,“我發現了一個小小的變化:人們幾乎都不戴毛主席像章了。1971年我來北京時,每個人都戴著像章。”

“這是你的問題?”

“不,”克立笑容有些神秘,“問題是關於閣下您的。文化大革命開始時,人們都戴著毛主席的像章,而您隻戴‘為人民服務’的紀念章,即使是1971年革命最熱烈的時候,您也如此,而在人們不戴像章的時候,你為什麼還戴?您又為什麼把‘為人民服務’的紀念章換成了毛主席像章?”

總理說:“克立先生對中國的像章很有興趣。我知道您想要我這枚像章,送您了。”

克立總理想要知道周恩來總理對中國政局變化的明確反應,這是一個敏感性的政治問題。他以周總理胸前佩戴的像章發生變化為理由,從側麵向周誘導詢問。周總理弄清了他的意圖後,避開問題的實質,故意把克立的意思理解為他想得到自己的這枚像章,並慷慨相送。在這種情況下,哭笑不得的克立除了接受這份意外的禮物之外不能再說什麼。周恩來以自己的智慧取得了外交上的又一次勝利。

(七)反守為攻:把對方的皮球踢回去

反守為攻的戰略就是在回答提問之前,針對問題本身先向對方發問,把壓力轉移到提問者本人身上,反被動為主動。這常使毫無心理準備的對方措手不及,自己因此而順利地扭轉形勢。我們在回避自己不願作答的問題時可運用這一技巧。

1987年5月,我國足球教練高豐文,率中國國家男子足球隊南下看港。在與香港隊大戰前夕,香港有位記者想探聽“軍情”,便問高豐文:“你將怎樣對待香港隊慣用的打法?”高豐文反問道:“你說香港隊的慣用打法是什麼呢?”這位記者冷不防被問住了,隻得改口退守:“大概是防守反擊吧。”高豐文立刻補上一句:“我不是郭家明(香港教練),我不知道他如何布陣。但是不管香港隊怎樣變化,我們都一樣準備。”

記者想打探中國足球隊如何應付香港隊的慣用打法,高豐文抓住對方提問的“慣用打法”這一不嚴密的說法,讓記者自己作出解釋,記者沒想到問題反而會落在自己身上,氣勢立刻減了幾分,高豐文因此也能夠非常從容地按著自己的意願作答。

(八)留有餘地:進攻時別忘留退路

在某些特定場合的提問中,常有令回答者在應答上左右為難的情況,尤其是某些選擇性的問題,由於各選擇項所代表意義的特殊性,不管我們傾向於哪一邊,都會給自己帶來麻煩。那麼,遇到這種“兩難”的情況時,該如何應對呢?我們不妨跳出“非此即彼”的框框,分別肯定雙方的優點,在一個動態性較大的前提下,將答案說得靈活可變,為自己留下收縮自如的退路。

顧維鈞是我國外交界的耆宿。他在擔任駐美大使時,有一次參加各國使節團的國際舞會,與他共舞的美國小姐突然問他:“請問您喜歡中國小姐,還是美國小姐呢?”坦白地說這個問題不好回答。若說喜歡中國小姐,會立刻得罪美國小姐;若說喜歡美國小姐,實乃違心之論。顧維鈞不慌不忙地答道:“不論是中國小姐,還是美國小姐,隻要喜歡我的,我都喜歡她。”

本例中,“中國小姐”和“美國小姐”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中國人民和美國人民,身為駐美公使的顧維鈞如果草率地予以回答的話,很有可能有辱使命或者得罪對方。因此,他沒有按照固有的模式從這二者中選擇一個,而是跳出提問的框框,一概而論,表明,隻要她“喜歡我”,“我都喜歡她”,從而輕鬆地解決了這個難題。

(九)模糊回答:不要硬充太明白

說話過程中,尤其是在一些質詢性的論辯中,經常可以碰到一些不能直接回答但又不能不回答、一時無法回答但又必須回答的問題,這時候,論辯者可以巧妙地使用模糊論辯進行答對。

模糊應答,往往體現了說話者的機智,情急生智,應變自如,令人回味。

阿根廷著名韻足球運動員迪戈·馬拉多納在與英格蘭球隊相遇時,踢進的第一球,是“頗有爭議”的“問題球”。據說墨西哥一位記者曾拍下了“用手拍人”的鏡頭。

當記者問馬拉多納,那個球是手球還是頭球時,馬拉多納機敏地回答說:“手球一半是迪戈的,頭球有一半是馬拉多納的。”馬拉多納的回答頗具心計,倘若他直言不諱地承認“確係如此”,那麼對裁判的有效判決無疑是“恩將仇報”。但如果不承認,又有失“世界最佳球員”的風度。而這妙不可言的“一半”與“一半”等於既承認了球是手臂撞入的,頗有“明人不做暗事”的大將氣概,又在規則上肯定了裁判的權威,亦具有了君子風度。

模糊應答能以收縮性大、變通性強、語義不明確的詞語,回答一些不能直接回答又必須回答的問題,從而化解矛盾,擺脫被動的局麵。

(十)避而不答:顧左右而言他

談話過程中,當對方有意無意地提出觸到我們心中的隱痛、忌諱或者自己不願回答的問題時,如果一時沒有好辦法應答,那麼,就幹脆避而不答。或者沉默不語,表示無聲的抗議;或者轉移話題使在場者的注意力從自己身上挪開。問話者見我方對其問題不予理睬,在尷尬的同時會很快意識到自己的魯莽和無禮,從而不再追問。

某單位一女工結婚,在單位散發喜糖,剛巧該單位有一位尚未找到對象的33歲的大齡女青年。大家吃著糖,突然一位中年科員笑著對那位女青年說:“喂,什麼時候吃你的喜糖?”大家都望著那位女青年。那位女青年臉微微一紅,把臉轉向鄰近的一位女同事,然後指著那位女同事身上的一件款式新穎的上衣問:“咦?這件上衣什麼時候買的?在哪個商店買的?”兩個人便興致勃勃地談起了那件衣服。在大庭廣眾之下問大齡女子何時結婚確實是件很不禮貌的事情。女青年碰到這個尖銳的問題時,處境十分尷尬,回答不好可能會引起大家的閑話,再說這事也沒必要讓大家來參與。於是她立刻把話題轉移到同事的衣服上,借以回避對方的無聊問題。問者受到毫不掩飾的冷落,自然也認識到自己的失禮,沒有理由責怪女青年對自己的置之不理。

(十一)借題誇張:順著杆子往上爬

那些毫無根據,又極具挑釁性的提問總是會激起人們的反感,但是直接指責反而會顯得自己涵養不夠。所以,我們不如根據對方的詰問,為自己編造一個更嚴重的罪責,嘲諷對方無中生有、不講禮貌,表達我方對這種無憑無據的問題的極大憤怒和拒絕回答的態度。

一位記者向紮伊爾總統蒙博托說:“你很富有。據說你的財產達30億美元!”顯然,這一提問是針對蒙博托本人政治上是否廉潔而來的,對於蒙博托來說,這是一個極其嚴肅而易動感情的敏感問題。蒙博托聽了發出長時間的哈哈大笑之後反問說:“一位比利時議員說我有60億美元!你聽到了吧!”

記者用一句沒有根據的傳言來質問蒙博托是否廉潔,蒙博托沒有被對方刺激得暴跳如雷,反而編出一個更大的、顯然是虛構的數字來“加重”自己的“罪行”,以諷刺記者所提問題的荒謬與別有用心,間接表明了自己的清白,維護了自己的名譽。采用這一方法一定要控製好自己的情緒,切忌被激怒。

(十二)閃避回旋:閃爍其辭巧規避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在進行言辭交往時,經常會碰到一些自己不能回答、不便回答的問題。對此,又不好不予理睬,拒而不答。這時,隻有想方設法地閃避,才是上策。一般說來,當你對別人的問題采取閃避回旋的策略後,別人都不會不知趣地窮追不舍(真要有那種人,那就得采用另外的策略了)。閃避是言語交際中從禮貌的角度出發的答問技巧,它的要求是:對別人所問,應當回答,但答要答得巧妙,迂回地達到躲閃、回避別人所問的目的。既要讓別人不致難堪下不了台階,又要維護自己不能答、不便答的原則。

1962年中國在自己的領空擊落美國高空偵察機後,在記者招待會上,有記者突然問外交部長陳毅:“請問中國是用什麼武器打下U—2型高空偵察機的?”這個問題涉及國家機密,當然不能說,更不能亂說。但對記者的提問,又不能不答。於是陳毅來了個閃避:“嗨,我們是用竹竿把它捅下來的呀!”用竹竿當然不可能捅下來,大家都心照不宣,哈哈大笑一陣便罷了。

話不投機時多用閃避回旋的方法說話可以規避許多隱密的事。麵臨下列各種情況時,可采用閃避回旋法。

1.肯定答複會帶來災禍時

在某些特殊場合,如果直接並且肯定答複某個問題,就會出現可怕的後果。楚漢相爭中,項羽滅秦自尊西楚霸王後,封劉邦為漢王,擬讓其赴南鄭就國。項羽的謀士範增反對說,南鄭內有重山之固,外有峻嶺之險,劉邦去那裏豈不似老虎歸山?項羽說,我已經封了,怎麼辦?範增說,明日早朝你可問劉邦願不願去。如他說願,那你就斥責他不聽命令,將其殺掉;如他說不願,那你也斥責他不聽命令,將其殺掉。第二天,劉邦上朝,項羽便依計問劉邦。劉邦回答說:“臣為陛下坐騎,鞭之則行,收轡則止。臣惟命是聽。”劉邦的閃避,使項羽想殺他的兩個借口都落了空,從而避免了一場災禍。

2.明確表態會造成惡果時

需要明確表態時要看具體情形。否則,亂表態,就會出現問題。一次子貢問孔子:“死人有知覺還是沒有知覺?”孔子想:如果自己說有,那麼孝子賢孫就要跟著去殉葬;如果自己說沒有,那麼不肖子孫就會拋棄死者的遺體不埋葬。於是說道:“你要知道人死了有知覺還是沒有知覺的話,等你死後自然就知道了。”

3.正麵回答會公開隱情時

有些時候,麵對別人的提問,如果正麵回答,就會暴露某些秘密和隱私。日本影星中野良子已經35歲而未婚,許多人都很關注她。一次她來中國上海參加藝術活動,有人便問她何時結婚。她說:“如果我結婚,就到中國來度蜜月。”

(十三)以理拒之:用機智堵住對方的嘴巴

對於那些有意刁難、別有用心的問題,有的時候,我們沒有必要掩飾心中的反感和左右為難,也不必絞盡腦汁地思考應對之計,而可以直接指出對方的問話不合時宜或者沒有禮貌,暗示這種不合理的提問會給別人帶來難處,從而正麵拒絕回答該問題。

曾被劉少奇譽為“紅色資本家”的名人王光英,在“文革”中也曆盡劫難。複出後,他受命赴香港創辦光大實業公司。誰知一下飛機,香港記者就向他提出了個很難回答的問題:“這次來香港辦公司您帶來多少錢?”

這是一個棘手的問題,肯定的或否定的答複都不妥,錢的數目說多了或說少了都會給人鑽空子。好在王光英見對方是個女記者,急中生智答道:“對女士不能問歲數,對男士不能問錢數。小姐你說對嗎?”

記者開口探問王光英辦公司用了多少錢,讓他感覺很窘迫。於是,他避開了這個話鋒,用一句人們耳熟能詳的俗語間接地批評記者的提問違反了常規,表明自己不會回答這種不符合“遊戲規則”的問題,從而使對方有口難辯。

正確地利用自己的好口才,在社交活動中靈活運用,並在交流過程中取長補短,豐富自己,你將會受到人們的歡迎和尊重;同時你也將成為社交活動中的大贏家。